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地质,城市地质与人类在实际生活中有着紧密的联系,它行旅我们因地质灾害的发生所造成对自然环境,生产平衡的破坏,已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为了减少因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人类要注重收集灾害发生前各种地质现象产生的迹象,各种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以及灾害带来的损失大小等多方面的地质信息,并通过收集这些信息,加以研究,采取对策,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有效的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避免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在  相似文献   

2.
张业成  张春山  张立海 《地学前缘》2003,10(Z1):265-271
论述了自然变异及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互馈关系 ,探讨了社会条件控制下自然灾害的阶段性特点 ,提出了开展灾害社会学研究的使命。认为自然变异及自然灾害破坏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但人类社会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应付自然变异和自然灾害 ,而是对自然变异及自然灾害作出双向反响。一方面 ,采取科学的社会行为 ,积极抑制灾害活动 ,减轻自然灾害破坏损失 ;另一方面因政治腐败 ,纲纪松弛 ,经济衰退 ,社会混乱 ,或违背自然规律 ,盲目的社会经济活动 ,导致天灾与人祸并行 ,不仅加剧自然灾害 ,甚至导致许多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 ,对人类社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然灾害不仅受自然条件控制 ,而且受人类社会的强烈影响 ,因此自然灾害除伴随自然条件发生复杂的周期性变化外 ,还伴随社会条件发生阶段性变化。自然灾害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 ,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的社会性越来越强烈。因此 ,在进一步加强灾害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同时 ,开展社会学研究 ,对于发展灾害理论以及促进减灾事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束昱  王璇 《岩土工程师》1996,8(1):16-20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工业文明,同时以失去人类与之和谐相处的自然环境为代价,也伴随产生了威胁人类生存的巨大破坏力,并引起了人类的普遍关注,成为人类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诸如人口问题、土地问题、粮食问题,水资源问题、矿物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4.
人是离不开人类所依赖的“自然社会”的,而建筑活动作为人类一个车要的生活组成部分,如何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共生”,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是对建筑师们提出的挑战,也是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严峻任务。可以预言,“生态建筑”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建筑活动的主流建筑形式。阐述了如何实施“生态城市”、“生态建筑”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     
2008年5月12日突发的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使我们再一次认识到地震预报的确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虽然我们尚不能征服自然灾害,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发生机理的执着的探索过程在过去和现在都不曾停止过。  相似文献   

6.
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地质环境是个动态系统,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不断发生缓慢的或突发性的、对人类有利的或不利的变化.开展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是保证在国土开发和经济—工程建设中,合理地利用和改造地质环境,预防地质环境恶化,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地质环境应实行全面规划、分级监测、综合评价和谁利用谁保护的政策.为了使地质环境监督管  相似文献   

7.
一、当代地质科学技术工作面临着多重的社会挑战近代地质科学历经二百多年的发展进程,通过认识自然到利用自然,正在揭开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新的历史篇章.目前,不断增长的人口和人类活动,加重了对矿产等自然资源的需求的压力.并带来不断增加的自然灾  相似文献   

8.
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水土流失较严重,主要危害耕层变薄,地力衰退;土壤板结,蓄水能力下降;侵蚀沟增多,侵蚀农田;泥砂下泄,使下游防汛工作加重;生态环境恶化,加重自然灾害.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及土壤岩性、植被等)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加剧了水土流失.因此,防治水土流失是当务之急.应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工程防护治理、生物措施及预防保护、监督措施等.  相似文献   

9.
论自然灾害和环境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自然作用和环境效应有其两面性,即破坏和改造环境,自然灾害是自然过程中的顶点事件,并造成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冲击和破坏,致灾过程是环境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积累及释放过程,并以不同的强度和频率或成灾潜势而分类,灾害的识别和预测以及前兆事件的判定是自然灾害研究的核心,完善的预报系统和有效的抗灾对策是减轻灾害的环境影响的重要措施,灾害风险评估是损失分析的重要环节,全球性事件和极端事件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向人类发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1月18-21日主办单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承办单位:上海大学会议简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考验。  相似文献   

11.
灾害,象残杀人类的战争一样,不知夺去了地球上多少生命和财产。 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已知适于人类居住的星球,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星球。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人类和自然环境既协调又不完全协调的  相似文献   

12.
许延军 《新疆地质》2019,(3):I0007-I0007
长输管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广阔的地域面积导致管道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加之人类的施工生产活动日益频繁,更加剧了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一旦自然灾害发育,导致输送管道受损,定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诱发灾难性的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是一座巨大的自然资源宝库,是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都比较完整的自然综合体,1980年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网,被列为世界自然保留地,但至今长白山区还是一个待开发区,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对长白山区经济建设和自然资源保护,将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 环境指周围的境况,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环境科学为研究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所研究的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不同程度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研究人和生存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和转化规律以及人类生态系统的演化和发  相似文献   

15.
矿业是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的产业,是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提供重要物质基础的产业~([1]).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取得巨大社会进步的同时,对自然环境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  相似文献   

16.
《湖南地质》2012,(6):8-9
2012年6月5日是第41个“世界环境日”。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原油泄漏、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藻疯长、土地沙漠化带来的沙尘暴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营造出许多色彩绚丽的“人造美景”,不禁让人心生恐惧。  相似文献   

17.
周琦 《地质论评》2007,53(5):718-720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自然支撑系统。因此,人类社会必须对赖以生存的地球深入完整地了解并合理地使用。然而,在经历了近300多年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才逐步意识到地球所能供给的自然资源正出现危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受到人为作用越发严重的破坏,随着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与聚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地质公园发展与管理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赵逊  赵汀 《地球学报》2009,30(3):301-308
地质遗迹是最重要的自然遗产, 是追索地球演化历史, 了解自然环境现状, 预测天人和谐愿景的对象, 地质遗产的保护是不可忽视的要务, 地质公园建立则是达成这一人类共同责任的最佳选择。随着中国和欧洲地质公园的迅速发展, 亚洲各国、澳洲、南美洲也正步入地质公园的快速发展期。推动地质公园建设作为全球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 和谐共存的重要方式之一, 已成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共认。  相似文献   

19.
对人类来说,自然地球作用引起的灾害总是存在的,必须认识这些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可以避免的,而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的危害应该是最小的。从第二章讨论的均变学说中,我们认识到现代正在发生的物理及生物作用在地球上持续存在的时间要比人类长得多。因此人们总是不得不同这些使人们生活发生困难的自然作用相抗争。令人惊奇地是。人类种族正是出现在冰期——气候和环境都是相当恶劣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和活动构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丽  王宝善 《第四纪研究》2001,21(4):313-320
人类活动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人口的城市化.地球的岩石圈、水圈、气圈不断变化,其中许多剧烈的变化,表现为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对人类形成威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城市化,这种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越来越紧密,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本文利用GDP作为人类活动的度量,定量地分析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关系.另外强调,活动构造作为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一部分,是了解环境演变和灾害发生机理的地学基础,将成为十分活跃的新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