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河道是陆架出现最多的限制性灾害地质因素,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并挖掘隐藏其中的地质信息,能为海洋工程建设与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并有助于复原沉积作用的发育历史。从单道地震剖面识别古河道并对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后发现,海南岛西南海域沉积层中至少有3期埋藏古河道分布,其中30~80 m水深最为发育,推测分别发育于MIS2、MIS4及MIS5;古河流整体上沉积动力条件较弱,古河道空间分布总体上受海南岛岸线空间分布控制,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海南岛陆域,部分沉积物可能来源于古红河流域;即便受到海平面升降的影响,水系空间分布格局在时间上仍然具有较强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传统的地震相分析方法,分析总结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浅地层地震剖面反射波的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等特征,形成对长江水下三角洲各典型地震相特征的认识,圈定相应的地震相范围,并结合钻孔资料,解释了长江口范围三角洲前积、浅海沉积、古河道等各沉积相的分布。结果表明,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浅地层各地震相特征明显。典型的三角洲前积地震相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外东北部,其余大部为典型浅海沉积地震相,且浅海地震相特征向口内逐渐变弱,表现为浅砂或淤泥型地震相,向口外逐渐有晚更新世基底地震相出露,并发育古河道地震相,此外,浅层气地震相嵌入区内各个地震相范围。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外陆架区埋藏古河道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量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资料显示长江口外的广大海域分布着大量埋藏古河道,据区域浅层地质特征及地震相特征,可把研究区埋藏古河道断面划分为对称、不对称和复式三种类型;河道内充填的沉积物复杂多样;古河道主要存在于晚更新世晚期沉积层中。60个古河道断面串联成长180km的古长江河系以及长64km的古舟山河和长近100km的古钱塘江河两条支流河道系。长江古河道宽深比较大,盛冰期时深切81~109m,河底纵比降为0.82×10-4,平均古流量约为535.24m3/s,最大断面的古流量为20433.72m3/s。按比降-河宽法判别,当时古长江河道为辫状分汊河型。  相似文献   

4.
大量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资料显示长江口外的广大海域分布着大量埋藏古河道,据区域浅层地质特征及地震相特征,可把研究区埋藏古河道断面划分为对称、不对称和复式三种类型;河道内充填的沉积物复杂多样;古河道主要存在于晚更新世晚期沉积层中。60个古河道断面串联成长180 km的古长江河系以及长64 km的古舟山河和长近100 km的古钱塘江河两条支流河道系。长江古河道宽深比较大,盛冰期时深切81~109 m,河底纵比降为0.82×10-4,平均古流量约为535.24 m3/s,最大断面的古流量为20 433.72 m3/s。按比降河宽法判别,当时古长江河道为辫状分汊河型。  相似文献   

