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阿里地区茅口阶的(虫莛)类,过去所知甚少,仅1981年由王玉净等报导在日土县民工茶卡灰岩中产 Neosekagerina chehi Sheng,Chusenlla schwagerinaeformis Shegg二属二种。1980年高原地调大队四分队相继在日土县多玛区欧拉、多尔冬山和狮泉河羊尾山找到了茅口阶的地层和丰富的(虫莛)类化石。在日土县多玛区南欧拉作了实测剖面,建立龙格组,为深灰色到浅灰色的厚层到块状的生物灰岩,厚度441.13米,其中产极丰富的(虫莛)类,并有四射珊瑚、腕足类、腹足类等化石,其上与下三叠统含 Claraia 动物群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其下未见底,但在多尔冬山,见到本组与下伏栖霞阶吞龙共巴组呈整合接触。龙格组的(虫莛)类化石很多,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仅报导主要属及部分新资料,共计18属19种5未定种,其中1新属13新种1新亚种:Ozawainella sp.,Staffella?sp.Nankinella long-  相似文献   

2.
(虫筳)是一种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平静正常浅海中的生物,它借助细小的伪足在海底作极缓慢的爬行。这样的推断已经为人们所熟知,然而,要具体叙述其生态特点却非常困难。一方面是因为(虫筳)早已绝灭,我们不可能在实验室对它的生态进行实验和直接观察,不可能就其原生质特点、繁殖周期、食性、自然栖息等各个生态现象进行总结并归纳出它实际的生态特点;另一方面,人们还很少对(虫筳)的生态进行详细的研究。近年,关于(虫筳)营浮游生活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提法也越来越多。有的人认为(虫筳)的某些分子在生命周期的某一时期内可能是浮游生活;也有人认为(虫筳)的部分属种或许是营浮游生活的。盛金章(1959)认为拉且尔(虫筳)(Reichelina)和喇叭(虫筳)(Codonofusiella)等特殊壳形的(虫筳)可能是属于浮游生活的类型;  相似文献   

3.
广西宜山马平组的■类化石分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讨论了广西宜山马平组(虫筳)类化石的分带情况,并和国内有关地区的上石炭——早二叠统的(虫筳)类化石带进行了对比。根据对采自宜山马脑山连续地层剖面上约120个(虫筳)类化石种的研究,该地马平组的(虫筳)类化石可自上而下分为三带、四亚带: 栖霞组 Misellina claudiae 带; 马平组 Ⅲ. Pseudoendothyra discalis(sp.nov.) 带; Ⅱ. Pseudoschwagerina 带; (4)Eoparafusulina simplex 亚带; (3)Sphaeroschwagerina subrotunda-Robustoschwagerina 亚带; (2)Pseudoschwagerina cheni 亚带; Ⅰ.Triticites 带; (1)Triticites simplex 亚带; 黄龙组 Fusulina-Fusulinella. 本文还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发育于该地马平组顶部的一个独特的(虫筳)类动物群——Pseudoendothyra动物群,对其对比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同时还描述了6个(虫筳)类化石新种。  相似文献   

4.
滇西亲冈瓦纳相生物群特征及地层时代的重新厘定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聂泽同  姜建军 《现代地质》1993,7(4):384-393,T001
滇西保山地区丁家寨组及其上覆卧牛寺组,前人根据其中(虫筳)类化石定为上石炭统(马平阶),沿用至今。笔者在该区多门类化石中,见到不同时代的化石混积在一起,包括异地再沉积的早石炭世腕足类Syringothyris,石炭纪的(虫筳)类、珊瑚等。原地埋藏的腕足类有Steriochia litostyla等,并保存有完好的壳刺。厘定后的时代为Sakmarian晚期至Artinskian,它可与西藏的冈瓦纳相地层及生物群进行对比。 滇西腾冲地区空树河组及其上覆的岩子坡组,前人因其含(虫筳)Triticites,Quasifusulina等也定为上石炭统。实际上,空树河组中、上部的多门类化石(包括腕足类、苔藓虫、单体珊瑚和微古植物等),与丁家寨组相似,具有强烈的二叠纪面貌,与冈瓦纳相更为接近。厘定空树河组时代为Sakmarian—Chihsian,它与西藏的相应地层可以很好地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一九八一年,高原地调大队四分队在阿里地区北至龙木湖南散尔多山、南至狮泉河一带的地质工作中,采到大量(虫莛)类化石。含(虫莛)化石层位共计有三,即:相当茅口阶的龙格组,栖霞阶的吞龙共巴组和相当阿丁斯克阶(狭义)至萨克马尔阶的曲地组。研究成果将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6.
顾松竹 《地质论评》2010,56(6):857-859
有关有孔虫Fusulinid的中文文献,自1920年代李四光的先驱性工作起(李四光,1923;李四光,1924;李四光,1927),经过近90年的积累已经非常丰富.但其中文译名的使用比较混乱,就笔者所见有:纺锤虫、筳蜗、(蜓)、虫 筳等几种.纺锤虫是日文的译名,且日文中"纺锤"两汉字的发音与"fusu"接近;筳蜗则是最早的汉语名(李四光,1923;李四光,1924),现均少用.至于"虫 筳"和""二字,自1920年代到1960年代,多用前者;而自1960年代以后,""逐渐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早二叠世栖霞期吞龙共巴组的(虫莛)类。吞龙共巴组系论1981年王玉净、盛金章、张遴信所命名,他们根据1976年中国科学院西藏科考队路线调查的材料,在缺乏地层资料的情况下,以古生物研究为主,共计描述吞龙共巴组的(虫莛)类4属9种、1比较种、1亲近种(其中有1新种)。1980年,经我们工作,认为吞龙其巴组下部是灰岩,上部是一套碎屑岩系,它与下伏曲地组是整合接触,与上覆茅口阶的龙格组,仅在北部多尔冬山见到是整合接触关系。实测剖面地点是日土县多玛区北部脱塔拉和阿蒙岗日。(虫莛)的采集点是散尔多山、那扎西山、红砂沟、答波、6020高地。在这些采集点中,均在灰岩中含丰富的(虫莛)类。本文共计描述7属及8种,1比较种、2未定种(其中4新种):Pseudofusulina ameng-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了晋西南地区上石炭统太原组(虫筳)类化石研究的初步成果,乡宁甘草山剖面所含(虫筳)类属种十分丰富,可细分为五个亚带,其分带、组合及构造特征很有特色,是华北地区研究生物地层的又一个具有代表性剖面。  相似文献   

