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在新疆乌鲁木齐晚三叠世郝家沟组首次发现了茨康类似管状叶属一新种—郝家沟似管状叶(Solenites haojiagouensis sp.nov.)。该种以普通表皮细胞细长,不发育毛基乳突,气孔器纵向松散排列或呈单列等特征区别于似管状叶属已知种。由于似管状叶属以往仅在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发现,当前新种的发现是中国晚三叠世似管状叶属的首次记录。新种的研究将为了解似管状叶属的分类以及恢复新疆地区晚三叠世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提供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2.
刘淑文 《地质论评》1987,33(2):115-121
羊草沟组是金维静等1962年建立的,当时定时代为早侏罗世。从以后发表的有关论文看,又倾向将时代定为晚三叠世,与华北延长组对比。笔者研究了在羊草沟组上部发现的叶肢介化石有4属9种,与苏联东哈萨克斯坦托洛果依组,我国四川白田坝组和山东蒙阴汶南组的叶肢介群相近,时代为早侏罗世。羊草沟组下部的植物、孢粉和双壳类,经研究后均认为属晚三叠世。羊草沟组的地质时代应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该组是研究三叠系和侏罗系界线的理想层位。  相似文献   

3.
曹洪升 《贵州地质》1993,10(3):195-200
本文通过对古植物生活环境的分析,定性地将黔西晚三叠世植物群分为湿生植物群落、低地植物群落和高地植物群落。利用叶相分析结合该植物群构成特征及当时的沉积特点,推断黔西晚三叠世为潮湿多雨、炎热的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  相似文献   

4.
陇东三叠系延长组主要油源岩发育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吉利明  吴涛  李林涛 《沉积学报》2006,24(3):426-431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陇东地区延长组长8段和长7段分别发现以Aratisporites- Punctatisporites和Asseretospora-Walchiites为代表的孢粉组合,时代分别为中三叠世晚期与晚三叠世早期。通过现生主要植物类型生态环境分布规律的讨论和孢粉植物群已知亲缘关系类型的地层分布特征研究,推测陇东地区中晚三叠世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孢粉植物群反映的古气候为温带—亚热带暖湿或湿热气候。孢粉植物群特征与孢粉化石分异度曲线都表明,本地区长8—长7段沉积时期为持续温暖潮湿的适宜期, 与湖泊发展的长8期大规模湖进和长7期的最大湖泛相一致。孢粉植物群具有北方植物群的明显特征,由于本地区当时濒临大型湖泊,而且长8—长7段沉积时期正处于湖泊扩张的鼎盛期,因此显示出更为湿润的古环境特征。正因为长期稳定温暖潮湿气候和广大的深水湖泊环境为水生藻类的大规模发育创造了条件,从而为本地区长7期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提供了母质来源。  相似文献   