5.
以高分辨率浅地层地震剖面解译资料为基础,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埋藏古河谷体系进行地貌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南黄海西部陆架浅海区海底以下几米到十几米埋藏着末次冰期最盛期形成的两大树枝状古河道网,主干河道断面向海逐渐变宽、加深;研究区末次盛冰期古河道除了具有其他海域古河道的U形和V形特征外,还有W形、箱形(近似矩形)和倒梯形河道断面。复合式和双层(多层)河道以及不对称型河道断面形态也比较常见,反映了研究区末次盛冰期古河道具有复杂的断面形态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6.
南黄海西部浅部地层地震层序及其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黄海陆架在第四纪具有海侵—海退交替发生、海陆相地层交互沉积的特点,沉积相及其分布主要受海平面变化与古河流及其三角洲的控制。对南黄海西部地区采集的5600km浅层地震剖面进行了层序划分与解释,得到以下认识:(1)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南黄海地层可分为U1—U14共14个地震地层单元,组成6个地震层序,代表了6次大规模海侵-海退过程,其中氧同位素5期海相地层在该地区最发育;(2)根据全新世地层厚度变化,将该区分为6个沉积区:东部弱沉积区、中北部沉积发育区、海州湾外侵蚀区、废黄河口沉积区、射阳河口岸外侵蚀区和苏北浅滩沉积区;(3)氧同位素6期至2期,南黄海西部陆相层内发育了3期埋藏古河道:上层古河道发育于氧同位素2期,古长江水系、古黄河水系分别自南黄海南部、北部流入古黄海;中层古河道发育于氧同位素4期,仅分布于近岸地区;下层古河道发育于氧同位素6期,分布于123°E以西地区,其南部古河道应为古长江水系,规模较大,其北部古河道规模较小,分布范围有限;(4)古长江第四纪早期在古黄海入海,古黄河在氧同位素5期中后期也开始自古黄海入海,其古河道发育具有一定继承性,后期发育规模逐渐增大;(5)气候温暖的高海面时期发育于构造沉降...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海南岛南部浅海海洋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在研究区域进行了单道地震测量和侧扫声呐测量工作,单道地震剖面显示,在研究区域分布有两条海底埋藏古河道,根据剖面位置,大致确定了研究区域海底埋藏古河道的分布和走向;根据侧扫声呐声图图像,发现在研究区域20m以深海域广泛发育沙脊、沙波地貌。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存在潜在的海洋地质灾害因素,研究结果不仅对海南岛海岸带、陆架开发中的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问题的调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而且对于研究海南岛陆架地质环境演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海珠江口盆地地质灾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俊仁 《热带海洋》1996,15(1):9-16
南海珠江口盆地潜伏着多种地质灾害因素,对海洋开发、油气资源勘探、海底管线铺设等构成直接危害或潜在的威胁。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华项目实际调查资料,对区内地震、活动断裂、海底滑坡、浅层气、活动沙波。埋藏古河道等潜在灾害因素作了分析,讨论了它们的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提出防避灾害事件发生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潍河下游地区浅埋古河道沉积与第四系地层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浅埋古河道带以冲洪积扇体为核心向北呈指掌状分布,古河道沉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早期沉积以中、细砂为主,粒度变化比较大,晚期沉积物以粉砂为主。在垂向上,古河道自下而上分为5段,其粒径呈愈向上愈细的趋势。钻孔剖面分析表明,潍河古河道沉积在横向上摆动幅度不大,沉积物自浅埋古河道主流带向两侧逐渐变细,沉积物粒度也随水动力强弱变化而变化,从上游到下游粒度变细,分选性增强。潍河下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共发育5期古河道,与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相对应。其中Ⅰ、Ⅱ期古河道厚度大,颗粒组,纵向上连续性好,为优良的含水层,其埋藏层位与古卤水埋藏层位基本一致,相互贯通,古河道成为卤水入侵的良好通道。晚期古河道沉积厚度大,沉积物粒度小,是早期主要的淡水取水层,但人类开采地下水的活动使其已成为海水入侵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0.
南海珠江口盆地潜伏着多种地质灾害因素,对海洋开发、油气资源勘探、海底管线铺设等构成直接危害或潜在的威胁。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华项目(CPR/85/044)实际调查资料,对区内地震、活动断裂、海底滑坡、浅层气、活动沙波.埋藏古河道等潜在灾害因素作了分析,讨论了它们的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提出防避灾害事件发生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第四纪时期,中国近海气候为冰期和间冰期周期性交替出现,黄、东海陆架区海、陆相地层交替沉积.海底第四系淡水资源主要是赋存在近海相对比较封闭的古河道砂层地层环境中.利用舟山北部海域2009年完成的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测量成果,结合前人调查资料和邻近陆地地区的水文地质资料,对地震资料进行了解译和综合分析研究,初步圈定了早更新世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辽东湾中部高分辨率浅地层地震资料及工程地质钻孔资料为依据,运用地震地层学理论及方法,通过研究浅地层的沉积结构,并将它们转换为对应沉积现象,如:河口扇体、埋藏古河道、底辟等。通过分析研究,试图探讨这一区域的浅地层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3.
古河道,常是理想的水源地.因为古河道的第四纪堆积物在长期各种综合因素作用下,不但层数多,而且厚度大,水量丰富,水质又好.开发古河道投资少、见效快.因此,要大力寻找和开发古河道,尤其是在滨海地带和缺水地区更应对古河道加强研究,以便能充分开发利用.有些古河道在地面上有地貌形迹可查,但大部古河道无任何遗迹或虽有遗迹却被洪水及人工改造后模糊难辨,给寻找带来困难.最好用综合分析方法来判定古河道大小.  相似文献   

