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龙年  陶晓风 《江苏地质》2012,36(4):355-359
龙门山飞来峰主要有挤压推覆和重力滑覆两种形成观点,飞来峰的成因对龙门山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其北段宝珠寺飞来峰野外实地考察及其构造变形特征的研究,得出该飞来峰主体为向斜构造,具有多层结构,由北西—南东向逆冲推覆形成,为推覆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且该区域构造具有典型的后展式逆冲推覆构造,区别于整个龙门山前展式推覆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庐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系统的同位素年代学测定,建立庐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年代学框架,结合详细野外地质构造研究和显微构造分析,本文厘定了庐山地区中生代大型飞来峰构造。该飞来峰外来系统为汉阳峰一带出露的庐山垄群火山岩系, 2个火山岩样品的锆石年龄分别为840±4 Ma和828±4 Ma,大致限定了该火山岩系的形成年龄;原地系统为汉阳峰山下广泛分布的星子群和板溪群,6个变沉积岩样品的碎屑锆石年代学数据指示原地系统地层的最大沉积年龄小于810~790 Ma,显示飞来峰外来系统和原地系统的层位关系已经发生倒置。庐山飞来峰下伏构造推覆面在其东南侧为韧性剪切带,发育糜棱岩和构造片岩,其中的矿物拉伸线理和长石碎斑系等运动学标志显示其逆冲推覆方向为由SW往NE。该飞来峰现今的长约12~15 km,宽约3~6 km,面积约为50 km2,最小推覆距离为15 km。根据推覆构造韧性剪切带内单矿物年代学推测其推覆时间在140 Ma左右,这既为华南地区燕山运动B幕时间提供了关键证据,也佐证华北、华南地区燕山运动B幕的一致性。庐山中生代飞来峰构造的厘定对中国东部燕山运动性质和板内造山形成机...  相似文献   

3.
湘东北煤田构造复杂,主要表现为褶皱和断裂,尤以逆冲推覆和滑覆构造较为发育,多期次的构造叠加、切割及剥蚀,呈现构造窗和飞来峰,使含煤岩系在平面上零星分布。探讨本区滑脱构造发育的区域地质背景,运用推覆构造理论深入分析了引起逆冲推覆构造和滑覆构造的形成机制,对掌握煤炭资源分布规律、评价湖南煤炭资源潜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野外考察、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清平飞来峰的构造特征、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清平飞来峰具有明显的叠覆式特征,共分5层。各层峰体特征、成因各具特色,下部两层为推覆体,上部三层为滑覆体。推覆体与滑覆体共同构成同一飞来峰,为龙门山飞来峰中所少见。从而证实了龙门山飞来峰先发育推覆体,后发育滑覆体的地质景观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5.
封面故事     
正甘肃榆木山前的油气显示。野外地质调查与构造填图发现祁连山北缘榆木山地区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右行走滑断裂及走滑双重构造。深地震反射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浅层构造解释,验证了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的存在,榆木山构成孤立飞来峰。构造关系分析认为与飞来峰形成有关的主期逆冲推覆的时限大致为早白垩世早期,反映了在新生代印  相似文献   

6.
再论龙门山飞来峰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龙门山飞来峰广泛分布于推覆构造带前缘,规模巨大。多年调研查明,龙门山飞来峰在地层组成、内部构造及其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等方面均很有规律,明显反映出其构造成因,并以滑覆作用为主,其形成与龙门山构造带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晏家铺向斜位于湖南省涟源县城以北 ,涟邵煤田北段中部 ,由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地层组成。向斜形似纺缍 ,轴向NE35°左右 ,两翼发育一些飞来峰构造(图略)。本区的飞来峰构造按其成因可分两类 :推覆类型和滑覆类型。1推覆类型的飞来峰构造西北翼杨家山勘探区的朱家凼飞来峰(图1)及鲫鱼塘飞来峰。其形成机制是由于集云断层由东向西将测水组(C1c)推覆在壶天群(C2 3)灰岩之上 ,再遭侵蚀作用而形成的。这种类型的飞来峰是比较常见的传统类型。是老地层在新地层之上 ,具有老压新的特点。2滑覆类型的飞来峰构造在南翼有…  相似文献   

