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国华  罗增雄 《地震》1998,18(2):146-154
1995年7月12日,在云南省西南部的孟连县以西中缅边境发生了一次Ms7.3强烈地震。震前,距震中280km以远的滇西实验场重力网红河断裂以西出现了重力异常,平均变化幅值达70×10^-8ms^-1,最大变化幅值达114×10^-8ms^-2,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所测量队重力组根据上述重力异常变化,对此次地震作了较好的中短期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2.
滇西实验场两次中强地震前后尾波衰减的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秦嘉政  刘祖荫 《中国地震》1995,11(3):212-221
本文在地方震尾波散理论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了1992年12月发生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永胜期纳地区的两次Ms5.4,5.1地震前后的序列地震尾波振幅衰减率β和尾波Q^-1值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衰减特征。结果表明,尾波衰减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小区域范围的非均匀性,在主震震中附近的近场区内,主震期间的β值是0.0076s^-1,相应的Qc^-1值是0.0056;余震期间的β值是0.0209s^-1,相  相似文献   

3.
河南范县ML 4.7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使用“LGADJ”软件,分析范县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特征发现:震中附近的重力点值在地震的孕育-发震-震后调整阶段,出现了下降-上升-下降的过程。从重力变化的角度,我们认为,该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支持孕震过程的膨胀理论;指出:通过加强观测研究冀鲁豫交界地区重力场变化,不断探索地震破坏机理,为和谐新农村建设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4.
利用GRACE观测数据研究苏门答腊区域的黏滞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尝试利用卫星重力观测资料和震后黏弹性松弛理论研究苏门答腊地区的区域流变结构,为更好地认识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提供依据.利用GRACE卫星重力资料,计算了2004年苏门答腊Mw9.3地震的同震及震后的重力变化.计算中使用平滑半径为500km的高斯滤波器.结果显示苏门答腊Mw9.3地震破裂东侧以陆地为主的上盘同震下沉量很大,造成约9x10^-8mS^-2的重力下降阶变,而西侧处于海水下的下盘重力同震上升较小约2x10^-8mS^-2,但其震后上升较快.流变结构对岩石的变形有很大的影响,是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取得可靠科学结果的基础.本文尝试了利用卫星重力变化时间序列来反演苏门答腊地区的黏滞性结构;即基于GRACE时变重力场,利用自重力、黏弹性、平面分层模型模拟了该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变形,并将获得的空间固定点的重力变化与GRACE重力场及点位时间序列进行比较,估计该地区的黏滞性系数在1.0x10^18PaS的量级,且断层两侧的流变参数存在差异.最后结合苏门答腊区域的构造特点讨论了黏滞性系数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严畅达  徐亚 《地球物理学报》2019,62(6):2115-2127
利用GRACE卫星重力可对地震引起的大范围重力变化进行观测,并从重力数据中发现主要的变化特征.发生于2010年的MW8.8智利地震震级较高,可观测到震中附近广泛的同震和震后长期重力变化.本文基于GRACERL05Level-2时变重力场数据,对2010年智利地震的同震和震后长期变化进行了计算.对同震变化的计算发现,智利地震引起的同震变化极值达-5μGal,而本文为减小水文信号的干扰而采用的3年平均的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在对震后重力变化的计算中发现,智利地震震后在2011-2016年间的重力变化存在先增大后逐渐衰减的过程.对震后变化的拟合表明,智利地震震中附近有约1μGal的震后重力变化,震后变化的特征时间约1.1年.同时,在智利地震中未出现较明显的两个震后变化阶段(短期、长期).  相似文献   

6.
太原和灵石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1993年6月26日和1994年4月26日相继在太原和灵石发生的Ms4.3级和Ms4.4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结果表明,距震中越近,重力点值变化越大,震前重力场呈下降变化,震后短时间内仍维持下降,尔后,重力场逐渐回升。导致重力场变化的原因,在地质上表现为断层蠕动;而在深部构造的脆弱部位,水平梯度大,温差热应力高,差异活动明显,是推动断层蠕动,促进重力场变化和地震孕育发生的重要力源之一。  相似文献   

