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城地区小麦病虫的发生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城是山西的重要产粮区,被誉为“麦棉之乡”。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小麦的产量。本文通过分析掌握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与本地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对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做出预测,对有的放矢地做好预防工作,防止和减轻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以及小麦增产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预测其流行趋势,可以为当地麦区适期开展综合防治、控制其流行为害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历年发生程度与上年11月至4月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月资料相关分析,选择对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敏感的气象因子,经过归一化处理和加权组合,组成小麦条锈病气象指数,进而建立小麦条锈病气象预报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气象指数与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高度相关,相关系数通过0.001显著性检验;关中、陕南地区预报模型回代值与调查值差值在2个等级以内的样本占94.5%,差值在1个等级以内的样本占57.3%;对2014年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预报相差2个等级以内的样本占90%,相差1个等级以内的样本占40%;总体检验结果为正确或偏高。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强沙尘暴天气综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王锡稳  刘治国  黄玉霞  张铁军  程鹏 《气象》2006,32(7):102-10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7月20日甘肃河西走廊一次历史上少见的区域性夏季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高空小槽、切变线、热低压是引发夏季沙尘暴的主要天气系统。夏季沙尘暴发生过程中,各测站出现了气压跃升、风速猛增、气温下降、湿度增加等现象,但变化幅度小于春季。夏季沙尘暴云图特征表现为中小尺度云团,TBB≤-35℃的云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沙尘暴天气的变化。诊断分析表明,沙尘暴爆发前散度场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状态,沙尘暴发生在最大垂直速度出现以后,同时水平螺旋度对夏季沙尘暴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螺旋度正值越大,沙尘暴越强。  相似文献   

4.
ENSO对亚洲夏季风异常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21  
首先对ENSO过程中亚洲夏季风环流的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El Nino事件和LaNina事件中亚洲夏季风系统各成员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甚至出现相反的变异特征。其中,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进行了EOF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赤道太平洋SS-TA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影响的区域和程度,该影响与ENSO循环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小麦条锈病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及长期预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军  黄善斌 《山东气象》1997,17(3):19-21,23
利用1973-1992年鲁西南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和各月北半球500hPa平均高度,初步探讨了条锈病发生程度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并建立了性能稳定的预报方程,经检验历史拟合率达90%,时效提前1-2个月,预报准确。  相似文献   

6.
利用台江县历史天气资料、3月逐日14时气压、温度的变化及省、州数值预报产品,对夏季发生干旱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台江县夏旱天气变化特征及预测指标,并得出其预报方法,对预测台江县夏季发生干旱程度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宫德吉 《内蒙古气象》1995,(3):19-23,27
夏季阶段性干旱的分析及预报宫德吉(内蒙古气象台)我区地处内陆,干旱少雨是我区的主要气候特点。特别是由于我区降水时段集中,变率大,水旱灾害频频发生,尤以旱灾为重,成为制约我区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干旱发生的时段不同,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其中以...  相似文献   

8.
一、今年小麦干热风发生情况: 根据各县反映和实地调查观测,我区西部5月22~25日、29日发生轻干热风,6月8~10日多数县有轻干热风,6月12日是重干热风日,只对日照、莒南小麦成熟晚的社队和墨西哥小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之今年属轻干热风年。 二、石油助长剂防御小麦干热风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祁宦 《气象》1994,20(2):40-43
分析表明,冬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的轻重,取决于法地小麦孕穗期前后的光照,降水量,雨日数和日平均相对湿度等气候因素。利用多因子综合相关法,通过计算条件频率,得出淮北地区冬小麦白粉病发病程度的预报方程,其历史拟合率达91.7%。  相似文献   

10.
厄尔尼诺事件与陕西夏季降水及历史旱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陕西41个测站1960~1990年夏季(6~8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厄尔尼诺事件当年与次年陕西夏季降水的特点及差异性。在厄尔尼诺事件当年,陕北夏季降水偏少,易发生干旱。而厄尔尼诺事件次年,陕北夏季降水偏多,易发生涝;陕南南部夏季降水偏少,易发生干旱。陕北夏季降水差异最显著。另外,陕西历史旱涝分布与厄尔尼诺事件关系较为密切。特别是陕西历史上的几个大旱年往往出现在厄尔尼诺事件连续发生的年份里。  相似文献   

11.
东亚飞蝗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该文使用1980-2008年的飞蝗资料和气象资料,选择了环渤海4种典型(沿海、水库、洼淀、内涝)蝗区,利用秩相关系数法筛选影响飞蝗发生程度的气象因子,确定了影响不同蝗区夏蝗发生程度的气象因子指标集。利用权重修正气象距离法,建立了气象距离指标预报模型;依据飞蝗自身生物学特性,建立了生物学预报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蝗虫生物学和气象条件影响的共同作用,建立了夏蝗发生程度的生物一气象集成长期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在环渤海飞蝗区域,不同类型蝗区影响气象因子有一定差别,集成预报模型趋势预报准确率高于其他模型。  相似文献   

