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在国际上灾变论再次兴起。特别是去年9月至今年6月,世界五种科学杂志连续发表有关灾变论的文章,使许多科学家卷入热烈的讨论,随之也出现不少关于灾变原因的假说。 灾变究竟是自然现象还是宗教迷信之说?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是前者而不是后者,灾变论之所以蒙受“不白之冤”,这要追溯到一百年前的居维叶。他在研究巴黎盆地第三纪化石时,首次指出生物发生过大规模死亡的现象,并称这种事件为灾变。但是,他把灾变和宗教硬凑在一起,就此得出错误的结论,认为生物化石逐层更迭是“神创神灭”  相似文献   

2.
巨大撞击对地球演化的系统灾变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巨大地外物体撞击事件对地球产生的一系列剧烈灾变效应,包括撞击事件诱发或产生的各类地质作用变化、古气候波动、古生物灭绝和古地磁倒转等。同时指出,全面深入地研究巨大撞击的灾变效应对认识地球演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地球演变的整个历史时期,曾多次发生灾变事件。这些事件的起因,有些是地内(terrestrial)因素,有些则属地外(extraterrestrial)因素。所有这些事件,或多或少都有其特定的痕迹,作为事件的记录,保留在地层中,成为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对各种灾变事件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分别属于各有关学科;而根据这些事件保存在地层中的记录,对地层进行研究和划分对比,则属于事件地层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关于新灾变论的争论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介了新灾变论(Neocatastrophism)近年来的发展.着重介绍彗星陨击、小行星陨击、超新星爆发三种球外事件的生物绝灭效应,以及绝灭周期性及其与宇宙运动的对应.关于彗星与小行星陨击,讨论了有关陨击证据、陨击频率、陨击效应、特别是绝灭效应等四方面的支持和反对的论证.本文认为应当支持对灾变的研讨,但目前只宜作适当的估价.一方面要注意大规模绝灭的生物内在因素,另一方面,在外因中,常规地内因素与地外灾变因素的相对比重亦尚需研讨.  相似文献   

5.
地球灾变作为生物进化一个重要动因的实证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靖舟 《地质论评》1990,36(6):518-527
群集出现常伴随着群集消失,这可见于显生宙许多发生过灾变事件的纪一级或其他级别的地层界限附近。如同群集消失由地球灾变引起一样,文章认为地球灾变亦是群集出现的一个重要动因。在灾变期,地球表层一般可分为非灾变区、边缘灾变区和中心灾变区。非灾变区生物以背景消失和背景出现为主,中心灾变区一般以群集消失、尤其是群集灭绝为主,而边缘灾变区则既有群集消失又有群集出现、尤其是群集起源,是进化的活跃地区。  相似文献   

6.
Glik.  AY 《地学前缘》1997,4(3):23-46
包括地外事件在内的地球中阵发性的意义重新引起了18世纪均变论与灾变论之间的论争。看来有些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可能关系到和代表着大直径抛射物大型撞击的最终效果。特别是,影响到构造上活动地热上活跃的即硅镁壳下厚度小于20km的地区,可望引发区域性及全球性的亚岩石圈扰动,岩浆突发作用大岩浆省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事件沉积学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象新灾变论、事件地层学等理论一样,正深刻地影响着地学家们的理性思维领域。事件沉积学以研究事件沉积为主,包括:  相似文献   

8.
从1980年Alvarez父子等发现中、新生代地层接界处的粘土层中铱异常丰富以后,天外带给生物界的灾难对地球生物的演进起着决定作用的新灾变论于是盛行起来。这一简单直截的灾变论点又特别吸引那些并不从事古生物或生物研究的局外专家。为此,现从生物界容易为人明瞭的量方面的剧变现象,再向前跨一步,审视以生物界为主体的当时地质史在基本性质方面的变化。在仔细分析了有关化石的形态、构造、功能和当时地球各圈层的演变阶段以后,可以发现随中、新生代的交替所发生的大冷血动物恐龙类和温血动物哺乳类之间的替  相似文献   

9.
二叠—三叠纪过渡期灾变事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介了80年代以来二叠一三叠纪过渡期地质灾变事件研究最新进展,包括生物集群绝灭事件,海水进退事件,火山爆发事件.铱等元素异常与撞击事件,稀土元素、δ~(13)C、δ~(18)O异常与灾变事件,微球粒与灾变事件,灾变群及其与集群绝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大地构造学呼唤地质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玉鲸 《吉林地质》1998,17(1):23-31
地球科学、特别是大型构造学在争论中的发展,伴随着地质哲学“渐变论”与“灾变论”、“活动论”与“固定论”,“水平论”与“垂直论”的争论与发展,和近年来的“新灾变论”的挑战。西方地质哲学诞生的三十多年,使地质哲学从自发走向自觉的研究,构建了地质学的基本框架;但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存在不同程度地缺陷。地球科学、特别是大地构造学呼唤地质哲学;建立新的宇宙-地球观;建立新的地球演化观;建立新的人与地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煤山剖面P/T界线附近几类铁质颗粒物的发现及其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煤山剖面已被确定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层型剖面和点”。笔者在其界线粘土层发现了几类含铁质颗粒物,包括:类黄铁矿,纯铁球粒和针铁矿。从前期宏观矿物研究可知较为富集的铁元素是从常规的地球化学事件层底部开始出现于煤山剖面的。亦即其本身可能就是当时发生的地球化学事件的残留物。因此搞清楚这几类铁质颗粒物的来源及其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对地外物体碰撞说或碰撞火山说可能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对P/T转折时期的灾变事件也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本文着重对分离出的这几类相关铁质颗粒物进行了表征;结合观察结果讨论了他们…  相似文献   

