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言地震是一种地球内部急骤变化的、复杂的物理力学过程。“一年全球大约发生地震五百万次左右,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是浅震,一般地在地下五至二十公里上下。”发生最多,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是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地壳介质承受不住巨大应力时,就产生突然的断裂与错动,从而释放出大量的应变 相似文献
2.
较详细地讨论了构造地震的震源孕育情况;在考虑了动摩擦效应后,进一步对震源孕育过程和各种物理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和计算,提出了震源孕育的膨张一蠕动模式.该模式将孕震过程划分为:弹性变形、非弹性变形(膨胀)、前兆蠕动(断层面局部破裂)、加速蠕动(短期和临震)、整体错动(断层面全部破裂)--发震、震后调整等六个阶段.最后讨论了两类不同前兆、蠕裂和崩裂、非弹性变形(膨胀)速度的变化、各种前兆异常的基本形态、短临前兆的物理基础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膨胀-蠕动模式可能是认识地震前兆现象本质和发展预报技术的一个物理和力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较详细地讨论了构造地震的震源孕育情况;在考虑了动摩擦效应后,进一步对震源孕育过程和各种物理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和计算,提出了震源孕育的膨张一蠕动模式.该模式将孕震过程划分为:弹性变形、非弹性变形(膨胀)、前兆蠕动(断层面局部破裂)、加速蠕动(短期和临震)、整体错动(断层面全部破裂)——发震、震后调整等六个阶段.最后讨论了两类不同前兆、蠕裂和崩裂、非弹性变形(膨胀)速度的变化、各种前兆异常的基本形态、短临前兆的物理基础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膨胀—蠕动模式可能是认识地震前兆现象本质和发展预报技术的一个物理和力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已有的前兆模型大体上可分两类:一类从完整岩石的破裂试验为基础,得出破裂区(震中)附近完全一致的前兆曲线;另一类以数理理论为基础,推得震源区附近有力学性质不同的区域,而同一性质的区域有与构造应力同步的前兆曲线。由于它们的前提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异,没有考虑孕震区中原有裂纹的存在,这些前兆模型似不能很好地说明许多震例中的复杂的前兆现象。本文在“构造地震的局部内应力源模式”和“失稳破裂与蠕裂”两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由于震前蠕裂所产生的应力场的时空变化而感生的前兆特征。 相似文献
5.
已有的前兆模型大体上可分两类:一类从完整岩石的破裂试验为基础,得出破裂区(震中)附近完全一致的前兆曲线;另一类以数理理论为基础,推得震源区附近有力学性质不同的区域,而同一性质的区域有与构造应力同步的前兆曲线。由于它们的前提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异,没有考虑孕震区中原有裂纹的存在,这些前兆模型似不能很好地说明许多震例中的复杂的前兆现象。本文在“构造地震的局部内应力源模式”和“失稳破裂与蠕裂”两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由于震前蠕裂所产生的应力场的时空变化而感生的前兆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构造地震和塌陷地震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它们的特征。指出了构造地震的波速大于塌陷地震的波速;构造地震波的视出射角大于塌陷地震的视出射角;塌陷地震S波最大振幅随距离的衰减比构造地震快。求出了构造地震尾波衰减系数 相似文献
7.
8.
