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川广元地区朝天剖面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凝灰岩位于茅口组顶部王坡层黏土岩之上,其成因可能对认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火山活动时限具有重要意义。对朝天剖面吴家坪组2个凝灰岩样品进行全岩矿物含量、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定年、锆石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分析,探讨凝灰岩的成因,进而讨论其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火山活动时限的启示。结果表明:广元地区朝天剖面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凝灰岩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锆石U-Pb年龄为(260.1±2.8)Ma,并具有较高的Al2O3/TiO2值(分别为37.90和31.49)、明显的Eu负异常(Eu/Eu*值分别为0.13和0.06)及缺失Nb、Ta负异常;凝灰岩样品中,锆石具有较高的εHf(t)值(7.8~11.4)和较低的Th/Nb值(5.4~14.9),与宾川剖面峨眉山火山序列酸性熔结凝灰岩及上寺剖面上二叠统下部凝灰岩基本一致,而明显不同于清音阁王坡层黏土岩锆石εHf(t)值和Th/Nb值。综上所述,四川广元地区朝天剖面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凝灰岩的形成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酸性火山活动有关,且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火山活动时限可能一直持续到晚二叠世早期。  相似文献   

2.
南祁连盆地在二叠纪时期处于稳定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盆地南部主要为海相沉积,北部为陆相沉积,碎屑岩比较发育。
地球化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中二叠统勒门沟组、上二叠统诺音河群以及北部陆相二叠系的源岩构造背景均十分
复杂,但以活动大陆边缘为主。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判断南祁连盆地二叠纪沉积物源可能为其以北的中祁连—陇西地块的前
寒武纪变质结晶岩系及花岗岩。   相似文献   

3.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成矿区是黔北-渝南铝土矿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床工业类型属产于中二叠统梁山组碳质
页岩、泥灰岩之下,中下志留统韩家店组泥质岩、泥岩、粉砂岩(或零星分布的上石炭统黄龙组灰岩)不整合面之上的一水硬铝石铝
土矿矿床。在含矿岩系之下,零星残存透镜状黄龙组灰岩。黄龙组残留的多少,指示该区在石炭纪末期至早二叠世遭受风化剥蚀
时间的相对长短及各自所处位置的相对高低。研究认为:在含矿岩系底部无黄龙组分布区,推测其古沉积时期地势高,为风化剥
蚀区,无铝土矿沉积;在黄龙组残留较少的区域,反映出该区域遭受风化剥蚀的时间相对较长,古地势也较高,风化剥蚀深度较大,
其环境不利于成矿;在黄龙组残留较多的地段,指示该地段遭受风化剥蚀的时间相对较短,地势相对较低,其环境利于成矿。   相似文献   

