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鲁岩 《地理教学》2013,(1):26-27
正【教学目标】了解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通过读图,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通过绘图,掌握地球内外圈层结构,训练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说出各圈层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培养科学探索精神。【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  相似文献   

2.
郭全其  卞学昌 《地理教学》2012,(13):32-33,2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球环境各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都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的运动有关,因此要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所以,教材首先安排了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李兴防  鲁爱华 《地理教学》2011,(6):44-49,43
一、专题适应训练 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相似文献   

4.
肖擎 《地理教学》2012,(8):11-13
在学习"地球圈层结构"一节时,必然要谈到岩石圈的问题。岩石圈作为地球重要的圈层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已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岩石圈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为人类提供化石燃料、矿物原料;另一方面通过物质循环,促进了  相似文献   

5.
《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既是对教材编写者的建议,也是对教师开展教学时的建议。围绕《课标》提出的“活动建议”,突出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方法和过程”,而不是结果。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能力。”例如,《课标》中“标准”要求学生“说出地球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时,“活动建议”是:“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再如,《课标》在要求学生“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时,“活动建议”是:“联系本地实际,  相似文献   

6.
熊国权 《地理教学》2012,(23):17-19
“结构”一词的涵义是指某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状态。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关于“结构”的内容,如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构成)、城市的地域结构、区域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等,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此类内容到底如何教学,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7.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据分类是数据组织、管理与数据共享工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地球系统的圈层结构、研究每个圈层的主要学科和每个学科的主要数据内容,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为14个一级类、88个二级类。该分类体系在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项目——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中得到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8.
最新的地球圈层──人类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之荣 《地理研究》1997,16(3):95-100
把人类作为最新地球圈层来研究是地球科学中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文中从人类圈的内涵、功能和结构、演化的主要阶段以及提出人类圈的主要依据等方面论证了人类已成为地球的最新圈层。接着论述确认最新地球圈层的重大意义:拓宽对地球系统的认识,将地球系统科学从纯自然科学推进到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现代地球系统科学阶段,以便从现代地球系统结构演变的角度来讨论全球环境恶化的根源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夏林益 《地理教学》2008,(11):44-44
人教社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大气”,地球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其中大气圈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圈层,对人类的生存意义重大。笔者认为这章的地理课程资源应从身边的地理,生活中地理人手,引导学生亲身观察实践、合作探究是最有效的方式更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10.
雍文涛 《地理教学》2012,(21):34-35
一、"活动"选取本节活动设计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中制作地球仪活动栏目,通过本节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和经纬线与经纬度的空间分布。二、"活动"理念1.课标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一、案例背景描述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这一节,通览其知识目标“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属性;了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了解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阅读、分析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技能”可以看出:本节内容简单,其知识目标的达成较易。多数的高中地理老师在上这一节内容时,要么让学生自学,要么是5到10分钟就能快速的讲完,并不当作重点内容来处理。  相似文献   

12.
郭文青  王远 《地理教学》2022,(10):36-38+18
本文以人教版“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为例,简要阐述了HPS教育的模式及其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融入。在教授知识的基础上,基于HPS教育中的融合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设计,对HPS教育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市辖区的空间结构及演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建华  戚伟  修春亮 《地理研究》2019,38(5):1003-1015
本文提出了市辖区6种空间结构类型:圈层式、组合式、并排式、独立式、包围式及飞地式,并总结了6种类型的主要特征。通过对中国市辖区分布格局及演变分析,发现城市规模等级越高,市辖区数量越多、人口密度越大。6种类型城市分布情况为圈层式结构城市集中在东部地区,组合式结构城市在东北地区分布最密,独立式结构城市大多分布于中西部,包围式结构城市中部地区最多,并排式和飞地式结构城市在全国分布比较均衡。市辖区空间结构的一般演化路径为“独立式-并排式-组合式-圈层式”,圈层式结构会继续优化,通过“内城合并、外城扩张”向第三、四圈层发展。文章最后分析了增设、拆分与合并市辖区三种行政区划调整方式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湿地科学》发刊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由于湿地处于地球几个圈层的“节点”,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而且在水文调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  相似文献   

15.
徐锋 《地理教学》2010,(17):21-22
一、分析把握“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学习要求 首先,还是先看看现行四套版本教材是如何体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标准的。 人教版安排在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为“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两部分,共有六段课文、一个阅读、一个案例、两个活动和七幅(组)图组成。主要介绍了太阳概况、太阳辐射定义和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的重要影响、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主要类型、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北极航道的开通具有重大的地缘战略意义。北极航道地缘区域可从北极地区、航线影响范围内缓冲区、航线延伸区域三个维度考虑。本文以北极航道地缘影响区域作为空间依托,总结北极航道地缘政治格局的全球化和集团化特征,并以地缘距离和航运收益组合为依据,探索以国家为单位的政治行为体组合方式,提出北极航道地缘政治格局的立体式圈层结构:以北冰洋为中心的不同利益不同立场的由内向外依次排列的五层结构。根据对各圈层结构的航运利益、观念主张和政策制度分析,探讨各圈层内外部竞合关系,提出最内层的北极航道沿海国“内水化”主张和制度化管辖与其他圈层的“航行自由”如何平衡将是未来博弈的焦点,各圈层间和内部的竞合关系也将随资源、利益的诉求变化和进程的推动而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地理学——大有发展前景的科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主要研究人地关系,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随着时代发展,“地”与“人”的内容都在不断变化、扩大、革新。最初,“地”只限于陆地表面,现在则扩大至地球表层的各个圈层;过去认为陆地环境是不变的,而今认识到地球各圈层均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人”的概念也是如此,最初只限于农业开荒、砍伐森林等,现则扩展到人类活动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特别是工业生产、燃烧煤炭、排放大量CO2引起全球变暖,对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极大。因此有人说:气候变化乃是全球变化中的核心问题。如果忽略了人…  相似文献   

18.
刘书奇 《地理教学》2004,(11):29-30
今年六月五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责”。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地球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节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并重的观点,增强海洋意识。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感到教材是“活”的、“动”的、“新”的,写的是他们身边的事;解读世界环境日的中国标识,使得主题突出,视觉强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9.
刘昌明  刘小莽 《地理学报》2023,(7):1593-1598
地球是一个由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层圈组成的系统,水循环过程是这些圈层间联系的纽带,维持良性水循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水循环不是一个独立的自然过程,水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涉及到地球系统的各个圈层和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以森林与水的关系、水循环变化预估、水循环综合研究这3个话题为例,尝试从地球系统的角度探讨水循环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地球界限概念框架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球界限(Planetary Boundaries)”是指用于界定“安全运行空间(safe operating space)”的边界值,是Johan Rockstr?m等近年来提出的旨在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框架。该框架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方面质疑者对这一概念框架的科学意义以及评估方法提出批评;另一方面支持者则对其评估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尺度进行了完善和扩展,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了促进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了解和应用,论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地球界限”的概念内涵,并将其与中国学者所熟知的环境承载力等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随后总结了该概念框架的争议观点,同时也对其近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评述;最后结合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地球界限”概念框架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包括① 进一步了解不同地球系统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完善“地球界限”的指标评估体系;② 明确“地球界限”与生态系统服务以及人类福祉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③ 结合“地球界限”的评估结果,加强变革式环境治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