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2011年至2013年上海及邻近地区的常熟地震台、金泽地震台、佘山地震台记录的ML2.0以上地震波资料,基于Sato模型,采用不同的流逝时间,计算该区域的尾波Q值。结果表明:该区域为低Q值、高频率依赖性区域;不同流逝时间下同一个地震的Q值是不同的,流逝时间越长Q值越大;在2012年7月20日江苏宝应ML5.0级地震发生前,尾波Q值存在增大现象。  相似文献   

2.
浙江珊溪水库库区地震波衰减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2007年发生的珊溪水库地震事件是少震、弱震的浙江省区域显著的地震事件.搜集182次ML>2.0地震的近场台站数字地震波形,使用这些波形高信噪比的尾波时间域信号,根据计算尾波Qc(f)值的Sato模型,通过滤波及去除环境噪声,计算了地震波传播路径上的尾波Qc(f)值;拟合Qc(f)值与频率f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水库区域地震波衰减的时空特征.根据信噪比及计算要求,从近场9个台站的记录中挑选出641条三分向记录,计算尾波衰减参数,得到尾波Qc(f)与频率f的关系为:Qc(f)=52.19±7.11f0.9221±0.05.结果表明,本区域为低衰减区域.震群活动使区域介质对高频率波衰减趋势性增大.进一步对尾波衰减参数及尾波采样体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该区域存在深部高衰减层.  相似文献   

3.
采用Aki单次散射模型,用太原东山地震台记录到的ML2.0~5.0地震,计算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结果。得出,随着尾波窗长增大,平均采样体深度增加,Q0值增大,η值减小。当尾波窗长取20 s时,Q0值为70.1,η值为1.03,是东山台附近地区最佳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Aki的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广东阳江地区2003年10月至2007年5月尾波Qc值,流逝时间为24~27 s、28~31 s、38~44 s的Qc值平均值分别为95、115和124。2004年9月17日阳江4.9级地震前后,流逝时间较短的两个Qc值变化较为同步,Qc值出现"低值—回弹—发震—低值"演化过程,而流逝时间38~44 s的Qc值在整个研究时段内未出现显著异常过程。研究表明,Qc值对地震序列发展的监测是有效的,前兆异常信息的获取与流逝时间的选取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对于广东阳江地区,作为前兆监测手段的Qc值,其流逝时间在24~31 s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滦县地区尾波Q值及其与频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松林  樊计昌 《地震学报》1990,12(4):357-366
利用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在滦县地震区取得的高精度的数字化地震记录资料,由尾波分析法计算了对应于7个不同频率(f=1.5,3.0,6.0,10.0,15.0,20.0,25.0Hz)的介质Qc值.发现在该频率范围内Qc随频率的变化近似服从幂函数关系Qc=afb.对流逝时间较短(40s左右)的尾波资料,求得a=46,b=0.85.对流逝时间较长(60s左右)的资料,a=72,b=0.90.b值较大,表明Qc值对于频率的强依赖关系,a值(1Hz的Qc值)较小.这些结果表明该地区为一较强的构造活动区.   相似文献   

6.
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安徽省数字化测震台网2001年以来记录到的ML≥2.3级地震的波形资料,计算得到了安徽地区不同台站周围地壳介质的尾波Qc值,发现省内不同地区尾波Qc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霍山地区尾波Qc值相对省内其余地区较低,拟合得到了安徽地区尾波Qc值与频率之间的依赖关系,为Qc=(104.9±36.4)...  相似文献   

7.
采用东川垂直竖井在-200m、-100m和地面3个台的高精度数字化地震记录资料,用尾波分析方法计算了8个不同频率的介质Q值,发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基本服从函数关系Qc=afb,尾波流逝时间为50-66 s左右,求得-200m处a=140,b=0.89;-100m处a=125,b=0.92;地面台记录的资料a=111,b=0.94.b值较大,表明Qc值对于频率的强依赖关系.1 Hz处的Qc值偏小(接近美国加州的).这些结果表明东川地区为一个较强的构造活动地区.  相似文献   

8.
利用小江断裂带及邻区10个数字地震台记录到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Aki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各台站半径60km范围内地震尾波Qc值,分别拟合得到10个台站的尾波Qc和η值,并用10个台站的平均结果得出了小江断裂带及邻区尾波Qc值与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小江断裂带及邻区总体上属低值Qc区;尾波Qc值空间差异较大,小江断裂带中段为低Qc值,明显低于北段和南段的Qc值。研究了尾波Qc值在时间上的变化与中强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使用甘肃遥测台网山丹台的近场数字地震记录,在60 s流失时间下研究了2003年甘肃民乐-山丹地震序列尾波Qc值的变化特征,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对于不同中心频率点Qc值变化形态不一致:在序列的发展阶段变化起伏较大,在序列初期和末期变化起伏较弱.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单次散射模型,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山东地区13个频段的Qc值.结果表明,在1.0-20Hz(短周期)或0.05-20Hz(宽频带)频率范围内,Qc值随频率的变化近似服从幂函数关系Qc=Q0fη,拟合得到山东地区尾波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Qc(f)=118.7±26.8f0.94±0.14,并且选取的流逝时间越长,即时间窗越靠后,Qc值一般也越大.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了在FreeBSD环境下构建基于PPTP的VPN网关的过程和技术,分析了基本概念、实现方式以及在江西省地震信息网的实际应用等。  相似文献   

