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程玉明 《吉林地质》2000,19(2):95-99
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角度探讨了国内外一些大型、特大型金矿床的发现和开发规律,总结和揭示了一些具有鲜明指导意义的金矿的发展、扩大和勘查认识。  相似文献   

2.
《河北地质》2008,(2):13
近年来,我国在金矿勘查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我国新发现的金矿床主要有5个,分别为冈底斯雄村铜金矿、东昆仑青海大场金矿、秦岭甘肃省甘南地区阳山金矿、山东省莱州市寺庄金矿、海南抱伦金矿等。  相似文献   

3.
从猫岭金矿床的发现看辽南找矿远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猫岭金矿床位于辽宁省盖县境内,地处华北地台东南缘。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辽河群。成矿热液为吕梁期变质热液。金矿化带的展布受基底褶皱构造和剪切带构造控制,矿化类型以含硫化物石英脉型和硫化物细脉浸染型为主,矿石最大特点是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同围岩糜棱岩化千枚岩同时卷入褶曲变形,金主要以裂隙金产于毒砂和磁黄铁矿中。对猫岭金矿床成因的认识,过去许多学者认为,辽南地区的金矿成因均与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密切相关,而猫岭金矿的发现,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辽南地区早元古代可作为一个重要成矿期,揭示了辽南一种新的金矿类型——变质热液含金剪切带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了湖南及邻省近十多年来黄金找矿勘查的大好形势,介绍了几种主要类型金矿在找矿勘查中获得重大突破的一些情况,对某些矿床的发现过程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袁义生  张权莉  刘应忠  罗明学 《贵州地质》2007,24(4):287-290,297
盘县红岩洞金矿是应用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发现的金矿体,回顾发现该矿体的过程,研究地球化学特征,讨论应用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寻找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工作方法及经验。  相似文献   

7.
文中论述国内外金矿带的重要性,依此选择成矿有利地区:托里、阿尔泰、东南沿海、滇桂黔金三角四个金矿带作为找矿方向。最后提出五点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莫荣士 《矿床地质》1998,17(Z2):401-404
文章以卡林型金矿理论为依据,地质构造控矿为基础,高龙金矿的发现与发展,分析总结成矿富集规律,提出成矿预测靶区,采用有效的勘探方法,取得较佳的地探效果,扩大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乌拉山金矿床产在上太古界乌拉山群高级变质岩系中.高级变质作用并没有引起岩石中金丰度的降低.相反,由于地幔的排气而注入部分金.金可以类质同象、显微包裹体等形式进入矿物以及呈弥漫状态在岩石中被保存下来.金主要初步富集在与高级变质作用相伴生的超深层高温韧性剪切变质变形带中.  相似文献   

10.
清晰洞金矿是吉林省第五地质调查所2009年新发现的金矿产地,本文重点叙述了金矿的发现过程和工作方法,对以后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Native ruthenium and platinum-bearing hedleyite were recognized two gold deposits contained in Archaean metamorphic rocks in northern China.They are coexistent with native gold,quartz and pyrite.The high W content of native ruthenium may reflect the precipitation of ores in a W-rich hydrothermal system at moderate to high temperatures,The presence of platinum-group minerals(PGM)in the two deposits suggests that Au and PGE were both derived from mantle-source rocks.  相似文献   

