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基于危化品风险源、涉海敏感目标和船舶交通密度3种影响因素综合评价溢油环境风险状况。首先从空间分布和数量特征的视角,提取宁波市海域环境风险影响因子,建立海域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然后依托GIS空间信息平台实现对宁波近岸海域环境风险空间布局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宁波慈溪市西北部和镇海区潜在的溢油环境风险极高,对石油泄漏的敏感程度也相对较高,进而表明该区域应列为重点风险管控对象;北仑区和奉化区东南部沿海区域和象山港东部海域,其溢油环境风险为一般水平,说明该区域应列为一般风险管控对象,其潜在的溢油环境风险属于中等敏感程度;而象山县东部及东南部、宁海县南部区域,该海域的潜在环境风险极低,其对溢油敏感程度较低。评价结果可为宁波市海洋环境风险防控及应急响应措施、海域空间资源利用配置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对沿海化学品风险源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风险源、控制机制和风险受体的化学品风险源环境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3级风险管理体系,并以上海市沿海四区一县为例开展实例研究。本研究提出的沿海化学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分级方法科学可行,能够为沿海化学品风险源的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对比分析法和GIS时空数据模型,研究2008年版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相对2000年版的变化特征,分析区划分类体系和编制原则的变化,探讨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条件的变化,并分析区划空间结构和布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按照对人地关系疏密程度划分区划分类体系有利于识别开发、整治和保护区域界线;(2)兼容功能是解决当前区划体系存在主要问题的有效思路;(3)增殖区是天津市区划最大的变化来源,而围海造地区是主要的变化取向;(4)第二、三产业用海功能区呈现空间扩大趋势,近岸海域的增殖区呈现规模减小、空间布局转向较深海域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加强沿海石化园区海洋环境风险区划的科学管理和决策,降低相关区域的海洋环境综合风险,文章根据海洋环境风险源和污染源排查,海洋敏感区、易受损区分布和环境现状调查以及园区风险管理和应急制度核查等的结果,基于PSR模型,从海洋环境风险指数、海洋环境敏感指数和海洋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指数3个方面,构建沿海石化园区海洋环境风险区划评估框架;分别选取突发性环境风险和累积性环境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以及政府和企业等各项相关指标,制订评估方案;通过确定评估指标权重,计算海洋环境综合风险值,并将风险等级划分为5级。以大连市沿海某石化园区为例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该石化园区所在海域总体处于低风险等级,无极高风险和高风险区;在保持现有海洋环境风险防控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大力改善区域海洋生态环境,可进一步降低园区海洋环境综合风险。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海河口及其邻近海域2005-2010年进行的多次环境现场调查资料,同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河口水体中COD、BOD5、氨氮是突出污染因子,海河口水体污染程度整体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而大沽排污河河口区域水质状况相对更差整体仍然呈现进一步恶化态势;邻近海域水体中无机氮为最主要污染物,而其中硝酸盐是无机氮中最主要组成部分,不过亚硝酸盐所占比例正在逐年升高,说明区域水体氧化还原环境潜在变化正在发生;(2)丰水期陆源大量无机氮输入使得区域水体大部分时间超该区域功能区划要求的Ⅳ类海水水质标准;不过底质沉积物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各监测项目全部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3)与1983年历史监测数据相比,海河口邻近海域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含量增速迅猛,丰水期时最高增幅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分别高达了2430%和5919%;整体看来同一时期水质和底质环境有缓和趋势,但潜在威胁仍然严重;最后,在认真分析对海河口及其邻近海域造成污染的各污染源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珠海市海域地形演变,基于2005~2014年海图资料提取了两期水深点和等深线,对比选取最优插值方法,构建珠海市海域水下地形变化图,分析研究区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1)2005~2014年珠海市海域的0m和2m等深线比10m等深线变化剧烈,变化集中在近岸区域,说明人类改造活动占主导地位;(2)经不同区域冲淤统计和代表性断面分析可得,9年间海底淤积量大于冲刷量,淤积区域集中在澳门港至淇澳岛附近,港珠澳大桥建设为主导因素;冲刷区域集中在崖门水道、进海航道和高栏港附近,港口清淤及航道疏浚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利用历史数据和卫星观测,系统分析20多年来(1980年-2003年)在南海海域发生的赤潮事件与环境特征,详细比较赤潮在南海四大区域(北部、东部、南部和西部海区)的区域分布、多发藻种和季节变化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海域赤潮发生具有以下特点:(1)区域性:赤潮多发区域集中在珠江口附近(中国),马尼拉湾和马辛洛克湾(菲律宾)和沙巴州的西海岸(马来西亚);(2)季节性:在北部海区,赤潮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3-5月份,东部海区在5-7月份,西部海区在7月份,而南部海区在全年都会发生;(3)藻种差异性:主要赤潮藻种在北部海区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东部海区和南部海区是扁甲藻(Pyrodinium bahamense);(4)年际变化:不同海域赤潮的多发年份不同,对于整个南海而言,1991-1998年是赤潮的多发年。赤潮发生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季风、河流的排放、上升流、以及沿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8.
