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位于南北地震带中北段的甘东南地区,其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特征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该地区复杂的构造几何形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区域新构造运动主要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向北东的扩展.近年来,甘东南地区中强地震频发,本文主要通过对该地区构造活动特征、历史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讨论,结合地球物理、地震学和野外调查等资料,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东昆仑断裂的向北挤压和向东的运动是该地区构造应力集中的主要原因,也是该地区中强地震的主要孕震环境和机制,而西秦岭北缘断裂的走滑及向南北两侧逆冲“花状构造”是临潭—宕昌断裂带上中强地震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2013年7月22日发生在甘肃岷县—漳县的MS6.6级地震正好位于临潭—宕昌断裂带中东段上,是该断裂分段不均匀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2019年10月28日甘肃夏河MS5.7地震发生于临潭—宕昌断裂与西秦岭北缘断裂之间,震中周边断裂的发育情况不明,断裂研究程度低,且无明确的地表断裂与该地震相关。本文通过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完善了震中周边断裂即临潭—宕昌断裂、夏河断裂东段和达麦—合作断裂的几何展布图像和新活动特征,结合小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综合分析并构建了夏河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夏河地震的周边断裂包括两条已知、但研究程度不高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和临潭—宕昌断裂,以及仅标绘在地质图上、活动未知的夏河断裂和达麦—合作断裂;首次发现了夏河断裂东段的新活动,活动性质兼具左旋走滑和向北逆冲,前人基于小震定位判定的发震断层(走向312°,倾向42°,倾角48°)可能是夏河断裂东段派生的一条隐伏分支,该分支在平面上与夏河断裂东段呈小角度斜交(夹角22°),在深部归并到夏河断裂,滑动方向(滑动角48°)与夏河断裂东段的活动性质(兼具逆冲和左旋)一致。夏河断裂东段在构造上可能归属于临潭—宕昌断裂西段,是西秦岭北缘断裂正花状构造的组成部分,2019年夏河MS5.7地震代表临潭—宕昌断裂西段的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3.
临潭—宕昌断裂带总体上位于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之间。作为甘东南构造转换和变形传递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的断裂,其几何展布\,新活动性和运动特征对讨论地震的孕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人对临潭—宕昌断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尤其在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后,认为该断裂各分支断裂活动差异明显,除主干断裂南东段不活动外,其余次级断裂在晚第四纪以来皆有活动。笔者通过对临潭—宕昌主干断裂1∶5万断裂活动性填图工作,在主干断裂南东段发现了多处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与地貌证据,这一发现对临潭—宕昌断裂带结构特征及活动性是一个重要补充,有助于完善该地区的区域构造几何图像和运动特征,对认识区域构造活动、构造转换和变形传递有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1654年7月21日甘肃省礼县8级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复杂的构造几何特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和一系列北东向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为一条北东东向的左旋走滑活动断裂,错断了含有仰韶文化红色陶瓷片的一级阶地堆积物,阶地面上断层陡坎高约1.5m.沿断裂带发现冲沟的左旋位错量为3~10m,晚更新世黄土中残留的断层陡坎高4.5~8m.其中两条冲沟中发现裂点,高3.5~3.9m,距断层陡坎的距离为16m.礼县—盐关—罗家堡—天水镇一带发育大量的滑坡,长轴走向与礼县—罗家堡断裂一致,滑坡体后缘、侧壁陡峭,出露晚第四纪黄土,鲜有植被覆盖.礼县—罗家堡断裂为1654年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综合分析认为,受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被西秦岭北缘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和岷县—宕昌断裂围限的礼县次级地块向南东滑动可能导致了1654年礼县8级地震的发生.断裂北、南两侧地壳电性结构的差异为强震的孕育提供了深部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 发震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837年地震中遭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今岷县堡子乡武旗及临潭县陈旗一带(当时的洮州厅以东约15 km)。 由此确定1837年甘肃岷县地震极震区位于甘肃岷县-临潭-卓尼三县交界, 极震区烈度为Ⅷ度, 震中位于北纬34.7°, 东经103.9°, 误差在10 km以内。 该地区构造位于东昆仑断裂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应变传递和构造转换的中间过渡区, 其中临潭-宕昌断裂带活动特性差异明显, 只有部分地段表现出全新世活动特征, 地震极震区一带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滑坡和基岩崩塌等。 综合分析认为, 临潭-宕昌断裂带的岷县-宕昌段的前缘分支断裂是甘肃岷县1837年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6.
