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国地质学家人名录》自连载以来,受到地质界、史学界、地质院校师生的关注和支持。根据作者、读者要求尽快刊载全书,现由我院出版社正式出书。本刊已将《人名录》古代部分载完,不再连载,特此敬告读者,并请注意新书预告。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现代矿床地质学的起源和解放前的发展概况现代矿业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国外地质学理论的引进是中国矿床地质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留学国外的最老一辈地质学家起了传播国外理论,发展我国地质学的作用,他们都是探讨我国矿床学的先锋。翁文灏(1920年)著《中国矿产志略》和章鸿钊的《石雅》都有创见,是应用现代地质理论并结合历史考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中国著名地质学大师、矿床学巨匠谢家荣教授诞辰100周年(1998年9月7日),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谢家荣与矿产测勘处》一书。该书由著名矿床地质学家郭文魁院士、著名编辑家殷维翰先生和著名勘查地球化学家谢学锦院士等主编,精装16开本,78.4万字,包括《回忆与论述》、《红花偕绿叶》、《曲折人生路》、《尘封的珍珠》和《谢家荣教授主要著作目录》5个部分。谢家荣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矿床学家、经济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是中国现代矿产勘查事业的先驱和开拓者,是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之一。他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  相似文献   

4.
二十一世纪地质科学的几项重要工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Charles Lyell,1797~1875)1830年发表了《地质学原理》,使地质科学成为一支独立的学科。首先在欧洲得到了发展,然后是北美,到十九世纪的五十年代介绍到中国。直到二十世纪初期的1912年,中国才有了地质机构。  相似文献   

5.
新书简介     
《中国的沉积盆地》一书系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朱夏教授主编,由ELSEVIERSCIENCE PUBLISHERS出版,预计年内可与读者见面。本书系许靖华教授主编的《世界沉积盆》(15卷)中的第一卷。书中概述了中国沉积盆地的地质学、起源、沉积史、构造演变及经济潜力。从地区测量和石油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庆祝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叶连俊教授从事地质工作六十载暨八十华诞,在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共同组织下,于1993年4月22日至24日在京举行了庆祝会和《沉积地质学新进展》学术讨论会。旨在表彰叶连俊教授几十年来在沉积地质学界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通过学术研讨,推动我国沉积地质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进入二十世纪,地质学已成为自然科学领域中引人瞩目的学科,特别是地槽学说,早已构成了学术论战的趋势.法国地质学家奥格(E.Haug,1861—1927)于1900年发表了.《地槽系与大陆区》一文之后,又使地槽学说  相似文献   

8.
由三十多位著名工程地质学家共同完成的《中国工程地质学》 ,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工程地质学》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色、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四十余年来的工程地质理论成就与实践经验、展现中国工程地质学面貌与特色的理论专著。全书分 4部分 ,共 2 6章。第一部分———工程地质条件 (第 1章至第 8章 ) ,分章论述了工程地质条件的要素 ,这些要素如岩体、土体、水文地质、物理地质现象等本身都自成学科 ,内容广泛。在这里压缩成章论述清楚 ,是很不容易的 ,也可看出本书内容之丰富、文字之凝炼。尤其是第 2章论述工程地质条件之形成 ,更…  相似文献   

9.
《中国煤炭地质》2014,(8):F0002-F0002
<正>高文泰(1914~2001),陕西米脂人,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地质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煤田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中国煤田地质教育的开创者之一,著名煤田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家。文化大革命前,他长期担任北京矿业学院地质系主任,改革开放后,曾任中国矿业学院北京  相似文献   

10.
马翠凤  蔡秀华 《地质论评》2017,63(2):525-530
<正>章鸿钊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科学史专家、古代自然科学精华绝学的研究与继承者、学贯中西的哲学家、熟读诸子百家经典的文学家和精通诗词的作家,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他积极从事教育和科研著述,先后发表了《三灵解》、《石雅》、《地质学与相对说》、《中国锌的起源》等重要著作。他从近代地质科学角度研究了中国古籍中有关古生物、矿物、岩石和地质矿产等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正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了《The Bul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为英文,包括德文、法文等),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至1936年,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夫一国学术之发表,岂能尽恃外国文字,此乃事理之至明者"(谢家荣,地质论评发刊辞),遂创办了第一个中文地质学定期刊物——《地质论评》。  相似文献   

12.
正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了《The Bul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为英文,包括德文、法文等),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至1936年,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夫一国学术之发表,岂能尽恃外国文字,此乃事理之至明者"(谢家荣,地质论评发刊辞),遂创办了第一个中文地质学定期刊物——《地质论评》。  相似文献   

13.
正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了《The Bul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为英文,包括德文、法文等),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至1936年,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夫一国学术之发表,岂能尽恃外国文字,此乃事理之至明者"(谢家荣,地质论评发刊辞),遂创办了第一个中文地质学定期刊物——《地质论评》。  相似文献   

14.
正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了《The Bul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为英文,包括德文、法文等),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至1936年,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夫一国学术之发表,岂能尽恃外国文字,此乃事理之至明者"(谢家荣,地质论评发刊辞),遂创办了第一个中文地质学定期刊物——《地质论评》。  相似文献   

15.
正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了《The Bul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为英文,包括德文、法文等),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至1936年,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夫一国学术之发表,岂能尽恃外国文字,此乃事理之至明者"(谢家荣,地质论评发刊辞),遂创办了第一个中文地质学定期刊物——《地质论评》。  相似文献   

16.
正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了《The Bul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为英文,包括德文、法文等),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至1936年,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夫一国学术之发表,岂能尽恃外国文字,此乃事理之至明者"(谢家荣,地质论评发刊辞),遂创办了第一个中文地质学定期刊物——《地质论评》。  相似文献   

17.
正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了《The Bul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为英文,包括德文、法文等),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至1936年,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夫一国学术之发表,岂能尽恃外国文字,此乃事理之至明者"(谢家荣,地质论评发刊辞),遂创办了第一个中文地质学定期刊物——《地质论评》。  相似文献   

18.
正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了《The Bul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为英文,包括德文、法文等),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至1936年,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夫一国学术之发表,岂能尽恃外国文字,此乃事理之至明者"(谢家荣,地质论评发刊辞),遂创办了第一个中文地质学定期刊物——《地质论评》。《地质论评》创刊之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东北沦陷于日寇,西南被英帝国主义(当时印度尚未独立,系英国的殖民地)炮制的  相似文献   

19.
吴凤鸣 《地质论评》2004,50(3):248-251
黄汲清院士不仅在地质学的学术研究中有很深造诣,对中国地质学史研究和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的建设也有突出的贡献。黄先生1945年发表的《三十年来中国地质学》是中国地质学史研究的珍贵文献;198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北戴河庆典上,黄老作为第32届理事长所作专题学术报告——《略论六十年来中国地质科学的成就及今后努力方向》,史料上搜集宏富,记载精准,取材上撮精删芜,潜心设计,是研究中国近代地质学发展史的范本。黄老指出中国地质学史研究的目的,应防止单纯资料的考证,要做到“古为今用”;关于中国近代地质史,要以学术思想为主线,涉及历史人物,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关于世界地质学史研究,他认为:一个学科的发展,浸透着几代各国地质学家的心血和智慧,通过研究,了解各国地质学发展的概貌,从中汲取各自的长处、经验和教训,取长补短,才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相似文献   

20.
正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了《The Bul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为英文,包括德文、法文等),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至1936年,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夫一国学术之发表,岂能尽恃外国文字,此乃事理之至明者"(谢家荣,地质论评发刊辞),遂创办了第一个中文地质学定期刊物——《地质论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