8.
通过1:5万地质填图及部分钻孔验证,属于九岭逆冲推覆构造前峰带的余干逆冲推覆构造,由新元古界双桥山群构成的推覆岩片(块)从NW向南东越过鄱阳湖后在余干一带呈叠瓦状堆垛,形成一系列飞来峰或构造窗构造,而且在飞来峰内有构造窗、构造窗上又有飞来峰,这种"峰"内见"窗"、"窗"上叠"峰"的复杂结构样式是十分少见的.因九岭逆冲推...  相似文献   

9.
龙门山造山带以发育飞来峰构造为国内外地质学者所瞩目,前人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是对飞来峰的性质、成因机制和形成演化等重大地质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广元三堆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室内资料分析整理,对飞来峰构造进行研究。认为三堆地区飞来峰构造是由NW向SE方向逆冲推覆岩片形成。飞来峰具有"多层楼式"结构,其中三门垭下层飞来峰体以谢家沟断层(F3)为主滑动面的推覆体为根带,形成时代明显比上层飞来峰体更早,发育时间应该在前燕山期,并经历后期喜山运动的改造。以泥盆系等地层组成的飞来峰体根带被梨树坝断层(F1)掩盖,形成时间为喜山期,与山前磨拉石(大邑砾岩)堆积时期同期,即上新世(N2)-早更新世(Q1)。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择具有区域特点的黔西北北西向构造带为研究对象,重点剖析强度变形地段垭都构造带.介绍了垭都地区构造几何形态特征、飞来峰及逆冲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并对其产生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太白维山逆冲推覆构造是太行山中北段多金属矿的主要控矿因素,前人对该逆冲推覆构造的变形特征、演化机制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而对南东侧神仙山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较少.根据野外第一手资料,对神仙山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学特征进行了统计,对各组成单元(飞来峰、逆冲推覆断裂、外来岩系(推覆体)及原地岩系)的展布特征、产出形态和变形机制进行了分析,根据组合样式、地层厚度及各逆冲推覆断裂与切割地层之间的几何关系,对其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神仙山逆冲推覆构造总体推覆方向为由NW向SE,总推覆平均距离约为23.3 km.结合该推覆构造切割的地质体与被覆盖、被改造的先后关系,探讨了神仙山逆冲推覆构造的发展与演化过程,该逆冲推覆构造经历了华力西中、晚期—燕山早期的初始活动,燕山中、晚期的主期发展和喜马拉雅期的后期改造3个阶段,为进一步研究神仙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上地层、岩浆岩、矿产与构造的关系提供了构造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2.
闽西南回龙地区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闽西南回龙地区逆冲推覆发育于桃溪变质核杂岩构造东南缘,由一系列规模不等,倾向南东东的叠瓦状逆冲断层及逆冲岩席组成,推覆运移方向由南东东入北西西,具明显分带,为单冲型逆冲推覆构造,形成发育时期为燕山期。  相似文献   

13.
伏牛山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控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宋传中  张国伟 《地质论评》1999,45(5):492-497
伏牛山推覆构造是秦岭造山中一条重要的构造带,特征明显,分带性清楚,锋带为前冲型或褶皱型,西段由褶皱紧密的陶湾群黑云母大理岩构成,东段为栾川群和部分三叠系,由北向南推覆在宽坪群和上白垩统之上。  相似文献   

14.
There is a cross-cut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W trending structures and the NE-trending structures in the northern Longmen-Micang Mountains region,which reflects possible regional tectonic transi...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he region of the Jura Mountains, three different relief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in 18 test sites. In six test sites measuremen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horizontal boreholes using the doorstopper method. In the remaining test sites measurements were made in vertical boreholes by the doorstopper method (8), triaxial strain cell method (3) and borehole slotter (1). Additionally, analyses of borehole breakouts from six deep wells are presented.

Orientation of maximum horizontal stress clearly deviates from the uniform NW-SE orientated central and western European stress field. Local stress sources, which are probably related to active decollement tectonics in the Jura Mountains, may explain the deviation in stress orientations in comparison to the foreland. Normal stress magnitudes perpendicular to the trend of compressional structures in the Folded Jura are largest in the southeastern Upper Rhine Graben and its southwards prolongation into the Jura Mountains. Low stress magnitudes are characteristic for the eastern termination, intermediate ones for the southern foreland of the Jura Mountains.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中部大青山地区推覆构造系统及与断层相关的褶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内蒙古大青山地区西部推覆构造及与断层相关的褶皱的研究表明,大青山构造系统自南向北分为根部逆冲推覆岩席带、中部斜歪倒转褶皱一逆冲断层带和前缘断层相关褶皱带,变形强度由根带向前缘带逐渐减弱,前缘带发育典型的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推覆构造运动方向由SSE向NNW推覆,主要形成于中侏罗世末期,推覆距离达10~20km,其形成可能与鄂霍次克洋在燕山期的闭合有关。  相似文献   

