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顾平  仵国政 《气象科学》1989,9(3):328-334
本文利用ECMWF/WMO2.5°×2.5°网格点资料,对1982年7月西平洋副高的一次明显北抬过程中水汽场及水汽收支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北抬活动中水汽场分布和水汽收支有明显的特征,北抬阶段与北抬后稳定阶段有明显差异。进一步认识了副高水汽场结构的复杂性,为探讨水汽场及水汽收支的变化在副高北抬活动中的作用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
王丽娟  邓方俊 《气象》2010,36(9):36-41
采用NCEP资料以及NOAA卫星观测的OLR场资料,分析了2007年6—7月淮河流域暴雨及江南、华南异常高温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特征,其表现为强度强且南北位置相对稳定,东西方向进退明显于南北方向的移动。通过分析经圈平面上的垂直环流及风矢量场的特征表明,副高南北两侧都存在一定强度的上升气流,北侧上升气流对西太平洋副高中心区700 hPa以上高度的下沉运动有激发作用,而南侧上升气流对西太平洋副高中心区的下沉运动作用不大。中高纬度阻塞高压双阻型的建立,有利于西太平洋副高的加强和发展。强劲而稳定少动的中纬度西风急流和热带地区异常活跃的对流均有利于西太平洋副高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变动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使用ECMWF再分析数据集资料中的位势高度场、三维风场、温度场、相对湿度场、海温场以及中国气象局730站地面降水资料和日最高温度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7月份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和偏北过程(持续满足南、北位置指标6天以上定义为一次南、北部型过程)所对应的动态气候特征及其演变.分析首先揭示出了西太平洋副高的南北位置变化存在季...  相似文献   

4.
晚春初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撤过程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李建平  朱建磊 《气象学报》2008,66(6):926-939
利用1979—2006年多年平均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和逐候CAMP降水资料,从气候学角度探讨了晚春初夏季节转换时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脊线位置变化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关系。发现晚春初夏时期西太平洋副高在向北移动过程中存在一次显著的南撤过程,之后西太平洋副高发生第一次北跳,南撤主要发生在对流层高层和低层,南撤生命期可达2周,且高层的南撤过程结束时间比低层的南撤过程开始时间早约1旬,这为预测低层副高南撤及其第一次北跳提供了有意义的前期信号。低层西太平洋副高南撤的同时伴随着一次显著东退过程。在低层副高南撤结束后(约5月底),由于气温经向梯度的变化使副高脊轴倾斜发生反转。\n晚春初夏的西太平洋副高南撤过程与亚州夏季风爆发、强对流活动和降雨带的移动变化关系密切。在对流层高层西太平洋副高南撤过程的中后期(约4月底),夏季风在安达曼海和临近孟加拉湾爆发。在对流层低层西太平洋副高南撤过程开始后,南海夏季风开始爆发(5月14—15日);南撤过程结束后(6月初),印度夏季风爆发;在副高脊线返回日后(6月中),东亚夏季风爆发。西太平洋副高南撤过程不同阶段的建立时间为预知亚洲不同地区夏季风的爆发时间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n此外,在西太平洋副高主体南北两侧存在两支强的雨带,与副高主体控制的少雨带构成一个典型的“湿干湿”三明治雨型,这个雨型的变化与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移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   总被引:68,自引:4,他引:6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 选择了1998年、2003年和2005年夏季我国东部雨带位置变化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表明:夏季我国东部暴雨带位置的变动, 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 (南撤东退) 的调节。当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 (南撤东退) 时, 暴雨带向北 (向南) 移动。在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持续时期, 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出现高温酷暑天气。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是由于欧亚大陆上空存在静止Rossby波列, 波的能量沿着高空副热带急流向东传播到我国沿海海岸 (115°~130°E) 时, 在该地区激发出一个长波脊。这个长波脊的建立, 使得副热带高压和对流层上部的青藏高压都朝长波脊方向伸展, 表现为“相向”而行。而当在沿海海岸上空激发出一个长波槽时, 副热带高压南撤东退而青藏高压退回到高原上空。当夏季沿海海岸上空的长波脊持续维持时, 长江中下游会出现持久的高温酷暑天气。根据夏季天气预报的经验, 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发布的预报对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有较好的可预报性。  相似文献   

