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建筑师开始关心社会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不在乎做一些"差建筑",甚至不把自己当成建筑师。把设计作为工具,来解决设计以外的事情,因为设计在设计之外会更有力量。"——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Alejandro Aravena)[1]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图1)[2],2016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同时,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智利人。普利兹克评委会给予他高度赞赏:  相似文献   

2.
正勒·柯布西耶作为20世纪最出色的建筑师之一,"他的理论和作品几乎是现代建筑成就的缩影"[1]。他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被共称为"现代建筑之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其设计的项目遍及法国、德国、瑞士、美国、阿根廷、印度和日本。现今,我们不单要学习他的建筑形式,更要透过建筑读懂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掌握他的建筑设计原理,推动当今设计思维创新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建筑就是建筑。它不可能像书一样被阅读,它也不可能像画廊里的画一样有致谢名单、标题或标签。建筑的力量在于观者看到它时的直击人心的效果。[1]——雅克·赫尔佐格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师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图1左)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图1右)是世界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二人合作创办了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并共同获得了2001年第23届普利兹克建筑奖  相似文献   

4.
正"美丽的建筑不只局限于精确,它们是真正的有机体,是心灵的产物,是利用最好的技术完成的艺术品。"——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弗兰克·劳埃德·赖特(1867年—1959年)(图1)~([1])是美国建筑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与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同在现代主义建筑时期的神坛上,并称为"现代主义四大建筑大师"。赖特早年在草原生活的经历对他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显著影响——他终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寻求的是简单朴素的想法和原初恒定的理念。"——卡莫·皮格姆2017年3月1日,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评选结果揭晓,三位西班牙建筑师拉斐尔·阿兰达(Rafael Aranda)、卡莫·皮格姆(Carmen Pigem)和拉蒙·比拉尔塔(Ramon Vilalta)(图1)[1]共同摘得桂冠,创造了由三位建筑师共同获此殊荣的历史,也是继1996年拉斐尔·莫内欧后第二次折桂的西班牙建筑师。三位建筑师所设计的兼具国际特  相似文献   

6.
正"建筑以空间形式体现出时代精神,这种体现是生动、多变和新颖的。"~([1])——密斯·凡德罗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1886年-1969年)是德国建筑师(后加入美国国籍),在世界现代建筑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的痕迹。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图1)本名路德维希·密斯,为表达对母亲的尊敬,后又加上母亲的姓,人们习惯称他为密斯·凡德罗。他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并称为"现代主义建筑四大师"。密斯建筑设计代表作品有巴塞罗那德国馆(1929年)、范斯沃斯住宅(1950年)、柏林新国家美术馆(1968年);同时,他在工业设计、城市规划、书籍出版等方面也有所成就。在建筑设计领域,密斯·凡德罗终其一生都在"结构"与"玻璃"中探索,其主要设计思想——"少就是多"的理念一直被后  相似文献   

7.
正"不要哭!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之处,就是它无法生产出新的装饰品。"~([1])——阿道夫·卢斯(Adolf Loos)(图1)概述1870年12月10日,一位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奠基人诞生在捷克的第二大城市——布尔诺,他就是阿道夫·卢斯。卢斯是著名的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建筑理论家,在某种程  相似文献   

8.
<正>"赋予生命的形式需要反映潜在的物理现实。建筑只有植根于建筑的生活传统才能成长。"[1]——西萨·佩里(Cesar Pelli)(图1)概 述西萨·佩里是当今建筑界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他主要以设计摩天大楼而被人熟知,曾经被《纽约时报》称为"最致力于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摩天大楼建筑师"。他最初因为对玻璃幕墙的创造性设计而声名鹊起,因其代表性作品——太平洋设计中心,而成为"银色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西萨·佩里  相似文献   

9.
正"当生活方式和建筑融为一体时,生命才能开始庆祝。"——巴克里希纳·多西(图1)~([1])印度建筑之父——巴克里希纳·多西是一位扎根于印度本土的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同时也是教育理念的传递者。他的设计在保证建筑功能性、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同时,还充分考虑到了环境、气候、技术等相关因素,并结合自身对当地人文的理解,运用文学和哲学化的表达方式,创造出震撼人心的具有可持续性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将举办"2008·中国建筑摄影年赛"。现面向国内外摄影、建筑专业人士及业余爱好者广泛征集中国民族建筑的摄影作品。年赛的获奖作品将参加2008年7月15-23日在中国昆明举办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中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展"。  相似文献   

