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信息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经济体,都将提升信息产业竞争力作为关注焦点。中国和印度均高度重视信息产业,但在促进产业发展的策略和模式上截然不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运用附加值贸易数据测算中、印两国信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和分工地位,并从国家产业政策和区位条件的角度比较两国信息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机制和效果。研究发现:加强“硬件”制造能显著提升中国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软件”优先的政策导向并未改善印度信息产业的整体实力,中国优先发展“硬件”并兼顾“软件”的产业政策更有利于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区位条件来看,印度缺乏全面发展“硬件”制造的基础条件,中国则为“硬件”制造和“软件”服务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全球及中国锂离子电池专利年度分布、地域分布、技术分布、主要竞争对手、核心专利等方面进行研究,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发表论文与申请专利情况进行协同性分析,对产业政策的出台及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考察动力电池技术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情况及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重点研究领域是电极;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垄断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技术与市场;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日本;学科技术及产业技术几乎同步发展,技术路线呈多元化;产业政策的出台是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发展的支撑;锂离子电池技术处于发展期,中、小企业具有较多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3.
论文分析了美国风电产业政策演进的历程、特征与影响因素,这对于推进中国风电产业政策升级和提升政策效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扼要刻画美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美国风电产业的政策框架;考察了美国风电产业政策的演进历程并进行了阶段划分,探讨了风电产业萌芽示范期、缓慢发展期、快速增长期和优化增长期等阶段的政策背景、内容和绩效。基于对演进历程的系统回顾,提出了美国风电产业政策演进的四大特征,并揭示了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院论文分析了美国风电产业政策演进的历程、特征与影响因素,这对于推进中国风电产业政策升级和提升政策效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扼要刻画美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美国风电产业的政策框架;考察了美国风电产业政策的演进历程并进行了阶段划分,探讨了风电产业萌芽示范期、缓慢发展期、快速增长期和优化增长期等阶段的政策背景、内容和绩效.基于对演进历程的系统回顾,提出了美国风电产业政策演进的四大特征,并揭示了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企业创新合作网络是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通道。基于技术特征不同等原因,电子与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创新合作网络呈现出相似性和差异性。文章通过研究上海浦东新区电子与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创新信息来源及与创新合作伙伴交流情况,认为这两个产业的企业创新合作网络建设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由于绝大多数生物医药和电子与信息企业属于植入型的企业,尤其不少是跨国公司企业,母公司、国外供应商是其主要的创新合作伙伴,他们的本地根植性较弱。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更体现出技术驱动的特征,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交流比较频繁;而客户在电子与信息企业的创新过程中越来越重要,与客户的创新合作交流要比生物医药企业更紧密。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厦门市"汽车-工程机械"产业企业的发展实际,对影响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其中经济因素包括企业R&D投入、科技人才资源、产学研合作和专利品牌建设;非经济因素包括企业制度管理、企业文化氛围和政府政策行为。在此基础上,以厦工重工为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提高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达  张绍文 《热带地理》2022,42(1):113-122
为解决乡村振兴中乡镇政府如何选择正确产业和如何制定合理产业政策2个重要问题,运用新结构经济学“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分析并提出乡镇“有为政府”产业政策演化的逻辑框架:1)选择产业,依据“两步六轨法”选择具备相似资源禀赋、约束条件的产业。2)政策制定,针对筛选出的产业制定合理的政策内容、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以支持产业发展。以该逻辑框架为依据分析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罕镇的产业现状、目标乡镇比较优势产业,发现勐罕镇领先型产业为菠萝种植业,应通过引进菠萝深度加工企业,建设营销网络、运输网络,提供市场信息支持产业发展;转进型产业为传统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应通过建立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培训农户种养能力,提高农户市场参与度;“弯道超车型”产业为酒类制造和傣药生产等,应通过联合农户开发制造技术体系,协助注册品牌商标,建设生产和成品制造基地等促进产业发展,从而完成了逻辑框架的实践检验。