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流域湿地景观时空演变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景观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是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的重要参考,本文利用1980—2015年7期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黄河流域湿地矢量数据集,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对黄河流域湿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采用转移矩阵对每两个时期湿地资源的转移类型和数量进行计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1980—2015年,黄河流域湿地率为3.5%,其中自然湿地率约为2.0%,即黄河流域的湿地类型以自然湿地为主。②斑块面积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湿地总面积减少了312.74km2,表现为人工湿地增加,自然湿地减少;自然湿地中沼泽湿地呈增加状态,主要是在2005—2010年增加了979.22km2,滩地呈减少状态,减少了1218.19km2,主要发生在1990—1995年和2005—2010年。斑块密度结果显示,随着河渠和滩地受人为活动影响程度的加大,两者的斑块破碎化程度逐渐加大。最大斑块指数结果显示,水田是黄河流域的主导湿地类型,沼泽和湖泊是自然湿地中的主导湿地类型。③黄河流域湿地类型与非湿地之间转换是黄河流域景观转换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沼泽与滩地是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湿地类型。 相似文献
2.
针对小兴安岭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急须对其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该文提出 了耦合人工神经网络、元胞自动机和马尔科夫链构建模型来预测小兴安岭湿地未来景观格局的方法;通过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小兴安岭湿地1995-2025年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所构建模型耦合了马尔科夫链数量预测与元胞自动机空间预测的优势,能够较大限度地克服元胞自动机模型主观赋权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了预测模型的精度;1995-2025年,小兴安岭地区湿地面积呈波动式变化,1995-2005年湿地面积急剧减少,2005年后缓慢增加,至2025年趋于平稳;小兴安岭湿地景观格局总体趋于破碎化,景观异质性增加,2005年达到最大值,2015年后各景观类型比例基本稳定.研究结果为小兴安岭湿地生态功能修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国内外主要湿地分类系统、总结有关湿地分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双台河口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湿地景观分类体系。利用1988年、2001年和2007年三个时相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分析研究区内湿地景观类型的变化特点,以及影响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1988年到2007年,研究区内以天然湿地为主,但天然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比重从72.68%降到56.64%;人工湿地面积比重逐渐上升,从2.93%上升到11.86%,增加量为1988年人工湿地面积的3.04倍;非湿地面积的比重从24.38%变化到31.50%。人为因素已成为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基础上引入景观格局指数,基于2000、2010和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分析珠海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珠海市不透水面用地面积增加显著,年均增速达6.85%,农田和林地为土地转出面积最多的用地类型;农田破碎程度进一步加大,不透水面空间分布呈集中趋势,整体景观格局趋于丰富。 相似文献
5.
6.
7.
以2009年、2015年和2020年鄂州市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湿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及其退化程度,探究了整体与局部区域湿地退化的功能特征。结果表明:(1)2009—2020年鄂州市和梁子湖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总面积分别减少66.75 km2、8.04 km2;(2)鄂州市湿地景观向破碎化和类型多样化发展,但湖泊湿地优势度增加,空间分布集中,连通度有所提高;(3)湿地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花马湖流域和长江沿岸,恢复区域主要分布在五四湖流域和梁子湖自然保护区;(4)湿地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但植被生产力呈增加趋势,梁子湖区域整体湿地保护情况良好,退化程度低于鄂州全市。鄂州市湿地景观受人为活动影响明显,湿地保护政策和生态项目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湿地资源的恢复与合理利用,对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制作了海河流域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7年4期湿地分布图,分析了湿地格局变化过程与区域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内天然湿地面积萎缩趋势明显,由1980年的5360km2降至2007年的4331km2;人工湿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小,由1980年的3492km2增至1990年的5245km2,之后逐渐减小,至2007年降为4499km2;(2)平原区湿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农用湿地的变化。山区湿地面积呈递减趋势,主要受河流湿地和河流洪泛湿地面积递减的影响;(3)在流域水资源三级区尺度,子牙河下游平原河流湿地和北三河下游平原农用湿地是平原区变化最为剧烈的天然和人工湿地,永定河、子牙河及大清河上游山区河流湿地及河流洪泛湿地是山区变化最为剧烈的天然湿地,而永定河、北三河及大清河山区水库/库区湿地分别是山区变化最为剧烈的人工湿地;(4)1980年,流域内河流湿地面积分布最广,之后河流湿地逐渐萎缩,而农用湿地、水库/库区湿地、海水养殖场/盐田和浅海水域湿地面积逐渐增加;(5)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湿地格局呈斑块破碎化和空间分布均匀化与孤立化的演变趋势。其中,气温升高是主要的自然影响因素,总人口变化和粮食生产是主要的人类活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近30年内西辽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本文基于1985年TM数据、2000年ETM数据和2015年OLI数据,利用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4.2,选取了8个景观格局指标,进而分析30年来西辽河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各湿地类型总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呈下降趋势,湿地逐渐转化为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湿地主导类型变为人工湿地; 2)研究区湿地破碎化虽然有所减弱,但景观格局变化依然明显; 3)湿地大面积减少,湿地多样性大大降低,空间连通性较优,景观类型趋于单一化。 相似文献
10.
