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96年至2001年山西裂谷带6期GPS复测资料的基本特征为:a) 趋势性活动表现为北段向西运动,南段向东运动,整体呈现逆时针的差异活动性质;趋势性活动强度并不高,南北向伸展运动只有1 mm/a,而且主要发生在断裂带的北段;b) 主压应变场的方位角为72°;c) 看不出区内任一条断裂两侧存在着明显的趋势性差异运动.  相似文献   

2.
山西地区的地壳应力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近20年山西地区的震源机制结果,得出了山西地壳应力场存在着有别于华北应力场的局部小区域应力场,这种小区域应力场在中部断陷盆地都是以北西—北北西向的水平拉张作用为主,而在东、西两侧隆起区则是以水平挤压作用为主的结论.但如果把上述断层面解中的所有P轴、T轴再分别投影到吴尔夫网上,得到是一个一致性很好的断层面解,由此推断山西地区的平均应力场的主要特征与华北应力场的基本特征完全相同,而山西局部小区域应力场的特征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3.
4.
Using the four phases (1996~1999) of re-surveying data from the GPS network along the Shanxi fault zone, the recent state of horizontal movement of the fault zone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Datong-Yanggao M5.6 earthquake (November 1, 1999), which took place on the north end of the monitored area, are analyzed. In the focal region, three areas with relatively higher strain (1×10 -6) appeared in Xinzhou and to the northeast of Jiexiu. The Shanxi fault zone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WNW-ESE-trending compressive stress field and the NNE-SSW-trending tensile stress field, and it does not have strike-slip movement. When examined for long-term tendency,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junctures between the three moving elements.  相似文献   

5.
推导了地球内应力场变化与地面位移场和重力变化的关系;讨论了利用地面位移变化速率来计算地球内应力场变化的边界元方法;最后,利用中国新疆伽师地区的GPS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地壳内的应力场变化进行了计算,并分析和讨论了该地区地壳内的局部应力场变化与地震活动和断层构造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山西地震带形变应变场及中强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文  赵新平  赵丽华  彭浩 《地震》2001,21(1):14-24
利用沿山西断裂带布设的 GPS监测网的四期复测资料 (1 996~ 1 999年 ) ,分析了山西断裂带近期水平运动状态及与位于监测区北端 1 999年 1 1月 1日大同 -阳高 5.6级地震的关系 ,在震源区、忻州地区和介休东北地区出现了 3处相对较高的应变区 (1× 1 0 - 6)。山西断裂带主要受来自于 NWW- SEE向压应力场、NNE- SSW向张应力场的控制 ,不存在走滑运动。从长趋势看 ,今后应注意的是上述 3个运动单元的接合部位  相似文献   

7.
山西地区构造环境剪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山西省2001年以来,21个台站数字化地震观测资料为基础,根据地震发生的断裂力学模式和震源谱理论,计算出了山西4个地震集中区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并对应力场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断陷盆地内或边缘地区发生4级以上地震前,一些地震集中分布区显示存在一定的高环境应力,为我们震情的短期跟踪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山西地堑系的最新水平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山西断裂带布设的GPS监测网的6期复测资料(1996—2001),分析了山西断陷带的水平运动特征。结果表明,整体呈现逆时针的差异活动,主压应力场的方位角为72°,断裂两侧不存在明显的走滑运动。2001年的运动显示,代县附近是差异活动的分界区段。  相似文献   

9.
王立平 《地震》1993,(1):10-15
本文利用有关作者对中国及四川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的研究成果,根据《四川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82—1988年),挑选出震中落在四川紫坪铺(ZPPS)区域内(29.5—32.5°N,102—105°E)的M_L≥2.0,且精度在C类以上的小地震的初动符号,然后分4个工作区,分别求其平均应力场。结果表明,虽然这4个工作区内的平均应力场比较复杂,但其P轴却都接近水平,而且每个工作区内的平均应力场又都与各该区内较大地震的发震应力场比较一致。此外,这4个工作区的构造形变似乎也有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龙羊峡周围地区地壳应力场及地震危险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震源机制资料对龙羊峡及附近地区的地壳应力场和构造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该地区主压应力以北东或北东东方向占优势,构造主要是北西向。同时根据南北带强震时空特征、共和地震序列及青海东部部分震兆资料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做了粗略的估计。  相似文献   

11.
Comprehensive studies on the crustal structures, the anomalies of geophysical field and the seismicity in Central-South Shanxi are conduct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deep tectonic background for occurring moderate earthquakes in Lingshi-Jiexiu region between Linfen and Taiyuan. From now on, the region should be attached closely.  相似文献   