12.
对兰州地震研究所的三段历史作回顾,分别为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的体制沿革变迁,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观象台早期创建;兰州地震研究所硕士点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3.
山西大同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震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球及地壳的分层结构出发,使用较成熟的理论,从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入手,结合多年的震相观察分析工作实践,选取了山西大同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近年来的一些典型震相进行了分析,得出本台网记录到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方震震相有Pg,P11,Sg,S11震中距在100km~500km的近震震相有Pn,Pg,P11,Sn,Sg,S11对比分析了在本台网内及周边地区发生的爆破与天然地震在震相上的差异性,并对其特征作了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的实时记录波形资料,采用在频率域积分方法,计算出各台站背景噪声的位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山东地区背景噪声位移值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台站背景噪声幅值与不同地区地质环境、岩性密切相关,位于第四系黄土覆盖层较厚的鲁西聊城、菏泽地区,鲁西北德州地区和鲁北东营、滨州地区各子台的背景噪声位移值较大,鲁中、鲁南山区和胶东半岛地区的基岩台站背景噪声位移值较小;同时,白天噪声值大于夜间噪声值,但深井观测台站的背景噪声值相对稳定。此项研究为绘制台网监测能力图提供基础数据,并为计算各台站的场地响应及震级修正值等测震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促进台网的改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洪体  崔仁胜  王宏远  叶鹏  李丽娟 《地震》2020,40(3):153-166
本文在理论上研究了对齐误差对测试地震计自噪声的影响。指出对齐误差影响到2台仪器记录间的计算互功率谱密度,进而影响到被测仪器记录间相干函数计算,最终影响到被测仪器的自噪声计算。发现当存在对齐误差时,在信噪比较高频段计算得到的自噪声水平比仪器的实际自噪声水平要高,在一般的实际测试中可能高20 dB以上。为了消除对齐误差对自噪声测试的影响,提出通过投影逆变换把观测记录变换到标准坐标系下,再用变换后的观测记录来计算地震计自噪声。给出了基于以上思路和传感参数对比测试方法的地震计自噪声计算处理流程,合成数据、实际测试数据的处理检验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有效克服地震计自噪声测试中对齐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集夏县中心地震台温泉水及周边水点样品进行水化学组分特征分析。利用矩形图、Na-K-Mg三角图等方法,初步分析温泉水的水质类型、水-岩平衡状态、热储温度以及循环深度等,并结合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初步分析温泉水补给来源。研究表明,夏县中心地震台温泉水化类型属于Na-Cl·SO4型,水-岩反应属于部分成熟水,热储温度为148.8℃,循环深度为3.91 km,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温泉为断裂型温泉。以上结果可为该台流体异常分析提供基础研究资料,为夏县地区水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裂隙岩体渗透性空间分布的指示克里格估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较详细介绍了指示克立格估值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以指示变异函数为基本工具分析了向家坝坝址区裂隙岩体渗透性空间分布的结构特征,表明该址区裂隙岩体渗透性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在此基础上用指示克立格法对未采样点处进行估值,估值结果显示坝址区裂隙岩体渗透性存在明显的壳状渗透结构特征.通过这一实际应用,表明指示克立格法可以较好地描述裂隙岩体渗透性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运用福建前兆观测台网资料,分析了形变应力场和水位震后效应场等前兆场的空间变化规律与福建区域地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福建多次ML>4.5地震的孕育过程均伴随着形变应力及水位震后效应的成场.研究认为,当形变应力场与水位震后效应场的时空演化规律趋于一致时,这一区域就具备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背景条件,跟踪分析形变应力场及水位震后效应场的空间迁移规律,可对未来发生的地震的空间位置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断裂力学原理,研究了水库蓄水后,在原有产生断裂的地应力基础上库水产生的附加应力,并分析了张开和闭合断裂的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趋势和正断层、逆断层及走滑断层发生扩展的可能性,从而揭示不同断层诱发水库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We examin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ationwide sparing use of water and farmer income of China in this article. As increasing implementation of water projects and irrigation system, the cost of water use has increased in many regions. However, as local policy-oriented urban expans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have carried out during the past decade, water demand has increas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water use and farmer income are uneven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are ambiguous over time, especially it is uncertain that farmers can benefit from those so called water-saving programs when urban expansion grows faster in China. Based on consumption theory, empirical results of Blundell–Bond dynamic panel-data model with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GMM) estimators indicate saving one percent of water has positive impacts at 0.085–0.35 percent on farmer income in the following statistical year. Population has negative impacts on farmer income. Particularly in Central China, one percent of increase in population wi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decrease 0.276 percent of contemporaneous farmer income. Particularly, in Eastern China with large population during years 2004 through 2012, the total amount of water use increases one percent, contemporaneous farmer income loses 0.04 percent. Thus, saving water can benefit future farmer income, and it indicates that urban expansion may induce the diversion of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rom rural to urban area. Policy implica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water allocation and farmer income distribution caused by water-saving programs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at regional scale, in particularly to the regions with large population and urban expans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