付红艳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4):73-74,77
总结了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基本思想、主要方法、工作流程、国内外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及未来的研究趋势,为研究城市景观格局演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应用1991年的TM图像和2006年的ETM图像,将研究区湿地类型分为自然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灌丛湿地)和人工湿地(包括水塘、输水渠、水产池塘),提取研究区两个时期的湿地景观,并应用斑块数量、斑块面积、破碎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分维数指数分析了研究区的湿地景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1991年到2006年,银川平原的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减小幅度很大,在研究时段内银川平原自然湿地的面积均大于人工湿地,但是自然湿地占有比例下降,人工湿地比例上升。从景观格局来看,1991年到2006年间,银川平原湿地景观的破碎度和优势度指数降低,多样性指数和分维数指数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2.
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以及景观格局指数,对江苏盐城滨海湿地1992~2007年近15 a问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沿海经济发展和对土地需求的增加,江苏盐城滨海自然景观面积下降728.09 km2,人工景观面积增加735.18 km2;碱蓬滩、芦苇滩及草滩等自然湿地景观保留率偏低,向人工景观大面积转移,斑块数量下降,平均规模缩小,总周长减少,分维数降低,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持续萎缩,破碎化程度增大;外来物种米草面积已达144.92 km2,占据射阳河至梁垛河之间大面积泥滩,对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优势转移类型贡献率显示,近年来人类对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的开发不断加强.参与区域环境改造活动强度在逐步加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1992—2009年江苏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结合"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层次分析法及Delphi法,评价了湿地生态安全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2—2009年间,研究区自然景观总面积显著减少,人工景观面积持续增加,大量湿地自然景观转为人工景观;景观破碎化程度逐渐加强,景观平均分维数呈递减趋势,受人类干扰程度不断加剧;Shannon多样性指数逐步增加,表明随着自然景观向人工景观转移,湿地景观类型丰富度在增加。湿地生态系统在3个时相均处于临界安全状态,病态和不安全等级的总比例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4.
15.
以淮南市潘集区2005、2009和2013年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定量分析了潘集区近10年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3年间潘集区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景观多样性随时间推移整体呈下降趋势。研究区内由于煤炭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大量采空区积水,使得区域内景观格局变化十分复杂。本文试图探讨矿业城市人类活动影响下景观格局变化的一般规律,为相关政府部门城市规划及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生态系统之中,湿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易于退化,在干旱地区湿地干缩则表现得更为显著,而湿地作为干旱地区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其生态功能不可替代.干旱区湿地对于气候因素的波动以及人为因素的响应更为敏感,湿地所在区域的环境变化可以通过湿地的流转、消亡、干缩、发育等进行深刻反映.因此,开展干旱区湿地研究对区域的水资源合理配... 相似文献
17.
18.
以临港新城1999年、2001年、2005年、2007年Landsat ETM+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结合Erdas、GIS、Fragstats等软件,得到临港新城19992007年景观变化数据。应用景观指数分析法,对临港新城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得到其变化的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19992007年景观变化数据。应用景观指数分析法,对临港新城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得到其变化的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19992007年临港新城城镇用地面积由4.931 km2增加到106.889 km2,滩涂湿地的面积8 a间共减少了21.443 km2,减幅为93.916%,相应斑块数则分别增加了近6倍和减少了87.563%。这意味着土地利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生境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反映了人为因素在临港新城景观变化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海岛型城市森林景观格局效应及其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岛型城市厦门市为研究区,利用1987—2007年5个时期的TM/ETM+遥感数据,综合运用景观要素遥感解译、景观指数法、生态服务价值量法及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定量评价了景观格局效应对厦门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厦门岛城市森林面积自1987年以来一直趋于减少,在2002年达到最低值;其生态服务价值同样在2002年达到最低水平,为12.81亿元/a;2007年有所上升,为13.63亿元/a,其中,占城市森林总生态服务价值比重最大的是涵养水源功能,其次为固碳释氧功能;②厦门岛城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与斑块密度、斑块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与建成区面积的关联度较低,表明厦门岛建设用地以侵占城市森林以外的其他景观为主,岛内城市森林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6~2018年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提取研究区土地覆被变化信息,对其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近3年来,研究区土地覆被类型以种植土地、林草覆盖和房屋建筑(区)为主,种植土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工堆掘地扩张显著;② 研究区的土地覆被动态变化2017~2018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