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资料对西南纵向岭谷及其周边区域可降水量做EOF分解,结果表明:无论在于季还是雨季,可降水量的前两个主分量在25°N以北的纵向岭谷地区呈纬向分布特征,其时间序列均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而纵向岭谷地区的实际降水年代际的变化并不显著,其年际变化更为清晰.降水及可降水量多雨年和少雨年的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在于季,多雨年和少雨年的可降水量与降水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在可降水量差值变化梯度越大的区域,降水差异越明显.在雨季,多雨年和少雨年的可降水量差别不大,但降水存在显著的差异.可见,在于季可降水量与实际降水的关系更为直接,较雨季也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利用以云南纵向岭谷区怒江流域历年逐月径流量观测资料和云南同期逐月雨量场和气温场观测资料,应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纵向岭谷区怒江跨境径流量变化与云南雨量场和气温场变化的相关特征。结果表明,在纵向岭谷区,怒江跨境径流量变化与云南雨量场变化的相关总体很显著,其中以春季最好,夏季次之,再次之是秋季,冬季的相关不显著。怒江跨境径流量变化与云南气温场变化的负相关不显著,其中以春季较好,夏季次之,秋季和冬季的负相关不显著,相反在25°N以南,与气温的正相关却较为显著,其中秋冬季较好,春夏季不显著。怒江跨境径流量的变化主要依赖于降水量的变化,气温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地区气温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61~1990年我国西部(110 E以西)155个测站的地面月平均气温和同期太平洋地区月平均海温资料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方法,研究了中国西部地区各个季节的气温距平时空分布规律以及西部地区气温距平与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发现:利用EOF展开得到的特征向量和时间系数能够较好地反映西部地区实际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El Nino和La Nina年西部气温距平分布(冬季除外)呈现基本相反的状况,即在El Nino年气温偏暖(冷)的区域,在La Nina年则是气温偏冷(暖)的区域。各季节西部地区的气温变化与太平洋海温异常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典型区域2005~2019年2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时降水数据,分析纵谷区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纵谷区年降水量自西向东减少,而短时强降水量对年降水量的贡献则从西北向东南增加,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在0.1~6.7次/年之间,纵谷区上段发生频率很低,怒江下游和金沙江下游周边流域出现2个大值中心。(2)纵谷区短时强降水年发生频率具有0.022次/年的增加趋势。发生频率逐月变化峰值在7~8月出现,纵谷区下段2个大值中心在6~9月均明显存在;逐候变化多峰值特征突出(36、39~44、47和51候4个峰值),且51候后的下降趋势强于36候前的增加趋势,候频率高峰到达时间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东北早、西南晚的特点。(3)发生频率日变化主峰值多出现在凌晨,次峰值在傍晚。子夜前后、凌晨、清晨三个时段频率空间分布均自北向南、东南增加,怒江和金沙江下游的2个大值中心明显,而午后、傍晚二个时段频率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小。纵谷区中上段发生频率日变化幅度大,其西部多为夜发性短时强降水,而东部则以午后至傍晚的短时强降水为主,纵谷区下段发生频率日变化幅度小,午后、傍晚、夜间都会出现。短时强降水的这些时空分布特征与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地形及南亚季风活动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0-2014年湖南省88个地面气象站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均一化资料,运用百分位阈值法统计暖日、暖夜、冷日和冷夜数,采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湖南省55a以来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湖南省暖日和暖夜数呈上升趋势,其年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68d.(10a)-1、2.73 d.(10a)-1,冷日和冷夜数呈下降趋势,其年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45d.(10a)-1、-2.46d.(10a)-1,夜间增暖幅度大于白天增暖幅度;(2)湖南省大部分地区的暖日、暖夜数呈上升趋势,冷日数、冷夜数呈下降趋势,其中湘北、湘南部分地区变化趋势明显;(3)暖日、暖夜、冷夜数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其突变检验特征较明显,暖日、暖夜分别在2008、2003年突变增加,冷夜在1986年突变减少;(4)湖南省极端气温日数在不同的时间段存在着长短不同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128个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年、季降水量与降水日数变化总趋势及其区域分布特征,并采用与平均温度、气候指数相关性来分析和讨论其所受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北中西部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加趋势位于0.1%·(10a)-1~10.0%·(10a)-1;西北东部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少趋势均小于5%·(10a)~(-1);春季、夏季和秋季西北西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是以增加趋势为主;东部主要为减少趋势,但是在冬季几乎所有站点的降水量呈增加趋势;(2)西北西部降水日数以增加趋势为主,东部地区降水日数以减少趋势为主,大部分站点年降水日数在冬季呈现增加趋势,其他季节则基本表现为西北西部增加、西北东部减少;(3)河西走廊西部、青海高原边坡、西北东部年降水量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青海高原年降水量与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西北地区大部分年降水日数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4)北疆、南疆和西北东部37°N以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变率与年平均温度变率呈现负相关,且相关系数较大,而其余地区为正相关;(5)西风带影响西北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中北部和南部的年降水量。  相似文献   

