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滨海新区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多期遥感数据,监测天津滨海新区近10年来海岸线的冲淤变化及潮滩利用,结合历史海岸线资料,对其变迁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地区海岸线总体快速向海推进,特别是在2007年以后推进速率明显增大,最大规模推进集中在海滨浴场至永定新河河口岸段,约13.7 km。围海造陆、港口建设等人为活动是其快速推进的主导因素。海岸侵蚀作用多发生在歧口河至青静黄排水渠岸段和大神堂村至涧河口岸段,且大神堂村至涧河口岸段比较显著,平均侵蚀速率约10m/a,需要密切关注和重点防范。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如何加强黄河入海流路管理及其范围内土地开发,既要符合国家对河口治理的综合规划和土地规划,又能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突出问题。文章对黄河入海河口基本情况及如何管理和对其范围内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开发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3.
水沙环境改变下的黄河口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上游来水是控制黄河三角洲湿地发育的主导因素。黄河径流特征不断变化,水沙环境不断改变,黄河三角洲岸线、陆地面积、新生湿地及生态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以2000年为界,对其前后几年的来水来沙特征及河口变化特征进行了遥感监测、对比,分析了新、旧水沙环境下黄河口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沙条件改变的关系。从分析结果来看,2003年水沙条件相对理想,有利于河口陆地面积增加及生态环境改善。总体来看,1996至2006年间,河口陆地面积增减处于波动状态,整体上呈增加趋势,但增加程度不显著。水沙环境的改变导致黄河口出现了不同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4.
黄河河口地区1855年后的古河道和淤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化学》1972,(2):i002-i003
黄河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多次由山东入海,最近一次是1855年因河南铜瓦厢决口,黄河由徐准故道改行山东夺大清河入渤海。黄河河口地区是指以宁海为顶点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宁海以下的河口段决口、分叉和改道十分频繁,成为威胁该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海岸线变迁及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福建省海岸线地质地貌特征为依据,划分了: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海岸三大海岸类型,又根据海岸变化的特点划分了。蚀退岸、淤涨岸和稳定岸,并详细地论述了它们的主要特征。作者研究了福建省第四纪以来气候交化及新构造运动引起的福建海面颊繁变化和海岸线变迁情况,认为全新世以来虽是一次海侵,但存在多次海面波动和海岸线变迁的过程,而不是直线式上升,在某些河口地区仍属海面上升,即基准面上升,使河流坡降变缓,搬运能力减弱,从上游携带来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积,其速度大于海面上升的速度。第四纪以来海面变化,海岸线变迁形成的地质地貌特征,对沿海港口城市建设、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水产、航运等都会产生,并将继续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建设沿海城市、港口和经济开发区规划时,必须加强海岸线变迁的研究,进一步掌握海岸线变迁规律,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内陆到潮滩土壤中碳、氮元素的梯度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典型的通过黄河冲积泥沙填海造陆形成的近代沉积区。区域受到黄河冲积、沉积等自然过程和农业耕种熟化等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本研究通过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内陆到河口海湾不同距离采集典型土壤类型剖面发生层样品,探讨土壤有机碳、总氮等生源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为阐明我国典型海岸带地区陆源碳、氮的输送及循环特征提供基础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内陆与河口地区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土壤碳、氮分布规律。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在黄河沿岸及三角洲南部均表现出由陆向海逐级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在黄河刁口流路和清水沟流路沿行水方向有梯度升高的趋势。内陆地区土壤碳、氮与盐分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土壤碳、氮主要受到耕作熟化过程的影响;而在河口地区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靠近海湾地区土壤碳、氮积累可能受到细颗粒泥沙沉积和滩涂湿地厌氧等环境影响。表层土壤碳、氮比变幅在3.6~8.6之间,说明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不利于有机碳的积累。土壤剖面中,一些特殊发生层如红色夹黏层、黑色泥炭层对土壤碳、氮的富集具有明显的作用,其中红色夹黏层的土壤碳、氮含量接近耕层土壤。总之,黄河三角洲土壤在耕作垦殖、泥沙沉积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剖面特征发生层是影响碳、氮封存、释放和增汇等循环过程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古代与东亚各国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发展并成就了明朝大航海的辉煌,研究其始发港的变迁与原因对“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体系”的完善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鲜有研究。基于古代典籍、地方志和历史地图的记载,结合前人对历史时期中国环境变化的认识,对隋唐至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始发港的变迁与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隋唐—明清时期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先后兴起了3个“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始发港,扬州港盛于隋唐,上海港盛于唐宋,明州港(今宁波港)盛于宋元; (2)气候变冷引起的北方少数民族南犯,中原地区经济和政治中心南迁,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由登州(今蓬莱)迁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 (3)随泥沙堆积,雁形式沙洲发育,河口分汊东伸南移,长江河口海岸由喇叭形的河口湾演化为三角洲,这是引起始发港由扬州港向东迁往上海港、乃至明州港的根本原因; (4)长江河口沙洲的发育,引起了长江扬州港段和上海港段水系的变化,使得2个港作为始发港时,港口的具体位置不断地随河势变化而调整; (5)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亦对始发港的兴衰与变迁起到一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8.