7.
吴国华  罗伯华 《地震研究》1993,16(2):124-131
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地震后,使用2台Worden重力仪在7.6级地震震中附近的大塘乡下扎二进行了定点场地重力测量,本文对这次重力测量的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观测期间在竹塘附近发生的二次强余震(11月27日,M=5.9,11月30日,M=6.7),震前引起了约30×10~(-8)ms~(-2)的重力变化,并且认为这二次强余震的孕育过程可以用DD模式来进行解释,据此初步估算这二次强余震之前的最大应力值约4×10~7达因/厘米~2,应变值约4×10~(-5),震源体的隆起约12厘米。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武威地电台周围150km范围内发生的景泰6.2、门源6.4、天祝西4.7、旦马5.6、雅布赖4.7级地震和共和7.0级地震(△=270km)该台地电阻率(ρs)变化,结果显示:对于前4次地震,该台EW道测值出现10^-1-10^-2量级的ρs短临异常,共和和雅布赖地震前后观测到10^-1量级的ρs短期下降异常。作者研究认为,ρs异常可以是该台EW道探测范围内介质不完整,孕震后期震源力学过  相似文献   

9.
利用江苏重力测网2014—2017年重力场观测资料,采用绝对重力控制与相对重力联测相结合的平差方法,获取2016年射阳M_S 4.4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图。根据射阳M_S 4.4地震前后射阳地区各测线重力段差变化特点,绘制重力场等值线并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相关机理,探讨重力场变化与该地震的内在联系。同震观测数据显示:射阳M_S 4.4地震发生在重力异常值高梯度带附近,发震时震中地区位于NS挤压正异常、EW张拉负异常状态,震后区域重力梯度变化量开始减小,是一种典型的重力异常调整现象。  相似文献   

10.
小金6.6级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与龙门山断裂带之间一个地震活动水平较低的地区.根据该地区近10多年来中小地震活动的频度~震级统计关系,计算得到这一地区7级地震复发周期为435~523年;6级为58~69年;5级为10.1~11.7年.对该区及附近地震活动分析表明,小金地震前6年左右震中附近出现4级背景性地震空区;1989年3月1日小金5.0级地震为空区内逼近地震。小金地震前1年多四川西部曾出现背景性地震条带;震中附近曾出现弱震空区。b 值的时空扫描显示这次地震前2年多附近地区 b 值存在一个由高值到低值的变化过程.对周围4°×4°范围2.5级以上地震活动归一化熵计算结果,断层面总面积熵有下降异常,反映地震时间间隔及单位面积地震频度的熵无变化.  相似文献   

11.
南北地震带中段位于中国大腹部,是青藏块体、华北块体和扬子块体的中间枢纽部位。根据该区布格重力异常图,采用Parker’s三维位场方法进行莫氏面反演并计算该区不同窗口的剩余场推断和解释了条岩石圈断裂,进而研究它们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云南地区6.7级以上地震具有时空丛集分布特点。在1996年丽江7.0级地震结束云南地区20世纪第Ⅳ强震活跃期后,21世纪强震活跃期首发大震研究成为地震形势跟踪的重点。2011年3月24日,滇、缅交界缅甸境内发生孟帕亚7.2级地震,震中距中缅边界仅80km。该地震的动力及地震带、区归属对云南地区6.7级以上地震活动统计特征及其大震形势研判有重要影响。根据地表破裂及余震的空间展布等证据判断,发震断裂为穿越中缅两国的NE向孟帕亚-勐腊断裂(国外称之为Nam Ma断裂)。事实上,北起云南腾冲、龙陵一带,南至泰、缅、老交界地区,近等间距平行展布一系列包括孟帕亚-勐腊断裂在内的NE向断裂,其中绝大多数在历史上都发生过7级地震,而这些7级地震在空间上又构成了一条非常清晰的NNW向地震密集条带,它同样穿越了滇、缅、泰、老多地。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现今地壳运动状态及地震活动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孟帕亚7.2级地震与传统划定的云南地区西南部的地震活动动力同源,构造相连,应归属滇西南地震带上的地震;进而应纳入云南地区6.7级以上地震活动特征的统计研究中。由此认为,缅甸孟帕亚7.2级地震拉开了云南地区21世纪首轮强震活跃期的序幕。  相似文献   