9.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大致于(虫筳)类:Triticites—Pseudoshwagerina带的分布时限,沿册亨—紫云(羊场)—罗甸(翁洗)—南丹(六寨)一线,是具有重力流岩类分布的陆棚斜坡相环境.经研究发现一个新的珊瑚(Liuzhaiphyllum)动物群,这些珊瑚化石的保存分属两种不同的生态特征,即原地埋藏或稍经短距离迁移后埋藏.而这些珊瑚都与其浮游生物菊石、牙形刺及(虫筳)类等共生,构成了一个同期组合的化石群.这个化石群既反映其环境,同时又具一定的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南部的本溪群一般被认为是中石炭世维斯发期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物。通过对原本溪群下部所含的大量腕足类、植物及(虫筳)科化石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其地质时代应属纳缪尔期。这种看法也许有助于华北地台区纳缪尔阶的研究。一、区内纳缪尔期地层—湾沟组的岩石组合及生物群特点: 区内纳缪尔期地层,在浑江凹陷带分布较广,以湾沟发育较好,化石丰富,厚度较大,上、下接触关系清楚。其上与本溪群呈整合接触,含Fusulina—Fusulinella带的(虫筳)科化石及植物化石Neuropteris gigantea—Linopteris brongniarti为组合特点和一些地方种、属;其下与含Armenoceras为主的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呈不整合接触。将本区的纳缪尔期沉积,建组为湾沟组。  相似文献   

11.
贵州栖霞组与茅口组的界线讨论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正> 贵州早二迭世地层分布广泛,发育完整,化石丰富,沉积类型多样。自乐森(王寻)在贵州郎岱附近创立茅口组后,盛金章(1963)对紫云二迭纪(虫筳)类化石作了分带研究,较系统地对贵州早二迭世地层进行了划分。本文对贵州栖霞组和茅口组的岩石特征、生物群面貌、两组的界线及栖霞组内的分层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2.
莱得利基虫及其数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衍豪 《地质论评》1950,15(Z2):157-170
莱得利基虫(Redlichia)一属为下寒武纪最重要三叶虫之一,此属在地理上分布之广以及其在地质史上出现时间之长,同时代其他化石均无出其右。几十年来经中外学者各方面之研究,知其在地理上分布似远出乎一般意料之外,其地层上垂直分布似亦与其演化程序有重大关系。至於本属之个体发育,尤饶兴味,由个体发育观察,不  相似文献   

13.
Neochonetes(新戟贝)和Tethyochonetes(特提斯戟贝)是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剖面常见的腕足类化石,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一重大地质历史转折期的古生态和古环境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但它们在外部形态上十分相似,给鉴定工作带来难度。通过对中寨剖面所产该2属化石的详细观察、度量、描述、鉴定、统计与对比,从壳形、壳饰、外部和内部构造等几个方面阐述了Neochonetes和Tethyochonetes的异同。此外,在对所采标本进行分类整理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这2个属较多地出现在长兴阶粉砂质泥岩和硅质泥岩相中,且其时代与岩相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湘中地区中上石炭统划分及其(虫筳)类化石分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上石炭统在湖南省中部比较发育,(蜓)类化石相当丰富,但岩性单调,为一套灰岩和白云岩,以前统称“壶天(群)灰岩”。该名来自田奇■等(1932)的著作,标准地点在湘乡县壶天镇。1964年,“湖南区域地层表”(湖南区调队)首次引用黄龙组和船山组,分别代表中、  相似文献   