17.
米仓山南缘中生代沉积盆地性质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米仓山南缘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区,前人认为该地区晚三叠世—白垩纪受控于米仓山造山作用形成的前陆盆地。实际上,无论是按照经典的前陆盆地概念,还是陆内前陆盆地或陆内俯冲前陆盆地等术语,米仓山南缘中生代为前陆盆地值得商榷,其一些关键的地质问题必须给以重视。主要表现在:①平面构造图显示,米仓山地区,前震旦系基底与震旦系盖层之间构成一规模较大的不完整的背斜穹隆,盖层围绕基底分布,说明不是构造推覆体;②不存在形成前陆盆地的区域应力,即该区在晚三叠世开始主要是升隆作用而非强烈的推覆挤压,研究资料表明该地区大规模的逆冲推覆作用发生在燕山期,米仓山的形成也应在该时限之内,之前米仓山为一继承性的隆起;③不具备前陆盆地的沉积格局,即晚三叠世—侏罗纪的沉积格局不是呈楔形展布。鉴于此,笔者认为前陆盆地术语不适用于米仓山南缘晚三叠世—侏罗纪沉积盆地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The arcuate nappe structure on the north edge of the Wuliang Mountains in westernYunnan Province is a complex nappe structural system with multiple superimposed structures.The autochthonous system is a WNW-trending arcuate fold belt consisting of the Jurassic andCretaceous and the allochthonous system is mainly composed of Upper Triassic rocks. Generally,the nappe structure moved from south to north, with the hanging wall thrusting in a WNW direc-tion for a distance of over 10km. The deep nappe structural system was formed at depths ofabout 5-10km in an environment not exceeding the greenschist facies. It occurred in theOligocene (about 40-20 Ma).  相似文献   

19.
杨文采 《地质论评》2016,62(2):257-266
南岭的形成演化目前尚不清楚,作为板内造山的一个典型,研究南岭地区的地壳构造对大陆动力学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南岭地区重力异常进行了多尺度密度反演,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对重力异常进行多尺度分解,接着利用功率谱分析方法估算各等效层场源的平均深度,然后利用广义线性反演方法进行各层密度反演,取得区域地壳多个深度上的密度扰动图像。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分析和三维密度结构反演确定了南岭中上地壳存在独立的构造单元,它具有低密度性质,反映区域规模的大花岗岩基。南岭中上地壳的构造单元位于北纬24°~26°,东经100°~116°,深达22 km左右。深度22 km以下南岭地壳低密度带与武夷低密度带连通为武夷—云开构造带。南岭最终形成与100 Ma以前特提斯洋俯冲和亚欧板块与加里曼丹地体的陆岛碰撞直接有关。同期发生的区域规模的燕山晚期南岭花岗岩基对应特提斯洋向华南俯冲的第二岩浆带。基于地球物理资料提出的这个陆岛俯冲碰撞假说能否成立,还需要更多岩石学的直接证据证实。  相似文献   

20.
李伟  王新昆 《新疆地质》2002,20(1):16-22
通过构造解析的研究,确定赛马山地区中元古代所发生的阿尔金运动共有三幕变形,第一幕发生在长城纪早期,为EW向伸展机制下中部构造相的大规模顺层滑脱韧性变形,形成了赛马西山顺层滑脱韧性变形带,具超塑性流动变形特征和多层结构样式,第二幕发生在长城纪末,为主期变形,在NS向挤压机制下,在浅部构造相形成了EW向紧闭褶皱(局部倒转褶皱),并卷入早期的顺层滑脱韧性变形带,褶皱后期,由于应力的集聚,在浅表层次下,沿兴地塔格群内岩层软弱面发生剪切而形成了滑脱面,产生由南向北的逆冲,形成了具叠瓦扇结构的永红山飞来峰构,第三幕,蓟县纪末由于SN向强烈挤压后出现“松驰”引张而产生EW向挤压应力,形成NS向开阔褶皱,叠加于主期褶皱之上,形成了赛马西山-永红山穹盆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