2013年7月22日,在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MS6.6地震,地震震中位置靠近临潭—宕昌断裂.本文通过构建有限断层模型,利用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提供的12条强地面运动三分量资料,通过波形反演方法来研究这次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结果显示这次地震是发生在甘东南地区岷县—宕昌断裂带东段附近的一次MW6.1级逆冲兼具左旋走滑破裂事件,最大滑动量约为80cm.发震断层走向及滑动性质与岷县—宕昌断裂吻合,推断本次地震与东昆仑断裂向北的扩展和推挤密切相关,是岷县—宕昌断裂进一步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西秦岭临潭-宕昌断裂第四纪最新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潭-宕昌断裂是西秦岭造山带内一条重要的分支断裂,其最新活动特征是分析西秦岭构造变形的重要依据.临潭-宕昌断裂的新构造活动强烈,中强地震频繁,但目前对于断裂的新活动特征研究程度较低,未见有其全新世活动地质地貌证据的报道.文中基于遥感解译、宏观地貌分析研究断裂的长期活动表现和分段性;同时通过地质地貌考察、无人机摄影测量、...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南北地震带和中央造山带交汇区断裂带分布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对区内16条主要断裂带,以25km为缓冲区宽度,进行叠加,分析各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及其特征.结果表明,主要的发震断裂有西秦岭北缘断裂的西段、礼县-罗家堡断裂西南段以及临潭-宕昌断裂的东南段、文县断裂西南段、虎牙断裂和雪山断裂;虎牙断裂和雪山断裂地震活动性最强,其次是塔藏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以及光盖山-迭山北麓断裂;按震源深度可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区域,区内的震源深度由北向南逐渐加大,震源深度剖面图反映了断层的几何形态和力学性质,进一步揭示出了青藏高原向东挤压、物质向东向南逃逸的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9.
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史料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和发震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573年岷县地震中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如今的岷县县城一带(当时为岷州府所在地)。综合各种资料确定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震级为621,极震区烈度为Ⅷ~Ⅸ度,震中位于北纬34.4°,东经104.0°,震中精度为2类,震中位置偏差小于或等于25km。该地区构造上位于东昆仑断裂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应变传递和构造转换的中间过渡区,其中的临潭-宕昌断裂带活动特性差异明显,只有部分地段表现出全新世活动特征,地震极震区一带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滑坡和基岩崩塌等。综合分析认为,临潭-宕昌断裂带的岷县-宕昌段是甘肃岷县1573年621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0.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潭-宕昌断裂带上。为了研究该断裂的最新构造隆升的差异性,基于ASTER G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提取了流域盆地及水系,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面积高程积分及河道坡度指数。2个地貌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临潭-宕昌断裂不同部位的最新隆升呈现不均匀性。其中,断裂的最新逆冲活动在临潭以西及以岷县附近明显强于其他各段。上述地貌参数所指示的断裂抬升强度还与历史及现今地震发震位置较好地匹配,体现了定量化地貌分析对断裂活动强弱的指示作用。临潭-宕昌断裂受区域NE-SW向挤压构造应力作用影响,其活动的差异可能与晚第四纪以来巴颜喀拉块体NE向扩展背景下的局部应力集中有关。  相似文献   

11.
1977年5月12日宁河地震烈度明显偏低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7年5月12日宁河6.6级地震的震中烈度较之震级相当的其他地震的震中烈度明显地偏低。为了阐明这种现象,由P波初动半周期及振幅求得了该区不同时期内的品质因数(Q值)及小震震源参数,并重新校对了这次地震以及1976年11月15日宁河6.9级地震的宏观及微观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地震震中烈度异常低是因为1976年11月15日6.9级地震后,该区介质的品质因数大幅度下降,同时这个地震的震源深度比6.9级地震的震源深度约深5公里。品质因数和震源深度的综合效应可导致震中烈度降低近一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量规函数、台站方位、台基以及不同测量方法对测定震级 ML 的影响.结果表明:1)得到了一个新的量规函数 R3(△),它比原有的 R1(△)和 R2(△)更适合于我国西南地区:2)由于地震波辐射的方向性,处在不同方位的台站震级差可达0.3——0.5级.用 P 波与S 波的某种组合可消除一些方向性影响;3)基岩台基的校正值不大.某些较大的台基校正值可能是仪器放大倍数没测准的影响;4)除用 S 波的水平分量求震级外,S 波的垂直分量以及 P 波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乘以适当的倍数后,都可用来求震级 ML.求得的结果与常规方法的结果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相似文献   

13.
柏美祥 《内陆地震》2003,17(1):11-19
富蕴地震断裂带南段主体走滑段多为正走滑断层,呈右行右阶或左阶排列。末端破裂段多不连续,呈弧形或左阶排列,部分沿支断层展布。  相似文献   

14.
15.