“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古代与东亚各国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发展并成就了明朝大航海的辉煌,研究其始发港的变迁与原因对“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体系”的完善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鲜有研究。基于古代典籍、地方志和历史地图的记载,结合前人对历史时期中国环境变化的认识,对隋唐至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始发港的变迁与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隋唐—明清时期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先后兴起了3个“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始发港,扬州港盛于隋唐,上海港盛于唐宋,明州港(今宁波港)盛于宋元; (2)气候变冷引起的北方少数民族南犯,中原地区经济和政治中心南迁,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由登州(今蓬莱)迁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 (3)随泥沙堆积,雁形式沙洲发育,河口分汊东伸南移,长江河口海岸由喇叭形的河口湾演化为三角洲,这是引起始发港由扬州港向东迁往上海港、乃至明州港的根本原因; (4)长江河口沙洲的发育,引起了长江扬州港段和上海港段水系的变化,使得2个港作为始发港时,港口的具体位置不断地随河势变化而调整; (5)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亦对始发港的兴衰与变迁起到一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陆海相互作用的观点,黄河流域、黄河干流、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区的生态环境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链,可称为黄河-渤海生态系统。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土壤植被条件使黄河干流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异源和水资源缺乏的特征。干流入海水、沙通量变化影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侵蚀、堆积和发育过程。黄河物质入海后在河口及邻近海域形成了具有高生产力的生态环境和著名的渔场。据此绘出了黄河-渤海生态环境内各环节相互联系的概念模式图,并提出了黄河流域大面积水土保持和南水北调工程逐步展开等新环境下,本区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张天义  张克伟 《河南地质》1999,17(4):269-272
自1855年黄河改道北行至今,山东省的渤海湾海岸线向海方面推移了19km,黄河泥沙的造陆面积达2827km^2,而在处北部从双洋口至小丁港150km的海岸线上共失去土地1320km^2以上。作者认为,可以疏通明清黄河故道作为引黄工程,利用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于黄海沿岸,以减缓黄海岸线的侵蚀,还可抑制黄河泥沙沉积而造成的渤海的淤积。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经历了完整的亚三角洲自然发育过程,因此研究其现代发育过程以及全新世以来的地层演化,对于认识整个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对刁口叶瓣北部的ZK10-3和ZK30孔沉积物粒度、环境磁学参数的测量分析,以及AMS 14C测定,结合收集的刁口叶瓣南部的ZK227、ZK1和ZK228钻孔数据结果,探讨了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地层演化以及刁口叶瓣的现代形成过程。结果表明该地区全新世以来大致经历了浅海-河湖-盐沼-浅海-三角洲等沉积环境演变过程。1855年来,该地区接受黄河三角洲沉积,依次经历了前三角洲沉积-三角洲侧缘沉积-三角洲平原沉积。1964年刁口叶瓣开始形成,其演化大致经历了漫流淤积-单一河道沉积-出汊改道沉积-废弃蚀退四个阶段。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叶瓣发育模式相比,由于河流泥沙含量高,因此漫流沉积较为发育。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咸化已成为区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识别地下水补给及盐分来源是有效控制和改善地下水咸化问题的关键。本研究采集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地表水和海水等不同类型水样,利用离子比、Piper三线图、吉布斯图等方法对八大离子浓度、δD和δ18O 组成、Br和Sr 浓度等进行地下水补给研究与盐分来源辨析。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以总溶解性固体(TDS)为338 g/L的咸水为主,地下水水化学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为Cl-Na型。(2)三角洲区域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并且在补给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蒸发作用的影响,黄河现行流路区域地下水主要来源于河水侧渗补给,但浅层地下水含水层水平渗透性较差限制了黄河侧渗补给范围。(3)海洋是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盐分的主要来源,黄河现行流路区域及近岸地下水盐分来源于海水混合,三角洲北部刁口河等古河道区域地下水盐分主要来源于海相蒸发盐淋滤溶解。  相似文献   

13.
