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地协调观因突出强调“协调”而不等同于人地观(念)。溯源人地关系原理,“协调”主要体现在人与地之间物质、能量的流通量和流通程度都需要控制在合理的“极限值”以内,依靠科学的行动与调适,确保人地交互状况运行在合理区间当中。本文聚焦“协调”,将以往用“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地和谐发展”来解构人地协调观素养表现的方法,进一步调适、概括为:“辩证看待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懂得人类活动需尊重自然规律”“综合评判人地关系问题和举措”,通过协调认识、协调应对和协调评价三个方面充分突出“协调”意蕴。  相似文献   

2.
3.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核心素养的落实关键在于如何将其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在于如何将每项核心素养细化,使培养目标和学生最终要达到的水平既科学合理又具备可操作性。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针对区域认知素养,尝试构建一个面向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区域认知培养体系。该体系从区域视角、区域方法和区域评价三个方面构建,并根据具体情况将这三方面分为多个维度,提出每个维度不同水平层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孙嘉 《地理教学》2019,(8):38-40,22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是时代赋予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本文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及初中地理课程特点,结合课例,思考如何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落实人地协调观,为培养初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在必修《地理二》的教学中,以人地协调观为主线,通过人地协调观视角下的概念教学、各教学主题的价值定位、开放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对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进行系统设计,以实现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进阶培养。  相似文献   

6.
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只有在深刻理解区域、厘清区域基本性质的前提下才能更有效地进行。通过分析区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区域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学科逻辑向教学逻辑的转化,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相应的地理教学原理与规律,进而落实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8.
徐雪  袁孝亭 《地理教学》2021,(19):20-25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关乎人类整体的生存和发展。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地域性、发展演变性和不对等性这三个特性,可以成为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重要学理依据,有助于把握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根本指向:要注重以具体区域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并观照到不同尺度和不同类型的区域;要重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人地关系向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变化、从人地问题的本质与危害入手体会人地协调的含义和意义、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在实现人地协调中的作用;要将"对自然心怀敬畏"置于人地协调观培养中最基础的位置,引导学生尊敬自然,对自然有所畏惧,掌握一定的有关自然的具体知识与规律法则。  相似文献   

9.
对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协调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培育中心城市、建设交通网络、加强港口的分工与协作、提高区域发展的综合效益等方面提出了北部湾城市群区域整合的思路.提出北部湾城市群的区域整合应注意协调五大关系:港城关系与主辅港关系、港口后方集疏系统与城际交通网络的协调、岸线合理利用问题、中心城市之间的关系、与粤西湛江、茂名的关系.最后,从加强区域管治,加快体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苏锡常区域整合及其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区域整合是新形势下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发挥城市与区域最佳效率的重要机制。苏州、无锡、常州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连绵带北翼的中心城市,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和城市化水平最发达地区之一,已经具备了区域整合的基本条件。文章通过对苏锡常区域整合的条件和障碍因素分析,提出了苏锡常区域整合的目标和重点,并对苏锡常区域整合的协调机制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赵健 《地理教学》2020,(6):18-21
高考地理试题给学生提供了观察地理"小世界"的窗口,搭建了走向地理"大世界"的桥梁。"区域"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变化"是走向世界的桥梁。因此,区域认知便成为新课标下高考地理试题的"基本盘"与"切入点",也是高考地理试题的重要内容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测试的第一视角。要正确理解和认识高考地理试题服务选拔和导向教学的社会功能,就需要从区域认知的目的性、结构性、导向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对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加以研究和探讨,最终实现地理教育考试理念的质变和地理学科命题内容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桌面式"森林探索者"VR软件能够使学生与软件中的虚拟森林产生交互,有助于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形成.本文梳理了VR软件的功能和特点,构建了VR环境下的学习生成模型,阐述了模型的构成要素和核心环节,并进行了"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课例设计,探索了"森林探索者"VR软件应用于地理教学的实施路径,以期为一线地理教师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提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区域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和视角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区域认知视角出发,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为例,立足区域“时空统一体”“人地关系”“地理过程”三个维度,构建以“空间幅—时间轴—事件链”为逻辑框架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研究以“空间幅”确定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多尺度的地理特征,结合“时间轴”划定地理现象的空间格局与演变过程特征,通过研究区域发展的重大事件的时空关联特征解析“事件链”形成机制及其对“人地关系”变化的响应特征,以期强化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18.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认识、分析和解决区域地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本文通过对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卷区域认知素养的考核内容、图像形式及尺度范围等内容的分析研究,指出学生区域地理学习中的问题,并结合高中教学实践,提出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韩雪文  袁孝亭 《地理教学》2021,(1):14-17,35
认知心理学是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本文通过分解认知过程,探索地理认知的逻辑组织规律,并将其研究结果作为区域认知水平评价的等级划分依据。基于区域认知的涵义和具有公信力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制定区域认知水平评价的指标和内容体系,从而提出相应的地理认知策略,以期为地理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