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斜交桥壅水试验研究与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对于采用圆形桥墩、河槽没有路堤压缩的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斜交桥的最大壅水值随斜交角度、跨度、墩径、宽深比的变化趋势,揭示了斜交桥壅水值变化的内在规律,通过回归分析给出了斜交桥壅水高度修正系数的计算公式。基于斜交桥的水流特点及尾流扩散理论,考虑上游桥墩尾流对下游水流的干扰,下游桥墩的壅水对上游水流的影响,给出桥前壅水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
英爱文  陈松生 《水文》1997,(4):32-35
在大量的野外和模型试验的基础上,阐述了桥上测流断断面位置的选择方法,桥墩对水流的影响程度及断面垂线的布设方法,并对桥测的精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桥测断面尖布设在桥体上游并且离桥墩3m以外处,断面垂线应以桥孔中央线对称设为佳,垂线布点以二点法较好。  相似文献   

3.
唐俊  李飞 《探矿工程》2010,37(2):62-63
针对柳州静兰大桥改建工程中旧桥墩加固利用,在桥墩中钻孔设置竖向预应力锚索,增大安全系数,加固旧桥墩,为旧桥墩加固利用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基于有限元法的桥墩地基应力和基桩桩端沉降量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长江已东公路大桥桥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法计算了桥墩地基应力分布和桥墩基桩的桩端沉降量,认为主桥墩处的应力改变最大,同时主桥墩的沉降量也最大,影响深度达桩端下50-60m,辅桥墩处的应力改变和沉降量较小,相对来讲,南岸的应力分布的变化比北岸小。  相似文献   

5.
赵东辉  耿郁  刘建 《地下水》2011,(6):220-221
随着水文工作的加强,巡测方式进一步普及,用巡测车在桥上测流,扩大了资料收集范围.通过桥型选择,桥墩对流速的影响,桥测与其它流量测验方式的对比分析,用具体实验数据和科学计算方法,对桥测流量的精度进行分析研究,寻求桥测与天然流速的关系规律.  相似文献   

6.
巴东长江大桥是连接209国道的特大型公路大桥,地处长江三峡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地区,桥位区滑坡崩塌较发育。为确保大桥安全稳定并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进行了岩体结构模拟,应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及块体极限平衡法,对桥位存在的桥台斜坡和桥墩基础地基稳定性等岩土工程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述。同时,对断裂破碎岩体及风化岩体、滑坡对大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桥墩基础形式、桩基深度、持力层及承载力和桥台斜坡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跨孔电磁波透视法在荷叶塘高架桥岩溶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荷叶塘高架桥桥位区岩溶强烈发育。为查明各桥墩位置深部岩溶发育的类型、规模,勘察中采用了跨孔电磁波透视法。结合钻探和跨孔电磁波测试结果对该桥桥墩位置深部岩溶发育的规律进行了分析,对跨孔电磁波测试的验证和效果进行了讨论。钻孔验证表明跨孔电磁波透视法探测精度较高。综合分析表明,可应用跨孔电磁波透视法成果作为确定桩基础持力层的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8.
尖山营特大桥桥墩每年均出现雨季抬升,旱季沉降的异常现象。本文针对桥墩异常升降问题,采用野外地质调绘、现场监测、钻探、物探以及室内试验等方法相结合,分析造成尖山营特大桥墩体异常升降的主要原因。通过现场地质调绘和钻孔岩芯发育情况获取研究区地质构造分布,分析构造作用对异常升降的影响;基于天然音频大地电法勘探与对研究区地表水出露情况的勘察,研究承压水的赋存情况;将钻孔岩芯进行室内膨胀特性试验,研究了桥址区地基岩土体的吸水膨胀特性对桥墩升降的潜在作用。结果表明:排除地质构造和承压水原因,引起桥墩异常升降的主要原因是膨胀岩土体与地下水物理化学反应带动上部结构抬升及沉降引起的。桥址区二叠系吴家坪组(P2w)地层岩土体的膨胀力试验预估值在3~59 MPa之间,上部总荷载1.38~13.5 MPa,膨胀力大于上部结构重力载荷;原状膨胀岩试样在1.05 MPa的轴压作用下吸水,存在0.35%的膨胀应变,结合已有研究可确定130 m厚的膨胀性地层可造成上部结构抬升45.5 mm。二叠系吴家坪组(P2w)地层的吸水膨胀、失水收缩性能,与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相结合,是引发桥墩异常升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滨海潮间带海上钻进冲孔与护壁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青岛李村河灰管桥桥墩钻孔灌注桩施工中采取的护壁技术措施:针对滨海潮间带潮汐的影响,设置特别的泥浆循环系统,以保持钻孔的压力平衡,根据钻进泥砂,流砂层和砾石层的特点,配制优质海水泥浆,加强泥浆的净化与性能维护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21,(5)
以泉州市某处桥梁为研究对象,对桥梁工程的建设施工中的场地地下水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桥梁工程施工对堤防安全影响进行评价,结合评价结果,为有效防止桥梁工程施工造成河道堤防安全隐患,总结了桥梁工程的施工控制要点。结果表明:桥梁工程施工中在紧邻堤防河滩位置上建造桥墩结构,会大概率产生渗流问题,破坏堤外透水层,形成渗漏区域,造成流土破坏现象发生。同时,桥墩结构过多的压缩会使河道正常运行中的过水断面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桥梁建筑稳定和堤防安全等问题。桥梁工程对河道行洪的性能体现,主要取决于桥墩的阻水比值、与水流所成夹角、具体型式等条件。针对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堤防安全影响因素,在桥梁工程建设中,应重视桥梁工程技术的相关施工指标,关注防洪标准、桥位选择、桥墩布置和梁底标高等因素的管理控制,确保对河道安全的有效控制,保障行洪安全。  相似文献   

