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次“地震危险”学术讨论会上,美国科学家们说地震研究已从设法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转移到地震发生的地点及其危害多大方面上来了。旧金山地震学家斯特普(Carl Stepp)说,这个转移会使许多认为研究人员仍然在努力预报下次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的人感到吃惊。  相似文献   

2.
牛旺祥 《地震》1989,(5):28-31
本文将全球地震活动存在的二个主要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划分为8个地震活动区,利用“追踪”统计法,统计出这8个区Ms≥7.0地震转移的相关频率,并就相邻两次强震的间隔时间进行了分析,认为全球强震具有一定的区域转移特点,在时间间隔上具有发震的优势日。  相似文献   

3.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球物理学家斯坦( Ross Stein)在英国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说 ,强烈地震使相邻断层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这将导致这些断层更易于坍塌。斯坦说 ,土耳其 1999年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就属于这种称为“压力转移”的多米诺骨效应。这两次强烈地震的震区就位于与北安纳托利亚断层相邻的地区。他说 ,1995年的日本神户地震发生以后 ,日本西南部地区曾经受到这种“压力转移”多米诺骨效应的影响 ,使临近地区的居民受到地震的威胁。他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 ,科学家可以对这种效应加以利用 :通过方程式对地震进行量化分析 …  相似文献   

4.
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的强震成组活动迁移图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征祥  吕晓健  郝平  陈丹 《地震》2010,30(4):13-21
本文分析了1900—2008年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7.5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活动时空图像, 认为: ① 1902—1974年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的7.5级以上浅源地震成组活动的主体地区, 沿着大三角地震区的边界顺时针迁移, 到了1997—2001年开始转移到大三角地震区的内部; ② 对于整个大三角地震区而言, 近代7.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震级(M)-时间(t)过程表明, 地震活动是活跃和平静交替出现的幕式过程; ③ 大三角地震区近代7.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时空迁移图像的力学机制, 可能是地震区内地震断层应力转移和耦合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滇川地下水异常时空转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虹  刘丽芳  万登堡 《地震》2003,23(4):77-84
分析研究川滇及邻区地下水异常在中期— 短期— 临震孕震阶段认为, 异常时空转移是地震短临跟踪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中期— 短期— 临震异常井孔数量少— 增多— 减少( 密集) 等变化, 判定地震孕育所处阶段。并用有无区域性异常时空转移等特征预测强震和非强震;用异常时空转移的方向大致估计可能的发震地区;用短临孕震阶段时空转移的明显程度预测发震时间。  相似文献   

6.
2011年9月18日20时40分,印度锡金邦发生Ms6.8地震(27.7°N,88.2°E).受此次地震波及,我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出现了严重灾害.地震在西藏灾区造成7人死亡,136人受伤,数千群众转移安置,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3.3亿元.  相似文献   

7.
写在没有地震的时候——对地震工作的一些粗浅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羡昌 《高原地震》2007,19(2):36-38
没有地震当然好,尤其是没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国家繁荣昌盛,这是地球上的居民向往的共同目标。但是地震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有认识、防备、应对地震的发生,尽最大能力减少损失,而不能抑制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杜兴信 《内陆地震》1992,6(4):364-369
应用马尔可夫链和地震发生率统计关系,建立了鄂尔多斯周边地震带、带间和汾渭地震带各盆地间地震的相对时空转移概率模型,定量地给出了未来2——5年地震带间和盆地间至少发生一次或一次以上不同震级阈地震的相对概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强震期和强震幕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中国华北地区二千年的地震记录表明,地震的时间分布是非均匀的,可以分成三百年左右的地震活跃期,其间可再分出二十年左右的地震活跃幕。期和幕的划分有一定的广泛性。期和幕的空间分布变化明显,它反映了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期和幕的划分及其空间转移的研究,对中、长期地震预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粘弹性应力转移延迟了1999年赫克托矿地震的触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某些情况下,由地震引起的地壳应力转移可以加快邻近断层的破裂,并引起地震序列的发生(Stein,et al,1992;King,et al,1994;Deng and Sykes,1996;Harris,et al,1995;Stein,1999)。1999年南加州赫克托矿地震(震级7.1)在1992年兰德斯地震(震级7.3)的7年后,在距其震中仅20km处发生。这表明赫克托矿地震是以某种方式被  相似文献   