12.
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变化的构造运动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近3Ma发生的主要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事件,在准0.4Ma周期上与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存在一致性。据黄土高原地层记录划分的构造气候旋回界限,日历年龄分别为0.07、0.46、0.83、1.32、1.70、2.08、2.74MaBP,对应于偏心率曲线波动幅度由大变小时段的特定转折位置。文中分析了地球公转运动变速的基本数据及其对地球自转运动和圈层相互作用的可能影响,探讨了轨道偏心率变化对构造运动的驱动机制,并指出了构造气候旋回研究可为地质力学理论发展展示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较为详尽分析了地球系统科学的由来与发展、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明了我国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从而提出8个战略重点:区域气候环境系统变化与适应;水系统、水循环与水安全;生态系统与全球碳循环;人类活动与地球表层系统;地球内部动力学与地球系统演化;地球灾变事件与生命过程;地球观测系统与地球系统模拟以及耦合过程动力学、响应动力学、适应和预测理论。  相似文献   

14.
天、地、生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余年来,科学界以天、地、生等多学科密切相配合为研究手段,深入研究了地史时期各主要地质界线上的重大地质事件.迄今已查明在11条地质界线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铱等痕量元素富集、稳定同位素异常、微球粒、焚烧灰烬、冲击变质矿物及撞击坑,并伴随着生物大绝灭.认为在一些地质界线上(如白垩—第三系界线).很可能发生过天体撞击地球事件.正是由于众多灾变事件的伴生和复合,构成了特大灾变群,造成了罕见的灾变环境,导致了生物大绝灭及生物群的迅速更替.  相似文献   

15.
《地质论评》1986,32(4):416-417
中国地质学会三十三届理事会第八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1986年学术活动计划,计有46项。一、综合性学术会议 1.全国第二届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着重交流和讨论地外灾变和事件地质学,太阳活动、地球运动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等方面的成果。这是一次交叉学科讨论会,中国科协学会工作部委托我会主  相似文献   

16.
张利伟  杨文涛  牛永斌 《地质论评》2014,60(5):1051-1060
有关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及其生物地质过程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深刻认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桥梁。目前报道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主要集中在海相沉积中,而陆相碎屑岩沉积中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研究较少。本文介绍了河南省宜阳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陆相碎屑岩中发育的以微生物席生长特征、微生物席破坏特征为主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认为这些沉积构造的发育与二叠纪末地质灾变事件造成的特殊水体化学环境和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相关,属陆相环境中的"错时相"沉积。研究区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发现对于二叠纪末地质灾变期生物绝灭与复苏奥秘的探索、陆相地层的划分、海相—陆相地层的对比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评述了太阳辐射改变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特别讨论了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参数和同太阳辐射有关的天文灾变等对气候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们取得了一系列地外灾变事件的证据,特别是铱异常和微球粒的发观,被人们认为是天体撞击地球的直接证据。本文仅对微球粒作些粗浅讨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江苏境内全新世典型考古遗址文化间歇层成因及其灾变事件信息的提取和时间序列的建立,结合与自然沉积地层和现代洪水沉积物以及已知海相地层的对比分析,是了解该区全新世以来考古地层揭示的海侵、海啸、古洪水、黄泛与淮泛等灾变事件过程和环境质量变化历史的重要手段;探讨全新世灾变事件的确切年代及其考古地层学可靠的判定依据和特征,探索微体古生物学在本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海侵层调查中的应用是今后江苏及我国沿海地区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0.
撞击地层学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9):961-969
地质历史中的地外物体撞击地球事件可在撞击点、近源区和远源区分别形成撞击坑熔融岩体、近源溅射岩席及海啸沉积和远源溅射层等一系列撞击地层层序。撞击地层有其独特的物理学和化学特征,与正常沉积作用、火山喷发和板块碰撞等成因的地层显然有别。通过对撞击地层层序的时空变化、所包含的撞击成因矿物、撞击微球粒和微玻璃陨石以及古生物和地球化学异常等的研究,可以了解撞击事件的发生频率、幅度和撞击天体的性质等,也为探索生物和地球环境的灾难性变化及其起因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