Complex geometrical structures on strike-slip faults would likely affect fault behavior such as strain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seismic rupture process, etc. The Xianshuihe Fault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a Holocene active strike-slip fault with a high horizontal slip rate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past 300 years, the Xianshuihe Fault produced 8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7 along the whole fault and showed strong activities of large earthquakes. Taking the Huiyuansi Basin as a structure boundary, the northwestern and southeastern segments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northwestern segment, consisting of the Luhuo, Daofu and Qianning sections, shows a left-stepping en echelon pattern by simple fault strands. However, the southeastern segment(Huiyuansi-Kangding segment)has a complex structure and is divided into three sub-faults: the Yalahe, Selaha and Zheduotang Faults. To the south of Kangding County, the Moxi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shows a simple structure. The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three sub-faults(the Yalahe, Selaha and Zheduotang Faults of the Huiyuansi-Kangding segment)unevenly distribute the strain of the northwestern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However, the disagreement of the new activity of the Yalahe Fault limit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ain distribution model of the Huiyuansi-Kangding segment. Most scholars believed that the Yalahe Fault is a Holocene active fault. However, Zhang et al.(2017)used low-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y to study the cooling history of the Gongga rock mass, and suggested that the Yalahe Fault is now inactive and the latest activity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has moved westward over the Selaha Fault. The Yalahe Fault is the only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that lacks records of the strong historical earthquakes. Moreover, the Yalahe Fault is located in the alpine valley area, and the previous traffic conditions were very bad. Thus, the previous research on fault activity of the fault relied mainly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d the uncertainty was relatively large. Through remote sensing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we found the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evidence for Holocene activity of the Yalahe Fault. Moreover, we found a well-preserved 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with a length of about 10km near the Yariacuo and the co-seismic offsets of the earthquake are about 2.5~3.5m. In addition, we also advance the new active fault track of the Yalahe Fault to Yala Town near Kangding County. In Wangmu and Yala Town, we found the ge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latest fault activity that the Holocene alluvial fans were dislocated by the fault. These evidences suggest that the Yalahe Fault is a Holocene active fault, and has the seismogenic tectonic condition to produce a large earthquake, just like the Selaha and Zheduotang Faults. These also provide seismic ge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strain distribution model of the Kangding-Huiyuansi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相似文献   

16.
依据三角测量资料分析云南小江断裂北段的应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试图利用小江断裂北段1956年和1967年两次二等三角测量的资料分析本区的应力场.其结果表明,此区内主压应变轴走向大都近于北西西向即近期承受北西西向的压应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天山地区的高压自流水、高压油气藏及地热异常区的出露与天山地震带分布的一致性表明,孔隙水压异常高的动力条件可能成为触发浅源地震的重要机制。本文以丰富的震例为依据,认为天山地震带中强地震前地下流体出现两类异常:一类是应力应变能积累阶段的趋势性异常;一类是应力应变能预释放阶段的临震突发性异常。两类异常在形态上和时空分布上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它们显示出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18.
对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震灾统计时程曲线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作者制作了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震灾统计时程曲线,归纳了该曲线的特点,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同时,针对我国地震灾情调查和评估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9.
1605年海南岛琼州大地震的震害特征和发震构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恩民  黄yong茵 《地震学报》1989,11(3):319-331
1605年琼州地震,是迄今发生在我国海南岛地区仅有的一次大地震.对该次地震震害特征和发震构造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正确评定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对研究南海北部陆缘地带的地震特征和发震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在雷琼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发现了大批记载本次大震情景和震害状况的家谱、族谱和碑记;发现并证实了该次地震所造成的大规模陆陷成海的遗墟.本项研究结果认为,1605年琼州大地震的震中烈度达ⅩⅠ度;震级为7 1/2——8级;震中位于琼山县塔市附近(北纬20,东经110.5). 对震源区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大地震的发震断裂为NEE走向的光村——铺前深断裂和NNW走向的塔市——演丰断裂(以前者为主);该次大地震是水平构造应力(主压应力轴方向为NWW300左右)和垂直构造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垂直向构造应力在大震发生和造成大规模陆陷成海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重、磁等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结果还表明,1605年琼州大地震的发生,不是单纯地壳构造断裂的结果,而是深部地球物理场在此震源区的特殊构造部位,由于主要震源断裂两盘重力场特征不同的构造块体物质密度,即重力场源的差异,在重力均衡补偿调整的过程中,上地幔的隆起与拗陷的差异升降、岩浆物质的差异运动,以及热动力的差异运动的复合结果.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新疆喀什以西部分是西南天山和帕米尔两大对冲构造系统的会聚带,关于两者变形前缘和分界的确切位置存在不同认识.在乌恰县以南的玛依卡克盆地南缘,清晰可见属于帕米尔构造带、向N或NNE逆冲的帕米尔前缘逆冲推覆体(PFT).最近野外调查在盆地北部发现了西南天山前缘的最新变形带:向南逆冲的乌拉根背斜南翼断层.断层总体近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