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我国南海大眼鲷科(Priacanthidae)的两种大眼绸——长尾大眼鲷(Priacanthus tayenus)和短尾大眼鲷(P.macracanthus)上发现了一种匹里虫(新种),定名为大眼鲷匹里虫(Pleistophora priacanehusis sp. nov.)。本文报道了感染鱼的征象、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感染部位和对寄主的影响、季节分布和性别差异的情况,并对大眼鲷匹里虫的孢囊、孢子、产孢体、新种的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南海大眼鲷科(Prlacanthidae)的两种大眼鲷——长尾大眼鲷(Priacanthns tayenus)和短尾大眼鲷(P.macracanthus)上发现了一种匹里虫(新种),定名为大眼鳎匹里虫(Pleistophora priacanthusis sp.nov.)。本文报道了感染鱼的征象、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感染部位和对寄主的影响、季节分布和性别差异的情况,并对大眼鲷匹里虫的孢囊、孢子、产孢体、新种的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前曾报道(Hua 1981,Hua &Dong 1983)大眼鲷匹里虫以孢囊型寄生于长尾大眼鲷和短尾大眼鲷的胃、幽门垂、肠道、肠系膜、性腺、肝、脾、腹壁肌肉等部位,孢子有大、中、小三种形态。  相似文献   

4.
在广东湛江海水网箱养殖的大黄鱼 (Pseudosciaenacrocea)中发现了库道虫病 (Kudoasis) ,检出率高达 31%。其症状表现为 :白色孢囊分布于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等的鳍膜下 ,剖检时发现腹壁和背部肌肉中布满许多白色呈球形或椭圆形的小孢囊 ,在肠系膜、腹膜以及近口腔的粘膜上也有大量的白色小孢囊分布。镜检发现孢囊中含有典型的库道虫 ,其孢子宽为 ( 8 90± 0 55) μm ,长为 ( 8 35± 0 4 6 ) μm ,极囊宽为 ( 2 39± 0 36 ) μm ,极囊长为 ( 4 4 8± 0 39) μm。孢子在淡水中 2 0min后全部死亡 ,在盐度为 6的水体中 ,12h和 2 4h后存活率分别约为 87.4 %和 70 % ;在盐度为 16、2 6和 36的水体中 ,孢子存活率均为 10 0 % ;在盐度为 4 6的水体中 ,12h和 2 4h后存活率分别约为92 %和 84 %。孢子对低温有较强的耐受力 ,当水温达到 4 4℃时 ,8h、12h和 2 4h后 ,孢子的存活率分别约为 91%、80 .5%和 6 6 %。  相似文献   

5.
描记采于云南省沪西县城郊龙潭及阿庐古洞的金线鲃属一新种,命名为阿庐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aluensisL ietX iao sp.nov。新种在外形上与狭孔金线鲃S.angustiporusZhengetX iao(1985)相近,但有下列特征与之区别:1)新种头长显著大于体高;后者头长约等于体高。2)新种背鳍起点至吻端的距离大于至尾鳍基的距离;后者正相反。3)新种鳃孔大,上角超过眼上缘水平线;后者鳃孔小,上角低于眼上缘水平线。4)经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测定,两者分子遗传距离为3.0%,提示是两个独立种。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萧山虎山和长兴泗安晚泥盆世地层中的石松类化石,共有6个属9个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和3个新种,分别:SpinolepidodendronhangzhouenseGen.etsp.nov,SublepidodendronXianshanensesp.nov,Eolepi-dodendronhushanensesp.nov.。认为浙江晚泥盆世植物化应归于以Leptopnloeumrhombicum-Sublepidodendronxi-aoshanense—Xihuphyllummegalofolium为代表的组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辽东苏子河盆地中生代各门类化石,其中植物、双壳、腹足各3属3种;叶肢介6属12种(包括3个新种);介形虫7属10种;昆虫2属2种(包括一新属新种);硅化木1属1种,还有鱼类等,新命1新属4个新种。据此将苏子河盆地的小东沟组、小岭组、梨树沟组、聂尔库组和打石沟组的时代归属为早白垩世,并将小东沟组和小岭组与辽西的义县组及安徽的毛坦厂组进行对比;梨树沟组和聂尔库组与辽西的阜新组及安徽大别山区的黑石渡组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8.
山东莱阳盆地的昆虫化石最早为A.W.Grabau(1923)和C.Ping(1928)所描述,计6属8种。最近,洪友崇(1984)又描述了3属3种。这样,共计发表了9属11种。实际上,这个地区的昆虫化石极为丰富。本文所描述的6目12科16属19种只是最新采集的昆虫化石的一部分,其中有11新属13新种,4已知属新种和2已知种。张生、刘德正和上官义宁等同志帮助采集了标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胡  相似文献   