5.
福建永安下白垩统坂头组Elatides属雌球果化石 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自福建永安市下白垩统坂头组的似纵属Elatides雌球果化石进行了宏观形态和角质层特征的研究,这些球果均单独保存,较小,果鳞较多,螺旋状紧密排列,顶端收缩呈尖刺状,与Elatides的特征相符。根据球果的形态、果鳞及其球果中轴的特征,将这些球果鉴定为3个种,即永安似纵(新种)Elatides yonganensis Dai et Sun, sp. nov.、弯叶似纵(相似种)Elatides cf. curvifolius及一未定种Elatides sp.。其中重点描述了新种E. yonganensis的形态特征,该球果以中轴呈波状,果鳞顶端较长、较尖,腹面具有锯齿状的膜质小舌,每一果鳞具有大概5枚种子而区别于以前报道的任一已知种。同时对中国的Elatides化石记录进行了收集整理,Elatides属的球果化石在福建永安坂头组的发现表明其分布区可达25°N,丰富了该属植物的化石记录并扩大了其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6.
从收集整理资料入手,阐述了羊草沟盆地的形成、沉积及演化过程,即羊草沟煤田成煤环境是在火山活动间歇期形成的。分析了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即盆地中心为湖相转化为泥炭沼泽相成煤,向盆地边缘则由扇三角洲转化为泥炭沼泽相的成煤,从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发展:即厚煤带到分叉变薄带,最后无煤带。沉积与中心与聚煤中心重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古植物研究,并结合现代植物地理、板块构造及古地磁学等理论综合分析,提出古植物地理分区应根据:(1)古植被本身性质、(2)古地域分异性、(3)古“三向”地带性等三项原则。据此原则,并综合前人部分分区意见,作者提出我国晚三叠世植物应划分为三个植物区:北方植物区(Danaeopsis-Symopteris植物区)、南方植物区(Dictyophyllum-Clathropteris植物区)及雅鲁藏布江植物区;并推测后者晚三叠世植被可能属于冈瓦纳地区Dicroidium-Lepidopteris植物群性质。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晚三叠世的构造属性,并限制古太平洋板块开始向欧亚大陆俯冲的时间,对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西砬子沟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西砬子沟花岗闪长岩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16±1) Ma,为晚三叠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西砬子沟花岗闪长岩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富硅,高钾,低铁镁钙,富集LREE,相对富集LILE (Rb、Th、U、K),亏损HFSE (Nb、Ta、Ti),这些特征表明西砬子沟花岗闪长岩是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相邻地区同时代火成岩的岩石组合特征与空间分布,笔者认为西砬子沟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发生在晚三叠世之后。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山西太原西山煤田早二叠世早期太原组7号煤层煤核中一种具解剖构造的两侧对称的莲座蕨目聚合囊,这是目前为止华夏植物区已知地质时代最早的两侧对称的莲座蕨目聚合囊。经对比研究,将当前标本归入始莲座蕨属Eoangiopteris Mamay,并建立一新种:山西始莲座蕨E.shanxiensis sp. nov.。新种的主要特征:生殖小羽片至少2.6 mm宽,长度不明,中脉具一“C”形维管束。小羽片明显背卷,但没有影响到聚合囊的排列。聚合囊两侧对称,长0.75~1.1 mm,宽0.35~0.55 mm,由8~12枚孢子囊构成,孢子囊侧向相互接触。聚合囊具短而明显的托,由薄壁组织包围着维管组织构成。孢子囊直径150~250 mm,高550~850 mm,纵切面上呈筒状,具明显的实心的顶端。孢子囊面向外的壁在中下部为2~3层细胞厚,在顶端为3~4层细胞厚,细胞近等径,壁较厚;侧壁和面向内的壁1层细胞厚,在孢子囊中下部呈弦向伸长状,在顶端则呈径向伸长状,壁较薄。孢子数量多,可达1 000粒以上,小,近球形,直径8~13 mm,具三缝构造,孢子壁由外壁和周壁构成,外壁光滑,周壁具细颗粒纹饰。讨论了本新种的系统分类位置,很可能属于辉木科。根据欧美植物区和华夏植物区两侧对称的莲座蕨目聚合囊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本新种的古植物地理学意义。并结合7号煤层煤核中植物化石的组成特征和一些植物的生态解剖学构造简要探讨了本新种的生活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0.
贵州晚三叠世安顺龙(爬行纲:海龙目)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龙陈孝红  王传尚 《地质学报》2007,81(10):1345-1351