11.
秦嘉政  钱晓东 《地震研究》2005,28(4):403-407
给出了2005年8月5日云南会泽M5.3和8月13日文山M5.3地震序列的基本参数和两个主震的震源参数;讨论了两个地震序列的差异性;还介绍了在这两次地震发生前,采用改进型破裂时间法对这两次地震的发震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测的情况。最后,分析了云南近期地震活动趋势,认为云南新一轮强震活动从西部转移到东部的迹象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双态泊松模型的基本概念出发,给出了它应用于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简化公式。通过数值算例说明了地震活动状态参数(包括两态下的平均发生率、相互转移概率和初始状态参数)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文中并讨论了该模型与简单泊松模型和一般非齐次泊松模型的关系以及它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多闭锁点地区地震预测唯象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地震现象的复杂性,目前还写出地震动力学方程组,但是,基于唯象物理模型方法,却可以建立起唯象地震模型来映射地震活动的基本规律,从而研究地震动力学过程。本文用闭锁点区来唯象地模拟智利型海沟地震的力学孕育机制。认为:各闭锁点之间由“软材料”隔开。当某闭锁点发生“粘滑”地震时,该闭锁点附近的“软材料”也会具有一定的瞬时抗剪能力,但随着时间推移,“软材料”抗剪能力逐渐下降,其所承担的剪力向其它闭锁点转移  相似文献   

14.
朱航  屈勇 《中国地震》2017,33(4):471-479
计算和研究了1973~2013年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发生的6次M_S≥6.5地震引起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图像,认为先前发生的6次地震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7.0地震具有触发作用。九寨沟M_S7.0地震发生后,对震中附近主要断裂应力转移的计算结果显示,在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7次M_S≥6.5地震的共同作用下,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及龙日坝断裂带库仑应力水平升高,具有触发作用;岷江断裂带处于库仑应力影区内,具有减震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丁鉴海  张国民 《地震》1996,16(1):9-16
利用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和前兆资料,探索区域应力场应力增强标志和动态监视的方法。分析研究了大地震前月相效应的变化;区域地震活动和前兆场时空演变特征;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群体的空间转移;大区域前兆场短期动态突变;大地震发生后大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的追踪等方面的内容。加强区域应力场的动态监视,对开展地震形势预测,提供大地震发生的有利背景乃至地震的中短期预报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四川地区地震活动条带预报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地震局(87)震发科字第105号文,我们承担条带预报方法的研究任务。强震前的地震活动条带是有别于地震带、地震活动成带转移的一种震兆。笔者曾对四川及邻近地区8次6级以上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条带进行了清理和研究。主要结果是:(1)强震前的地震活动条带可分为两种:背景性条带和弱震密集条带。前者由4级以上地震组成,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可用于中期预报。后者使用资料的震级下限低,出  相似文献   

17.
世界银行贷款大同—阳高地震重建项目实施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了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后,世界银行大同--阳高地震贷款重建基础上的立项、实施情况,叙述了地震重建项目完成后,老震区新建房屋经历了1991年4月26日5.8级地震检验的情况,表明,大同--阳高地震重建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房屋的防震减灾能力,有效地抵御了地震灾害的再次侵袭,为防震减 灾积累了经验,为世界银行投资重点的转移开创了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8.
长期性前兆异常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献智  余素荣 《地震》2000,20(3):102-106
对长期性前兆异常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①长期性前兆异常的开始和结束及其发展变化一般与地震活动幕的起止和强震活动有关;②近年出现的长期性前兆异常的开始时间一般是先东后西,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有序性,与强震依次由东向西发生一致。长期性前兆异常展示了区域应力场的演化、扩展、转移的图像,以及地震间的相联系和相互影响,并有可能判定地震幕的起止和预测后续地震。 因此,该结果为研究和判定地震趋势提出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许多地震触发研究案例中,不少学者都利用大地震造成的库仑应力变化研讨其对后续地震的影响,但众多结果中存在的共同规律尚未得到很好的统计与归纳。基于库仑应力变化理论,通过统计多个地震序列与典型事件中库仑应力研究结果,分别从震级,触发距离,触发地震库仑应力变化(ΔCFS)以及触发时间4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静态库仑应力的最优影响范围在5~50 km间,触发地震的应力条件多在0.01~0.4 MPa,触发地震震级与距离和主震震级无明显对应关系;动态触发的作用范围在100~2500 km间,主震震级通常较高,触发地震的震级都小于主震震级,在几个典型远程触发的事件分析中,主震震级与可触发距离呈正相关,但触发次数与其他所分析因素均无关;震后应力转移的三种机制,从理论上合理地解释了长时间尺度延迟触发的现象,但精确计算应力转移的量值可能对库仑应力变化与触发地震之间关系的更合理解释有推动作用,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0.
地震孕育发生的场源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耿鲁明  石耀霖 《中国地震》1993,9(4):310-319
场和源在地震学和地震预报研究中已成为两个最重要分友。本文应用计算机模型研究地震活动中的场源关系。模型以非线性元件构成的网络系统来模拟含有多个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构造块体的地震活动。在模型边界上加以定常应变速率,则在模型中可产生高低起伏的轮回式地震活动,并形成应力场强度和应变能高低起伏的准周期变化,各地地震活动轮回有其主体活动地区,不同的轮回之间常显示出地震主体活动区的空间转移。同时,若将模型中达到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