总体上,因势利导逻辑框架既结合实际又着眼未来,为乡镇政府的产业政策决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尼泊尔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国和印度包围之中,由于历史原因,其经济、政治、军事等长期受到制约。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印近年来领土和国际政治问题的冲突与分歧,尼泊尔正在成为中印新的角力场。本文首先通过构建地缘影响力模型进行演变格局分析与趋势预测,并加入世界环境和区域环境两方面影响因素,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预测中、尼、印三国未来战略行动方向。综合以上分析发现:1)2000年—2016年,中国对尼泊尔地缘影响力较于印度对于尼泊尔地缘影响力上升趋势明显,预计在2022年至2023年中、印对尼泊尔地缘影响力达到平衡。2)硬实力是中国对尼泊尔地缘影响力上升的关键因素;软实力和交流互动力是未来中国增强在尼泊尔地缘影响力的发展因素;地理环境是中国对尼泊尔地缘影响力发展的制约因素。3)未来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性合作战略,印度形成对中国遏制性防范战略,尼泊尔维持被动性中印平衡战略。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印贸易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印度的双边关系一直牵动着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格局,研究其贸易关系对推进双边关系、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合作及“一带一路”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贸易角度入手,深入剖析中印贸易关系发展态势,探讨中印贸易商品结构及敏感行业,评估中印贸易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期为中印关系演变提供有利支撑。研究发现:(1)2001—2017年中国与印度的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但印度在中国的贸易地位提升较慢;(2)东部沿海省份与印度的贸易联系较紧密,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与印度的贸易联系相对较弱;(3)中、印双方均未能识别出明显的敏感行业,中国从印度进口主要商品为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而中国出口印度的商品逐渐转为技术密集型商品;(4)机械设备、化学制品业的出口拉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相对较高,而非金属矿物制品、矿物的出口拉动对印度的经济发展贡献相对较高;(5)出口印度对东部沿海贸易大省的经济拉动比较明显,对于印度毗邻的西藏、新疆两个自治区的拉动也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0.
日本钢铁工业发展与空间格局演化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平 《地理研究》1999,18(3):282-288
日本钢铁工业发展与空间格局演变,体现了工业发展及其空间组织变化规律的内在作用,是各种区位因素变化的结果。文章通过对影响日本钢铁工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原料供给、技术进步、企业市场分割行为、以及其他微观区位条件与产业政策、地域政策等因素的分析,揭示了日本钢铁工业发展与空间格局演化过程及其内在机制,并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空间格局重组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巴西大豆生产、贸易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西大豆近十年快速发展,产量迅速提高,国际贸易地位不断上升。本文对巴西大豆产业发展作了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即政府强大的科技投入和产业政策支持,使巴西大豆不断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成为农产品出口创汇的第一来源。借鉴巴西大豆成功经验,作者提出了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印城镇化区域差异及城镇体系空间演化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发展历程较为相似,但发展路径和模式差异较大。两个国家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发展环境等的显著差异已经吸引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地理学视角出发,重点关注两国城镇化及城镇体系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演化过程。以人口普查和联合国城市人口数据为基础,采用空间分析、参数估计、非参数估计等多种方法,对中印两国城镇化和城镇体系的空间特征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区域差异由南北差异转变为沿海—内部差异,而印度南北差异的格局则基本稳定;② 从省(邦)级空间尺度来看,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都呈现正相关关系,当城镇化率超过50%后,两者的相关性更为显著,但是近年来中国人口密度与城镇化率的相关性不断增强,而印度则呈现降低的趋势;③ 现阶段中印两国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镇体系符合位序—规模分布的特征,但是经济改革对于两个国家城镇体系空间演化的影响差异明显,改革使得中国城镇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地理历史因素向经济系统空间结构转变,而印度城镇发展的驱动力始终是地理历史因素,经济改革甚至降低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月12至13日,中印两国边界谈判特别代表第二次谈判在北京紧锣密鼓地进行。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前驻印度大使程瑞声先生,他为我们讲述了中印边界问题多年来的风风雨雨。1979年,我赴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担任参赞。这期间,中国和印度的关系已经开始缓和,双方有了一些友好的交往,但是高层之间仍然很少往来。按照常理,周恩来总理于1960年已经访问过印度,印度的总理也应该回访。但是,当时任印度总理的英迪拉·甘地认为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是她访问中国的前提,所以尽管中国政府发出了邀请,她却一直没有成行。1982年12月9日是柯棣华医生逝世40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14.