4.
重庆东北城口地区黑色岩系广泛发育,主要岩性有上震旦统到下武寒统的黑色碳质粉砂岩、含碳粉砂质板岩、含碳硅质
岩等,在区内进行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以区内的黑色岩系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样品分析数据的综合
研究,指出了区内的主要成矿元素有Mn、V、Ag、Ba等,其中Mn主要富集在灯影组和陡山沱组中,V、Ag主要富集在鲁家坪组中,
Ba则富集在巴山组中,初步确定了黑色岩系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指明了区内黑色岩系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
晚二叠世龙潭组沉积期是湖北省境内一次重要的成煤时期,由于煤层的不稳定性,其煤层层数、厚度、煤质等存在明显
差异。通过岩性、煤层及古生物研究对比,查明龙潭组由下向上共出现5个煤层,煤层的形成与沉积特征明显受岩相古地理条件
所制约。在龙潭组沉积期,湖北省境内总体为“两陆夹一盆”的基本格局,形成潮坪-泻湖-障壁岛沉积体系,该沉积体系是华南
海北部沉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由秦淮古陆、海湾泻湖及江南古陆组成,沉积区主要为泻湖相和潮坪相单元,其中沼泽亚相为煤层
的最佳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
鄂西地区硒元素主要富集在二叠系孤峰组与吴家坪组炭质硅质岩中,而其他地层“黑色岩系”中硒含量却很低.富硒炭质硅质岩微量元素中 w(As)和 w(Sb)分别是沉积岩丰度的1.65倍和4.22倍,U/Th平均值为7.9、Co/Ni平均值为0.042,稀土元素具有明显 Ce的负异常特征,指示了富硒硅质岩以热水成因为主,而微量元素Mo、V 含量较高,证明又受到生物因素的叠加影响.岩石 La-Th-Sc以及 Th-Sc-Zr/10图解表明“黑色岩系”形成于大陆岛弧的构造环境.富Se岩石的 Cr元素含量也较高,Cr是典型的地幔元素,表明地幔物质参与了“黑色岩系”的成岩作用.孤峰组炭质硅质岩层间凝灰质黏土岩锆石 UGPb年龄约264 Ma,在时代上与峨眉山玄武岩起始喷发时间一致,表明孤峰组硒的来源与峨眉山玄武岩的持续喷发相关.吴家坪组炭质硅质岩层间凝灰质黏土岩的锆石 UGPb年龄为253~248 Ma,与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火山喷发时间高度吻合,说明吴家坪组硒的来源可能与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云南省绿春地区下志留统—上三叠统地层中砂岩岩屑成分的统计分析,研究了沉积物物源的变化及其所代表的
构造意义。研究区砂岩碎屑组分源区大地构造背景的判别结果表明,下志留统—中石炭统砂岩中的沉积物物源为混合造山带砂
岩源区,而中二叠统—上三叠统砂岩中的沉积物物源为火山弧造山带源区。下志留统—上三叠统砂岩物源的属性经历了从再循
环造山带到火山弧造山带的转变。志留纪—早二叠世为被动陆缘盆地发育时期,砂岩的物源主要来自于盆地边缘的造山带;到中
二叠世,随着哀牢山洋盆向西俯冲,洋盆逐渐关闭,研究区由之前的拉张环境转变为挤压环境,盆地性质转变为弧后盆地,此时盆
地沉积物的物源应来自于研究区东侧的火山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同处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凹陷群的长江凹陷、瓯江凹陷以及处于陆架盆地东部凹陷群但与长江凹陷相连通的西湖
凹陷3凹陷在构造背景、形成演化、构造特征、地层分布与沉积环境变迁等方面的综合对比分析认为,长江凹陷古新统美人峰组中
上部、始新统长江组中上部应分别具有与瓯江凹陷古新统中上部的明月峰组、西湖凹陷始新统中上部的平湖组相似的含煤层系分
布,渐新统以上地层不存在或仅有部分煤线分布;与西湖凹陷相连通的南部大观园深凹内部广泛发育的连接浙闽隆起和翠秀堂低
凸的构造斜坡带是含煤层系分布的最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9.
对黔北务正道地区早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对铝土矿矿床的控矿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位于赤道附近的炎热潮
湿的古气候环境导致的红土化铁铝质古风化壳是铝土矿形成的先决条件;以页岩为主经长期化学风化形成的古剥蚀区为铝土矿
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而低凹的古地形地貌是沉积或堆积型铝土矿的最佳场所;在半封闭式的相对较为稳定的海湾
相沉积环境下沉积铝土矿含矿岩系,早二叠世大竹园晚期,通过频繁的海进-海退循环,沉积区不断处于还原—氧化环境的交替
变换之中,为铝土矿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0.
选取新模向斜的一个钻孔剖面,对铝土矿的矿物组成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铝土矿矿石矿物以一水硬
铝石为主,另有少量一水软铝石。其次为高岭石、绿泥石等黏土矿物,以及少量重矿物。此外,在含矿岩系近底部还发现有富集Ce
元素的矿物氟菱钙铈矿[Ce2Ca(CO3)3F2]。从剖面顶部至底部,铝土矿中稀土元素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稀土元素参数
LaN/YbN、LaN/SmN 和GdN/YbN 的数值均随深度逐渐增大。说明从剖面顶部至底部,稀土元素的淋滤迁出逐渐减弱,且稀土元
素间存在一定的分异。稀土元素间的分异可能由不同的含稀土元素矿物抗风化淋滤差异所致。铝土矿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
LREE明显富集、MREE中等-弱富集、HREE相对平坦的特征,且具有明显的正Ce异常。δCe异常值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接
近含矿岩系底部,δCe异常值再次增大。含矿岩系上部的Ce异常是由氧化条件下Ce3+ 向Ce4+ 转变并形成方铈矿(CeO2)所致。
随着深度的增加,含矿岩系的氧化性逐渐减弱,从而δCe异常值逐渐减小。接近含矿岩系底部,由于氟菱钙铈矿[Ce2Ca (CO3)3F2]的形成,导致δCe异常值再次增大。氟菱钙铈矿的沉淀可通过氟化物络合物(CeF2+ 或CeCO3F0)与Ca2+ 和HCO- 3
发生反应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