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沙漠腹地乔木状沙拐枣对灌水量的生理生态响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不同灌水量条件下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乔木状沙拐枣(Calligonum arborescens Litv)的水分生理、生长和土壤水分进行了动态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在35、24.5 kg·株-1·次-1和14 kg·株-1·次-1的灌水量下,土壤水分活跃层分别为:0~200、0~160 cm和0~100 cm。根系区土壤水分为3%~4%条件下,沙拐枣能正常生长,低于2.5%就会受到水分胁迫。②早晨和午后,沙拐枣的水势随着灌溉后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前期降幅较大。随着灌水量的减小,其水势降低较快,在14 kg·株-1·次-1处理下,灌溉3 d后早晨水势和午后水势分别达到-1.3 MPa和-2.19 MPa。③随着灌水量的减少沙拐枣的日耗水量急剧减小,液流速率也快速降低,灌溉后第15天,在24.5 kg·株-1·次-1和14 kg·株-1·次-1的灌水量下沙拐枣液流速率都为双峰型曲线,第25天3个处理都呈双峰型曲线。④不同灌水量下,沙拐枣的基径、新枝长度以及新枝直径的年增长量都随着灌水量的减少而减小,方差分析表明灌水量对新枝长度的影响非常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三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普查数据和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密度数据,分析了我国土壤水蚀碳量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土壤水蚀碳量为74.61Tg C y^-1,其中有机碳量51.49Tg C y^-1,无机碳量23.12Tg C y^-1。在七大水土流失区中,水蚀有机碳量最多的是西南岩溶区,占总水蚀有机碳量的26.48%;水蚀无机碳量最多的是黄土高原区,占总水蚀无机碳量的67.62%。前者以中度水蚀为主,后者以极强度和强度水蚀为主。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土壤水蚀碳量共减少了11.66Tg C y^-1,以有机碳迁移量减少为主,占总减少量的81.93%;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土壤水蚀碳量依然呈下降趋势,共减少了1.65Tg C y^-1,其中,有机碳迁移量减少了1.514Tg C y^-1,无机碳迁移量减少了0.134Tg C y^-1。  相似文献   

3.
中国10类典型稻田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开发表数据基础上,本研究评价了全国6大稻作区10类稻田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服务包括稻田初级产品生产、气体调节、氮素转化、土壤有机质累积以及水调节和洪水控制等5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结果显示,稻田谷物产量为4.71–12.18 t ha^-1 y^-1,稻草为4.65–9.79 t ha^-1 y^-1;O2调节量为8.27–19.69 t ha^-1 y^-1,温室气体调节量为-2 .13–19.24 t ha^-1 y^-1 (CO2 当量);氮素输入量为209.70–513.93 kg N ha^-1 y^-1,输出量为112.87–332.69 kg N ha^-1 y^-1;土壤有机质库变化为0.69–4.88 t C ha^-1 y^-1;水调节量为-19 875–6430 m3 ha^-1 y^-1,洪水控制量为1500 m3 ha^-1 y^-1。研究结果还显示,10类稻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8605–21 405 美元 ha^-1 y^-1,除了初级产品生产以外的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仅占74%–89%。在施氮量为275–297 kg N ha^-1时,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较高。目前仅以农产品生产来计算稻田生态系统的价值显著低估了稻田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随着越来越多的森林、草地等转为城市和工业用途,农田特别是稻田生态系统将具有越来越高的生态重要性。农田生态系统农产品生产以外的生态系统服务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趋势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种方法相结合,估计了京、津、冀地区2009-2050年的能源碳排放量、水泥工艺碳排放量和森林碳汇量,计算了区域总的碳排放量和净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碳排放量都呈现先升后降的Kuznets趋势,森林年碳汇量对碳排放降低影响不明显;2)在自由排放条件下,北京、天津均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高峰期,河北省及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高峰将延迟到2039年;3)在2050年前,北京、天津年碳汇量将有所降低,河北年碳汇量则上升。  相似文献   

