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较详细地探讨了以多时相感数据为基础开展海岸变迁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认为:解译海岸线和进行海岸变迁研究首先要统一遥感数据的坐标系统、分洲率并相互配准,解译海岸线应以水陆分界较清楚的彩色合成图像为背景;当各个遥感数据成像时刻的潮位相差较大时,提出了在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otal Elevation Model)的支持下开展海岸线纠正的方法和影响精度的几个方面。最后讨论了大亚湾区域1973年、1986年、1995年、1997提的海岸特征和4个时相间海岸线变迁的程度及其与海岸类型、人为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信息系统所集成的是在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中,以多种数据方式存贮的基础遥感资料、专题解译资料、辅助分析资料以及综合调查资料。文章从数据格式转换与属性传递、数据配准、影像全波段镶嵌、数据分切与检索、数据集成显示等四个方面对RS、GIS信息集成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为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中巨量数据的有效集成和质量保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现状和GIS、RS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针对当前的土壤侵蚀模型,根据模型考虑的因素和具体研究思路,将模型分为经验模型和物理模型,并介绍了有代表性的经验模型和物理模型。GIS和RS作为新技术,在土壤侵蚀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当前的应用状况进行了叙述,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土壤侵蚀模型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RS与GIS技术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RS与GIS技术相结合具有快速、适时地采集、存储管理、更新、分析、应用数据的能力,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以四川省土地利用更新调查项目为例,阐述RS与GIS技术相互结合在土地利用更新分类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5.
何磊  陈圣波 《世界地质》2004,23(2):163-168
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水资源网络化管理系统既是一个基于3S技术和网络技术集成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也是一个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它的三维环境可视化功能可显示河流地形和走向,公共信息交互式操作能方便用户查询各种空间信息和数据,网络化管理职能为水资源管理部门对水环境污染、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预测和决策提供了参考。本文对这项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方案和运行步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基于RS与GIS的南汇东滩围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S和GIS技术是滩涂围垦监测最经济和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基于1983年以来多期遥感影像,解译出了不同时期人工岸线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分析了近30年来南汇东滩的围垦过程及其与滩涂淤涨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南汇东滩的围垦过程呈现"由慢至快"的发展趋势,经历了"缓慢—稳步—高速"三个发展阶段:(1)1983~1995年年均围垦速率约1.23km2/a,圈围速率较小;(2)1995~2000年为7.95km2/a,围垦速率处于稳步增长阶段;(3)2002~2005年为35.27km2/a,是围垦速率最大的阶段。2002年以前,围垦速率与滩涂淤涨速率基本一致,2002年之后,围垦速率远大于滩涂淤涨速率。本文认为8km2/a是南汇东滩适宜的围垦速度。2002年之后南汇东滩的快速围垦并没有导致上海整体滩涂面积的减少,围垦可不囿于局部滩涂面积的稳定,以全市总体滩涂面积和湿地水平的动态平衡,可为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8.
基于GIS的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模型考虑了浅层地下水补给、含水层导水性和储水性、地下水水质、土地利用以及地下水开采对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模型评价结果为地下水开发适宜性等级分区图.模型评价成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陈曦  倪金  邴智武  赵旭 《地质与资源》2011,20(5):354-357
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多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地形图、历史海图,定量分析了辽宁省海岸线近百年变迁特征.结果表明,自1909年以来,辽宁省海岸线的构型和长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陆地面积也相应增加.在全省范围内,从时序变化看,1909~1932年期间,海岸线变化最大,陆地面积增加最多,年增加速率也较快,1950~1980年期间,海岸线变化速率最小.从空间上看,各地段的岸线变化极不均衡,主要变化区域是辽东湾北部淤泥质海岸,大连附近的基岩岸段变化最小,最大的变化区段是双台子河段、复州湾和大洋河附近.  相似文献   

10.
