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冲绳海槽中部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虫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92年7月“向阳红16号”海洋调查船利用大洋50型抓斗在冲绳海槽中部(25°30’-30°N,125°-129°E)区域内获取表层沉积物样品88个。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虫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愈近海槽放射虫的数量及属、种丰度值愈高,西侧槽坡离开槽区越远,放射虫数量及属种越渐少。而东侧槽被放射虫数量则表现了高、低值成点状分布的格局。表层沉积物中两大类放射虫的百分含量分别为泡沫虫约占87%,罩笼虫约占13%。另外根据分析结果,把本区分为3个小的沉积区:陆坡上部沉积区;陆被下部沉积区;海槽底部沉积区。  相似文献   

2.
1lo.1i擎j5。10.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取样站位图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取样站位图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取样站位图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取样站位图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取样站位图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取样站位图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取样站位图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取样站位图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取样站位图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取样站位图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取样站位图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取样站位图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取样站位图VV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取样站位图  相似文献   

3.
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富元 《海洋与湖沼》1991,22(3):253-263
根据1983年9月—1984年7月所调查的南海中部91个表层沉积物中Fe,Mn等18种元素分析并结合其它资料的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中部沉积物具有在近海—深海环境下形成的半深海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2)元素含量分布规律是,Al,K,Fe,Mg,Cu,Ce,Ni,Ba,Mn,Zn,Pb,N含量从陆架外缘到陆坡直至深海递增;Ca,Sr,C_(有机)从陆架外缘到陆坡含量渐增,由陆坡向深海锐减;Si和Ti含量在陆坡低、陆架外缘和深海高;(3)因子分析得出三种元素组合,即常量元素Al,Si,K,Fe,Mg,Ti,微量元素Cu,Co,Ni,Mn,Ba和Ca,Sr,C_(有机),N组合;(4)沉积物元素组成和含量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沉积物类型。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南海海盆中部22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常量组分和微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这些沉积物与大陆上地壳相比,具有相对贫Si和富Fe、Mg、Na、Ca、Mn的特点,微量元素含量总体与大陆上地壳较为相近。表层沉积物化学组分可以划分为4类组合:硅酸盐碎屑组分、钙质生物碎屑组分、火山碎屑组分和自生矿物组分;硅酸盐碎屑组分和钙质生物碎屑组分占绝对优势,两者含量互为消长,自生矿物和火山碎屑含量较低,仅在局部区域起到相对明显的贡献。南海海盆中部表层沉积物化学组成主要受水深、沉积作用和物质来源3个因素控制;水深和底流搬运作用影响钙质生物碎屑分布,深水海盆碳酸盐溶解作用强烈,海盆中部沉积物钙质生物碎屑含量低,而底流作用则将陆坡区钙质碎屑搬运至海盆边缘区域。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海盆中部沉积物陆源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于西部或西南部,火山碎屑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于吕宋岛弧火山喷发,并堆积于扩张中心以北和海盆东部区域。  相似文献   

5.
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中的碎屑矿物及其受控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南海中部101个站位两个粒级重、轻矿物的分析资料,把调查海区的碎屑矿物按物源分为五种类型,划分出四个矿物区,四个亚区,并进一步讨论了控制碎屑矿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利用取自冲绳海槽北部的8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其中的放射虫壳体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Q-型因子分析得到3个主因子,方差累积贡献为90.2%;3个主因子划分出了3个放射虫组合,它们的分布和组成与研究区的水团有很好的相关性。组合I以Tetrapyle circu-laris、Tetrapyle quadriloba 和Ommtartus tetrathalamus tetrathalamus等属种为主要分子,分布在西北部陆架和陆皮区,反映陆架水与对马暖流水相互作用的混合水环境;以Lithelius minor、Dic-tyocoryne profunda、Stylodictya multispina、Acrosphaera spinosa、Dictyocoryne truncatum、Spongaster tetrars、Stylodictya arachnia和Ommatartus tetrathalamus tetrathalamus等属种为主的组合Ⅱ,在东南部海槽区占优势,反映黑潮流系影响的海洋环境,同时其分布和组成又受水深的制约;以 Te-trapyle quadriloba和Monozonium pachystylum为主的组合Ⅲ仅解释了总方差的8.3%,其分布没有明显的优势区域,可能代表黑潮水到混合水的过渡环境。这3个组合的分布和变化也反映了各水体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7.
南海中部海区表层沉积物中火山碎屑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东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放射虫是海洋浮游原生动物.一百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门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对放射虫的分类、生态、演化、地理及地史分布等方面的研究,都有较大的进展.化石放射虫的研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古地理、古气候、古海洋学的恢复和地层的划分及对比.因而,放射虫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日趋重要.我国放射虫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晚.六十年代初,张作人、谭智源等对东海水域中的浮游放射虫作过一些工作.东海沉积物中的化石放射虫的研究,至今尚未见到专门报导.近年来,我所和同济大学,在研究东海有孔虫时,曾对东海沉积物中的放射虫作过零星的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南海中部海区72个表层样品的分析结果,讨论该区表层沉积物中砂级全组分的分布、组合关系和区域特征及其受控因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南海中部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蕴含的古海洋信息,对南海中部中沙以南的陆坡和海盆区表层沉积物及分别位于陆坡和海盆的2根柱样进行了粒度、扫描电镜、CaCO3和生物硅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南海中部沉积物由三类颗粒组分构成,其中,第一类颗粒组分的峰值粒径在5~10μm之间,主要由陆源矿物碎屑组成;第二类组分的峰值粒径在40~70 μm之间,主要由有孔虫和硅藻组成;第三类颗粒组分的峰值粒径> 400 μm,由生物骨骼碎屑组成.这三类颗粒组分中第一类在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均存在,第三类则随机分布,第二类颗粒组分多以有孔虫为主,其含量受水深控制.在南海中部碳酸钙临界补偿深度[Dc(CaC03)]以浅的陆坡区,因有孔虫含量较多,沉积物粒度曲线多为双峰形态,而在Dc(CaCO3)值以下的海盆区,因大部分有孔虫被溶解,沉积物中第二类颗粒组分为含量相对较低的硅藻,沉积物粒度曲线呈单峰或双峰形态.无论是陆坡区还是海盆区的柱样沉积,其平均粒径、第二类颗粒组分含量的变化均反映了有孔虫或硅藻含量的变化,因此,可以作为研究南海中部古生产力的替代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根据来自南海的94个样品,测定了15个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南海沉积物稀土平均含量为152ppm。运用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研究了南海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华南沿海广泛分布的中生代中酸性火成岩碎屑是南海表层沉积物稀土的主要来源,中央海盆东南部沉积物有火山物质的混入,属混合型大洋沉积物。  相似文献   