12.
蝗虫是常见的害虫之一,对农作物和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危害,采用常规的方法对蝗虫进行监测存在一定局限性,为了有效应用海量野外影像数据实现对蝗虫实时监测,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网络的蝗虫自动识别模型。利用手机模拟摄像头获取的内蒙古锡林浩特附近草原的280张蝗虫的RGB图像,采用深度学习算法中的Faster R-CNN(Faster 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网络结构建立了蝗虫识别模型。经验证该模型的精确度为0.756,可以较准确地将蝗虫从野外复杂环境中识别出来,与以往同类研究相比,在识别结果和实用性方面均有较大的进步。该模型是建立蝗虫实时监测系统的基础,可以为蝗虫的防治提供辅助信息,同时该网络结构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害虫的识别,具有较强的推广性,拓宽了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的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53—2000年河南省东亚飞蝗的发生时间序列资料,做了飞蝗大发生年的游程检验,结果表明,1953—2000年间河南省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年是随机出现的。  相似文献   

14.
1876-1878年中国大范围持续干旱事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1876-1878年中国持续3年的大范围严重干旱,这是发生在小冰期将结束、全球气候迅速变暖之前的寒冷气候背景下的重大气象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复原了干旱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统计逐年受旱县数,绘制了历年旱灾和伴生的饥荒、蝗灾、疫疾发生地域实况图。这次持续干旱范围广及13个省份,干旱的中心区域在山西、河南、陕西。旱区中心1877年连续无透雨时段超过200 d,跨年度的连续无透雨时段最长达340 d。其严重程度超过20世纪最严重的1928-1930年的干旱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太阳黑子第11活动周的下降时段和第12周的太阳黑子极小值年,又位于厄尔尼诺(El Nino)事件频繁期, 对应于极强的El Nino事件。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0~200l午封丘县夏蝗发生资料和同期该地区气候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法,分析了气候条件对夏蝗发生的影响,并找出了一些预测夏蝗发生的定性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为了阐明东北草原亚洲飞蝗孵化进程与热量条件的关系,利用人工气候箱进行了温度和积温对亚洲飞蝗越冬卵孵化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出蝻数、出蝻率、累积出蝻数、累积出蝻率均随日平均气温升高而增大。日最低温度连续3 d稳定通过25 ℃时,蝗虫开始萌动、孵化;在26.0 ℃左右时孵化最快。低于25.0 ℃时,蝗虫出蝻速率缓慢。25.0 ℃以上有效积温达到11.6 ℃•d,活动积温达到211.6 ℃•d时,蝗卵开始孵化出土。当有效积温增加到20 ℃•d,活动积温320 ℃•d后,孵化速度回落,紧接着达到第二个孵化小高峰,然后孵化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17.
齐齐哈尔春季及初夏干旱成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齐齐哈尔春季及初夏干旱的成因和干旱的环流形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形成齐齐哈尔干旱的根本原因是降水量与蒸发量之间的不平衡。由于环流背景、地形影响等原因造成齐齐哈尔降水量偏少,并且气温升高,造成了蒸发量的加大,是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干旱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The areas of distribution, high pest damage, and mass reproduction of Italian locust are mainly limited by climatic factor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under conditions of the RCP4.5 moderate scenario of anthropogenic impact on the global climate system in Russia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climatic range of Italian locust will be expanded mainly northward and, to a smaller extent, eastward. The expansion of the range by the middle of the 21st century as compared with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will be more significant that at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versus its middle.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发展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基层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新形势下面临的三个矛盾分析,找出影响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发展基层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1513号台风“苏迪罗”不同阶段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分辨率为1 °×1 °的FNL再分析资料、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卫星云顶黑体亮温(TBB)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对2015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不同阶段降水特点、引发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环境场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发现:台风“苏迪罗”具有强度强、在陆地上维持时间长等特点。带来的降水量大、影响范围广。其中降水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台风登陆过程降水及与冷空气结合引起的降水。两个阶段分别于闽北浙南一带以及江苏地区存在强降水中心,环流云系中存在着明显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引发两个阶段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环境场条件分析发现:(1)台风环流内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和发展是造成暴雨的重要原因。强降水过程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空系统耦合背景下。充沛的水汽条件、地形抬升作用、冷空气入侵等条件触发了强降水。(2)闽北浙南地形抬升加强了低层气流辐合,与中高层辐散气流的相配合是引起中尺度对流活动的主要机制。台风北侧为向岸风,南侧为离岸风,水汽集中在台风主体北部辐合,非对称结构明显,这是导致第一阶段强降水中心主要位于台风主体北部的重要原因。(3)台风北上后由于台风低压环流受北侧高空槽后部冷空气影响,冷空气与南来强盛暖湿气流在苏皖地区交汇,形成强对流活动并导致第二阶段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