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最近在黄河口地区的海岸带调查中发现数条古贝壳堤.长数十公里,宽数百米,厚度较大,十分稳定,埋藏较浅.这些古贝壳堤沿西北走向进入河北省境内,并可能与歧口贝壳堤、巨葛庄贝壳堤、天津育婴堂贝壳堤相连.贝壳堤具向上变细的层序,发育冲洗交错层理和风暴层理.向海一侧陡,向陆一侧缓.其展布方向明显地受风浪和潮流控制.在贝壳堤的向陆一方往往伴随有发育较差的泻湖和滨后沼泽.组成贝壳堤的贝类主要有石蛤、金蛤、文蛤、日本镜蛤、米蛤、锥螺、蛏、牡蛎等.以贝壳碎屑为主.贝壳堤中含少量砂,以石英为主,分选好,磨圆程度甚高,在石英砂中磁铁矿含量较高,显然古贝壳堤是高能环境的产物.从地层层序上看,古贝壳堤以及现在沿低潮线正在发育的贝壳堤,均盖在三角洲河流沉积之上,所以从广意上说,它是海进过程的产物,是相对稳定一轻微蚀退海岸的低潮线的标志.古贝壳堤又往往为沼泽和泻湖相沉积所覆盖.其上为三角洲平原相的河流和分流问沉积.表现了一个完整的海退层序.  相似文献   

2.
苏北古黄河三角洲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和有关文献,分别对古黄河三角洲在江苏滨海平原的地貌变化、变化速率及沉积特征等进行了论述。黄河三角洲发育可分为:全新世古黄河河口三角洲、最大海侵山前河口扇三角洲、喇叭口填充河口三角洲、分流入海串珠状河口三角洲、全流入海鸟嘴状河口三角洲、三角洲蚀退6个阶段。 从苏北古黄河三角洲发育特征可得出以下结论:1.在河流入海河口三角洲发育的漫长历史中,随河流本身来水来沙和人工作用,及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其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河流入海河口三角洲发育的阶段性,随泥沙沉积形成了不同的河口三角洲模式;3.河流入海河口沉积的不同模式,在同一条河流中可以转换模式。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北部海岸水下岸坡蚀退过程及主要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黄河三角洲海岸以其独特的成因、演化有别于其它海岸,本文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北部海岸水下岸坡不同时期地形变化对比,展示了在侵蚀阶段潮间带蚀退变化的特征、潮下带斜坡准平衡带的形成及演化,并就其成因和发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北部海岸地下岸坡蚀退过程及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海岸以其独特的成因,演化有别于其它海岸,本文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北部海岸水下岸坡不同时期地形变化对比,展示了在侵蚀阶段潮间带蚀退变化的特征、潮下带斜坡准平衡带的形成及演化,并就其成因和发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莱州湾海域水文特征及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了莱州湾海域水文、泥沙特征及沉积状况,分析了莱州湾海域不同等深线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域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潮汐类型属于不正规混合半日潮,海岸泥沙主要来源于支脉河的径流和涨潮流携带来的海相泥沙;0 m等深线1991—1993年是向海淤进,其余年段均为蚀退,蚀退速率与黄河口来沙量和口门入海位置有一定关系;两个断面上不同等深线的淤进(淤积)和蚀退(侵蚀)交替进行,0~2 m等深线总体为蚀退(侵蚀);大于2 m等深线总体为淤进(淤积);两个断面上坡度2~5 m等深线之间最陡,随着水深加大,坡度逐渐变缓,不同年份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渤海沿岸风暴沉积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沿岸是风暴潮常发地区之一.温带气旋和热带风暴作用形成该区的风暴沉积体.研究风暴沉积体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探讨全新世以来风暴作用对沿岸地质环境演化影响及沉积模式.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历史资料研究,综合研究渤海沿岸风暴潮动力环境.渤海沿岸的风暴沉积体表现为滨岸沙堤、贝壳堤、风暴沉积砂层等地质体.保护风暴沉积体,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减轻灾害的措施和对策,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及邻区的风暴潮沉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河三角洲及邻区具有形成风暴潮灾的环境和条件。风暴潮作用在河口淤积区、蚀退型海岸和相对稳定型海岸会形成不同的地貌现象,其沉积物也会因不同的岸段而有差别。本区风暴潮沉积有别于其它的沉积物。  相似文献   

8.
常方强 《海洋科学》2016,40(4):100-107
为了揭示软质海崖的侵蚀机制,现场利用量测方法研究了福建省平潭岛东北部软质海崖的蚀退特征、蚀退模式和影响因素,并利用自制崩解仪测试了砂土和粉质黏土的崩解速率。结果表明,软质海崖滑塌物体积、堆积距离均随海崖高度增加而增大,每次滑塌海崖蚀退距离位于0.08~1.23 m;滑塌物覆盖住崖脚后具有临时保护崖脚的作用,但由于其受到扰动较易发生再次蚀退;崖脚海蚀槽的形成对滑塌起到重要控制作用;降雨、海洋水动力、强风和人为活动是造成蚀退的四大因素;在土体抗侵蚀方面,砂土的抗侵蚀能力最弱,粉质黏土的居中,黏土的最强;现场干燥粉质黏土的崩解速率为2.4 cm/min。  相似文献   