本文系统描述了海龙类安顺龙属的一个新种——黄泥河安顺龙(Anshunsaurus huangnihensissp.nov.)。新种采自贵州省兴义市乌纱镇谢米村上三叠统竹竿坡组底部。它与邻区发现的晚三叠世黄果树安顺龙(A.huangguoshuensis)和乌纱安顺龙(A.wushaensis)相比,存在如下相似之处:轭骨呈三射形;荐前椎都约为38枚;颈椎约17枚;趾式为2-3-4-5-4。但是,新种与后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新种的乌喙骨前缘向前延伸较短,而后腹缘向后延伸较远,而后者的情况刚好相反。新种的乌喙骨的特征与在欧洲发现的中三叠世Askeptosaurus italicus和晚三叠世诺利期Endennasaurus acutirostris的较为相近。以上特征指示新种可能为A.italicus和A.huangguoshuensis的过渡类型。这为长颈型海龙类的系统演化和古地理分布提供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贵州二叠纪——三叠纪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南君亚  周德全 《矿物学报》1998,18(2):239-249
通过对贵州二叠纪和三叠纪地层沉积岩相、古生物组合、稀土元素、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发现贵州二叠纪、早一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三个地质时期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有明显差别。其中二叠纪为潮湿的热带海洋性气候,海水相对氧化,盐度正常,平均温度为53℃;早一中三叠世为干燥的大陆性气候,海水相对还原,盐度较高,平均温度为38℃;晚三叠世又转变为潮湿的气候,海水相对氧化,盐度正常,平均温度为44℃。,结合泛大陆演化特征,讨论了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北方晚三叠世植物地理区划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国北方各地晚三叠世植物群特征和古地理状况,将本区划分为二个植物地理单元——远北区(温带区)和隶属于北方区的燕辽—吉南混生植物小区。文中分别论述了各区(小区)的范围、植物群组成特征及其指示的古气候条件;分析了当时古地理条件的影响;说明了混生现象的环境因素。最后,论证了晚三叠世时中国大陆已连为一体,其后内部未再发生大规模的位移或转动;并讨论了植物地理分区的依据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陕西铜川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基于陕西铜川地区上三叠统永坪组和瓦窑堡组发现的孢子花粉化石28属46种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晚三叠世早期至晚期孢粉植物群。根据孢粉植物群的特征探讨了该区晚三叠世古生态、古气候、古地理和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认为研究区晚三叠世早期古气候和沉积环境有利于石油的形成,晚期古气候和沉积环境有利于煤炭和天然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段培新  李长民  刘翠  邓晋福  赵国春 《岩石学报》2014,30(11):3189-3202
本文对内蒙赤峰地区金厂沟梁金矿区内的金厂沟梁、西台子、对面沟花岗质岩体开展了相关研究.金厂沟梁岩体岩性主要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49.9±1.4Ma,为早三叠世.构造环境判别为大陆碰撞造山(CCG).西台子岩体岩性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其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16.7±1.8Ma,为晚三叠世,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位于后造山(POG)区域.对面沟岩体为早白垩世,其中心相岩性是石英二长斑岩,边缘相是石英二长岩,在构造环境判别图中均属于火山弧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推测古亚洲洋构造域在晚三叠世已到末期,从而进入大陆碰撞造山的末期陆内造山阶段.本文提出岩基对后期成矿的控制作用,认为早于成矿时期所形成的板状侵入体为后期成矿提供必要条件,较为合理的解释金厂沟梁地区金矿分布的成因,并可能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河南宜阳地区下三叠统刘家沟组红色砂岩中发育数十种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如皱饰构造、脱水裂痕、微生物席碎片等。按照其形态特征的演化可分为4个不同的组合,由下往上依次为皱饰构造组合、隆脊构造组合、小型脱水裂痕组合和大型脱水裂痕组合,其分别反映了不同的古环境与古气候:(1)皱饰构造组合反映了弱氧化的温暖、潮湿环境;(2)隆脊构造组合反映了富氧的温暖、潮湿环境;(3)小型脱水裂痕组合反映了弱氧化的温暖、半干旱环境;(4)大型脱水裂痕组合反映了富氧的炎热、半干旱—干旱环境。依据研究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石学特征,认为早三叠世宜阳地区的古环境由湿润、温暖、弱氧化向炎热、半干旱、富氧转变。两者比较表明,宜阳地区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发育与演化是对早三叠世陆相古环境细微变化的联动响应。  相似文献   

