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层稳定程度是影响煤田勘探与开采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但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煤层稳定程度的划分仍然主要是定性的描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确定不同煤层的稳定程度不易掌握,给勘探类型的分析带来一定的主观随意性。所以,定量研究煤层的稳定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井田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是影响勘探基本工程线距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据构造和煤层的等性块段划分和赋值原则,以及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与煤层稳定程度的确定原则,综合考虑了断层、褶皱分布特征和煤层厚度、可采范围、零点等因素,将宁夏灵武煤田碎石井矿区羊场湾井田划分为若干等性块段,并分别赋值。结果显示,该井田各主要煤层的构造指数平均为0.29,各主要可采煤层指数平均为0.7,进而确定该井田构造简单、煤层稳定。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5号煤层位于三叠系瓦窑堡组第四段上部,煤层直接顶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老顶以粉砂岩、泥岩和细粒砂岩为主,从岩性分布来看,总体呈现出向上变粗的沉积层序,对应的顶板类型为下软上硬型.进一步分析其岩石力学性质、测井曲线与岩体质量指标,参考岩层厚度、层理及裂隙等,综合分析确定该区5号煤层顶板属基本稳定型.该研究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煤层顶板稳定性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影响顶板稳定的地质因素,运用岩石力学、分形理论以及沉积岩石学等方法,结合钻孔、地震资料选取定量评价指标,在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应用Mathematica对4煤顶板进行了综合分区。结果表明:煤层顶板稳定性主要由顶板岩石力学性质和构造发育程度控制;研究区4煤顶板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岩石力学强度低,小构造较发育,顶板完整性差,将顶板分为极不稳定、不稳定、较稳定和稳定四类。首采区中部顶板构造较复杂,岩石力学性质差,多为不稳定、极不稳定型顶板;东南部稳定性较好,利于大采高综采生产。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8煤层赋存条件及控制程度、可开采区段的划分、区域构造特点、煤层及顶底板情况、煤层及煤质、经济可采储量、开采效益等内容,确定了煤层的可采性,同时客观地作出了开采效益评估.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两淮地区煤炭资源地质条件分区、分等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变化程度及其所涉及的相关地质条件分类问题是影响勘查工程布置的主要因素。借鉴原国家煤炭部技术咨询委员会1992年所作的《矿井综合评价及分类》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评价办法,对两淮地区煤炭资源地质条件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区、分等综合评价。首先以两淮地区现有的地质报告成果为依据,以矿区为基本评价单元,选择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类型作为评价参数,将煤层赋存深度和水文地质条件作为修正参数,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层次权重系数及相关因素的隶属度,以此建立地质条件分等与煤层连续性、煤层连续性与构造复杂程度及煤层稳定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并确定地质条件分等定量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对两淮地区煤炭资源地质条件作出分区、分等综合评价:淮北煤田的宿县、临涣矿区和淮南煤田的潘谢、淮南定远矿区为地质条件Ⅱ~Ⅲ等区;淮北煤田的濉萧、涡阳矿区和淮南煤田新集矿区为地质条件Ⅳ等区。  相似文献   

7.
赣西北二叠纪煤系地质特征与聚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承煌 《江西地质》1998,12(4):267-272
赣西北地区下二叠统王家铺煤组和上二叠统乐平煤组,形成于陆缘海的湖泊沼泽环境。王家铺煤组属构造中等、煤层极不稳定型,煤质为高硫、低灰份之烟煤;乐平煤组是构造中等、煤层较稳定型,煤质为高硫、高灰份之无烟煤。聚煤作用与原始成煤盆地地形、下伏成因相及成煤后构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李殿华 《中国煤田地质》2007,19(Z2):157-160
东胜煤田乌兰希里区延安组含煤地层煤层层数多、厚度变化大,间距又不稳定,煤层分岔合并比较频繁,煤岩层对比较困难.采用层间距及其发展趋势法、标志层法、煤层自身特征及测井曲线法进行对比,对各煤组及主要煤层对比可靠程度进行了总结,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攸县兰村矿区深部勘查区位于郴耒煤田北部,含煤地层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层数较多且结构复杂,通过岩性特征、物性特征以及煤层特征等分析,基本查明了研究区煤层的赋存特征。结果显示:龙潭组上段1、2、6、9煤层为大部分可采不稳定煤层,3、4、5、7煤层为局部可采不稳定煤层,8、10、11、12煤层为不可采煤层;龙潭组下段含煤13~16层,只有16煤层在柳树冲区段大部分可采,为不稳定煤层。煤层可采范围的确定,为煤炭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及矿井安全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主采煤层顶底板岩体岩性类型及结构面发育程度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评价:72煤层顶板以中等稳定一不稳定类型为主,82煤层顶板以中等稳定类型为主,10煤层顶板以中等稳定一稳定类型为主。在大量统计见煤点硬质岩百分含量(k值)的基础上,结合顶板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对各主采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类型进行了划分:72煤层以一、二类顶板为主,82、10煤层均以五类顶板为主。综合评价该矿工程地质条件为中等即Ⅲ类二型。根据研究成果,指出该矿在采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并依此提出了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煤层注水难易程度的BP神经网络评价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评价煤层注水难易程度,既是判定煤层是否可注及可注效果,也是确定煤层注水方式和工艺参数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煤层注水难易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属于极为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很难用传统的数学方法进行定量评价。文献[1]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定量评价,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精度不够,出现过误判。为此,针对影响评价煤层注水难易程度的多种因素,如煤层孔隙率、煤的坚固系数、湿润边角、饱和水份增值等所构成的复杂系统,采用具有非线性映射功能的神经网络评价煤层注水难易程度,将煤层注水难易程度分为4级。并将该方法的评价结果同模糊聚类进行了对比,通过比较和实例验证,其误差为5.6%,提高了10个百分点。此方法评价精度较高,可用于指导实际煤层注水工程。  相似文献   