12.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物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莹  唐运千 《热带海洋》1998,17(3):43-51
对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含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南海表层沉积物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多在C16-C33,奇偶优势指数OEP值略大于1,显示有机质输入有混合源的特征;共检出近60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包括萘、菲、蒽、芴、萤蒽、茈化合物的惹烯,Bei等陆源输入标志物。在此基础上,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其结果显示南海表层沉积物的物质输入有如下的特点: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和燃烧产物的贡  相似文献   

13.
南海中部和冲绳海槽沉积物中的氨基酸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南海中部和冲绳海槽三个深海沉积物柱状样腐植物质水解氨基酸的研究,试图阐述南海和冲绳海槽沉积物的演化与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4.
南海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相似文献   

15.
对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含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南海表层沉积物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多在C_16-C_33,奇偶优势指数OEP值略大于1,显示有机质输入有混合源的特征;共检出近60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包括萘、菲、蒽、芴、萤蒽、芘、系列化合物和惹烯、等陆源输入标志物。在此基础上,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其结果显示南海表层沉积物的物质输入有如下的特点: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和燃烧产物的贡献从北向南递减,而海源输入的特征是由北向南显著。  相似文献   

16.
南海中北部表层沉积物的矿物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台湾岛东部海区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近海海区沉积物中放射虫的调查,如黄海、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区,已先后进行过多次[1~12],惟独在我国台湾岛东部海域尚属首次.该调查区向西与台湾本岛及绿岛、大兰屿、小兰屿相邻,南边是巴士海峡,东邻太平洋,北侧与日本琉球群岛相接.在调查区内,北面隶属琉球岛弧的八重山列岛(可进一步划分出南澳盆地和八重山海脊);中部是北东、南西走向的琉球海沟;西南部有一条称作加瓜海脊的海脊,海脊的西侧是花东盆地,东侧隶属菲律宾海盆.由于岛屿、海沟、海盆与海脊的出现,使得调查区的地形崎岖不平,水深变化大(见图1a).研究区所设的67个站位(见图1b)大部分在深水区域,深度多在2000~6000m.  相似文献   

18.
南海中北部表层沉积物的矿物沉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苏广庆  王天行 《台湾海峡》1992,11(2):118-124
本文研究了南海中北部500多个样品的矿物学。认为,本区表层沉积物中矿物种类繁多,分布较为普遍,碎屑矿物(含火山物质)、粘土矿物、自生矿物常有出现。以前者为最显著(共60多种,其中重矿物50多种,轻矿物近10种),主要分布于陆架区及深海盆;粘土矿物次之,多分布于陆坡~深海盆;自生矿物较少,陆架~深海盆均有分布。文中根据矿物沉积特征和环境差异,把它划分为6个矿物区。  相似文献   

19.
南海西沙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西沙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矿物成分,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沉积物可分为7种类型,沉积环境主要是陆坡,部分为深海平原,海洋生物,海洋化学以及火山物质的沉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陆源物质的影响较小,它们主要来源于北部大陆和南部岛礁等物源区。  相似文献   

20.
南海中部沉积物类型和沉积作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1983年10月和1984年6月两个航次期间在南海中部海域内采集的130个站位的沉积物组分全面鉴定(粒度、砂级全组分、轻重碎屑矿物、粘土矿物、有孔虫、钙质超微、放射虫、硅藻和孢粉等生物鉴定、化学定量分析、少量~(14)C测年等)为基础,以1∶300万南海中部沉积物类型图为依据,讨论了沉积物主要类型、分布和沉积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