江苏近岸海域鮸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2006—2007年4个季度拖网专项调查数据,以鮸为目标种,以机轮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及毗邻海域为目标区域,对鮸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江苏海域的鮸主要分布于34°00′N以南海域,主产卵区位于辐射沙脊群海域及周边近岸海域,春季为主要产卵期;(2)江苏省中南部海域为鮸早期幼体的过渡性索饵场所,幼鱼群体随时间推移呈逐步分散趋势;(3)鮸在江苏海域的栖息时间为春、夏、秋3个季节,冬季呈零星分布;(4)海底地形地貌、潮汐和海流类型、辐射沙脊群等特征要素是影响区域生物生态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渤海海域及邻区新构造运动特征与环境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东部典型的中新生代断陷一坳陷盆地,具有拉张型盆地典型的双层结构,上下构造层间普遍发育裂后不整合面,而且在不整合事件之后出现沉降现象。在对渤海新构造研究基础上确定了渤海区域新构造运动的时间,分析了渤海海域及邻区的构造背景;从区域重力场、火山活动、断裂活动、地震等方面对该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进行分析,并阐明了新构造运动对渤海区域的环境地质意义,表明该区域新构造运动活跃以及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东海、南黄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粒径分级叶绿素a含量进行分析,探讨了南黄海和东海海域2000年秋季表层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在整个调查海域范围内,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0.72 mg*m-3,各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有显著差异,小型(Microplankton,>20 μm)、微型(Nanoplankton,3~20 μm)和微微型(Picoplankton,0.45~3 μm)浮游植物的贡献率分别为31.2%,49.0%和19.8%.小型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江苏沿岸和长江口附近;微型浮游植物在整个海域的分布较均匀,以浙江沿岸和南黄海东部为高值区;微微型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南黄海中部和东海东南部.通过浮游植物粒径分级叶绿素a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调查海域营养盐与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相关系数随着浮游植物粒径的增大而从负逐渐变正,说明高的营养盐含量区域较大粒径的浮游植物占有较大优势.依据浮游植物粒径分级叶绿素a和环境因子对调查站位进行的聚类分析结果和海域水团的分布以及卫星遥感图显示的水色差异之间有密切联系,聚类分析方法是研究浮游植物分布和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WorldView-2和GF-2遥感影像的赵述岛礁坪底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佳馨  任广波  马毅 《海洋科学》2019,43(10):43-54
以西沙群岛海域赵述岛礁坪为研究区域,应用2010年的WorldView-2和2015年的GF-2两期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现场水下珊瑚礁照片和视频资料,建立了赵述岛礁坪底质类型遥感分类体系,分别构建了针对WorldView-2遥感影像和GF-2遥感影像的珊瑚礁底质分类决策树模型,并通过对两期遥感影像的底质类型提取结果的变化分析,完成了赵述岛礁坪退化区域的提取。结果表明:(1)WorldView-2影像的分类决策树具有91%的总体分类精度和0.89的Kappa系数,GF-2影像的分类决策树具有更高的分类精度;(2)6年期间研究区大约1/4的珊瑚礁分布区发生了退化;(3)最突出的自然变化是礁前区大面积的珊瑚丛生区转变成藻脊,结合相关资料认为东北季风、热带气旋和温度上升的综合影响是驱动因素;(4)赵述岛西侧的藻脊、珊瑚沉积区大面积转化为珊瑚砂和深水区域,原因是航道和码头的开发活动。