9.
1984年秋,我们在山东省莱阳县团旺乡南李格庄和团旺村莱阳组第三段采集了昆虫化石。这个地区以往昆虫化石发现较少,仅秉志(C.Ping)在1928年描述了3个采于团旺的种:黑隐翅摇蚊(Chironomaptura melanura Ping)、长肢裂尾(虫甲)(Coptoclavalongipoda Ping)和莱阳中长蝽(Mesolygaeus laiyangensis Ping)。莱阳盆地南部的昆虫化石极其丰富,本文共描述了其中6科10属10种,其中1新科6新属6新种,两个已知属  相似文献   

10.
西宁-民和盆地上第三系十分发育,皆为中新统陆相红层。该统自下而上划分为谢家组、车头沟组、咸水河组和“临夏组”,每组分为二个岩性段。含哺乳动物化石28属37种,介形虫化石15属43种,轮藻化石7属10种及3个孢粉组合;最大出露厚度1595.85m。该统与渐新统马哈拉沟组整合接触,其上被第四系不整合覆盖。哺乳动物呈草原型鼠兔类为主→草原型鼠类与森林型长鼻类、鹿类混生→森林型长鼻类等大量出现并伴生鼠兔类→草原型三趾马动物群的群体演化特征。介形虫为古中国大陆生物区中新世常见属种,轮藻为我国第三纪常见组合;孢粉为草原—森林型组合。  相似文献   

11.
1986年我们首次在辽南发现类水母化石和藻类化石,并在大林子组浸泡出小壳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辽南地区寒武系/震旦系界线的确定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同时丰富了该区古生物学内容。类水母化石在兴民村组中段页岩层极其发育,初步鉴定主要种属有:多环辽南水母(新属、新种)Liaonanella Multicyclica Liu et Yang(gen.et sP.nov.),平盘辽南水母(新属、新种)L.Planodisciformis Liu et Yang(gen.etsP.now.),环带金县水母(新属、新种)Jinxianella Zonata Liu et Yang(gen.et sP.nov.),甘井子金县水母J.ganjingziensis Liu et Yang(gen.etsP.nov.),棋盘磨大连水母(新属、新种)Dalianiaqipanmoensis Liu et Yang(gen.et sp.nov.)。宏观藻类化石主要产在葛屯组的页岩层中,化石是:chuaria circularis Walcott,Tawuiadalensis Hofmann。关于这次发现的蠕虫化石、可疑小壳动物化石等正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12.
文中记述了淄博市淄川区峨庄镇东峪东村和莒县洛河镇小汇泉地区下奥陶统纸坊庄组纸一段的头足类化石11属、15种,其中新属3个、新种6个和两个未定种,属于两个目、3个科,并据此建立了Barnesoceras—Dakeoceras带。此头足类动物群先后在美国加拿大统加斯科纳(Gasconadian)组,我国河北涞水和内蒙古清水河等地下奥陶统冶里组有报道,应视为同时期产物。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顺德县流行着一种当地群众称之为“水臌扁”的自鲢粘体虫病,作者之一于1978年6月于龙江公社进行鱼病调查时,发现了这种病,并作了初步研究,1982年我们又继续进行了这项工作。此病解放前就流行于顺德各养鱼区,由于未造成鱼类大批死亡,故一度被人们所忽视,也未见有这方面的报道。因此本文可能是首次报道。本文分三部分叙述,一,流行情况,包括流行季节和地区分布,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对寄主的影响;二,病鱼和病原体,包括病鱼征象,孢囊和病原体的形态学;三,孢子在鱼体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4.
描记采于云南省玉溪地区的金线属二新种,以形态特征和采集地县名分别命名为长鳍金线SinocyclocheiluslongifinusLi,sp.nov和华宁金线SincyclocheilushuaningensisLi,sp.nov。前者头的后部不隆起,体表裸露,胸鳍长,后伸达腹鳍起点等特征区别云南省的其他金线;后者外形与大头金线相近,但侧线鳞较少(59~60),前躯裸露或被稀疏细鳞,口须较长等可区别,两者遗传距离为1.7%,也已达到种级差异。模式标本保存于云南省路南县黑龙潭水库和云南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恐龙研究取得新成果。近日,由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发现,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合作研究,并在展馆里展出的2个新属种恐龙,分别被命名为“巨型汝阳龙”和“河南宝天曼龙”。  相似文献   