9.
海平面变化及其海岸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四纪气温的大幅度冷暖变化,导致全球海平面的变化,引起陆架海侵扣海退。海岸上的各种地貌如海滩、沙坝、三角洲扣陆架沙脊等响应海平面升降而发生新的演化扣变异。东海陆架古岸线、围绕古岸线发育的陆架沙脊、陆架深切河谷扣河谷充填沉积以及冰后期海进型扣海退型沙坝的形成乖演化等沉积事件都是响应海平面升降的结果。近百年来特别是近30年全球海平面普遍上升,引起风暴潮的频度扣幅度的增大。近岸波能增强,越滩浪增多,导致海滩侵蚀,岸线后退。Bruun法则扣其他一些模型能够说明海滩随海平面上升而蚀退的规律,但在预测速率时仍存在很多问题。使用时应注意海平面变化的区域性、海滩发育的滞后性和海滩蚀退因素间的权重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代黄河三角洲海岸潮滩地貌及其沉积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近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潮滩地貌及其沉积。由于作用于潮滩上的水动力强度和潮滩被海水淹没时间的差异,潮滩地貌及其沉积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性,自陆向海依次为高、中、低潮滩,它们具有各自的微地貌,相应地,潮滩沉积为泥滩带、泥沙混合带和粉砂带。沉积物的粒度组分、粒度参数和沉积构造也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随着黄河入海口位置的移动,海洋动力和海域来沙条件的变化,在潮滩垂向上形成淤进层序和蚀退层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厦门香山-长尾礁养护后海滩的地形地貌和沉积物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了养护后海滩的演变特征,发现该海滩养护后第一年内海滩平面和剖面变化最剧烈,滩肩外缘线和0 m线蚀退量最大,滩肩外缘线平均蚀退20.0 m,最大蚀退量达30.0 m,0 m线平均蚀退8.0 m,最大蚀退量达12.8 m,海滩滩面变陡,坡度从初始的3.5°变成了6.4°,滩面沉积物从0.30~0.66 mm变粗到1.46mm,之后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势.应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提取香山-长尾礁海滩自2009年4月至2014年3月竣工后60个月内15次的剖面监测数据中的主要空间模态和时间模态信息来分析海滩剖面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海滩有两个主要模态,第一模态是滩肩剖面和沙坝剖面的转换,其贡献率为77.72%,第二模态表现为大潮高潮位的侵蚀性滩角,该模态贡献率为13.53%.采用GSTA模型进行泥沙净运移趋势分析,结果显示该海滩泥沙总体上呈向岸运移的趋势,说明近年来养护后的海滩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海滩养护5a后,后滨填沙保存88%,养护后的海滩形态与预期的形态相近,养滩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渤海沿岸风暴沉积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沿岸是风暴潮常发地区之一,温带气旋和热带风暴作用形成该区的风暴沉积体。研究风暴沉积体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探讨全新世以来风暴作用对沿岸地质环境演化影响及沉积模式。进行野外地调查和历史资料研究,综合研究渤海沿岸风暴潮动力环境,渤海沿岸的风暴沉积体表现为滨岸沙堤、贝壳堤、风暴沉积砂层等地质体。保护风暴沉积体,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减轻灾害的措施和对策,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的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比鸭绿江河口不同地区柱状样的粒度参数及敏感组分变化规律,分析了河口不同地区沉积动力环境和沉积特征的差异;结合代表性柱状样的210Pb测年,分析了柱状样在不同时期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沉积特征变化。结果表明,西水道主要受潮流作用而含有泥沙互层,粒度参数变化小;西岸潮滩受潮流和波浪作用含有贝壳碎屑,并在顶部出现粗化层。近几十年来,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特征的变化主要由于人类活动对水沙入海通量的影响:1941年以前柱状样的波动沉积特征反映了河流山溪性特征;1941—1970(1980)年随水沙入海通量减少而呈现砂含量降低、粉砂增加的特征;1970(1980)—1990年由于水沙入海通量变化较小,而呈现沉积物组成和敏感组分保持稳定的特征;但1990年后随水沙入海通量的进一步降低,邻近河口区域的沉积物出现明显的粗化。  相似文献   