6.
分析西太平洋副高与洛阳地区暴雨的关系.西太平洋副高北跳和南撤,直接影响了暴雨的分布,并且分析了副高周期性跳跃、振荡.此外对副高等高线分布与暴雨产生的区域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陈永仁  李跃清  齐冬梅 《高原气象》2011,30(5):1148-1157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关系及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东伸指数存在3~6年、10~15年和20年以上的周期变化,西太副高西伸指数存在3~6年和20年以上的周期变化。其中在3~6年尺度和10~15年尺度上,南亚高...  相似文献   

8.
李新芳  卫鹏 《四川气象》2003,23(2):19-19,21
分析西太平洋副高与洛阳地区暴雨的关系。西太平洋副高北跳和南撤,直接影响了暴雨的分布,并且分析了副高周期性跳跃、振荡。此外对副高等高线分布与暴雨产生的区域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月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重建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目前国家气候中心业务监测中使用的月时间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存在的问题,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指数和西伸脊点4种指数重新进行定义和计算,重建了1951—2010年逐月历史时间序列。面积指数、强度指数采用真实的面积和体积进行定义和计算,脊线指数则同时利用500 hPa高度场和纬向风切变线进行定义,且不仅仅局限于588 dagpm等值线,充分考虑了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高压系统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作用。选取其中两个相对独立的指数——脊线指数与西伸脊点,通过对这两个指数的9种组合类型的构建,最大程度上涵盖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各种雨型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选取NOAA极轨气象卫星AVHRR仪器的红外通道5观测数据处理得到的OLR资料,利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海洋性大陆(10°s~20°N,90°E~150°E)的OLR和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OLR与西太平洋副高特征量相关性分析、1979-2008年30年7月OLR分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特征量分析、西太平洋副高特征量与OLR显著相关区的OLR年际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的OLR变化对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有重要影响.该区域OLR变化与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呈负相关,OLR有负(正)异常时,其以北的西太平洋副高将北(南)移.  相似文献   

11.
利用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98年7月二度梅期间南亚高压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异的过程和作用机制进行了诊断.结果发现,梅雨间歇期副高单体异常向西、向北发展期间,高层南亚高压曾离开高原上空东移(伸)至120°E以东;南亚高压返回高原上空时,中层副热带高压减弱南落,两者有相向然后相背移动的趋势.进一步研究这两个高压系统密切关联的原因又发现,南亚高压通过两种作用机制影响中层副高的短期变异南亚高压在东移过程中,高空负涡度平流动力强迫的下沉运动在中层副高区域产生辐散,从动力上影响副高内的负涡度发展;另一方面,强烈下沉运动伴随的绝热加热效应又有利于纬向温度梯度维持,有利于南北风发展,从热力上间接影响西太副高的发展.最后,利用R42L9/LASG大气环流模式进行敏感性数值试验,通过改变高空南亚高压东移产生的负涡度效应,发现中层副热带高压区确有强迫产生的动力辐散和绝热加热出现,并对应副高的异常加强,成功地验证了诊断所揭示的1998年夏季副高短期变异过程的两种机制.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四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中设计了一种根据网格点高度值拟合副热带高压强度、西界、北界 3种指数的方法。根据这个方法 ,利用重建的 1880~ 195 0年 5 0 0hPa月平均高度序列 ,计算了 195 1年之前 70a的副热带高压指数 ,与 195 1~ 1999年的实测指数合成一个 12 0a的序列 ,研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与年代际变率。  相似文献   

13.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及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张庆云  陶诗言 《气象学报》1999,57(5):539-548
根据欧洲中心1980~1989年逐日200,500和850hPa风场、高度场及日本气象厅提供的GMS观测的黑体辐射温度(TBB)逐日资料,探讨了夏季西太平洋地区(125~145°E)副热带高压脊线季节性北跳、季内脊线位置的异常与低纬度的西风爆发和热带对流的关系。研究表明:初夏西太平洋地区低层赤道西风爆发后,西太平洋地区的赤道对流加强(赤道地区的TBB值减小);赤道西风向北扩展,赤道强对流向北推移,热带对流加强(热带地区TBB值减小)。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二次北跳现象与低层赤道西风二次北跳及赤道对流向北推移密切相关。研究指出:夏季热带对流弱(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相对偏南(北),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异常与高、低层流场辐合、福散中心的位置及高层西风传播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14.
1 INTRODUCTION In summer, different assembly of the intensity,location and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and the earlier/later time of its seasonal northwards jump bring about different precipitation patterns over China. Therefore, subtropical high activity and its cause during the occurrence of extreme climatic event over China and the cause of China drought/flood are studied to improve weather forecasting.  相似文献   

