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溶胀——研究石油初次运移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玉兰  张馨  邹艳荣 《地球化学》2007,36(4):351-356
用不同方法确定了扒搂沟煤型干酪根的溶胀比,计算模拟了石油的初次运移.结果显示,溶胀比决定了源岩的留烃潜力;石油的初次运移受源岩溶胀比和生烃能力的控制.Ⅲ型干酪根只有少量液态烃排出,除受Ⅲ型干酪根留烃能力制约外,还与生成液态烃的数量有关.溶胀实验可以确定和模拟源岩的留-排烃能力,是研究石油初次运移及其质量分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石油初次运移是石油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完善石油成因理论、正确地评价勘探区的石油资源前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概括而言,目前有机地球化学在石油初次运移研究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5.
石油初次运移迹象的判别与生油岩排油能力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石油在运移过程中的“地质色层”作用出发,甩一种新的方法——“沥青A、对比法”进行石油初次运移迹象的判别以及运移层划分;讨论了总烃(HC)以及饱和烃(Al)中不同碳数正构烷烃的运移效率;提出了一个可用于盆地生油岩评价的新指标——比界面积(K)。  相似文献   

6.
应用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油气初次运移的机制问题。研究认为,油气的初次运移是以连续相、而不是以溶液相和扩散相的形式进行的;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是浮力,因而初次运移的方向是向上的;油气初次运移所需的时间与源岩的渗透能力有关,与油气的粘度有关,还与源岩的厚度有关;油气藏的异常高压是一种暂时的压力状态,气藏的异常高压多于油藏,新生油气藏多于古油气藏;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就是源岩的粒间孔隙,源岩的非均质性和微裂缝对油气初次运移十分不利,因形成微油气藏而降低油气运移效率;源岩的厚度越大,越有利于油气聚集;“倒灌”现象是不存在的,缺少基本的动力驱动,基岩油气藏的形成是二次运移过程中侧向运移的结果。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具有相同的动力机制、运移相态和运移方向,因而两者是完全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油气初次运移理论新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应用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油气初次运移的机制问题。研究认为,油气的初次运移是以连续相、而不是以溶液相和扩散相的形式进行的;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是浮力,因而初次运移的方向是向上的;油气初次运移所需的时间与源岩的渗透能力有关,与油气的粘度有关,还与源岩的厚度有关;油气藏的异常高压是一种暂时的压力状态,气藏的异常高压多于油藏,新生油气藏多于古油气藏;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就是源岩的粒间孔隙,源岩的非均质性和微裂缝对油气初次运移十分不利,因形成微油气藏而降低油气运移效率;源岩的厚度越大,越有利于油气聚集;“倒灌”现象是不存在的,缺少基本的动力驱动,基岩油气藏的形成是二次运移过程中侧向运移的结果。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具有相同的动力机制、运移相态和运移方向,因而两者是完全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碳氢化合物(HC)的运移与富集发生在地质、热力学和地化条件变化的不同成岩阶段。对近代海洋沉积物的调查发现,在沉积物沉积阶段就开始了碳氢化合物的运移与聚集过程。据北极区深海钻探600m处的资料,那里存在把生物成因气转变为气水合物的有利条件。气水合物层的分布面积往往超过100000km~2。  相似文献   

9.
莱阳凹陷烃源岩中的石油包裹体及油气初次运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莱阳凹陷莱孔2井下白垩统莱阳组水南段暗色泥岩为富含藻类体和无定形体的优质烃源岩。用高倍荧光显微镜观察,在这些暗色泥岩的砂质碎屑矿物和自生矿物中,发现丰富的微石油包裹体群。这些石油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较集中,为78~82℃。根据莱孔2井水南段古地温演化历史,进一步推算出烃源岩中这些石油包裹体的形成时间为74~77Ma。根据PVTsim模拟计算,这些石油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为305~307bar。莱阳凹陷水南段暗色泥岩石油包裹体的发现,说明该凹陷在第三纪抬升以前水南段暗色泥岩曾经历过深埋与生排烃作用,为本区重要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0.
初次运移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陆相干酪根生排烃过程中,烃类可能会发生同位素分馏效应。干酪根的热降解过程、烃类的二次裂解以及初次运移过程中的扩散都可能发生同位素分馏。下面的初次运移模拟实验通过在源岩中加入氘代的正构十五烷(n-C15D32)来研究初次运移中的同位素分馏。实验结果表明,烃类在富镜质体煤中初次运移会发生比较强的同位素分馏(在不到10 cm距离里发生了约3‰的同位素分馏),而在丝炭和暗色泥岩的初次运移中的同位素分馏不明显。富镜质体煤有复杂的孔隙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Ⅲ型干酪根的热降解的区间比较宽,因此生排烃过程比较复杂,比较容易产生同位素分馏。鉴于煤系排烃的这些特点,在油—源对比中,应该考虑生排烃中可能发生的同位素分馏效应。   相似文献   