5.
粤北石漠化地区坡地土壤侵蚀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刚  李森 《中国沙漠》2011,31(6):1488-1492
在粤北山区裸地、草坡地和耕地等3种石漠化土地的坡面上,采用0.3 mm·min-1、0.48 mm·min-1、0.72 mm·min-1、1.08 mm·min-1 4种降雨强度进行了36场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坡面上3种类型石漠化土地的土壤侵蚀特征、强度各不相同。在同一地类上,土壤侵蚀量随降雨过程的进行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且随雨强的增大,土壤侵蚀量亦增大;土壤侵蚀量与雨强之间均呈现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在任一雨强条件下,都是裸地的土壤侵蚀量最大,耕地次之,草坡地最小。地表覆被对降雨侵蚀产沙过程有重要的抑制作用,大雨强条件下抑制作用尤为突出;而水平沟耕作方式能减少小雨强条件下的土壤侵蚀量,但随着雨强的增大,其影响也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6.
对平作表层(1~2cm)土层施肥与垄作表层(1~2cm)、中层(25cm)、底层(45cm)土层施肥时的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含N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垄作还是平作表层施肥,小麦从三叶期到拔节期根、叶的含N量由高到低;而垄作中层和底层施肥却由低到高。三叶期时根、叶含N量以表层施肥>中层施肥>底层施肥。而表层施肥的垄作与平作间对比,则根叶的含N量无显著差异,三叶期以后小麦根、茎、叶、粒、壳的含N量影响不大。另外,垄作底层,中层施肥比表层施肥显著增加了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7.
不同利用方式下沙地土壤凝结水变化规律野外试验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大量野外实测资料,研究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不同利用方式下4个样地(受破坏的沙质草场D1、紧牧的优势沙生草甸子地C3、紧牧半流动沙地A3、紧牧固定沙地F3)在植被生长期内(5—9月)的裸地土壤凝结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主凝结现象均发生在日落至次日日出期间,而日出至日落期间均发生主蒸发现象;②连通的MLS测出的凝结量均大于不连通的MLS测出的凝结量;③A3和F3的旬平均凝结量均大于C3和D1的旬平均凝结量,即沙地的凝结量大于草地的凝结量;④研究区4个样地5—9月的月平均凝结量分别为:1.04 mm、0.84 mm、0.63 mm,0.61 mm、0.59 mm,凝结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研究成果对沙地的生态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促常绿阔叶次生林凋落物数量、组成及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擢溪 《山地学报》2006,24(2):215-221
对福建省尤溪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形成的常绿阔叶次生林的凋落物数量、组成及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次生林年凋落物量为6870kg/hm2,其中落叶量(3964kg/hm2)和落枝量(1621kg/hm2)分别占57.7%和23.6%。米槠、大叶栲、栲树、檫树和南酸枣5个树种年落叶量分别占年总落叶量的41.5%、21.4%、9.0%、6.3%和3.2%。常绿阔叶次生林总凋落量于4月和12月出现峰值,落叶量最大值出现在4月,落枝量在4月、7月和11月出现峰值,落花量主要集中在5月和6月,而落果量则集中在12月。米槠和栲树落叶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5月,大叶栲落叶量主要集中在7~9月,檫树和酸枣落叶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1月或12月,其他树种落叶量1年中分布则相对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9.
灌水量对土壤水肥分布与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通过对春小麦不同灌水量土壤剖面水分和可溶性养分分布、农田实际蒸散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及生物指标等的测定与计算,对沙坡头层次性土壤种植春小麦最适宜灌水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春小麦拔节期及扬花期,以500 m3·hm-2、750 m3·hm-2及1 000 m3·hm-2水量灌溉,土壤剖面3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2)拔节期3个灌溉水平土壤剖面可溶性养分含量分布的峰值均出现在 0~20 cm土层,但其浓度的下移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扬花期土壤剖面可溶性养分含量的峰值随灌水量的增加而下移。在灌水量为500 m3·hm-2时可溶性养分浓度最高。(3)作物耗水量和农田实际蒸散量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春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则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与灌水量为500 m3·hm-2相比,灌水量为750 m3·hm-2及1 000 m3·hm-2时籽粒水分利用率分别降低83.33%和147.50%。可见,在该土壤上种植春小麦的最适宜灌水量为500 m3·hm-2,灌水量可保持在土壤田间持水量40%左右。  相似文献   

10.
戴宇  杨重法  郑袁明  季天委 《地理研究》2009,28(6):1682-1692
通过盆栽实验,以北京潮土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土壤中添加0~50 mg·kg-1铬 (VI)对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生物量与铬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铬浓度(添加量≥25 mg·kg-1)处理下,小白菜植株中铬的总量相对于未添加铬的处理显著增加(P<0.01),且小白菜根部铬的含量要远大于叶片中的铬含量。相对于未添加铬的对照,小白菜叶片生物量在1 mg·kg-1铬处理下显著增加,而高浓度铬(≥10 mg·kg-1)显著地减少了小白菜叶片和根的生物量(P<0.01),减幅最高达到了78.2%,且50 mg·kg-1铬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呼吸速率均要显著低于对照。小白菜叶片生物量与铬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以及土壤微生物呼吸都能够作为生物指标来反映土壤铬污染程度。将这些指标与对应的土壤总铬含量拟合方程,按照作物减产、食品安全以及生态剂量概念可以计算得到北京潮土铬轻度污染临界浓度ED10为70.8 mg·kg-1,中度污染临界浓度ED50为111.6 mg·kg-1。  相似文献   