11.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排架桥,是在埋桩式排架木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结构轻薄、抗冻性能良好的农村道路桥梁。自1973年以来,农安县已建成14O座,至今无一冻拔破坏。此种桥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每延米桥长混凝土工程量为2.5—3.2m~3,每延米投资1200—1700元。 一、结构 条形基础排架桥由桥面和桥墩两部分组成(图1)。因桥面与一般类型桥无异,本文只介绍桥墩的结构布置。  相似文献   

12.
斜交桥下水流流向偏转角度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现有铁路桥渡水文设计规范有关斜交桥的水力计算没有考虑桥下流向偏转的影响,从而影响计算精度。将流体力学中圆柱绕流经典理论的成果推广应用于双圆柱桥墩的情况,假设单桥墩的绕流流场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叠加,推导出圆柱形墩斜交桥梁桥下水流流向偏转角度的计算公式。分析表明,斜交桥下的水流流向偏转角度随斜交角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其极大值随压缩比的减小而增大。公式经与前人的试验资料验证,一定范围内吻合良好,并依据公式更正了此前流向偏转角度随斜交角度的增大而增大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3.
双井柱式桥墩阻水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玉泉 《水文》1999,(6):44-45
通过对马虎山、通江口站近10年的试验成果分析,提出了平原区双井柱式桥墩的阻水范围,桥测车在测流时只要避开这一范围,所镁能达到水文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冰塞的出现使上游水位壅高,极易诱发凌洪灾害。桥墩墩型是影响桥墩附近冰塞壅水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模型试验,对不同墩型影响下的平衡冰塞水位增值过程进行研究,并与无桥墩条件和明流情况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冰水流量比条件下,当Fr≤0.145时,无桥墩条件下平衡冰塞水位增值小于有桥墩;当Fr>0.145时,无桥墩条件下平衡冰塞水位增值大于有桥墩;桥墩墩型引起的平衡冰塞水位增值由大到小排序为长方形桥墩、尖端形桥墩、圆端形桥墩和圆柱形桥墩。易发生冰塞的河段,建造桥梁时应当尽量选用圆柱形、圆端形桥墩。  相似文献   