研究分析了6年间赵述岛礁坪底质的退化状况,并分析原因,为珊瑚礁底质分类提供方法,并为西沙群岛的珊瑚礁监测和保护提供了有效资料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海洋环境分类管理分级控制区划理论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协调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海域在环境质量现状、环境承载力和主导海洋功能上的差异,提出海洋环境分类管理分级控制区划的基本原则、技术方法和区划方案.通过采用空间叠置法、相关分析法等定性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管理区进行划界,将规划海域划分为重点保护区、控制性保护利用区和污染控制区,并确定各分区的环境质量目标.其主要目的是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各分区的海洋资源与环境特点,对海域内及周边区域的开发活动实施分类指导,促进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渤海地理位置优越,海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地质环境资料的支撑,现有研究通常分海区开展,缺乏实测资料支持的系统性研究。基于2008—2016年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地质因素的相关资料,通过网格化处理,量化渤海海域主要环境地质因素的特征参数,建立了以海底地形或底质环境变化类、地层不均衡类、活动构造类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地质环境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和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研究区地质环境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渤海海域依据地质环境稳定性可划分为差等、较差、中等、较好、优等5级,大部分海域地质环境稳定性总体较好,地质环境稳定性较差的海域占比10.00%,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周边海域,不稳定环境地质因素活动断层、地震震中、浅层气及与潮流相关的环境地质因素较为集中,危险性较大。研究结果对渤海海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定量评价方法可为中国海洋环境地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2005年-2010年北塘口及其邻近海域水环境现场调查资料,同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北塘口河口水体中COD和BOD5超标严重,整体污染态势以2008年为界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邻近海域水体中无机氮为最主要污染物,其中硝酸盐是无机氮中最主要组成部分,但丰水期时亚硝酸盐氮和枯水期时铵盐氮所占比例逐年升高,说明区域水体氧化还原环境的潜在变化;N/P比值远高于正常的Redfield 16比值表明,区域水体已处于潜在严重P限制状态,同时,区域严重富营养化状态也极易诱导区域赤潮爆发;(2)丰水期陆源无机氮大量输入,使区域水体大部分时间超该区域功能区划要求的Ⅳ类海水水质标准,但底质沉积物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各监测项目全部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3)丰水期和枯水期时,活性磷酸盐含量1983年-1998年分别增加了16.6倍和17.2倍,1998年-2010年由于监控措施的加强,极大地降低了P排放,丰水期和枯水期时活性磷酸盐含量最大增幅分别降到了5.84倍和2.33倍,无机氮含量增幅也呈现明显减小趋势,1983年-1998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增加了8.37倍和13.7倍,而1998年-201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最大增幅也仅为3.52倍和3.28倍;整体看来水质和底质环境有缓和趋势,但潜在威胁仍然严重.  相似文献   

15.