11.
论陆相含油气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与油气运移、聚集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含油气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演化是沉积盆地演化在孔隙流体中的综合反映,它直接受盆地地貌、水文网、沉积环境、构造性质及其演化史的控制。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演化与油气的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含油气沉积盆地通常经历了多期水文地质旋回,从而决定了在一个独立的水动力体系中油气阶段性运移和阶梯式—环带状分布的特点。油气的阶梯式—环带状分布以沉积凹陷控制的包括部分相邻三级构造单元的具有相对独立的水动力体系为基本单元。因此,作为一个具有多个沉积凹陷的盆地来说,油气的分布通常由多个环带复合而成。  相似文献   

12.
粘土矿物在油气初次运移中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杏媛 《沉积学报》1990,8(2):67-73
本文在大量实际分析资料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含油气盆地中蒙脱石的转化类型,并讨论了它们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的作用。在蒙脱石向伊利石连续转化型的盆地中,矿物转化对初次运移有明显作用;在蒙脱石向伊利石不连续转化或少量转化类型盆地中,由于矿物转化与生油期不相匹配或可转化的蒙脱石含量太少,对初次运移的作用不明显;在蒙脱石无转化和缺少蒙脱石的盆地中,基本不存在蒙脱石的转化过程,因而对初次运移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对缅旬D区块碎屑岩成岩作用研究过程中发现,缅甸D区块始新统地层砂岩中自生绿泥石常见,且形态多异,赋存特征也不尽相同.本文先通过对D区块地面8条剖面和两口井下样品进行常规薄片鉴定分析,其后利用X衍射、电镜扫描和探针等手段综合分析研究了本区绿泥石形成、成因与成岩演化过程、展布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认为本区入海三角洲前缘、滨岸环境是环边绿泥石发育的良好背景,也是高负孔隙度砂岩的一个良好标志;绿泥石成岩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绿泥石以环边绿泥石沉淀为主,少量蚀变而成,晚于或稍早于机械压实作用,晚期以蚀变为主,最早发生于杆沸石之后,最晚形成于长石溶蚀之后,伊利石层形成之前;绿泥石环边对石英加大的抑制机理是通过限制石英加大的生长空间和阻碍石英加大的生长方向来实现的,绿泥石环边对于储层孔隙的保存还应考虑绿泥石环边形成之后沸石、方解石沉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油气初次运移的地球化学效应及排烃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5.
再论油气初次运移量计算及其参数选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世澄 《地球科学》1990,15(1):9-14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坳陷的演化过程及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盆地演化为背景,将满加尔坳陷的盖层演化过程划分为三大构造旋回、五个演化阶段:1.震旦-泥盆纪克拉通盆地旋回,2.石炭-二叠纪类前陆盆地旋回,3.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和再生前陆盆地旋回;①震旦纪-早奥陶世克拉通裂解伸展阶段,②中奥陶世-泥盆纪挤压挠曲盆地阶段,③石炭-二叠纪克拉通内坳陷盆地阶段;④三叠-侏罗纪前陆盆地阶段,⑤白垩纪-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阶段.通过对“三套两类”生油岩(寒武-奥陶系、石炭系、三叠-侏罗系)及局部构造特征的研究,认为满加尔坳陷是烃类的生成供给区,而不是烃类聚集成藏的有利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是南、北及西侧斜坡地带的地层圈闭。  相似文献   

17.
油气初次运移研究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在油气初次运移研究中压实曲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提出解释压实曲线的动态分析法。用它研究压实曲线,能够获得许多不同于静态分析的结论,如排烃深度、排烃方向以及对生油岩的评价等等。本文利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板桥凹陷初次运移的问题,获得了与地化和构造研究一致的结论。说明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初步证实。  相似文献   

19.
Three new species and two new genera of scleractinian corals are described from the upper Oxfordian (Jurassic) limestones of Azerbaijan. Cyathopora parva, Thecosmilia vurguni, and Thecosmilia zagaliensis are described as new. The genus Brevimaeandra (Type species: B. alizadei nov. sp.) is compared with Mycetophyllopsis and Maeandrastraea, and is placed in the Family Montlivaltiidae. Grandifavia (Type species: G. bendukidzeae, nov. sp.) is placed in the Family Faviidae and is compared with Favia and Nefocoenia. No other constituents of the fauna are listed nor are references to such lists given. A brief introduction states that the limestones of middle Oxfordian age are probably reworked reef deposits, and that the coral and sponge reefs were deposited in waters probably not over 90 m deep. No stratigraphic sections are given. — D. F. Squires.  相似文献   

20.
油气运聚单元分析:油气勘探评价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柳广弟  高先志 《地质科学》2003,38(3):307-314
油气运聚单元是盆地中被油气运移分割槽所围限的具有相似油气运移和聚集特征的独立和完整的三维石油地质单元。油气运聚单元主要根据盆地油气运移聚集特征来划分,油气运聚单元的边界是流体势高势面所确定的油气运移分割槽或在油气运移过程中起分割作用的其它地质体,如大断裂等。油气运聚单元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有效烃源岩的规模及其演化历史、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和分布、圈闭的类型及其有效性以及运移聚集特征,它们是决定运聚单元油气资源丰度的主要因素。油气运聚单元分析可以比油气系统分析对勘探目标做出更直接的评价,可以作为油气勘探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