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辛晓东  保继刚  刘义 《热带地理》2020,40(5):930-941
城市大型会展事件对酒店业的空间差异化影响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现有研究多关注某一届展会造成的短期且静态化的经济格局影响,较少关注展馆迁址所产生的长期而动态化的格局变化。因此,文章以2008年秋季广交会会展业务整体迁至琶洲为例,探究了展馆迁址对广州市域星级酒店在展会期间营收格局的空间重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计量统计和ArcGIS平台,研究揭示了展会期间广州市域星级酒店营收格局的变化趋势及其背后逻辑。研究发现,在展馆迁址后的8年间,广交会期间的市域星级酒店:1)总体及平均营收均从“单核”转向“双核”格局,营收重心的“东延”“南拓”与展馆迁址在空间上具有相对一致性。展馆迁址改变了酒店与展会的空间距离,引发住宿需求在空间上的转移,推动市域酒店业“双核”营收格局的形成。2)营收变化率随时间呈现出由剧烈到平缓的趋势,且迁出地的变化率小于迁入地。3)迁入地酒店供给增长不足以消化会展期间巨大的住宿需求,而迁出地酒店供给格局在区域竞争中仍占优势,并且特殊的酒店购买模式使得原有住宿需求仍较多留在展馆迁出地酒店,抑制市域酒店业“双核”营收格局向以展馆新迁入地为中心的“单核”格局的演变,这使得在展馆迁址后,迁出地酒店业的总体与平均营收水平依然会保持较长时期的营收优势。  相似文献   

2.
罗秋菊  陈可耀  黄霞 《热带地理》2012,32(2):113-120,127
广交会及广州琶洲会展中心已成为广州会展业的代表符号,广州琶洲村毗邻琶洲会展中心,是会展业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典型城中村.本文以琶洲村村民为例,通过社区居民感知内容、感知结构及感知特征3个维度解析城市大力倡导发展的会展业对社区经济的影响.其区别于以往研究之处有二:一是把视角放在产生持续效应的会展中心和大型展会对周边社区的经济影响上,而非偶发性的体育事件和节庆活动;二是运用定性的方法重点挖掘社区居民的经济影响感知,而非运用追求普适性的定量方法.研究结果显示:社区经济对会展业的依赖性增强,主要表征在影响居民的收入来  相似文献   

3.
事件活动的经济影响评估是国外近20 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近年来遭到很多质疑和争论,国内在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一年两届的广交会对举办城市具有持续的深远影响,是城市大型活动的典范。本研究以104 与105 届广交会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法收集广交会所有参与者的消费支出与结构,并运用投入产出模型评估广交会对广州市间接经济影响。结论表明城市定期举办的大型商务活动对举办地的许多产业部门具有很强的拉动效应,对当地经济产生明显的持续性的经济效应;一届广交会对广州市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合计163.24 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效应55.26 亿元,间接经济效应为107.98 亿元,直接与间接效应之比为1:1.95;2008 年104 届广交会的直接与间接效应总和占广州市全年GDP的1.98%;参与者对广州的经济拉动作用依次为采购商、参展企业、参展个人、承办方、交易团。此外,本文还特别就研究结论存有高估或低估倾向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4.
戴光全  谭健萍 《地理学报》2012,67(8):1109-1124
从报纸媒体的角度研究广交会作为重大事件的综合影响力的时空分布特点。以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所属“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CCND) 2000-05-05 到2011-05-30 时间段内“广交会”为主题的4333 条新闻报道为研究文本, 通过传播学中的内容分析法建构分析类目, 统计类目包括新闻的时间、所属的届数与期数、报社所在城市、新闻版面、新闻字数等, 共由3 个编码员进行统计, 并对类目编码进行信度检测。在对新闻内容进行计量统计的基础上, 引进信息熵度量信息量, 利用信息熵和报道篇数构建广交会综合影响力指标, 进一步构建广交会空间综合影响力指数方程, 分析广交会综合影响力在全国的分布情况, 并检验综合影响力指标和经济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发现:① 从时间分布来看, 以新闻报道数量来衡量, 在事件(广交会) 进行时其综合影响力存在时间衰减现象, 各展期综合影响力的年际变化则呈现为周期性的年度重复现象。② 从空间分布来看, 广交会综合影响力空间分布与城市参展商数量、经济情况和距离有着密切的联系:受影响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 受影响小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 整体上综合影响力大小和城市分布的密度由东到西递减;综合影响力总体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距离衰减, 但对于北京和上海这两个特殊城市而言, 空间距离已经不是广交会综合影响力的主要因素, 而在广交会举办地的“当地”(广东省内) 较短的距离内, 距离衰减并不显著, 当空间距离超出一定范围, 则存在明显的距离衰减现象。  相似文献   