11.
正"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1]埃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图1)~[2]是20世纪现代建筑有机功能主义代表人物,他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均有所成就。"埃罗·沙里宁的父亲伊利尔·沙里宁是现代建筑的先驱者之一"~[3],他在接受父亲建筑设计影响的同时开创了自己的风格,成为现代国际主  相似文献   

12.
<正>"我特意地忽视那些正确的、方方正正的建筑,忽视那些用尺规设计的理性主义,而是去拥抱曲线的世界……对理性主义采取这样不合作的态度是因为我所居住的环境,那些白色的海滩、巍峨的群山、古老的巴洛克教堂和那些古铜色皮肤的漂亮女人。"——奥斯卡·尼迈耶2012年1 2月5日,拉丁美洲现代主义建筑泰斗奧斯卡·尼迈耶(图1)[1]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逝世,享年104岁。  相似文献   

13.
正约恩·伍重(Joslash Utzon)(图1)是丹麦著名的建筑大师,因设计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而享誉全球,他曾受过严格的教育,受到梁思成、赖特等多位东、西方建筑大师的影响,且有"行天下"的经历。他毕生致力于建筑事业,在多元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在设计中融汇世界建筑文化的精髓,在创作中扎根于丹麦本土文化并将其升华,最终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成绩斐然,并于2003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  相似文献   

14.
<正>巴塞罗那帕塞奥·德格拉西亚坐落着一幢闻名全球的纯粹现代风格的建筑—米拉之家。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石头房子",这栋建筑出自西班牙著名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蒂之手(图1),其作品也已成为巴塞罗那的城市名片。安东尼·高蒂是"西班牙加泰隆现代主义"(属于新艺术运动,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并不相同)建筑师,是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他被称作巴塞罗那建筑史上最前卫、最疯狂的建筑艺术家,他的设计风格独立、大胆、特异,他极  相似文献   

15.
正"结构不仅仅是解决方案的手段,也是一种原则和激情。"~([1])——马谢·布鲁尔(Marcel Breuer)(图1)概述马谢·布鲁尔(MarcelBreuer,1902年-1981年)出生于匈牙利,是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院的第一批硕士毕业生。他曾与格罗皮乌斯(Gropius)合作从事建筑设计,并展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布鲁尔的建筑作品和设计理念影响了美国整整一代人乃至全世界的建筑师,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  相似文献   

16.
瑞典和英国的一些科学家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对氡气放射进入到建筑在花岗岩和花岗质土石层上的房屋表示非常关注.美国地质学家最近对此也发出了警告.  相似文献   

17.
正建筑设计大师多米尼克·佩罗(Dominique Perrault)(图1)1用极具震撼力的作品在法国建筑史上留下了让世人惊叹的辉煌。他所创造的建筑风格是对时间观念的挑战,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时代记忆的纪念碑。这位年轻的建筑师用精湛的造诣带给大家众多的优秀作品,1988年,年仅35岁的佩罗拿下了法国国家图书馆大型国际设计的招标项目,他的设计方案在建成后荣获"密斯·凡·德罗奖"(Mies van der Rohe Award)2。除此之外,他还设计了柏林奥林匹克游泳池和竞赛场、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欧洲共同体法院等,这些杰出的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作为当代建筑界一流建筑师的实力。如今,多米尼克·佩罗的名字和他宏大震撼的建筑作品已享誉世界。  相似文献   

18.
正我通过可以体现建筑物周遭各种颜色的白色来体现自然。天气晴朗的日子,你会看见建筑物的白色反射天空的蓝色;而在阴天,建筑物则反射出灰蒙蒙的颜色。[1]——理查德·迈耶美国建筑师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图1)[2]是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迈耶的作品以顺应自然的理论为基础,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绿色的自然景物衬托,使人感觉清新、脱俗。他善于利用白色来表达建筑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的城市经历了一次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新城的不断建设完成,从中演生出来"大城市病"越来越凸显。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怀念旧城的活力和亲切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空间?为什么旧城空间更具活力,更加宜居呢?旧城空间的特征又有哪些值得借鉴?这些问题值得总结并将其实践。汉姜古城项目是四川省芦山县4·20老县城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项目,规划建设用地面积0.25km2,容积率0.69,建筑密度26.24%,住宅建筑面  相似文献   

20.
正"光一直在我的作品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很喜欢早期的立体派雕塑,没有了光,就无法欣赏它们,建筑也一样。对我来说,光对建筑实在是太重要了,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光是我在设计建筑时最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贝聿铭贝聿铭(I.M.Pei,图1[1]),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贝聿铭荣获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在颁奖典礼上,评委给予了他这样的获奖词:"贝聿铭向我们展示了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建筑形体,他作品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