12.
筛选晋冀豫交界2008-2017年468个地震的1 143个P波初动符号,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方法,反演该区域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①晋冀豫交界精细应力场整体受NE向P轴和NW向T轴控制,且P轴和T轴倾角近水平;②薄壁断裂以东出现局部应力场紊乱,安阳南断裂东南部应力场P轴由NE转为NEE至EW向,T轴呈放射状,从NW向逐渐转为NWW向,且倾角较大;③晋冀豫交界除符合华北应力场整体特征外,还具有局部构造应力场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大华北地区在汶川8级地震时有水位阶变的31口并孔的观测资料,通过计算各井水位系统的观测格值,进而估算了震时引起大华北地区应力场的调整变化.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后大华北中部地区的压应力得到增强,大华北东部和南部地区则表现为应力降低,对未来大华北地区的地震危险性预测应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中强震对震源区应力场的影响,本研究以盈江地区2008—2014年间发生的5次中强震为例,深入研究这5次中强震对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的时空影响.为了探究中强震对应力场的时空影响,我们对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进行了以下研究:根据5次中强震发生时间,分时段反演应力场以考察应力场在时间上是否存在变化;根据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将研究区分为南部和北部反演应力场,以确定应力场是否存在空间差异;随机抽取震源机制解反演应力场以便确定应力场是否存在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 5次中强震对盈江地区应力场产生的扰动较小,没有引起盈江地区应力场在时间上的显著变化;(2) 在研究时段内,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在时空上可以视为均匀应力场;(3) 盈江地区的地壳应力场为走滑型,最大主应力轴呈NNE-SSW向,最小主应力轴呈SEE-NWW向,最大和最小主应力轴倾角近水平,中间主应力轴倾角近直立.

  相似文献   

15.
震源机制与应力体系关系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永革 《地球物理学报》2020,63(6):2281-2296

为理解震源机制和所作用的应力张量之间的关系,模拟了东西向挤压、垂直向拉张的挤压应力体系,南北向挤压、东西向拉张的走滑应力体系和垂直向挤压、东西向拉张的拉张应力体系所产生震源机制及其剪应力和正应力的表现.结果表明:挤压应力体系可以产生逆断型、走滑型和逆走滑型的震源机制,并随着应力形因子R的增大,逆断型震源机制数目逐渐减小,而走滑型和逆走滑型震源机制数目逐渐增加;走滑应力体系兼有各种类型的震源机制,随着R值的增大,正断型和正走滑型震源机制数目逐渐减小,而逆断型和逆走滑型震源机制数目逐渐增加;拉张应力体系兼有正断型、走滑型和正走滑型震源机制,随着R值的增加,正断型震源机制数目逐渐增加,而走滑型和正走滑型震源机制数目逐渐减小.挤压应力体系在震源机制节面上的最大剪应力分布在R=0时沿倾角45°分布,随着R值增大至1,逐渐演变为沿着以(0°,90°)和(180°,90°)为中心的圆弧分布;拉张应力体系的最大剪应力分布则随着R值自0增大至1,最大剪应力自以(0°,90°)和(180°,90°)为中心的圆弧分布逐渐演变为沿倾角45°分布;走滑应力体系则随着R值自0增大至1,最大剪应力自以(0°,90°)和(180°,90°)为中心的圆弧分布逐渐演变为以(90°,90°)为中心的圆弧分布.三种应力体系所表现的震源机制P,T轴分布呈现复杂多样性:R越小,震源机制的T轴分布在拉张主应力周围的区域范围越小,而P轴分布在挤压轴周围的区域范围越大,R=0.5时两者分布区域范围均衡,R超过0.5时越接近1,震源机制的P轴分布在挤压主应力周围的区域范围越小,而T轴分布在拉张轴附近的区域范围越大.

  相似文献   

16.
广东地区4级左右地震前环境剪应力场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3年陈培善等导出的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与构造环境剪应力场τ0的关系,利用广东省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了广东地区4级左右地震前后环境剪应力场的变化。结果显示,地震前并未观察到中短期异常变化,以短临变化为主,震前3~15天应力等级显著上升,应力等级相对主震后余震以及较早前的小震都要高,且个别小震平均应力等级大于3这一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7.
ntroductionSeveralyearsago,ShanxigrabensystemwasstudiedmainlyandindetailinChina.First,byusingthemethodofseismogeology,geophys...  相似文献   

18.
选取晋北区展布的一组NE向断裂作为背景场,使用1970年以来较完整的地震资料,统计分析了(1970年1月1日~1998年12月31日)晋北区中小地震(3.0≤ML≤5.0)沿该组断裂的活动特征等,发现在1976年内蒙和林格尔6.5、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6.1、1996年内蒙包头6.4和1998年河北张北6.2级中强地震前1~2年内,晋北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年频次及强度有明显的衰减—显著增强—发震这一特征,这种相关特征对预测晋冀蒙交界地区未来中强震的时间具有参考价值;震前主震近场区的地震条带活动对主震位置有预示意义,而较远场的地震活动仅反映主震前应力水平的增强,并有震前活动向未来强震区靠近的特征,这对预报主震的方位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