基于RS、GIS的重庆黔江区石漠化现状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RS、GIS支持下,利用2004的TM遥感影像数据研究重庆市黔江区石漠化现状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黔江区7.21%的土地发生石漠化,其中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分别占总面积的3.06%、3.41%、0.74%,潜在石漠化占总面积的4.84%;石漠化的分布与地层、高程、坡度及土地利用等因素密切相关;石漠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叠加于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背景上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上游来水是控制黄河三角洲湿地发育的主导因素。黄河径流特征不断变化,水沙环境不断改变,黄河三角洲岸线、陆地面积、新生湿地及生态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以2000年为界,对其前后几年的来水来沙特征及河口变化特征进行了遥感监测、对比,分析了新、旧水沙环境下黄河口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沙条件改变的关系。从分析结果来看,2003年水沙条件相对理想,有利于河口陆地面积增加及生态环境改善。总体来看,1996至2006年间,河口陆地面积增减处于波动状态,整体上呈增加趋势,但增加程度不显著。水沙环境的改变导致黄河口出现了不同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以土壤、大气和植被系统(SPAC)能量流动与物质转换机理为指导,建立了黄河流域主要水文参数的遥感反演模型,利用静止气象卫星GMS-5和风云2号数据,对黄河流域的降水量、蒸散量进行了反演,利用地面资料对降水量反演结果进行了校验;利用大孔径闪烁仪对蒸散量反演结果进行了多方位的验证。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遥感的黄河三角洲农作物需水时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域,系统地提出了用多种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区域蒸散反演,结合气象数据,进行不同时空条件下农作物需水的分析.通过反演地表反照率、地表温度、地表比辐射系数等参数,进一步计算出地表净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显热通量,根据地表能量平衡方程进行了蒸散的遥感反演;利用5个时相的NOAAAVHRR数据和一个时相的TM数据反演了1999年7~9月的蒸散,并利用TM影像反演的蒸散结果,提高了NOAA气象卫星蒸散反演结果的空间分辨率,大大增加了遥感蒸散反演的实用性.利用6个时相的遥感数据反演的蒸散结果及计算的日潜在蒸散数据对1999年7~9月黄河三角洲各灌区农作物的需水总量进行了时空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什邡市为研究区域,借助GIS技术,将空间多源数据集成,反演地震灾区土地灾毁情况,对什邡市2007年~2008年土地利用情况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经研究表明,研究区在未受外力影响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相对稳定;在地震及次生灾害的外力作用下,有林地、疏林地、草地的形变较大,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用地,以及耕地受地震影响也有损毁。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将为灾区生态环境影响的回顾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应用遥感方法研究黄河三角洲地表蒸发及其与下垫面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文中主要应用遥感方法计算了黄河三角洲地表蒸发量及其地表特征参数。地表特征参数及其合理组合揭示出黄河三角洲下垫面的基本特征:农田植被指数和天然植被的植被指数有不同的变化规律,下垫面覆盖度低,裸地较多,地表较湿润,蒸发量较大。蒸发量时空分布主要受下垫面条件控制,滨海裸地和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农田等地蒸发量较大,年际平均蒸发量在570~860 mm之间。  相似文献   

16.
17.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海岸侵蚀日趋明显,一些海岸带资源或油田设施遭到破坏。针对我国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海岸线的侵蚀现状,分析了我国海岸线侵蚀的主要因素:河流泥沙减少;海平面的上升或海洋动力因素增强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并对目前我国所采用的海岸防护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海岸防护工程类型较多,应根据海岸侵蚀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措施或多种形式组合,因势利导,使工程达到最好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薇  赵慧  王岳林 《山东地质》2013,(10):42-45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总面积15.3万hm2,与国内外其他河流三角洲沉积相比,黄河三角洲的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有其独特之处,主要是黄河三角洲平原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河流沉积地貌景观、微地貌景观和河口地貌景观。研究和保护这些地质地貌遗迹,对了解黄河三角洲的演化过程、发展趋势以及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