13.
1995年10月24日武定6.5地震,是近年来我国受灾较重、伤亡较大的一次地震。其中,教育系统的中小学教学楼破坏尤为严重,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大众的普遍关注。本文根据课题组多次下灾区现场工作及对震害的分析研究后,针对几幢典型教学楼的震害分析其破坏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重力资料反演京津唐张地区震质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流动重力观测结果显示,地震孕育过程中重力变化最大处往往不与震中重合,美国科学家J.T.Kuo(郭宗汾)提出了孕震体质量变化中心震质源(hypocentroid)和其在地表的投影震质中(epicentroid)的概念.本文采用球、椭球和圆柱体等3种旋转体模型模拟孕震体,分别计算孕震体均匀膨胀引起的表面重力变化模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1981~2000年发生在京津唐张测网内16次M>4.0地震进行震质中迭代反演. 计算精度表明,圆柱体模型为三者中的最隹模型.研究了震中、震质中与断层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现京津唐张地区M4~5地震震质中与震中的距离在0~40 km之间,震中一般发生在断层末端,或断层交汇处;而震质中大都发生在断层间的块体内,且成丛分布.这意味着区域内存在小范围的构造——地震孵化区,一次次地震在孵化区内孵化,但却在其周围发生.其间,断层的存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震源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使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区域宽频带波形,通过频率域和时间域多步反演,研究了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震源运动学特征.基于点源的震源机制解揭示: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分别为走向342°/倾角83°/滑动角-34°,表现为一次左旋走滑型为主兼有少量正断倾滑分量的事件.质心在水平方向位于震中(103.354°E,27.109°N)东南约5.4km,最佳波形拟合的质心深度约4.4km,平均总标量地震矩M0为2.1×1018N·m,矩震级MW约6.1.破裂过程图像显示:此地震为一次不对称双侧破裂事件,破裂半径约10km,整个破裂面积为227.6km2,平均滑动量约0.16m.破裂在6s内释放了大多数能量,震后0~2s,破裂以孕震点为中心向NW和SE两侧同时扩展,2s后,破裂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主要向SE(沿走向342°相反方向)扩展,故导致SE向多数台站视破裂持续时间总体偏小,最小值为2s.约6s后破裂基本趋于停止.推断鲁甸地震破裂在上地壳浅层集中释放了大多数能量是导致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石荣志 《华北地震科学》1999,17(1):54-60,78
对华北火车流动重力网北环1987年-1998年24期复测资料(京西北张家口一带)作了分析,探讨了1997年5月25日怀安4.5级地震和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重力异常变化及对应关系,研究表明,重力场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图象较清晰地反映了由孕震过程的非均匀动态到发震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云南地壳形变与丽江7.0级地震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本利用滇西、滇中地区大地垂直形变和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的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其结果表明:1996年2月滇西丽江7.0级地震前,该区应力场方向自1990年以来产生了由北东-北西的转变,震源区出现高达109mm的垂直差异运动1993-1996年有75%的断层形变测点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期、短期和临震异常。大地垂直形变与断层形变的共性演变特性,为强震的预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震例。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总结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利用流动重力资料进行地震预报的实践经验,研究了8次地震的孕震环境、重力场变化、成因分析和预报实况等。结果表明,一次较强的地震前,处于不同地段的重力测点和测段都要出现上升-下降-上升或下降-上升-下降的较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变化;重力场的变化图象较清晰地反映了地震前后重力场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To establish an experimental, practical and open scientific experimental platform for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with reference to that of the southern California earthquake center(SCEC),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initiated a project for an experimental field in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 in 2014. The chosen area is a seismically active region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 series of work compiling basic maps have been launched to collect fundamental data of this area including geologic structure, earthquake geology, geophysics, geodesy, and geochemistry. The map of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s in this region is one of these basic map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mpilation of this map. It includes earthquake epicenters,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s, faults, strata, magmatic rocks, and geographical data. This work summarized 87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and 22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s, and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earthquake epicenters, strata and magmatic rocks. The content in the map is reliable and integrated. This work will provide reliable earthquake-geology data for establishing geodynamics models and other future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experimental field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in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