14.
高邮凹陷黄珏地区戴二段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珏地区戴二段发育了以砂砾岩扇体为主的沉积体系。本文在岩心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结合测井等资料,对黄珏地区戴二段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珏地区戴二段沉积时期在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主要发育水退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扇三角洲前缘是该区水退扇三角洲砂体堆积的主体,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和分流间湾等砂体微相。不同的相带储层物性差异明显,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物性较好,为油气聚集有利相带。该区沉积体系的形成受构造特征、古地貌和物源区等性质的影响,古地貌特征是该区水退型扇三角洲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贝壳堤成因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二十多年来,渤海湾沿岸的贝壳堤(Chenier ridge)引起了多方面的兴趣,进行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论著颇丰。各家讨论的问题比较侧重于贝壳堤的分布和形成年代等方面,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但是,对贝壳堤形成的原因、条件、发育与衰退过程,以及它在渤海湾海岸地貌和沉积层发育中的作用等则很少论及。阐明贝壳堤成因对于海岸沉积、海陆变迁、海滩冲淤、构造运动、海岸水文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多年的实际调查研究工作,详细地分析了各贝壳堤的形态和分布、贝壳生物组成、贝壳物质的物理特性、层理结构、层位关系和古海滩面的坡度与物质组成等基本资料,又补充调查了海岸带潮汐沉积、泥沙来源与河流人海口的变迁等资料,着重讨论贝壳堤的成因与发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7年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韩国资源研究所合作在南黄海东南侧泥质沉积区所取得的两个全取芯钻孔(SYDP102,SYDP103)资料,对SYDP103孔黏土矿物进行了专门研究.结果表明,该孔黏土矿物组合特征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脱石型,其物质来源于长江、周边陆源区及相邻海域细粒物质的再改造沉积.沉积区的涡旋作用是本研究区黏土矿物沉积的动力因素.该孔黏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和含量变化,与冰消期以来的孢粉组合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反映了气候特征决定了黏土矿物的形成组合特征,并与全新世全球性四个气候期(北方期、大西洋期、亚北方期、亚大西洋期)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研究深海沉积物中化学元素的组成及其分布规律,将对海洋沉积物的组成、沉积过程以及辨别沉积岩和现代松散堆积物的形成环境等提供一定的依据。为此,我们曾对我国1976—1979年在太平洋中部所采集的30个表层沉积样和两个柱状样进行了碳酸盐、CaO、MgO等项化学分析测定工作。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元素与水深、沉积物类型及生物贝壳、微体生物等有密切关系。而水深、沉积物的类型是这些元素分布特征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飞雁滩是1964年1月至1976年5月黄河尾闾由刁口流路入海形成的黄河亚三角洲。自1976年黄河改走清水沟入海后,飞雁滩岸滩发生强烈侵蚀后退。以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地形固定断面观测资料、2004年4月现场水文泥沙及沉积物取样资料为基础,地形剖面后退距离作为统计参数,并根据实测资料计算了潮流和波浪底摩阻流速的横向分布,从动力分布和沉积物结构方面解释了飞雁滩典型剖面的变化特征。30a来飞雁滩岸滩地形剖面经历了“快速后退侵蚀——慢速调整——波动触发”的变化过程,这也正是其三角洲前缘侵蚀逐渐消失过程。沉积物抗冲性强弱是剖面蚀退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改变了不同阶段的地形剖面最大蚀退量水深范围与闭合深度。风暴潮仍是今后海滩地形剖面演变的触发动力。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飞雁滩动力特征与地形剖面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雁滩是1964年1月至1976年5月黄河尾闾由刁口流路入海形成的黄河亚三角洲。自1976年黄河改走清水沟入海后,飞雁滩岸滩发生强烈侵蚀后退。以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地形固定断面观测资料、2004年4月现场水文泥沙及沉积物取样资料为基础,地形剖面后退距离作为统计参数,并根据实测资料计算了潮流和波浪底摩阻流速的横向分布,分布和沉积物结构方面解释了飞雁滩典型剖面的变化特征。30a来飞雁滩岸滩地形剖面经历了"快速后退侵蚀-慢速调整-波动触发"的变化过程,这也正是其三角洲前缘侵蚀逐渐消失过程。沉积物抗冲性强弱是剖面蚀退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改变了不同阶段的地形剖面最大蚀退量水深范围与闭合深度。风暴潮仍是今后海滩地形剖面演变的触发动力。  相似文献   

20.
贝壳往陆地的搬运很可能发生在风暴浪中,此间活着的和刚死亡的潮间带贝壳被搬运到正常高潮线之上。当潮下带滨面侵蚀作用使含贝壳的河道沉积物出露并且由此侵蚀出的贝壳处于碎浪带中的时候,较老的贝壳也可以往陆地方向搬运,因为在碎浪带中贝壳通常往潮间带或潮上带搬运(Flemming等,1992)。风暴过后较高的退潮流往往产生较强的向海底流,潮间带的贝壳往深水区的搬运常常发生在风暴减弱期。风暴形成的高水位的退潮流往往能很有效地将贝壳搬运到障壁岛之间的潮下带潮道中(Flemming等,1992)。Aigner、Reineck(1982)和Aigner(19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