11.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 ,于 8月 2 0- 2 3日在楚科奇海浮冰区联合冰站实施了为期 4天的短期颗粒有机物通量研究。结果显示真光层的颗粒有机碳通量为 1 .582mgCm- 2 day- 1 ,2 2 0m深层为 1 .339mgCm- 2 day- 1 ,而相应的沉降颗粒物总通量分别高达 8.788和 1 0 .30 3mgm- 2 day- 1 。显示北极浮冰区的夏季融冰季节后期 ,颗粒有机碳通量的水平较低。与颗粒有机碳通量水平相似 ,生源硅和活性磷的通量水平也较低。对硅藻通量组份的分析表明 ,真光层沉降硅藻的优势种为Nitzschiacf.seriata、Naviculaglacialis和Melosirasp .,而 2 2 0m层则Lepto cylindrussp .占绝对优势 ,其丰度数量百分比均超过 70 %。硅藻碳通量的绝对值较低 ,为0 .1 0 7- 0 .1 1 3mgCm- 2 day- 1 。然而 ,真光层大型桡足类的碳估算值高达 1 0 8.67mgCm- 2day- 1 ,占浮游动物总碳量的 95 .3 % ,大型浮游动物的表观碳通量高于浮游植物碳通量 2- 3个数量级 ,显示楚科奇海夏季融冰期高浮游动物碳量、低浮游植物碳量的特点。但浮游动物表观碳量高的主要原因与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运动有关 ,却并非是实际向深层海洋传输的碳量  相似文献   

12.
基于InVEST模型的黑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河流域上游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对维系流域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InVEST模型估算了黑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量,分析了水源涵养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1—2015年黑河流域上游草地、林地、灌丛面积分别增加了1 665.00、381.75、162.75 km2,而荒漠和农田分别减少了2 165.25、20.50 km2;2001—2015年黑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量年均值为228.64 mm,在空间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位于祁连山一带,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北部条带状为上游水源涵养量的低值区;从变化趋势来看,研究区水源涵养量以7.60 mm·a-1的速率减少;近15年来,研究区潜在蒸散、降水量分别呈现增加和减少趋势,速率分别为1.45、-0.67 mm·a-1,水源涵养与潜在蒸散以负相关为主,而与降水量正相关,降水量主要影响上游的中东部、北部的祁连山高寒地区,而潜在蒸散主要制约西北部的水源涵养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商值(qMB,qCO2)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实验,研究了种植年限不同的3种苜蓿地0~10cm和10~20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基础呼吸强度、代谢商和微生物生物量商(qMB,qCO2)。结果表明,微生物数量在不同年限苜蓿地之间有不同的变化。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指标显示土壤质量4年生苜蓿地>1年生苜蓿地>2年生苜蓿地,基础呼吸强度和代谢商指标显示土壤质量4年生苜蓿地>2年生苜蓿地>1年生苜蓿地。在不施肥的条件下,4年生苜蓿地土壤质量最好,表明苜蓿种植时间越长,对土壤肥力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后备耕地改良技术的优化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新疆奇台县对不同灌溉量下盐碱地土壤水盐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规律进行对比研究。试验设8个处理,对应的灌溉定额分别为:6 800 m3/hm2、5 200 m3/hm2、4 400 m3/hm2、3 600 m3/hm2、2 800 m3/hm2、2 000 m3/hm2、1 200 m3/hm2和0 m3/hm2。结果表明:灌后1~8 d,剖面土壤处于洗盐期,土壤洗盐率与灌溉量成正比;灌溉8 d后,剖面进入积盐期,浅层土壤积盐率与灌溉量呈指数关系,而深层土壤积盐率与灌溉量呈线性关系。灌后1~18 d,各处理土壤碱化现象明显,碱化程度与灌溉量呈正比。灌溉18 d后,土壤碱化现象均减弱。综合考虑高效用水、高效洗盐和低碱化的目标,研究区在灌溉高峰期(7~8月)每次灌溉的合理灌溉量应为3 600~4 400 m3/hm2。  相似文献   