14.
根据采集的3 500km浅地层剖面资料,对闽北近岸海域末次盛冰期古河道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宽度、深度变化特征)和垂向剖面反射特征(反射界面、层序内部反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在末次盛冰期古河道体系的平面展布和古河道典型断面反射特征,初步推测了其起源及形成时的地质环境。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存在一个古河道体系,结合当时古地形及地理位置综合分析,古河道分布与当时海底的地形变化大致对应,推测其中一条走向大致为EW向的古河道可能来源于闽江,另外一条走向为SN向的古河道可能来源于长江支流,具体起源尚待进一步探讨;(2)进一步验证了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研究区从发生海退裸露地表发育古河道到再次遭受海侵形成浅海环境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海区海底不稳定性地质因素的地震相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是以珠江口海区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剖面资料为基础,用地震相分析方法来识别海底浅层断层,埋藏古河道、泥底辟、浅层气及活动沙波等不稳定地质类型,并从第四纪以来海平面的升降变化作用、海区新构造运动与海洋水动力学等方面,探讨了这些不稳定类型的可能成因以及它们与海洋石油勘探、开采有关海底工程设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陆架区埋藏古河道与古三角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论述了晚更新世低海面时期,在珠江口陆架区埋藏古河道与古三角洲分布规律及其特征和埋藏古河道与古三洲角形成的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17.
莱州湾南岸平原浅埋古河道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菜州湾海岸平原在埋深60m内的浅埋古河道带,可分弥河、潍河和白浪河3个系统,它们大都呈掌状、放射状分布,并与其所属诉冲洪积扇范围相吻合,该区古河道的形成和发育是新构造运动和古气候环境演变的结果。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该区有6期古河道发育,其中玉木早冰期古河道和玉木主冰期古河道的砂体沉积粒度粗、连通性好、分布广,即是富水性强、水质好的淡水含水层,又是该区海(咸)水入侵的主要通道,控制在线积粒度粗、连通  相似文献   

18.
刘阿成  张杰  唐建忠 《海洋学报》2020,42(11):49-61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单道浅地震剖面资料研究闽江口外海域的全新统沉积作用。研究区的全新统底面为MIS 2期侵蚀面,局部为古河道,深度一般在现海面下约30~60 m,最深约65 m;近岸浅,外海深,局部受古河道的下切影响呈条带状负地形。全新统由早全新世晚期以来的海相沉积层(U1)和早全新世河流湖沼相沉积层(U2)组成,前者包括滨浅海平行地震相和河口滨岸前积地震相,根据其反射波向陆上超和向海下超底界面,结合沉积物厚度分布特征,可以判断主要的沉积物来源和运移趋势。全新统沉积层厚度一般为10~20 m,最厚约38 m,位于古河道区,但是在马祖列岛和白犬列岛之间海区缺失。海相全新统沉积层的厚度为数米至20 m,最厚约25 m,位于研究区东南部(海坛岛东侧)。自全新世海侵以来,沉积物主要来源于3部分:台湾海峡来沙为研究区南部海区提供了沉积物;闽江悬沙扩散沉积物覆盖研究区北部海区,主要沿NE方向至外海,在河口向南呈舌状,现代沉积中心位于河口北部,厚度大于15 m;浙闽沿岸流来沙对研究区东北部海区的沉积物有影响。沉积环境划分为台湾海峡源沉积区、闽江源沉积区、东北部混合沉积区和马祖-白犬沉积缺失区,平均沉积速...  相似文献   

19.
舟山北部海域海底第四系淡水资源赋存潜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东海舟山北部海域海底第四系淡水资源赋存情况,本文在系统分析舟山北部海域地质钻孔和单道地震资料基础上,分析了研究海域海底第四纪地层结构与沉积环境,阐述了研究海域海底松散沉积物分布规律,探讨了上海陆地地区早更新世中、晚期和早期古河道在研究海域的延伸和分布状况,分析了研究海域海底第四系含水层赋存状况。研究海域第四系可供开发利用的主要含水层为早更新世中、晚期的第四承压含水层(Ⅳ)和早更新世早期的第五承压含水层(Ⅴ);第四承压含水层古河道分布区富水性最佳,含水层顶部发育厚层黏性土隔水层区域赋存淡水资源的可能性很大,含水层开发利用潜力可分为开发前景良好A区、开发前景较好B区和开发前景一般C区3类;第五承压含水层在古河道分布区富水性强,具有很好的淡水赋存潜力和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埋藏古河道作为一种灾害性地质特征,可能对钻井平台就位、海上桩基的打入及桩基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渤海某油田开发项目在工程物探调查中发现在预定平台位置处有埋藏古河道。为保证油田顺利开发,开展了埋藏古河道对海洋石油平台安全性的影响研究。通过埋藏古河道对钻井平台就位的影响分析,对桩的可打入性的影响分析和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分析,成功探索出了油田开发项目中遇到埋藏古河道的解决思路。该灾害性地质特征的成功论证,既保证了该项目的顺利进行,又探索出了油田开发项目中遇到该问题的解决思路,对我国海洋石油的开发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