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嵩山地区的三叠系主要分布在登封县大金店、东金店及芦店等地,为一套紫红—灰绿色内陆河流—湖泊相碎屑岩沉积,总厚度达1203~1640m,其中产丰富的动物和植物化石。该系与下伏二叠系石千峰组呈整合关系,其上部被第三系所不整合覆盖。根据岩性特征、生物组合及区域地层对比,将本区三叠系划分为:下三叠统刘家沟组、和尚沟组,中三叠统二马营组、油房庄组,上三叠统椿树腰组和谭庄组。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嵩山地区登封群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重新研究,将原登封群分为3套岩石序列:(1)新太古代构造地层单位登封岩群,为变质表壳岩系,代表绿岩建造;(2)新太古代构造岩石单位,为变质侵入岩系;(3)古元古代侵入岩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几年来对嵩山地区的考察和研究,通过对夷平面,河流阶地,串珠状洪积扇等诸多地貌现象的分析,论述了嵩山地区新构造运动以间竭性抬升运动和掀斜运行为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河南嵩山地区青白口系何家窑组中可识别出一个碳酸盐岩微亮晶脉集中的层位,笔者等结合微亮晶脉自身的特征、成分和伴生的地震引起的其他变形特征,以及通过显微镜和核磁共聚焦显微镜下的微相研究,认为嵩山地区板状微亮晶脉与华北块体东缘胶辽徐淮地区的泥晶脉特征一致,是由地震液化形成的产物,该层位代表了一个地震活跃期。同处华北块体南缘的豫西鲁山和陕西南部相对应的青白口系层位(洛峪口组和巡检司组)也发现了同期的地震记录。笔者认为嵩山地区微亮晶脉的出现应与华北块体南缘构造事件相关联。 相似文献
5.
6.
7.
藏西南三叠系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西藏的海相三叠系十分发育,但研究却局限在珠峰地区。藏西南由于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研究程度极低。至1987年西藏地矿局区调队完成了该区的地质调查野外工作后,该区三叠系的分布和沉积类型才基本查清。本文述及的剖面及菊石类、双壳类化石名单引自1:100万《噶达克幅》区域地质报告(待出)。 相似文献
8.
9.
10.
史前聚落时空格局反映了早期人类社会组织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演化特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早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机制。本研究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Kernel)相结合的GIS点模式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华夏文明起源核心区域——环嵩山地区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个时期聚落分布时空格局和密度集聚程度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从裴李岗时期到龙山时期聚落分布趋于分散,从龙山时期到夏商时期,聚落分布趋于集中;从裴李岗时期到仰韶时期聚落空间分布由西北-东南格局向东北-西南方向转变。龙山时期聚落空间分布沿袭了仰韶时期东北-西南格局特征,夏商时期聚落分布又转变近东-西方向。2)环嵩山地区聚落遗址点空间分布核密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聚落遗址点分布的密集地带在空间上明显出现转移,裴李岗时期最密集地带在新密市;仰韶时期,聚落分布密度比裴李岗时期大大增加,形成偃师、荥阳、郑州3个典型的中心;龙山时期,聚落密度相对仰韶时期稍微降低,保留了两个聚落密度集聚中心,即偃师地区与郑州地区;夏商时期核密度在4个时期中是最大的,聚落密度集聚中心与龙山时期大致相同。环嵩山地区史前时期聚落时空格局变化研究表明早期聚落形态及其演化过程是人类在一定环境基础上依据自身文化特征选择和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11.
甘肃省的三叠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层区划分原则,将省内三叠系划分为海、陆2个地层区和6个地层小区,阐述了各地层区特征,对顶、底界及统界进行了合理划分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划分意见,对个别地层时代,据新资料进行了修改、厘定;建立了地层系统和地层层序,统一了地层单位和名称,选出代表性剖面,系统论述了岩性、岩相、厚度、古生物组合、接触关系及合矿性等特征;首次将三叠纪划分为海、陆两大生物区系,南部海相区,早、中三叠世主要属特提斯型生物区系,混有少量北方及环太平洋区系分子,北部陆相区的三叠纪及南部的南祁连小区和西秦岭小区的晚三叠世主要属北方型植物区系,仅西秦岭小区属不典型的南方型植物区系,两区间为混合型植物区系;按海、陆相各世分别总结了各门类古生物组合特征及与国内、外进行了对比;按海、陆相三叠系分别与国内、外有关地层进行了概略对比;按世分别编制了岩相古地理略图,并探讨了各地层小区内岩相古地理及古气候特征;概述了三叠纪沉积矿产煤、石油及层控矿产汞、锑等13种矿产的分布、含矿岩系及储存层位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13.
无锡嵩山三叠系下统青龙组叠层石生物丘及其环境钱迈平,范洪源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210016关键词:叠层石,生物丘,三叠系,青龙组,江苏TheStromatoliteBiohermsIntheLowerQinglongFm.InSongshan,... 相似文献
14.
15.
16.
作为国际前寒武系碳酸盐岩研究的热点,微亮晶(臼齿)碳酸盐岩(简称MT)在前寒武纪古地理重塑、地层对比和古气候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但对其成因机制的认识长期存在争论。华北克拉通南缘嵩山地区新元古界何家寨组发育大量MT沉积,被前人解释为地震液化的产物。文中对何家寨组MT发育层位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系统的微相分析和比较沉积学的研究,确定何家寨组MT沉积于碳酸盐缓坡沉积环境,发现MT具有早期成岩作用特征,其形态类型和宿主岩性、沉积环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从多个方面对比探讨了MT微亮晶和地震“液化脉”之间的不同,明确指出,何家寨组MT的形成受到古海洋条件和沉积岩相的严格约束,具有鲜明的古环境意义,和地震没有必然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7.
18.
19.
研究区从三叠纪到老第三纪,发育的岩石地层主要有确哈拉群(T3)、希湖群(J1-2)、拉贡塘组(J2-3)、多尼组(K1)、竟柱山组(K2)和牛堡组(E2-3)。在沉积相上,经历了从深水沉积到浅水直至陆相沉积的演变,发育有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潮汐)、障壁海岸、浅海、深海和火山碎屑流沉积。古地理分析表明,研究区晚三叠世古地理轮廓是一个从东南向西北和东北方向由浅水碳酸盐台地及深水陆层海底扇沉积共同发育的沉积盆地;早中侏罗世,演变成为一个由深水砂质浊积岩和细屑浊积岩组成的水下席状体沉积;进入中晚侏罗世,其古地理表现为一个陆屑浅海有障壁海岸;到了晚白垩世,研究区表现为以含煤沉积为特征的三角洲相沉积。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