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风火山盆地二道沟砂岩型铜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矿体形态及变化特征、含铜矿物组合及其特征、含铜岩石及岩相特征等方面描述了二道沟铜矿床地质特征,对矿床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矿床为砂岩型铜矿,在此基础上,初步总结了盆地内的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
智利楚基卡马塔铜矿是世界上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总结了该矿床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并从围岩蚀变特征、矿化阶段的划分、成岩成矿年龄以及矿床的破坏和保存等方面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分析了矿床成因,建立了该矿床的找矿模型与找矿标志。结果表明,楚基卡马塔铜矿床位于安第斯造山带中部,产于楚基卡马塔侵入杂岩体中,主要受西部断裂控制;蚀变分带呈不规则状展布,矿化与石英-绢云母化密切相关;矿床氧化带发育,含有氯铜矿和孔雀石等矿物,与我国土屋斑岩型铜矿具有相似之处;楚基卡马塔铜矿床形成于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其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幔,含矿斑岩体具有较高的氧逸度,与我国玉龙和驱龙斑岩型铜矿有相似之处;楚基卡马塔铜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多次矿化叠加,与南美板块和法拉隆板块之间的快速斜向俯冲运动有关。对楚基卡马塔铜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的总结,可以为我国斑岩铜矿的找矿勘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海兰德瓦利矿集区(HighlandValleydistrict)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南部,是加拿大最大的铜矿产地,该矿集
区开采历史悠久,研究资料丰富。矿集区位于太平洋东岸,山间带的克内尔(Quesnel)陆缘弧上,赋存于三叠纪末期侵入的吉琼河
(GuichonCreek)岩体中。矿集区中主要有瓦利(Valley)、洛尼克斯(Lornex)、海蒙特(Highmont)、伯利恒(Bethlehem)和JA5个
矿床。矿体主要与晚期的侵入体有关,且受多组断裂交叉复合控制。矿石的构造类型主要为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矿石矿物主
要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和辉钼矿等,矿化蚀变分带明显,锆石U-Pb年龄和辉钼矿Re-Os年龄以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均显示
出岩浆侵位与成矿作用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形成时代约205Ma。该铜矿从形成构造背景、形成年代到矿床特征均与中国德兴斑岩
型铜矿有相似之处。在矿集区的勘查历史中,感应激发极化法、航磁、水系沉积物以及遥感均对该矿床的找矿做出了很大贡献。
对海兰德瓦利矿集区特点及找矿经验的系统总结,可以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及在我国境内寻找同类矿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风火山盆地位于格尔木市西南86km处,即柴达木盆地东端南侧,地处三江成矿带北西段,其基底被金沙江缝合带分为松潘—甘孜地块和羌塘地块两个构造单元.盆地中赋存有砂岩型铜矿矿床,沉积—热液叠加型铜银矿床和岩浆期后热液铜银矿床.其中砂岩型铜矿床产于二道沟—托托敦宰铜矿化带集中区;沉积—热液叠加型铜银矿床产于藏麻西孔矿化带集中区,二者皆受晚白垩世风火山群陆相控制,地表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本文通过对风火山地区铜银矿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特征的分析,着重阐述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并对找矿潜力进行评价,为今后在该区寻找同类型矿床提供有用的资料信息.  相似文献   

5.
巴西卡拉加斯(Carajás)地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矿床类型最丰富、资源最富集的成矿带之一,其氧化铁型铜-金矿床非
常典型,矿床规模巨大,找矿前景广阔。在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前人大量的资料对其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矿床成
因和成矿作用进行了综合总结。卡拉加斯地区的氧化铁型铜-金(IOCG)矿床的产出环境为岩石圈地幔边缘古老的俯冲带内,卡拉
加斯克拉通盆地或裂谷裂带中,成矿作用与新太古代Itacaiúnas超群下部的火山岩-火山沉积岩系(2.75Ga)和新太古代晚期的
A 型花岗岩(2.57Ga)及卡拉加斯断层带密切相关,Cu-Au-U矿体特征、成矿元素组合、成矿流体和稳定同位素组成等表现为典型
的IOCG型矿床。   相似文献   

6.
比萨(Bisha)VMS型多金属矿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厄立特里亚西部,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VMS型多金属矿床。该
矿床主要赋存于Nakfa群的一套双峰式火山岩系中,矿体形态为一个经历了褶皱的厚层状矿体。原生VMS矿体形成以后,受近
地表风化和氧化作用,形成4个矿化分带,从表往下依次为:①氧化带,主要为Au、Ag矿化;②淋滤带,主要为Au、Ag、Pb矿化;③
次生带,主要为Cu矿化;④原生块状硫化物带,主要为Zn、Cu矿化。通过对矿区及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总结,认为比萨矿床形成
于岛弧裂谷或弧后裂谷环境。通过对矿区已有资料的总结和对比研究,确定矿床类型属于黑矿(Kuroko)型VMS矿床。   相似文献   

7.
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主要矿床地质入手,分析了铁矿的主要控矿因素,认为区内铁矿床受地层、褶皱构造和同生断裂
构造、岩相古地理等因素制约。地层和岩相古地理因素控制了整个矿带的展布和矿床的分布,褶皱构造和同生断裂构造控制了矿
体的形态和规模。锆石LA-ICP-MSU-Pb同位素测年及矿石和围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老并矿区布伦阔勒群
内长英质片岩形成年龄晚于(532±3.9)Ma;区内铁矿床的矿石和赋矿围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特征和变化曲线,总体具有轻稀土
富集、重稀土亏损、呈右倾斜型特征,表明二者的物质来源具有同源性。指出了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第二岩性段地层、火山沉积盆
地边缘以及背斜转折端和向斜核部是区内铁矿今后找矿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九曲湾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初步揭示了沅麻盆地白垩纪砂岩铜矿的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亚南天山是世界重要的金成矿带,分布有乌兹别克斯坦的穆龙套、吉尔吉斯斯坦的库姆托尔、塔吉克斯坦的吉拉乌、
中国新疆的萨瓦亚尔顿等一系列大型-超大型金矿床。选择乌兹别克斯坦穆龙套金矿床这一亚洲最大的金矿床,在收集前人研
究资料及成果基础上对矿床产出环境、地质特征、找矿理论方法进行了总结,认为穆龙套超大型金矿床是长期的、复杂的地质事件
综合作用的产物,南天山断裂交汇部位及存在隐伏岩体的部位是寻找此类矿床的有利部位,并通过穆龙套矿床找矿实例说明岩石
次生晕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是寻找此类矿床的有效勘查方法;以期对我国南天山成矿带寻找“穆龙套型”金矿床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已知矿(集)区深部经过弱矿(无矿)间隔后新出现的矿化富集空间称之为第二矿化富集带。第二矿化富集带是一种相
对特殊的矿化垂向分带现象,对它的研究能为开展“矿下找矿”或“矿外找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控制第二矿化富集带形成的
因素主要有:控矿构造场的复杂变化、成矿系统温度场的改变、成矿系统流体场的演化、沉积建造中的多层位控矿作用等因素。第
二矿化富集带的研究要点是:首先判别研究区地史时期形成第二矿化富集带的可能性;其次对所研究的矿化富集带的保存条件进
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