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利用海洋台站的实测潮位资料,给出烟台平均海平面1981-1995年近15年的变化趋势,并对近15年平均少平面与多年平均海平进行了比较。通过将烟台与周转台站的同步潮位资料的分析,提出烟台平均海平面近15年呈上升趋势。并分析了影响年平均海平面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沿岸近期多年月平均海面随机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最大熵谱分析了中国沿岸15个站1971~1995年月平均海面序列,得出中国沿岸月平均海面的主要振动为年振动和半年振动,而主要低频周期在中国北方各站为18.6a,从长途至厦门各站为9a左右.然后以随机动态拟合分析方法计算出中国沿岸月平均海面相对上升速率范围为(1.07±0.83)mm/a,并同时指出该方法计算出的上升速率受时段长度及低频周期的影响.最后,给出了中国沿岸月平均海面变异的时空分布,并说明了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影响中国南部沿海的月均海面. 相似文献
3.
4.
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浙江沿岸海平面进行了研究, 采用多种海平面上升预测模式进行了计算和预测, 结果表明: 浙江沿岸的海平面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其变化曲线浙北、浙中沿岸为单峰型, 而浙南沿岸为双峰型, 南北地域差异较大。浙江沿岸过去30 a 间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63±0.06) m m /a。研究还表明, 未来浙江沿岸海平面还将上升, 按模式计算, 至2050年上升29 cm , 到2100 年估计上升值为60 cm 。 相似文献
5.
采用多种方法和3种模型分析了东方、海口、北海、闸坡、香港、汕尾、厦门、坎门、吕四、那霸、名濑、连云港、石臼所、大连共14个验潮站22年逐时海平面序列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主要包括趋势与周期项提取和未来月均海平面预测两大方面,比较了各种方法分析所得结果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各验潮站的海平面均在逐渐上升,上升速率在1~3 mm/a之间,平均值为2.3 mm/a;各站的周期项也不一样,但基本都包含周年和半年项。发现一些方法组合时可能会出现异常情况,例如模型趋势项选择不同的形式,可能会导致所求速率出现正负截然相反的情形,不同的周期寻找方法所确定的周期也存在一定差异。各种方法的预测效果相差不大,预测残差基本都在±2 dm以内,基于奇异谱分析的均生函数的长期预测效果要明显优于带周期项的灰色模型和传统模型,但短期预测效果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在建立海平面变化曲线中,基准面的选择、潮汐成因的误差与潮位修正、海平面标志物高程确定、海平面标志物高程的变动与修正(地壳升降、沉积物均衡沉降、水均衡沉降、沉积物的压实)以及古海面标志物年龄测定的误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浙江海面变化的灰色模型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模型理论,分析了各影响海面变化因素的影响力度,指出影响浙江海面趋势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建立了海面变化的灰色气温模型,其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可根据气温变化趋势预测未来海面变化趋势。若未来百年全球气温再上升1.5-5.5℃,浙江海面将对应上升24-78cm。灰色模型模拟还显示,未来平均高潮位于上升速率明显大于平均低潮位上升速率,潮差将逐渐增大,在相同平均海面升幅的情况下,未来海面上升对 相似文献
8.
平均高潮位记录分析淤泥质海岸的相对海面变化--以江苏淤泥质海岸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相对海面变化时,常常用实测潮位记录来分析相对海面的变化速率。淤泥质海岸的验潮站多设在入海河流的闸F。由于拦门沙发育等因素的影响,闸下测到的潮位不能准确反映低潮时的潮位变化,因此常常采用平均高潮位记录来分析相对海面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平均高潮位、平均潮位和平均海平面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得出平均高潮位与平均潮位以及平均海平面变化速率之间的关系。并对江苏沿海6个验潮站33a的潮位记录进行分析,得出江苏沿海此期间的相对海面变化速率为0.29~1.00cm/a。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了渤海沿岸8个验潮站50年代以来的平均潮位资料,尝试通过多次平均和周期图等分析方法来消除各种周期及非周期因素的影响。力求显示出地壳菜变的贡献。结果表明,渤海沿岸的海平面变化不仅具有丰富的地质构造活动信息,而且可能反应较大地震前后的地形变过程。提取海平面地壳垂直形变信息对较大地震的预报和与海洋有关灾害的预测等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潮波基本方程数值模拟了湾口朝南的不同矩形海湾和曲折岸线海湾中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潮位振幅和位相变化.根据矩形海湾中的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如果忽略潮波方程中的非线性项,潮位振幅变化△R和位相变△θ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基于理论模型在矩形海湾所获得的特征相当接近;当考虑方程中的非线性项时,不包括较深的海湾,正负△R的分界线变成1条通过无潮点附近的封闭曲线,而不是线性情况下的1条通过无潮点附近大致东西走向的曲线.另外也发现,在曲折岸线的海湾内,如果忽略非线性项,正负△R的分界线是1条通过2个无潮点的半环状的曲线,当考虑非线性项时,出现2条正负的分界线,它们是通过各自无潮点附近的封闭曲线.就△R的强度来说,非线性项使得正△R的强度减弱,在较浅水海湾中的△R强度大于较深水海湾中的强度,海底横向倾斜的海湾中的莫玆强度大于较浅水海湾中的强度.△R最强的区域位于无潮点附近的一段△R分界线之两侧.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通过对实测海平面高度的对比,发现龙口平均海平面从1991年起有明显的升高趋势。作者猜测此乃龙口在码头扩建后有系统下沉所致。