构造地震与塌陷地震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工作利用鲁中南台网的记录资料。台站分布在北纬34.5°—37°,东经115°—119°5。该台网所使用的仪器均为64型、65型和DD-1型短周期地震仪。仪器放大倍数在3万—16万倍,仅有个别台站的仪器放大倍数较低(4千倍)。该台网有20个台站组成,平均台距约55km。在资料选取方面,考虑到尽可能减小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介质影响。本文选用了7个构造地震(表1中1—7号)和4个塌陷地震(8—11号),其震级在ML=2.6—3.4之间,震中位置大部分分布在北纬34.5°—35°,东经117°—117°40′范围内。仅有一个地震的震中位置较分散(表1中的编号3)。震中位置采用和达、高桥、石川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代地壳形变与构造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壳形变是通过各种垂直形变图及水平形变图的编制,了解和研究地壳最新构造运动的活动方式和强度。与新构造时期相比,它的活动方式有正向运动、振荡运动和反向运动。不同地区活动强度有明显差异,而且水平运动均大于垂直运动。地震时的地形变基本上为继承性活动。地形变是研究地震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地震多发生在形变速率大、差异活动明显、不同方向形变带交汇区的附近地带。在地震的蕴育、发生过程中,地形变明显地出现阶段性。在地形变测量中,排除干扰提取真正的形变信息,是当前急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在柱座标系中近地面空间磁场解的普遍形式,建立了区分地磁局部异常源场理论的基本公式。与已有的工作比较主要不同点是: (1)与普拉爱斯等人的结论相反,从理论上普遍地证明了:不可能直接由水平面内单一分量的观测结果,区分垂直分量的内外源场; (2)证明了全部源场区分的理论公式是收敛和唯一的,保证了理论结果的完整性; (3)普拉爱斯和韦弗的理论方法对于三维和二维问题,必须分别独立地建立,而本文所建立的源场区分的基本公式,对于二维问题同样适用,可由此直接过渡到二维场的结果; (4)给出了一种由单一水平分量观测结果,区分垂直分量源场的间接近似方法。这在实际应用中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由大量的地震资料推断的我国大陆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77,自引:22,他引:77
利用多个小地震的P波初动方向数据推断了新疆和西藏部分地区主应力轴的方向.根据以前华北、东部大陆和西南地区的工作结果,对个别地区补充新数据后重新作了分析;加上本文关于新疆和西藏地区的新结果,编制了我国大陆的地震构造应力场方向图.利用Brillinger等的概率模型,估计了用多个地震P波初动方向推断平均P、T轴的误差.讨论了单个大地震震源机制解的P轴与所在地区平均P轴方位角的差异.总结了我国大陆地震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13.
引言新丰江水库自蓄水后,发生了一系列地震。区内存在三件基本事实:一、河源断裂近期具左旋错动;二、地震主要沿水库狭谷区呈北西西向分布,河源断裂本身很少地震活动;三、震源机制解表明,主张应力轴(T)稳定于北北东向,近于水平,主压应力轴(P)则在垂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区域波形资料, 通过波形反演确定了发生在云南地区的33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 结果表明,在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及边界附近的地震以走滑为主,由震源机制得到的主压应力方向从北到南由北北西-南南东方向转向近南北向,张应力轴方向则主要表现为北东东-南西西或北东 南西向;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从青藏高原内部向外成放射状展布,张应力方向大多与该地区的弧形构造平行. 在28N附近地区,主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方向都存在较大的变化,其分界线似与龙门山断裂向西南方向的延长线相对应. 川滇菱形块体之外的地震的主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方向与块体内部的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与哈佛大学中强地震震源机制结果的对比发现,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反演结果与强震震源机制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可用于该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强震区域分布特征与大地貌的相关性,127个地震断层面解,18个大地震破裂带资料和地震断裂带的平均滑动速度等方面的资料,提出了中国大陆地震应力调整场动态模型。最后,基于此模型讨论了中国地震活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平面问题的有限元方法,在研究云南地震与应力场关系之后,采用先计算大区域应力场,再计算小区域应力场的分步办法。 首先研究我国西南及其邻区强震活动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计算结果说明:(1)由于印度板块不均匀推挤,在特定的边界条件下,是产生我国西南地区应力场复杂性的主要原因。(2)在印度板块的作用下,断块间运动以及板内大范围内应力场调整是西南地区强震活动的主要因素。(3)通过四个八级以上地震(海源、古浪、察隅:印度、尼泊尔)后应力场调整的研究,未来八级地震的地区有可能在川滇藏或缅甸一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