中印两国国情相似,但土地制度迥异,本文对两国的土地制度进行了简单介绍,对两国土地制度的效能进行了对比,得出了中国需要坚持和完善土地公有制的结论,并且参照印度土地管理和土地征收的经验对改进我国土地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已形成一批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有赖于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最后提出构建以政府、企业、教育科研、中介服务为主体要素,政策导向为辅助体系的高效区域经济创新体系,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集中配置资源,建立支持发展平台,科学地选择差异化发展方向,大力引导企业围绕产业链进行横向和纵向集聚,积极培育集群品牌,使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印度凭借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和输出大国。印度软件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地理集聚与扩散现象。借助国内外关于集聚与扩散理论的研究框架,利用印度官方统计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印度软件产业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分析了各阶段软件产业的企业内部的集聚特征。把影响印度软件业集聚与扩散的影响因子概括为智力资源,区域环境,供应链环境,政策扶持以及印度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研究近年来印度软件产业的集聚与从工业中心发生扩散的现象及原因,有利于对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和集聚地的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美国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卓有成效,这与其恰当的政策扶持密不可分,生物医药产业即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政府主导的制度供给和制度变迁是促成其繁荣的根本原因。首先,美国政府建立了基于政府基金的基础研究投资制度,巩固知识基础;其次,适时修改管制制度,促进知识产业化;再次,改革卫生保健制度,扩大市场需求。这一系列制度变革,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性难题,为其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美国通过政府提供制度供给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玉婷  李禾禾  倪颖  王瑜  葛飞 《盐湖研究》2020,28(3):109-114
基于中国盐湖硼资源开发动态,选择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从盐湖卤水硼资源提取相关专利申请时间、地域分布、主要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专利包含多种盐湖硼资源提取方法,并且逐步走向成熟,其中萃取法已成为研究重点。近期关于多种伴生资源综合开发的专利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国内盐湖硼资源提取技术后续开发和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稀土元素(REEs)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新技术和绿色创新应用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长期以来,中国在世界稀土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其仍然面临一系列的国际贸易争端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挑战。面对各种严峻的形势,中国政府一直采取各种产业重组和规制改革的措施,旨在促进稀土产业健康发展。本文系统整理和分析了稀土产业发展及其改革政策的相关文献,结合相关宏观数据分析,探讨了中国稀土产业现状、产业重组的进展及稀土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稀土政策从"放开生产和开放供应"到"限制低质量开发,鼓励高质量稀土出口"再到"整合稀土资源贸易"的演变历程,对出口配额、出口关税、环境法、资源利用技术、行业整合、资源储备等六种关键政策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中国小型稀土矿治理的政策建议,包括:继续保持打击稀土非法开采的高压势态、加快组建大型稀土企业集团、加强重点环节管理、支持技术创新和应用产业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同时,也提出了完善矿产资源法修订的有关建议,包括:提高稀土行业准入门槛、抑制低端产能过剩、严格稀土企业的环保核查、严格遵循"三率"最低指标要求,合理开发利用稀土资源。上述建议可为促进中国稀土行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科学认识印度的边境战略对中国制定合理的对印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研究难以解释在中印综合实力悬殊条件下,印度为何一直在中印边境地区挑衅和蚕食,很难为未来中国调整对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构建国家边境投射力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选取乾隆时期、清代末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和2000年以后的近期为时间节点,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调研,解释不同时期喜马拉雅山脉两侧主要政治实体的边境战略行为,以史为鉴,为中国调整对印边境战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国家边境投射力是政治实体选择边境战略的重要依据,综合国力、牵制力量、地缘距离和经贸往来是影响国家边境投射力的主要因素。(2)中国综合国力强盛,没有受到牵制力量的羁绊时,国家边境投射力投射强度增加,成为喜马拉雅地区边境战略行为中的强势方;反之,则会成为弱势方。(3)基于国家边境投射力分析框架,提出中国对印边境战略调整的方向,即评估中印两国的国家边境投射力变化、重视外部牵制力量、加强中国国家边境投射力的投射强度、推动边境贸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