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海域海平面变化的灰色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太平洋海域48个长期验潮站的月均海平面分别建立了GM(1,1)模型。GM(1,1)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太平洋海域的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它除了能给出连续的海平面变化速率外,同时能方便地给出海平面变化的加速率。模拟结果表明,在太平洋地壳均衡假设下,太平洋海域的月均海平面以平均速率0.17cm/a上升。在太平洋海域所取的48个长期验潮站中,有40个站在加速上升,全部站的平均加速度为0.00029cm/a2。且加速率逐渐增大。当然这些加速率都很小,但作为一种普遍性的趋势,这已足以说明:太平洋海域的海平面在加速上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法国空间局AVISO提供的格点化绝对动力地形(MADT:maps of absolute dynamic topography)资料,分析了1993年1月—2013年12月班达海(Banda Sea)海平面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班达海海面高度的季节变化主要表现为12月到翌年4月西北季风盛行时较高,7月到10月东南季风盛行时较低,全年变化幅度为16.5cm;班达海东部近阿拉弗拉海(Arafuru Sea)与西南部近弗洛勒斯海(Flores Sea)海平面随季风转换表现出"跷跷板"形态。海平面的变化受比容海平面变化和海水质量变化共同调制,其中比容海面高度季节变化振幅为14cm左右,约占海平面变化的84%,并且班达海比容海平面的季节性空间分布与总体海平面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因此比容海平面的变化是造成班达海海平面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而风生Ekman流引起的海水堆积会影响班达海东北部的海平面高度。年际尺度上,班达海海平面与ENSO事件密切相关,月平均海面高度异常EOF分解第一模态方差贡献率高达96%,第一模态时间序列(PC1)滞后Ni?o3.4指数1个月左右时相关系数达到–0.76,远超过95%置信度水平;相比之下,IOD事件对班达海海平面的影响较小,PC1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MI)之间的最大相关系数仅为–0.3,低于95%置信度水平。并且月平均比容海平面异常和动力地形异常之间的差异在ENSO事件期间显著增大,表明ENSO事件引起的平流输送在班达海海平面高度年际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沿岸现代相对海平面上升加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两个时段分析了中国沿岸25个验潮站相对海平面的年变化速度,计算了相应时段的平均海面,结果表明,中国沿岸现代相对海平面上升加剧。另外,本文还对海平面变化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沿岸现代海平面变化及未来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1985年以前和1992年以前两个时段,对我国沿岸25个验潮站近百年来的海平面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计算了两个时段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年速率和平均海面高度,论述了海平面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并对未来海平面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表明,近百年来我国沿岸相对海平面在总体上不但持续上升,而且近年来上升速率普遍加快;根据海平面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变化趋向,预计到下世纪中叶前后,全球性海平面大幅度上升的可能性不大,我国沿岸区域性海乎面平均上升幅度不超过15cm,不同岸段因地壳升降差异性大而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8.
基于AVISO卫星高度计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和EOF分析方法,对1993—2015年东中国海海平面高度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合海水温度比容效应和ENSO过程探讨了海平面高度变化成因。东中国海海平面高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较低,夏秋季较高,且SSH极值滞后海水温度极值月份一个月出现。东中国海海平面高度整体为北低南高,由于海区水深和水文动力过程的影响,不同季节SSH空间分布区域性强。在23年间,海平面高度平均线性上升速率为2.82mm/a,具有1a、2.2a的特征变化周期。EOF分析三个主要模态依次反映了海水温度比容效应的季节变化、水动力过程的季节变化和ENSO事件的年际变化对东中国海海平面高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主要根据IPCC[1]提出的假定未来海平面上升30,65,100cm,对在现有防潮设施下给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及经济建设所造成的可能影响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其中包括淹没低地,风暴潮及洪涝灾害加剧,海岸侵蚀,咸水入侵和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经济损失等。并以1990年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基数,用数学模型对2000年和2030年的经济进行了初步预测,并据此估算出2000年、2030年出现历史最高潮位、百年一遇高潮位时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为了把海平面上升的影响降到最低,文中还提出了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防洪墙,整治河流以增加泄洪能力,加强城市规划以消除内涝威胁等相应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