16.
海索面Nemalion helminthoides(Valley)Batt. Var. vermicular(sur.)Tseng属于红藻门(Rhodohyta)、红藻纲(Florideophyceae)、海索面目(Nemalionales)、海索面科(Nemalionaceae)、海索面属Nemalion。本种是亚热带性海藻,为我国北方常见种类,南方亦有生长,它是一种经济海藻,各大学的植物学课程亦常把它作为红藻类的代表种之一。曾呈奎和张峻甫等(1962)描述过产于青岛的本种形态构造;张德瑞(1962)亦详细报导过其孢子萌发过程。本文作者研究了青岛和广东海丰产的本种形态构造及其生殖器官的系统发育。现将其生殖系统发育、及其生活史报导如下,供各大学植物学师生及水产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海洋动物肠道中抗氧化活性乳酸菌的多样性,并对活性菌株胞外与胞内代谢物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能力进行测定。【方法】采用溶钙圈分离培养技术和DPPH自由基清除法,从湛江海域6种海洋动物肠道中分离活性乳酸;通过构建16S rD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分析其多样性;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共分离得到16株抗氧化活性乳酸菌,分属于细菌域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4个科(Leuconostocaceae,Streptococcaceae,Lactobacillaceae,Enterococcaceae)、6个属(Weissella,Pediococcus,Leuconostoc,Lactococcus,Lactobacillus,Enterococcus),其中除菌株zy-3、LY-87、ZH-54的16S r DNA基因序列与数据库EzBioCloud中的模式菌相似性100%外,其余13株活性菌株与模式菌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97.42%~99.93%),菌株zy-I与模式菌株Weissella cibaria(KACC11862T)的相似性仅为97.42%,推测为Weissella cibaria属中的潜在新种;16株活性菌株胞外代谢物对DPPH的抗氧化活性均大于胞内代谢物,且5株乳酸菌株(zy-4、zy-s6、YM-49、ZH-53、ZH-54)的胞外的DPPH清除能力均在45%以上,高于其它11株菌株。【结论】湛江海域动物肠道中存在较为丰富的抗氧化活性乳酸菌,并蕴藏潜在乳酸菌新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电厂排水口附近海域周年浮游桡足类群落对脱硫海水受纳海域环境因子的群落响应。【方法】2016年4、7、9、12月分别对湛江自备电厂附近海域的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与结论】共鉴定出浮游桡足类41属83种和11类幼体,其中四季种类数为春季27种,夏季31种,秋季47种,冬季43种,分别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18.2%、20.9%、31.9%、29%。种类最多的是大眼剑水蚤属达8种,其次为长腹剑水蚤属7种,唇角水蚤属5种,隆哲水蚤属和歪水蚤属各4种。其中优势种共有8种,无四季优势种,3季都为优势种的有钳形歪水蚤Tortanusforcipatu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pacifica。浮游桡足类丰度呈现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的规律,大致符合涨潮丰度增加,落潮丰度减小,远岸丰度低于近岸的规律。Sperman相关性表明,浮游桡足类丰度与夏季pH和温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夏季盐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温盐是解释夏季浮游桡足类丰度差异的最佳组合。从4个断面分析结果可知,秋季浮游桡足类分布受断面影响显著,秋季断面pH值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广西早石炭世生物礁研究甚少,仅有方少仙、侯方浩(1986)曾报道过田林浪平珊瑚—苔藓虫礁,而来宾叠层石藻礁的发现为早石炭世生物礁增添了新的内容。本文通过对叠层石的形态、礁岩组合及沉积序列的描述,探讨成礁环境,认为来宾叠层石礁属于发育在台缘缓斜坡上的丘礁群;并说明叠层石仅局限于潮坪和潮下浅水环境。  相似文献   

20.
测定了邻近湛江的茂名海区和硇洲岛海域文昌鱼各2个样本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以尾索动物亚门的2种海鞘(Ciona spp.)和脊椎动物亚门的七鳃鳗(Petromyzon marinus)作为外群,利用分子系统学方法与GenBank收录的14个文昌鱼(Branchiostoma)的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比较,UPGMA法构建了系统发生树。全序列分析表明:主产于大西洋(批针文昌鱼B.lanceolatum和佛罗里达文昌鱼B.floridae)、厦门文昌鱼(B.belcheri belcheri Gray)和湛江文昌鱼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长度为1143bp,终止密码子同为UAG;主产于青岛文昌鱼(B.belcheri tsingtaunese)和日本文昌鱼为1141bp,以T结尾,转录过程中构成UAA终止密码子。系统分析表明:16个文昌鱼样品体现出太平洋和大西洋、太平洋南北明显分化。确认采自茂名和硇洲岛的文昌鱼为厦门文昌鱼(B.belcheribelcheriGray);支持将白氏文昌鱼青岛亚种(B.belcheri tsingtaunese)提升为种,命名为日本文昌鱼(B.japonic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