15.
堆载对既有桥墩桩基础影响距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软土地基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附近堆载对高速铁路既有桥墩基础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必须加以控制。以某高速铁路典型桥墩为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实际情况下堆载对桥墩变位的影响,其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然后变化堆载与桥墩之间的距离,详细地分析了不同距离下堆载对桥墩群桩基础的内力和变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载与既有桥墩的距离越远,堆载对桥墩桩基础的内力和变位的影响越小。当堆载距离d小于软土层厚度h的4倍时,随d/h的增加,桥墩水平变位下降迅速;当d/h>4时,随d/h的增加,桥墩水平变位下降缓慢。堆载与桥墩之间的控制距离取决于堆载规模、软土厚度和埋深、桥梁上部结构正常工作条件下所能容许的最大水平变位。  相似文献   

16.
福建泉州万安桥是中国最早的大型石梁桥,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伟大的桥梁工程是在北宋著名学者和官员蔡襄的主持下完成的。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蔡襄的生平业绩,指出他在桥基和桥墩的建造及胶固,石梁的架设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还论及蔡襄在生物学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采用聚乙烯颗粒为天然冰模拟材料,对桥墩影响下的冰塞水位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索性试验研究.试验发现,有桥墩时,冰塞演变可分为冰塞越过桥墩和未越过桥墩两种情况;冰塞动态演变过程中,桥墩附近冰塞底部存在冲刷现象,由此产生的冲刷输冰流量会引发较为复杂的冰塞水位演变过程.研究表明,有桥墩条件下,水力及来冰量条件对平衡冰塞时的水位增值影响规律与无桥墩时基本一致;水流条件和来冰流量相同条件下,当冰塞能越过桥墩达到平衡时,墩径较大时水位增值也较大,在断面阻塞程度相同条件下,双墩水位增值大于单墩.  相似文献   

18.
项长兴 《地质学刊》2006,30(3):235-235
卢沟桥是我国最古老的联拱石桥,经历800多年的沧桑,仍巍然屹立,关键在于它具有与众不同的建筑结构。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卢沟桥采用的是“插柏为基”的做法。1991年在对卢沟桥桥墩加以整修时发现,卢沟桥的建造设计者采用了比“插柏为基”更为先进的打造方法。为使桥墩的基础坚固耐用,使用了独特的技法,将数根粗大的铁柱打入河底的卵石层中,上面穿入巨石连为一个整体。周围以巨石围挡,防止水流冲击,有效地防止了桥墩的下沉。经实地测量,卢沟桥的10个桥墩中,沉陷幅度最大的也没有超过12cm。  相似文献   

19.
赵明华  杨晶  杨明辉 《岩土力学》2010,31(8):2507-2513
针对变截面群桩基础高墩的几何特性,将桥墩与群桩基础简化为空间整体,在考虑桥墩变截面特性及桩土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提出群桩基础变截面桥墩分析模型;将分析模型分解成群桩基础的刚体变形与桥墩的弹性变形两个部分,分别基于能量法与有限单元法求解相应的自振频率,并采用Southwell频率合成法,将整体计算模型表示成两个部分的合成,从而导出变截面桥墩的自振频率,通过算例证明该方法的实用性,并分析了桥墩参数对自振频率的影响,获及了一些定性的结论。结果表明,变截面高墩自振频率的计算分析中,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不容忽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和桥墩本身的非线性更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20.
碎屑流以其高动能和强大的破坏力被视为我国西南片区最危险的地质灾害之一,它不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并且威胁到桥梁、铁路等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本文就碎屑流冲击条件下的桥墩为研究对象,以两种不同形状的桥墩(圆柱桥墩、矩形桥墩)以及桥墩离碎屑流的物源区距离为研究条件,以离散元方法为研究手段,着重研究了碎屑流冲击桥墩时候的动力响应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规模以及相同距离的碎屑流条件下,圆柱形桥墩所受的瞬时冲击力的法向应力要小于矩形桥墩,切向应力则大于矩形桥墩,其所受最大冲击力以及平均冲击力都小于矩形桥墩,并且给出了物源区距离对桥墩所受冲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实际防灾工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