12.
在煤层露头良好的地区,确定煤层露头在地形图上的位置,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在地形切割较深,高差较大,浮土掩盖,植被较密的情况下(如十万大山)则较难。如果凭少数地质点用“V”字法则推测煤层露头线位置,往往误差较大。要准确地确定煤层露头位置,不得不使用大量的山地工程。根据我们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实践,应用数学法确定岩、煤层露头简便易行,精度较高。在构造简单、岩层产状较稳定的地区普查找煤,用数学法确定煤层露头位置和地质界线,不但可以节省很多野外工作量和山地工程量,而且能提高地质图的精度。但是,使用  相似文献   

13.
在邻水孔家山井田钻探施工中,由于施工区域煤层厚度不稳定,并且煤层主要以粉煤为主,前期技术准备不充分,造成煤层打丢打薄。通过对其原因的分析及采煤工具的选取和采煤工艺的摸索,引入Ф75 mm双管单动采煤管,并确定了一套简单易行的采煤工艺方法。应用表明,该钻具及工艺能够极大地提高煤样的采取率,防止煤层打薄打丢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湖南短陂桥矿区位于涟邵煤田的西部,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区内稳定发育的煤层及向斜盆地的构造形态为该矿区煤层气藏的赋存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主采煤层1、3煤层的显微组分及煤的变质程度显示煤层具有良好的生气性和吸附性,良好的围岩封闭条件以及地下水力作用比较封闭,有利于煤层气藏的赋存。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区具有形成良好煤层气藏的内、外部条件,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山西组二_1煤层厚度变化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内勘探类型划分的不同意见。作者认为本区煤层的勘探类型可分为二类,箕山以南各矿区煤层属比较稳定型,选用500m线距控制A级储量;箕山以北诸矿区应属二型偏三型,即较稳定型偏不稳定型,仍以500m作为基本线距,只在首采区或第一水平酌情用250m插花孔加密求A级储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黄县煤田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岩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及稳定性分区情况。由于本煤田煤层围岩成岩作用差,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较低,因而煤层顶底板大部不稳定。结合矿井开采实际,本文进一步论述了煤层顶底板稳定性与岩层结构面特征,胶结物成分、岩层破碎程度、软弱夹层存在及构造应力方向等有很重要的关系。并且建议今后新建井主要巷道方向应尽量取南北向,以避免构造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煤层露头的解释精度直接影响储量的圈定,而影响煤层露头解释精度既有资料品质因素,也有反射波标定、煤层厚度、上覆地层厚度、不整合角度、钻网控制精度等因素。通过正演模拟可知,煤层露头与上覆地层的不整合角度(α)越大,地震时间剖面上不整合点的位置与煤层露头位置越接近,在α≥15°时,二者的位置差小于5 m。以新疆某勘查区为例,通过对煤层反射波稳定标志层的标定,结合正演模拟确定其不整合点位置,依次解释了该区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及西山窑组各煤层的露头位置、摆动范围及形态,位置误差基本控制在15 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山西某勘探区地形较平坦,相对高差较小,地表多为第四系黄土覆盖,零星有基岩出露,岩石风化严重,无潜水位.激发条件较复杂。该区主要可采3^#煤层埋藏最浅为75m,最深处245m,层位沉积不稳定.厚度变化剧烈;15^#煤层上距3^#煤层90m±,沉积相对稳定。该区二煤层形成的反射波T3和T15波虽可辨认,但因煤层埋深较浅.易受浅层干扰,有效叠加次数减少。通过实验,确定了激发及接收参数;在资料处理上利用叠前及叠后反褶积以提高分辨率:在解释中,充分利用水平切片、层拉平切片等方法,结合相干体、方差体技术进行相关特征对比及验证,有效识别出勘探区内的断层、陷落柱、采空区、无煤及薄煤区,为煤矿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障。  相似文献   

19.
针对强非均质性对煤层气开采影响大的特点,通过分析测井渗透率分布规律可定量评价煤层的平面和纵向非均质程度。采用达西公式确定煤层基质渗透率,运用双侧向测井资料估算裂缝渗透率,绘制煤层渗透率贡献率在序数百分数坐标下对应的累积分布曲线,定义坐标变换后累积分布曲线的斜率为非均质程度系数。实际应用表明:非均质程度系数能够反映不同煤层物性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差异,进而可定量评价煤层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美国粉河盆地煤层气商业开发的成功,褐煤盆地煤层气资源受到广泛关注。我国昭通褐煤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在分析煤层气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厘定了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地质因素,对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昭通盆地褐煤演化程度低,煤层生气量少,且大量孔裂隙被水充填,煤层含气量低,预测埋深150 m煤层气含量为1.45 m3/t,埋深500 m煤层气含量为2.00 m3/t。研究区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地质因素包括煤层厚度、煤层埋藏深度、构造地质特征、煤层顶板岩性及封闭条件等。由于褐煤煤化程度低,煤层生气量少,加之盆地内煤层埋藏深度不大,易遭受氧化,致使煤层含气量较低,但盆地内煤层厚,赋存的煤炭资源量大,单位面积内煤层气资源丰度高,为煤层气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同时盆地沉积后期构造相对稳定,煤层顶板为粘土及砂质粘土,封闭条件较好,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