7.
利用黑龙江省61个站1961~2006年冬季平均气温观测资料,首次采用月平均气温权重系数法确定了黑龙江省"冷""暖"冬的标准,分析了黑龙江省"冷""暖"冬的气候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1980年以后呈明显变暖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和暖冬指数的气候变率分别为0.568 ℃/10 a、13%/10 a,增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大部份地区冷暖冬权重系数指标的气候变率在0.4℃~0.8℃/10 a之间,山区大于相对较湿润的平原.  相似文献   

8.
ENSO事件与云南冬季气温异常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961年以来11次El Ni?o和8次La Ni?a事件对云南冬季气温变化的影响, 发现: El Ni?o (La Ni?a) 年云南冬季气温偏高 (低), 有暖 (冷) 冬特征, 其中以东部、中部和南部最为显著.冬季赤道东太平洋SSTA与同期云南气温距平有显著的正相关, 上一年SSTA与次年云南1月气温也有好的正相关. SSTA异常正 (负) 值是云南暖 (冷) 冬的一个强信号.在ENSO影响下, 东亚冬季风偏弱 (强) 是形成云南暖 (冷) 冬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961—2001年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中利用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用"倒算法"计算了1961-2001年青藏高原上空热量源汇,并分析了高原上空大气热量分布的气候状况.结果表明:(1)3-9月,高原上空为热源,热源最强在6月;10-2月是热汇,热汇最强在12月.整个高原上空,全年大气热鼋状况主要表现为热源持续时间长,且热源强度较热汇要大得多.对整层热源贡献最大的因子是垂直输送项.(2)从大气加热的垂直廓线来看,热源最大值层出现的高度随季节基本没有变化,集中在600-500 hPa,但加热的强度和厚度却随季节是变化的;而热汇最大值层和强度随季节是变化的.(3)高原整层(Q1)的水平分布复杂,表现出强的区域性特征:高原热源西部变化比东部迅速,4-8月西部热源强度明显强于东部.春季,高原西部热源增强迅速,在5月出现200 W/m2中心,比东部提前1个月.7月整个高原热源开始向南减弱,西部热源至10月转为热汇,比东部又提前了1个月.(4)自1979年后,各季节高原热源变化均表现出1990年前后的气候转变信号.夏季,高原热源变率表现为南北反位相型,其他季节为高原的中部-东北部与高原东南部反位相型.  相似文献   

10.
华南沿海暖海雾过程中的湍流热量交换特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黄健  王斌  周发琇 《大气科学》2010,34(4):715-725
湍流交换是海雾中的关键物理过程, 在海雾的热量和水汽平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根据2007年3月24~25日一次海雾的外场观测数据, 分析了海雾过程中近海面湍流热量交换特征; 并在区分风切变机械湍流与雾顶长波辐射冷却热力湍流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湍流对海雾发展和维持的作用。结果表明: (1) 本次海雾是在西南低压和变性冷高压的控制下, 来自南海东部暖水区的空气平流在近岸冷海面上形成的暖海雾; 暖海雾中的湍流热量交换过程比冷海雾更为复杂; (2) 在暖海雾的形成和消散阶段, 风切变机械湍流的热量输送起主要作用; 而在发展和维持阶段, 既有风切变机械湍流的热量输送作用, 也有雾顶长波辐射冷却热力湍流的热量输送作用; (3) 风切变机械湍流向冷海面输送热量, 对近海面空气起到降温和增湿作用; 热力湍流同样向冷海面输送热量, 但对雾层起到增温和降湿作用; (4) 暖海雾中的湍流热量交换机制与雾层的非充分混合结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作者建立了描述在来流水平风场和由于地表热扩散产生的垂向风场联合作用下的风沙流发展过程的基本方程。通过定量分析表明,地表温度引起的热扩散对风沙流发展过程的影响十分明显。在此基础上,给出地表热扩散对风沙流中输沙率以及风沙流达到充分发展的时间等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2.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部国道G315线若羌-且末沙漠公路沿线为研究区域,分析研究了塔克拉玛干东南部近43a气候特征和气候变化趋势。在上述基础上,选取复合沙丘顶部、半坡、底部和平沙地四种典型风沙地貌为床面,采用YNZX—多功能全自动集沙仪,进行野外风沙监测,获取一批有关沙丘横断面不同高度脉动风速、输沙量的珍贵资料,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部沙丘横断面风速特征,为沙漠地区修筑公路以及选线参数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广西2004年7月降水的概况;分析了广西2004年7月降水异常多雨的成因;给出了2004年7月降水短期气候预测基本思路及各种预测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该月降水量预测决策中有关的经验及教训。  相似文献   