2017年春季(04-20—05-09)在南黄海和东海海域(119°30′~125°00′E,26°00′~36°00′N)67个站位进行水文、化学和生物的综合调查,使用水采方法研究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将群落数据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和营养盐)进行相关性分析。调查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55属146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还有少量的金藻和蓝藻,生态类型以温带近岸性和广布性物种为主。优势物种组成方面,南黄海和东海海域存在差异,其中南黄海海域优势物种为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oldii)、太平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acifica)、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等,东海海域优势物种为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和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等。调查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07~547.87)×10~3个/L,平均值为29.45×10~3个/L,高值区集中在南黄海中部和闽浙沿岸区域,其中在南黄海中部的10~30 m水层发生硅藻水华。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南黄海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硅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性,与其他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明显;东海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温度和盐度呈现显著负相关性,与硅酸盐、铵盐和硝酸盐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性。调查区香侬-威纳多样性指数介于1.05~4.86,平均值为2.48,高值区出现在调查区的北部近岸区域;Pielou均匀度指数介于0.02~0.97,平均值为0.57,高值区集中在南黄海北部近岸区域和东海外侧区域。  相似文献   

16.
辽东湾北部海域营养状况与趋势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 1999-2006 年 6-8 月的调查数据,分析辽东湾北部海域的营养水平及变化趋势,以了解辽东湾北部海域营养水平的分布特点及污染状况.由 E 值和 CN/CP 值的总体评价结果来看,辽河口、双台子河口和大凌河口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属于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区,而锦州湾海域污染相对较轻,属于中度营养区;在时空分布上,辽东湾北部海域 1999 年与 2006 年污染较为严重,中间年份污染相对较轻.针对辽东湾的具体环境用 CN/CP 值的评价模式更能揭示出营养盐限制对富营养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自2002年1月1日施行以来,已经五年了。今天,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家海洋局联合召开“纪念《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5周年”座谈会,邀请有关部门、用海企业、大学和新闻媒体,共同回顾总结这部法律施行五年来的主要成绩和经验,意义重大。希望以此为契机,深入宣传贯彻《海域使用管理法》,为进一步规范海洋开发秩序、维护国家海域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加强海域使用管理,促进海域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建立围填海用海承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分析江苏13个县级行政区的围填海用海承载指数及其监测预警情况,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围填海用海承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源禀赋、开发利用强度、发展潜力和区域约束4个一级指标以及10个二级指标;江苏13个县级行政区的围填海用海承载指数为-0.46~9.63,呈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中部辐射沙洲区的大丰区、东台市和如东县围填海用海承载条件良好,北部连云港市辖区以及南部南通市的通州区和启东市围填海用海承载条件较差;未来应建立围填海用海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严格实行围填海管控制度、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以及加强政府和社会的协同监督。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调水调沙影响下的镭、氡同位素和营养盐在黄河口的分布特征,于2013年7月调水调沙期间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多点的连续观测。研究发现:(1)黄河口海域镭、氡同位素分布呈现明显的“分区”现象,南北两区分别为“调水调沙影响非显著区域”和“调水调沙影响显著区域”,北部海域镭、氡同位素浓度高值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包括河流输入和海底地下水排放);(2)调查期间,北部海域水体年龄为(2.9±1.6)d,南部海域水体年龄为(5.0±2.1)d;水龄随潮汐变化表现出涨潮时水龄增大、落潮时水龄减小的波动趋势;(3)北部海域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硅(DSi)含量明显高于南部海域,而溶解无机磷(DIP)在两个区域的含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20.
象山港海洋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1988—2014年的监测数据,针对象山港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建立了象山港海洋生态环境评价的科学方法,结果表明:(1)根据象山港生物生态、水质、水动力、水团提出了三类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水质指标的确定综合考虑了水体中主要超标物质、长时间序列的波动及变化趋势;(2)根据东海E2断面、象山港及口门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确定象山港的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的环境污染变化推荐基准年分别为1993年和1992年;结合频数分析法,象山港海域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的推荐基准值分别是0.023mg/L和0.50mg/L;(3)评价分级根据生态环境现状及分区衔接确定为3个等级,其中水质指标选择2011年25%、75%所对应的营养盐浓度值为分级依据;(4)评价结果表明,2011年象山港从口门至港底生态环境分别为好、较好、一般,2014年为好、较好、一般、差;与2011年相比2014年象山港2、4、5、7、8、9区的综合环境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