15.
西藏羌北地区石炭纪地层的发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藏羌北地区从未发现过有可靠化石依据的石炭纪地层。在西藏1∶25万玛依岗日幅区域地质调查中,于原侏罗系分布区内,发现了一套厚度大于298·05m的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碎屑岩地层。碳酸盐岩中含丰富的Eostaffella、Pseudoendothyra、Milleralla、Ozawainella、Pseudostaffella、Profusulinella、Fusulina、Fusulinella、Triticites、Protricites等,属于典型的石炭纪分子。虽未见顶、底,但它是羌北地层分区的唯一一处有可靠化石依据的石炭纪地层,故建立瓦垄山组(C1-2w)。  相似文献   

16.
纳罗虫属作为一类已经灭绝的节肢动物,主要分布在寒武纪地层中. 其中,黔东南寒武系杷榔生物群的纳罗虫保存在江南斜坡沉积相区,目前在台江革一和剑河辣子寨地区杷榔组中发现了大量纳罗虫标本. 本次研究基于采自剑河辣子寨剖面的213块标本,鉴定为Naraoia taijiangensis,化石主要保存在该剖面3个化石富集层中. 结合这3个化石层的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及化石保存状态,对N. taijiangensis的埋藏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化石保存与快速的沉积事件相关,以印痕化石保存为特征,局部有矿化现象;完整的化石个体出现在较厚的快速沉积层中;不完整的化石则多保存在相对较薄的快速沉积层中. 这一发现为揭示斜坡相区杷榔生物群的埋藏特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阮培华 《地球科学》1990,15(3):299-305,T001
西沙北海槽位于南海北部,是南海大陆坡上较大的海槽之一。本文所研究的介形虫化石系取自西沙北海槽东段的两个站位(KL37、KL41)柱样中。以上两站位中的介形虫化石组合以Krithe属居优势,其次是Wichmannella, Bradleya, Cytheropteron, Acantho-cythereis, Argilloecia, Abyssocythere, "Cythere", Parakrithe, Paijen-borchella等; KL37站、KL41站其沉积地层划分为中、上更新统及全新统。中、上更新统中介形虫化石数量比较丰富,化石面貌相似,均以Krithe sawanensis, Wichmannella dasy-derma, Acanthocythereis cf. araneosa等为主要成分。全新统中介形虫属种单调,化石少,含量较多的有"Cythere" sulcatoperfonata, Bradleya albatrossia, Kriteintrocurva, Abyssocythere regalis等。化石的破碎、溶蚀现象较普遍。  相似文献   

18.
新疆乌什—阿克苏地区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的小壳化石丰富,已描述了近50属90种,包括1个新属,15个新种。计有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单板类、腹足类、骨针类及分类位置未定的化石,还有节肢动物门的高肌虫类。按小壳化石在地层纵向出现的次序及其代表性,可将玉尔吐斯组小壳动物群的比石划分为3个带,即1.Anabarites trisulcatus带;2.Cambroclavus-Aurisella带;3.Adyshevitheca-Xinjiangella带。其中1带可与梅树村阶I.Anabarites-Protohertzina带对比;2—3带大致可与梅树村阶Ⅱ.Paragloborilus-Siphogonuchites带—Ⅲ.Sinosachites-Lapworthella带对比。因Aanbarites trisulcatus的发现,证实玉尔吐斯组的下界可与梅树阶的底界对比;玉尔吐斯组顶部发现的高肌虫有别于筇竹寺阶的高肌虫。前者与大量梅树村期小壳动物共生,可以认为梅树村期已经出现高肌虫的先遣分子。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是中国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勘探调查研究的热点,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出露较全,但多数学者认为柴东地区不存在二叠系。针对扎布萨尕秀组归属于石炭纪还是二叠纪的争议,采集扎布萨尕秀组的砂岩碎屑锆石开展了U-Pb LA-ICP-MS同位素测年,获得40个和谐年龄分布在2488±34 Ma至288±3 Ma之间,最年轻的一组碎屑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288.0±2.0 Ma(MSWD=0.112,n=21)。这意味着该扎布萨尕秀组中的砂岩沉积于288 Ma之后,晚于国际石炭—二叠纪界限(299 Ma)。依据野外调查和已有研究成果,扎布萨尕秀组中赋存丰富的虫筳科化石,其中膨胀型虫筳属Pseudoschwagerina或Sphaeroschwagerina的出现是进入二叠纪的重要标志。结合碎屑锆石年代学和虫筳属化石特征,扎布萨尕秀组应归属早二叠世,说明柴达木东部地区存在二叠纪沉积记录。该认识为深化柴达木盆地晚古生代—中生代沉积建造和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层学证据。   相似文献   

20.
1981年,我队肖伟民、王洪第、康沛泉、沈邦耀等在贵州六枝郎岱洒志一带,测制了早二迭世地层剖面。化石发育较全,尤以(竹蜓)类化石极为丰富,属种繁多,保存甚好;次为珊瑚、腕足及少量其他化石。其中(竹蜓)类化石经笔者研究,发现茅口组第一段上部深灰色厚层夹中厚层泥晶生物屑灰岩中,保存一类旋壁具纤维状构造之层,壳形与南京(竹蜓)十分相似,初房特大的(竹蜓),定名为Sazhiella gen.nov.,归于史塔夫(竹蜓)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