Dongying City,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central city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s located in the estuary of the Yellow River. With a short land formation tim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very weak in this area.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REBC) must be improved. This study builds assessment system of regional REBC through resource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in Yellow River Delta and us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method to evaluate REBC of five counties and districts in Dongying City in 2011-2015 on the dimensions of time and space. Results show that, on the time dimension, Guangrao County is ranked first, Dongying district second for four years and Hekou and Kenli districts with lower ranks in 2012-2015, indicating that more attention needs to be paid to REBC of Hekou and Dongying districts and these two districts should be included into key monitoring areas. From space scale, REBC in five counties and districts has been gradually improving. In order to further develop REBC in Dongying City, measures such as intensifying prote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etc. should be implemented.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西线雅砻江调水工程(简称西线调水)是从长江的一级支流雅砻江上游区引水至黄河源头地区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与解决我国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重大战略措施,由于引水枢纽坝址缺乏实测水文资料,我们依据附近孜水文站实测资料,采用一些非确定性的数理统计模型来计算温波引水坝址的设计年径流量,并对计算成果进行了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上述计算成果基本反映了温波引水坝址径流变化的客观情况,从而为南水北调西线雅砻江调水工程缺乏实测水文资料地区的水文计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河于150 ka BP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黄河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和植被的变化对黄河输沙有决定性的影响。15万年以来,黄河进入华北平原的泥沙约70 000×108 t,其中10 ka BP以前占80%。10 ka BP以后的输沙量中,最后1040年黄土高原滥垦时期占60%。黄河泥沙的归宿,建造华北大平原占73%,流入海洋占26%。现在,黄河每年流入北黄海的泥沙不足0.2×108  t,其输运主要受海洋环流系统的影响。现在黄海每年向东海输运悬浮沉积物0.2×108~0.3×108 t,主要为废黄河三角洲及水下三角洲受侵蚀再悬浮的黄河泥沙。1996—2000年黄河下游连年断流,利津站的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只有1950—1979年30年平均的19%左右。今后20~30年内,由于气候变暖、工业、城市等引黄水量增加,黄河的入海泥沙量仍将偏少。  相似文献   

16.
黄河悬河研究及其专家系统研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阎长虹  刘建方 《地质论评》1999,45(2):218-224
本文在分析了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以地壳,堤坝和地基三系统控制论为理论基础,以工程治理与环境治理,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地质工程治理与水利工程治理相结合为治理对策的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制了黄河下游悬浮河稳定性评价专家系统(SSRPP系统),并运用该系统对黄河下游悬河郑州铁桥-彭楼集段等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17.
高宗军  冯国平 《地下水》2020,(1):147-151
自2000年以来,黄河中上游河道非汛期出现变清趋势,黄河呈现"枯水枯沙"的新水沙特征。本文依据黄河干、支流24个主要水文控制站1950-2016年实测水沙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法和趋势分析法,分析了60多年来黄河干、支流水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1950-2016年黄河干、支流各站年均径流量、年均输沙量和年均含沙量随时间总体呈减小趋势,其中2000-2016年(Ⅲ时段)各站年均输沙量和年均含沙量降幅最大。(2) 1950-2016年黄河中游流域干、支流各站年均中数粒径随时间呈减小趋势,黄河水沙状况枯丰期差异显著,但随时间呈减弱趋势。(3)黄河水沙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黄河中游河道变清是泥沙锐减造成的,其中水保措施、水库工程、河道采砂及流域调水调沙引水引沙是主因,且人类活动影响的比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8.
不同来源区洪水对黄河下游流量-含沙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50-1960年及1974-1985年实测洪峰水沙资料,分析了不同来源区洪水对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水文站流量 含沙量关系的影响,以河口镇至龙门区间、马莲河和北洛河总来水量占三门峡、黑石关、小董总水量的20%或25%以上作为中游粗沙来源区洪水,以河口镇至龙门区间、马莲河和北洛河总来水量占三门峡、黑石关、小董总水量的20%或25%以下作为细沙来源区或少沙区洪水。这样,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水文站平均流量 平均含沙量关系可分为以增加平均含沙量为主和以增加平均流量为主的两个区。同时,河口镇至龙门区间、马莲河和北洛河的洪水,大大增加了黄河下游平均来沙系数和平均含沙量,并导致全下游河段的必然淤积。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游荡河段河床演变对河道整治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预测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大规模整治后对河床演变的作用,基于河流动力学理论,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以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典型河段为对象,研究了河床过程对河道整治的复杂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河槽横断面形态的调整与人工边界约束程度、流量变差及含沙量变差有关;只要整治工程体系平面布设合理,整治工程量达到一定规模后,通过河道整治,可使河槽横断面形态趋于窄深方向发展,促使游荡型河道向限制性弯曲型河道转化,同时,河道泄洪输沙能力有所提高;河道整治后,不同河段的比降调整不会平行进行。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调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典型河段河势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河势的调整关系。研究表明,尽管游荡性河道河势多变不定,但主流线在河宽方向的摆动位置仍有一定的统计规律可循;主流线弦高与弦长之间的调整符合弓形参数间的一般函数关系;随主流线长度增加,弯曲半径不会无限制减小,将会趋于某一相对稳定状态;弯曲系数与主流线长度、弯曲半径之间的统计关系表征了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易出现陡湾且易坐小湾坐陡湾的特性;弯曲半径与河面宽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趋势,河面越宽,弯曲半径增加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