15.
By employ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sets(1 000 to 10 hPa,2.5°× 2.5°),the thermal forcing impacts are analyzed of an easterly vortex(shortened as EV) over the tropical upper troposphere on the quasi-horizontal movement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Anticyclone(shortened as WPS A) during 22-25 June 2003.The relevant mechanisms are discussed as well.It is shown that the distribution and intensity of the non-adiabatic effect near the EV result in the anomalous eastward retreat of the WPSA.The WPSA prefers extending to the colder region,i.e.,it moves toward the region in which the non-adiabatic heating is weakening or the cooling is strengthening.During the WPSA retreat,the apparent changes of non-adiabatic heating illu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hanced cooling in the east side of the EV.Meanwhile,the cooling in the west side exhibits a weakened eastward trend,most prominently at 300 hPa in the troposphere.The evidence on the factors causing the change in thermal condition is found: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heating-rate trend is the vertical transport term,followed in turn by the local change in the heating rate term and the horizontal advection term.As a result,the atmospheric non-adiabatic heating generated by the vertical transport and local change discussed above is mainly connected to the retreat of the WPSA.  相似文献   

16.
2003年淮河多雨期西太平洋副高活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分析2003年淮河多雨期西太平洋副高活动特征,认为副高脊线位置偏南和相对稳定、西脊点偏西以及三次南北和东西振荡的中短期活动过程,是2003年淮河多雨期副高活动的主要特征,符合江淮流域洪涝年份副高活动的统计规律。利用动力学理论和天气学原理,进一步分析和探讨2003年淮河多雨期副高活动的成因和机制。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副高已有的研究结果,还揭示出副高与西风带系统和副热带急流活动之间新的特征关系。  相似文献   

17.
By using ECMWF (2.5°×2.5°) grid data, analyzing correlation for the summer (June-August) of 1980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anomalously more to the south), 1988 (the WPSH anomalously more to the north), 1981 (normal) in the west Pacific area,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 frequency waves ar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tribution of the low frequency waves and intraseasonal abnormality of the west subtropical high is also analyzed. There is some discussions:(1)If the WPSH acts anomalously in summer, there is a distinct zonal wave series in the subtropical zone of the north Pacific.(2) One of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PSH abnormality is that there are low frequency geopotential high centres from east Pacific and northeast Asia, being combined in the west Pacific area.For different circulation, the combination areas are different, which define the WSPH anomalously more to the north or south.  相似文献   

18.
初夏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置长期变化的成因及预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利用月平均高度场和海温场资料,通过统计相关分析,探讨了初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长期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初夏副高南北位置存在着11年左右和3-5年的准周期振荡,这种周期变化分别与太阳活动、海洋下垫面和对流层上部位势高度场类似的周期振荡相吻合。太阳黑子高值年、赤道东太平洋暖水期、热带中东太平洋对流层上部位势高度偏高阶段,初夏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反之偏北。最后建立了6月份副高脊线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利用NCEP/NCAR和ECMWF 1961~2000年北半球逐月平均的500 hPa和100 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对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重要系统--北半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南亚高压做了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在不同的再分析资料中虽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在1980年以前两者存在较大差异.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出的副高明显偏弱,而其所反映的副高的变化在幅度和强度上均大于ECMWF再分析资料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NCEP/NCAR再分析资料所得出的副高的年代际变化可能是不真实的.在1969年、1979~1991年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南亚高压中心强度明显比ECMWF的强,特别是1992~1995年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南亚高压中心强度更强且中心范围更大.此外,NCEP/NCAR再分析资料所反映的南亚高压的变化在幅度和强度上也都大于ECMWF再分析资料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初夏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置长期变化的成因及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月平均高度场和海温场资料,通过统计相关分析,探讨了初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长期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初夏副高南北位置存在着11年左右和3-5年的准周期振荡,这种周期变化分别与太阳活动、海洋下垫面和对流层上部位势高度场类似的周期振荡相吻合。太阳黑子高值年、赤道东太平洋暖水期、热带中东太平洋对流层上部位势高度偏高阶段,初夏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反之偏北。最后建立了6月份副高脊线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