15.
不同扰动方式对沙砾质戈壁地表风蚀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野外风洞实验,测定了不同破坏方式、破坏面积和风速下的沙砾质戈壁风蚀量。结果表明:不同破坏方式引起的风蚀量不同,扰动强度越大造成的风蚀量越多;相同扰动方式下连续破坏造成的风蚀量稍高于间隔破坏。风蚀总量随破坏面积的增大而增加,且服从指数函数。风速为8~10 m·s-1时,扰动的戈壁地表以轻微侵蚀为主;10~12 m·s-1 是风蚀量增幅最大阶段;当风速大于 12 m·s-1时,以强烈风蚀为主。风沙流中沙物质的主体是细沙和极细沙,在20 cm高度范围内,自风沙流下层至上层细沙含量比较稳定,极细沙含量逐渐降低,中沙含量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 1 990年初南极长城站生活污水处理前和处理后 ,污水排海管道口水样粪大肠菌群和余氯含量的测定结果。结果表明 :在污水处理前 ,粪大肠菌群的数量较高 ,达 2 4 0 0 0 /1 0 0 0 ml,经处理后 ,菌量急剧地降低 ,低于有关水质规定的标准 ;菌量的降低与污水处理的加氯量有关 ,加氯越多 ,菌量下降也越多。余氯浓度过高 ,可能对近海生态造成影响 ,因此在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时 ,要尽量注意控制加氯量  相似文献   

17.
真空铝热还原法制备金属锶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真空铝热还原法制备了金属锶,金属锶纯度可达98%~99%。通过XRD和XRF分析渣相,其主要成分为SrO.Al2O3。研究了还原温度、保温时间、制团压力、铝粉过量系数、CaF2加入量对锶还原率的影响,获得最佳工艺参数,即真空度0~100 Pa,铝粉过量20%,制团压力20 MPa,还原温度1 200~1 250℃,保温3 h,CaF2加入量3%。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锶还原率可达80%左右。  相似文献   

18.
极端干旱区天然植被耗水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采用自动控制仪器对极端干旱地区不同植被的单株和群落的蒸散发进行了长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胡杨在生长期内单位叶面积上月蒸腾量8月最大,10月最小,蒸腾量呈单峰型,在4—5月树干单位面积液流通量为0.13~0.15 L·cm-2·d-1,6月为0.294 L·cm-2·d-1。在晴朗无云的条件下,柽柳灌丛蒸散速率变化呈单峰型,在生长季节日蒸腾量为63.48 L,平均日蒸腾量为0.349 L。梭梭日蒸腾量与土壤含水量有密切的关系,在生长期总蒸腾量为344.66 L。骆驼刺、苦豆子和胖姑娘蒸腾量月变化具有共性,各月和年蒸腾量的总量骆驼刺最大,苦豆子居中,胖姑娘最小。最后推算额济纳三角洲全年植物蒸散发总量为2.43亿m3。该定量数据的测定为确定区域层面上的需水量和区域生态需水计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孟阳阳  刘冰  刘婵 《中国沙漠》2019,39(1):149-160
以甘肃临泽荒漠绿洲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温度、含水量、电导率及蒸散量的野外观测,在植物生长期和冻融期分别深入分析水热盐耦合运移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水热梯度对盐分运移及其分布格局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土壤温度整体呈现出春夏季逐渐升高、秋冬季降低趋势。在冻结期,土壤表现为脱盐状态,表层电导率由2.8 mS·cm-1降到1.2 mS·cm-1;而在消融期为积盐状态,表层电导率由1.2 mS·cm-1升到3.7 mS·cm-1。在生长期,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波动较为剧烈,表层含水量27%~43%,表层电导率3~5.5 mS·cm-1,土壤脱盐、积盐反复出现。全年蒸散量总体呈单峰变化趋势,年蒸散量507 mm;土壤电导率与蒸散量呈正比关系,与地下水位呈负相关关系;蒸散发作用是土壤表层积盐的主要驱动力,而地下水波动影响着湿地脱盐、洗盐过程。因此,荒漠绿洲湿地土壤盐分累积过程是水分运移和热量传输过程发生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毛乌素沙地典型流动沙丘水分深层渗漏量及动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限制因子,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由于测定方法的缺失,流动沙丘深层水分渗漏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缺少令人信服的直接证据。采用YWB-01型水分深层渗漏记录仪,研究了毛乌素沙地流动沙丘降雨入渗过程及150 cm深度处的深层渗漏特征。结果表明:2011年5月14日到2014年7月14日,深层渗漏量≤1 mm的天数为793天,占总观测到渗漏时长的81.5%,深层渗漏量占总渗漏量的21.3%;深层渗漏量≥10 mm的天数为18天,占总观测到渗漏时长的1.85%,深层渗漏量占总渗漏量的33.3%。集中补给期主要在6-9月,渗漏量分别占各年总渗漏量的70%以上。深层渗漏量和降雨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