5.
罗秋菊  林潼 《地理科学》2014,(5):587-593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既是体育事件的仪式部分,也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事件。基于事件与仪式理论视角,阐述亚运会开幕式的文化呈现及文化象征符号意义,透过举办地本地居民对具有本地文化表征事件的态度,分析亚运会开幕式事件与举办地文化的关系,探讨在事件背景下文化认同的呈现及可能的变化趋势。透过对作为阈限的事件、事件的文化表演、事件的文化时代连结、事件对地方意识的激发等关系的阐释,呈现亚运会开幕式的文化认同。研究发现:①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事件唤起的情绪是文化本体认同的体现,事件亦提供认识文化体系中文化符号及其意义的一个途径,同时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事件推进了文化的整合;②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事件影响文化认同的过程需要相关群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将暂时的情绪转化成人们对于文化的主动性思考、认知与认同,事件的刺激作用才能得以延续并最终作用于文化认同。此外,事件对文化认同的影响需要在时间延伸上进行讨论和完善,事件后文化的发展状态也需要被关注。  相似文献   

6.
针对亚运会举办前游客对广州旅游形象的感知进行研究,619份问卷样本分析显示:①举办城市的本底形象是事件提升旅游形象的关键要素和前提,事件活动将对城市旅游形象产生叠加效应;游客对事件的消极影响存有比较理性的认知;大型事件是目的地激活剂,游客推荐及重游意愿比较强烈。②依据感知态度,游客可聚类为理性拥护者、悲观主义者和绝对支持者。③游客对广州亚运会的了解呈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随着游客在广州停留时间的增加,其对亚运会的了解程度依次提高;广州在省外游客感知中形象鲜明,强吸引力强,但其对广州的友善和安全感知度低;境外游客对广州形象感知模糊,对亚运会支持和拥护程度相对低。  相似文献   

7.
利用广交会现场问卷调研方法获取数据,理论建构出会展商务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结合样本数据聚类出广交会商务旅游者主要的四类空间行为模式,深入分析了各模式的时空路径和群体差异特征。基于空间行为模式进一步分析群体的空间扩散行为,发现广交会商务旅游者具有独特的"市内休闲、市外商务"的扩散特征和以商圈作为主要旅游空间的市内休闲行为特征。研究结果对于城市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具有一定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现场清点法、观察法和实地访谈,对第107届广交会流动商贩的类型、动机、重复参与率、销售商品以及所得收入等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讨论定期举办的大型活动对流动商贩就业的影响,为以后深度研究城市商务活动的社会意义作铺垫.研究显示:广交会庞大的商务人流吸引了大批的流动商贩,其国际商务性、周期性的特点使得广交会流动商贩也具有...  相似文献   