14.
概述黄河下游凌汛,分析了气温时空差异与凌汛形成和凌情变化的关系,根据冬季气温变化过程特点,并结合1968-1969年度凌汛实例,分析讨论了气温变化过程对凌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韩曙晔  章淹  游性恬  王梅华 《气象》1997,23(6):19-23
详细分析了三峡库区历年入汛日期早晚的气候特征,并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入梅日期作了比较,发现两者基本同步;另外,对库区各级、各类暴雨的多少及时空分布作了大量统计,结果表明,就区域平均而言,库区东部的蚶日数多于西部。  相似文献   

16.
陈淑琴  黄辉  李晓丽 《气象》2002,28(2):42-45
主要用统计方法热带气旋本身的要素(位置、近中心最低气压、移速等)与热带气多速的相关性,用前期的中心气压、位置、移速等作为因子并热带气旋数值预报产品建立移速预报的逐步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7.
郑州市区环境空气污染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3年郑州市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监测指标为依据,分析了郑州市空气污染现状,并根据1994~2003年10年来的监测数据,对空气污染特征和污染趋势进行了分析,结论是:郑州市空气污染在近10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云下雨滴蒸发是雨滴下降过程中重要的物理过程,特别是当云下相对湿度较低时更为明显。本文建立了考虑雨滴蒸发的云下雨水酸化的物理化学模式,用以研究云下雨滴蒸发作用对各种大小雨滴及雨水酸化的影响,并估算了由于小雨滴的完全蒸发进入到大气中的硫酸盐气溶胶的生成速率。计算结果表明:这种小雨滴的完全蒸发使雨滴内化学反应生成的硫酸盐结晶进入大气,在降水初期云下相对湿度较小时,形成硫酸盐气溶胶的速率可达1% h-1,与气粒转化速率相当。  相似文献   

19.
中尺度数值预报中不同初值方案的检验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立祥  陈力强  周小珊  杨森 《气象》2001,27(7):8-12
采用WMO推荐的标准化检验方法对两套初值方案进行检验,一套为使用T106L19全球中期模式预报场作为初猜场的cressman逐步订正客观分析方案(T106);一套为直接插值客观分析方案(OBS)。通过对比分析发现:(1)反映大尺度环流场的要素,例如,300hPa风场、500hPa高度,T106初值方案略好于OBS。(2)空间尺度较小的要素,例如,850hPa温度、湿度等,OBS略优于T106;在比湿预报场中,低层预报优于高层,但850hPa比湿预报出现正的系统误差,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正系统误差加大。(3)在风场的预报中,低层预报总体不如高层好,U风分量的预报有负的系统性误差,V风分量有正的系统性误差。同时对责任中初值预防的降水进行TS评分,评分结果表明,T106的总体评分高于OBS,但T106初值方案的空报率高于OBS,而OBS初值方案的漏报率高于T106。  相似文献   

20.
2003年下半年的天灾预测和结果检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制约我国天灾(旱、涝、震)活动的地热涡列共有4条,本文首先介绍了2003年上半年4条地热涡列的活动特征,然后根据其演变趋势预测了下半年我国将可能发生的天灾。从预测结果看,降水和洪灾预测较好,地震预测仍然不行。文中对地震预测应走的路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