12.
金是南美洲仅次于铜的优势矿种,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2016年秘鲁金矿储量2800 t,巴西金矿储量2400 t,智利仅公布到2014年金矿储量3900 t。通过对南美安第斯成矿带和南美地台金矿地质背景分析,根据对31个大型-超大型金矿的综合研究,剖析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IOCG型、造山型等不同类型金矿床的时空分布、地质特征,梳理重要成矿区特征,摸清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演化的关系,为以后在南美洲金矿的勘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在安第斯成矿带,金成矿作用与太平洋板块向南美大陆板块的俯冲密切相关,大型-超大型金矿类型主要是以浅成低温热液型,以及与铜共生的斑岩型、IOCG型矿床为主,大规模金成矿作用集中在新生代,形成了众多世界著名的金矿床。南美地台成矿带位于亚马孙陆块边缘,受古元古代(2.5~1.8 Ga)Trans-Amazonian旋回影响,经历了反复俯冲造山运动,大型-超大型金矿以造山带型金矿为主,主要成矿期在太古宙—新元古代。南美的金资源相当丰富,未来具有巨大的勘查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
水银洞超大型金矿床金赋存于沿沉积型自形半自形黄铁矿内核生长成的含砷黄铁矿环带中。近来从水银洞金矿床原生富矿石(碳酸盐岩型矿石)中一条含砷黄铁矿细脉中发现100余粒次显微-显微自然金颗粒(0.1~6μm),通过对金的赋存状态及预氧化提金后尾渣的研究,认为矿石破磨至325目有可能损失部分金和系统中黄铁矿出现过氧化现象,从而...  相似文献   

14.
对产于辽宁丹东三股流花岗闪长岩体外围的五龙与四道沟大型金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测温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表明,五龙与四道沟金矿床成因存在一定差异。五龙金矿床含金石英脉与四道沟金矿床早期石英脉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三股流岩浆活动,而四道沟矿区主矿化阶段成矿流体来源可能与矿区燕山晚期中酸性脉岩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与找矿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微细浸染型金矿赋矿岩石以钙质粉砂岩为主。许多矿区既有产于沉积岩中的浸染型矿化又有产于裂中的脉型矿化,按照岩浆热液成矿体系,在微细浸染型金矿产出地区要注意近岩浆源的斑岩型,夕卡岩型等金矿化。成矿深度可达2-4km,Au主要呈纳米级微细粒或单原子状态自由金(Au^0),也有的呈晶格金或结构(Au^Ⅰ)存在于含As黄铁矿或毒砂中,但在一个沉积岩地区的金矿不一定全是浸染型金矿,金的粒度也可更大。深部岩浆,变质(含Au)流体在构造-岩浆活动中向上运移与不同岩性和(或)流体反应,在浅部有利构造部位沉淀成矿的成矿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勘查工作要围绕以(高角度)断裂与深部连通的有利岩性寻找浸染型矿化,同时要十分注意脆性地层中直接受断裂控制的脉型金矿化。  相似文献   

16.
胶东地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时代的测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通过对胶东半岛西北部超大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 -新城金矿的强烈热液交代成因黄铁绢英岩 Rb- Sr等时线法测年 ,获得 116 .6± 5 .3Ma成矿年龄。结合本区焦家、仓上等大型 -超大型金矿蚀变矿物、石英流体包裹体的 Rb- Sr等时线年龄、K- Ar年龄 (10 5± 7Ma;10 6± 2 Ma;113.5± 0 .6 Ma)等前人成果 ,确定胶东半岛西北部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 10 0~ 117Ma。与围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的成岩年龄 (16 0~ 15 0 Ma;130~ 12 6 Ma)存在着近 10 Ma的时差 ,并根据(87Sr/ 86 Sr) i比值以及已有的 C、H、O稳定同位素资料表明 ,即使成矿物质部分来源于围岩花岗岩类 ,但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无明显的成因关系 ,而是深部循环的大气降水或幔源 C- H - O流体参与成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糜棱岩型金矿金元素丰度与构造变形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柏林 《矿床地质》2000,19(1):17-25
蚀变糜棱岩型金矿是一种成矿机制与放因素都与韧性剪切带及其糜棱岩密切相关的金矿床类型。研究表明:①深部韧性剪切变形是元素分异迁出区,未叠加蚀变矿化的糜棱岩变形越强,Au丰度就越低;②中浅层次变形域是Au元素聚集区,矿化发生于韧性剪切带糜棱岩抬升至较浅部位叠加了韧脆性变形阶段。构造变形超强的糜棱岩,越易叠加矿化,Au元素丰度越高;③强变形或者大构造并应力不仅是促使Au元素活化分异、形成含Au热液、使A  相似文献   