9.
周李  张清源  朱其静  陆林 《地理科学》2017,37(9):1363-1373
基于艺龙网酒店房价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以及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研究第117和118届广交会举办前后广州市主城区699家星级酒店客房价格变动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广交会举办一、二、三期形成3个谷峰,休会期形成谷底,总体呈现“三升三降”态势,展会期间酒店星级越高,房价的涨幅越大。广交会举办期间不同星级酒店房价热点区不同;酒店房价空间分布呈圈层式结构,以琶洲馆为中心呈现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酒店房价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与会者需求、酒店类型、城市交通与展馆距离、商圈及生态环境、区域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等。酒店房价可以作为测度大型展会对城市影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广州古城的湿地及其功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曾新  梁国昭 《热带地理》2006,26(1):91-96
历经2000多年,广州老城区的湿地环境变迁显著,广州珠江河道缩窄近9/10,不少古河涌今已改建成暗渠,面积广大的古湖泊及沼泽均已湮没.湿地在广州城市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河涌担负着城市主要的交通运输及排水防涝功能,并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与布局;各类湿地为城市提供了拓展空间和丰富的农产品;湿地还可以调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甚至为广州地方文化打上"水"的烙印.这一切对当今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高星级酒店地方与无地方的建构及协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晓梅  何瀚林 《地理学报》2016,71(2):322-121
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人文地理学中"地方"理论已经渗透到旅游研究的各个方面.在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共同影响下,"无地方(Placelessness)"伴随着地方感的虚无与空间不真实性的发展而产生,并成为了地方研究的另一个视角.以广州市高星级酒店为案例地,采用实地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在回顾地方和无地方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消费者对现代城市高星级酒店的空间感知和地方情感,分析了地方与无地方在酒店空间中互动的复杂关系.结果指出:① 城市高星级酒店既有因现代技术,行业标准,区位以及资本扩张等原因而呈现的无地方特点,也有因社会功能,品牌特色,"借景"以及经营管理活动等原因而呈现的地方特质,城市高星级酒店具有地方与无地方的双重特性;② 酒店消费者在"他者空间"与"我者空间"中挣扎,对城市高星级酒店有着地方感与无地方感等多元,矛盾的地方情感;③ 城市高星级酒店是一个无地方与地方动态转化的易变空间,其转化机制取决于消费者与酒店空间的互动频次,酒店产品的稳定程度,以及消费者的主观想象与意义赋予等.本研究是对西方语境下地方理论的一种补充,同时也是对"无地方"研究的一种尝试;为转型期中国目前"千城一面",空间同质化等社会现象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2.
刘博  朱竑 《地理科学进展》2014,33(4):574-583
“广府庙会”是广府文化记忆与北方“庙会”文化符号杂糅的产物,一经举办即备受争议。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在广府庙会中不同社会群体(包括政府、媒体、专家、普通民众等)如何利用其拥有的文化表征权力,基于其文化记忆与地方认同,以话语与实践来表达自己对地方以及广府文化的理解,从而最大程度将自身地方认同在新创节庆中得以表征的协商过程。研究认为,城市内部存在多元文化认同,文化不断被争议与协商,本质上是“政治的”;新创民俗节庆成为地方认同建构的场域,地方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能成功地获取更大的文化表征权力。首届广府庙会由政府主导,媒体为多个群体话语提供沟通渠道,广州世居居民,特别是反对派的话语受到格外重视,代表广府地方文化认同的话语占据主导地位,政府采取积极倾听的态度,从而第二届广府庙会开始充满“广府味”,广州世居居民的地方认同得以表征。而新来者由于缺少文化表征权力,其话语未受重视,甚至部分新来者有被边缘化的感觉,不利于增强其地方认同。研究理论上有助于对新创节庆地方认同建构的理解,实践上则对利用节庆增进城市不同群体的文化融合与地方认同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伟  梅林  姜洪强  姚前  石勇  付占辉 《地理科学》2022,42(8):1483-1491
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旅游业、饭店业,但不同城市旅游业、饭店业应对和适应扰动的能力不同,即韧性存在差异。以中国41个旅游城市的星级饭店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累积损失的韧性评估模型,运用SARIMA、随机森林等方法,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干扰下2020年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在中国疫情防控成效逐渐趋好的态势下,中国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不断增强,但韧性演变存在差异。②中国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空间分异明显,存在交通廊道效应和地理邻近效应。③影响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水平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客房平均出租率增长率、餐饮与客房收入比、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它们对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水平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的复杂作用。对指导新冠肺炎疫情干扰下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增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广州地铁三号线对周边住宅价格的时空影响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州地铁3号线及周边住宅项目为例,综合运用可达性相等理论、比较分析法、hedonic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地铁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范围,实证分析其时空影响效应。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地铁站点离市中心越近,影响范围越小,离城区越远,影响范围越大;②地铁对周边住宅具有明显的增值作用,住宅价格与地铁距离间呈显著的正向关系,距离越远影响效应越小;③分区域来看,地铁3号线对番禺区影响较显著,影响范围内住宅平均增值20.48%,而天河和海珠区影响范围内住宅平均增值8.73%。时间效应方面,地铁规划期对天河区和海珠区的房价影响不明显,对番禺区房价具有明显的正效应;施工期对周边房价的影响为先负向而后变为正向;运营期其正向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