16.
邢智峰  周虎  林佳  王敏  郑伟 《古地理学报》2018,20(2):191-206
河南宜阳地区下三叠统刘家沟组红色砂岩中发育数十种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如皱饰构造、脱水裂痕、微生物席碎片等。按照其形态特征的演化可分为4个不同的组合,由下往上依次为皱饰构造组合、隆脊构造组合、小型脱水裂痕组合和大型脱水裂痕组合,其分别反映了不同的古环境与古气候: (1)皱饰构造组合反映了弱氧化的温暖、潮湿环境;(2)隆脊构造组合反映了富氧的温暖、潮湿环境;(3)小型脱水裂痕组合反映了弱氧化的温暖、半干旱环境;(4)大型脱水裂痕组合反映了富氧的炎热、半干旱—干旱环境。依据研究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石学特征,认为早三叠世宜阳地区的古环境由湿润、温暖、弱氧化向炎热、半干旱、富氧转变。两者比较表明,宜阳地区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发育与演化是对早三叠世陆相古环境细微变化的联动响应。  相似文献   

17.
植物化石记录了丰富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为研究地史时期气候变迁、古环境重建提供了依据。2018年在甘肃白银宝积山盆地中侏罗统窑街组采集到了屈囊蕨属植物叶片化石。通过对当前标本的宏观形态学特征研究,将其归于山西屈囊蕨(Gonatosorus shansiensis)。屈囊蕨属在中国发现的化石记录较少,该属化石在甘肃宝积山盆地为首次发现。现生蚌壳蕨科植物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推测甘肃宝积山盆在中侏罗世为温暖潮湿的环境。屈囊蕨属植物在中侏罗世的分布区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中部,到早白垩世逐渐转移到东北地区,反应出逐渐向北推进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Sphenopteris(楔羊齿属)叶化石在全球晚古生代地层中广泛出现,但该属的系统分类位置及演化特征仍有待深入探讨,而且只有极少数种的表皮及气孔微细构造得到揭示。笔者在甘肃永昌乌拉尔统山西组中发现了2种形态保存较好且具有角质层的楔羊齿,分别是 Sphenopteris yongchangensis sp. nov.(永昌楔羊齿—新种)和Sphenopteris nystroemii (弱楔羊齿)。前者小羽片呈扇形,基部连合,侧脉分叉1次,气孔作椭圆状且为两面生; 后者小羽片呈梭形且顶端钝圆,侧脉分叉1次并达缘,气孔分布于脉间区。经对比,文中报道的2种楔羊齿可能属皱羊齿目(Lyginopteridales)。此外,统计了Sphenopteris在晚古生代的269个化石记录,结合该属的形态学、解剖学特征和分布记录,探讨了其多样性演化和古地理分布,结果表明: 宾夕法尼亚亚纪至乌拉尔世,Sphenopteris广泛分布于全球中低纬度地区,呈现出高度变异和分化; 自晚泥盆世至二叠纪,Sphenopteris型叶化石在中国自华南向华北迁移演化,说明其多样性特征不仅与湿润气候密切相关,而且与其古地理分布相耦合。  相似文献   

19.
根据库车河剖面三叠-侏罗系干酪根显微组分的分布特点,将干酪根显微组分划分为5种组合和12种亚组合,结合沉积特征等资料推测每一种亚组合所对应的沉积环境。根据孢粉化石母体植物的生态习性推测三叠-侏罗系沉积时期古气候的变化规律是:由半干旱(俄霍布拉克组)→半潮湿(克拉玛依组下段)→潮湿(克拉玛依组上段-克孜勒努尔组下段)→半干旱、半潮湿(克孜勒努尔组上段-恰克马克组)→半干旱(齐古组、喀拉扎组);由热带、亚热带型气候(俄霍布拉克组-塔里奇克组)→亚热带-暖温带型气候(阿合组-克孜勒努尔组)→亚热带型气候(恰克马克组-喀拉扎组)。根据干酪根显微组分、沉积特征等资料推测俄霍布拉克组、克拉玛依组上部标志层段、黄山街组二-四段中、下部、阳霞组上部标志层段和恰克马克组为该区三叠-侏罗纪五个主要的湖泊(滨浅湖、半深湖-深湖)发育期;齐古组为洪泛湖泊发育期;塔里奇克组、阳霞组下段和克孜勒努尔组为三个主要的沼泽(以河沼为主,如岸后沼泽、分流间沼泽等)发育期。  相似文献   

20.
西秦岭关家沟组地层时代、物源及其构造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秦岭关家沟组贾昌沟砂板岩所夹的硅质岩层中发现晚石炭世和晚二叠世的古生物化石;在关家沟组砾岩中所采的花岗质和火山质砾石,利用氩-氩(40Ar/39Ar)法测年所获得的年龄为晚三叠世。对关家沟组物源及其古水流分析,其古水流方向230°~356°,其物源主要来自南东侧活动大陆边缘的碧口岛弧,且秦岭全面碰撞造山期为早中生代。由此,初步推测关家沟组形成时代可能与秦岭全面碰撞造山为同期——早中生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