18.
秦岭板块内已发现五十多个金矿床(点),它们基本上赋存于志留、泥盆纪等沉积盆地中的容矿地层,受制于主造山期形成的成矿构造模型,可划分出细碎屑岩改造型、细碎屑岩-碳酸盐岩改造型、热水沉积改造型、火山-沉积改造型4种类型.矿床具层控特征,呈带状分布,形成于印支-燕山期.通过对区内典型金矿床金成色的对比研究,在空间上自北向南,除北部地区为中等金成色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为高成色;自东向西则呈波浪式变化.在时间上表现为随地层(层位)由老到新,总体呈逐步降低的趋势.在成矿深度及物质来源方面,则提供了该区中深度成矿、中深部物质来源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贵州黔西南地区的微细浸染型金矿是一种典型的中、低温热液矿床, 矿床总体上受不同级别褶皱与断裂构造的控制。但是, 呈透镜状、似层状展布的矿体形态与大多数热液矿床的空间分布特点差别较大, 导致该区域金矿床的成因长期存疑。本文以水银洞金矿为例, 通过高精度的电子探针(EPMA)与环扫电子显微镜(ESEM)等原位微区分析测试方法, 查明矿石中的黄铁矿至少存在三种类型且空间上均与有机质密切伴生: (1)粗粒黄铁矿: 呈稠密浸染状或条带状分布于龙潭组1段的钙质砂岩内, 其内部和周围的孔洞中常见凝析油和磷灰石、金红石、方解石等热液矿物充填。其中具环带结构的黄铁矿为主要的载金矿物, 微细的不可见金主要赋存在外部2~3层富As的黄铁矿环带中, 测定的Au含量平均为0.06%, 最高可达0.24%, 揭示黄铁矿的内核和环带形成于不同的热液期次。(2)细粒黄铁矿: 呈星散状或稀疏浸染状分布于龙潭组2段富含生物碎屑的钙质凝灰岩内并构成工业富矿体, 富Au、As且多与毒砂等矿物共生, Au最高可达0.14%。围岩的微裂隙中可见被有机质环状包裹的5~10μm大小的自然金颗粒。(3)草莓状黄铁矿: 呈微粒集合体填充于生物格架(Ty1)或者围岩微裂隙(Ty2)中, 两者在龙潭组1段和2段均有分布。Ty1交代生物碎屑且自身具有有机质包壳, Ty2则充填在富含有机质的微裂隙中并部分交代粗粒和细粒黄铁矿, 表明其形成略晚于主成矿阶段。水银洞矿床黄铁矿的结构、成分及空间产状研究揭示, 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具有多期次热液叠加复合成矿的特点。成矿热液持续作用于龙潭组及其下伏的地层, 可交代围岩中的生物碎屑并将其分解为有机质和C、P、N、Ca、Na、K等元素。一方面成矿流体携带有机质向上迁移, 另一方面致密的龙潭组2段及其上部岩层作为"隔挡层"为富Au的热流体成矿提供岩相圈闭。这一成矿作用过程中, 流体交代生物碎屑形成的有机质可能有助于降低Au的溶解度促进其沉淀富集, 使矿体兼具裂控及层控的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20.
The sediment-hosted copper deposits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study were formed from connate formation water during the post-sedimentary or diagenetic stage while the sediment-hosted disseminated gold deposits are unanimously considered to be of post-sedimentary hydrothermal origin.Therefore,apart from their own individulities.These two types of deposits must share some characters in common.Comparisons are attempted,in this paper,between the sediment-hosted copper deposits in southwest China and the Triassic sediment-hosted disseminated gold deposits in the Yunnan-Guizhou-Guangxi Triangle in terms of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