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巴颜喀拉山群为碎屑岩复理石沉积。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完全为悬浮总体的浊积型曲线很少.曲线主要由牵引和悬浮总体组成。碎屑流是巴颜喀拉山群砂岩主要的成因类型。粒度参数特征表明,巴颜喀拉山盆地由早到晚平均粒径变粗、分选变好。风暴岩序列不同阶段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形态不同,粒度曲线特征与被改造砂体的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根据长江三角洲ZK01孔的粒度资料,从粒度参数、斜体图、概率累积曲线和频率分布曲线等对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沉积物的岩性、沉积构造和有孔虫的分布特点,探讨了该区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分析表明,ZK01孔末次盛冰期以来,沉积物自下而上可分为5段:河床沉积物以砂和砾质砂为主,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为以跳跃总体为主的两段式;河漫滩相为砂质和黏土互层,概率累积曲线呈以悬浮总体为主的具过渡的两段式,频率分布曲线为双峰或多峰式;河口湾沉积物的粒度参数变化显著,在C-M图上表现为粗细分异明显的两类,对应两种两段式累积曲线,频率分布曲线亦有单峰和双峰式两类;浅海相主要为淤泥质黏土,粒度参数较稳定,概率累积曲线为一段式,几乎均为悬浮总体;三角洲沉积物以细砂和粉砂为主,概率累积曲线为以跳跃总体为主的具过渡的两段式。研究区该时期依次经历了河床、河漫滩、河口湾、浅海和三角洲等5种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钻孔岩芯沉积物为例,测量了其中沙丘砂和沙丘底部湖相沉积物的粒度。通过对比和分析同一样品在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和频率曲线上所反映的信息,发现概率累积曲线能更直观、准确、定量地显示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各特征组分的分选性,包含有比频率曲线更丰富的沉积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4.
羌塘盆地东部冬曲地区上三叠统巴贡组主要发育暗色细粒碎屑岩沉积。冬曲野外露头剖面巴贡组碎屑岩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概率累积曲线、粒度参数和C-M图等的分析结果表明:冬曲地区巴贡组砂岩总体较细,分选较差,概率累积曲线主要为"一段式",悬浮总体含量较高,跳跃总体和滚动总体较少;在C-M图上表现为与C=M基线平行的直线段;沉积构造发育深海—半深海复理石标志性的Paleodictyon古网迹遗迹化石。综合研究认为冬曲地区巴贡组为一套典型的远源滑塌浊积岩沉积。结合邻区巴贡组沉积特征,推测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具有多岛海的古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5.
河南留山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粒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留山盆地上三叠统概率累积曲线、粒度参数和C-M图解等分析,沉积物粒度特征主要反映了扇三角洲泥石流、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下部太山庙组显示了水流由强至弱,搬运能力逐渐减小的过程;上部太子山组显示出水流不稳,流速交替多变的特点。粒度特征也显示了紊流作用的强烈影响,而紊流作用的产生可能与快速水流以及较高的悬浮颗粒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北羌塘盆地沃若山地区中—下侏罗统雀莫错组一段主要为一套碎屑岩沉积,主要岩性包括紫红色含砾砂岩、中—细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形成于氧化环境。通过对雀莫错组一段碎屑岩岩性特征、沉积构造、概率累积曲线、萨胡判别式、粒度参数散点图和C-M图等分析表明,雀莫错组一段砂岩分选性较差,在概率直方图上多表现为双峰或多峰,概率累积曲线主要为"两段式",少见"三段式",跳跃总体含量较高,滚动总体和悬浮总体较少。在Sk-σi散点图中,雀莫错组一段的砂岩均落入河砂范围内;在C-M图上表现为PQ段发育,QR段次之,为一套典型的河流相沉积。雀莫错组的沉积从河流-冲积扇相开始,之上为三角洲相和局限台地相沉积,总体上表现为逐渐变深的海侵序列。  相似文献   

7.
山西应县护驾岗冲沟阶地地层形成于66.46~33.62 ka,根据该剖面地层的粒度分布特征对该地区冲沟阶地的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护驾岗冲沟阶地剖面的粒度分布特征显示:(1)剖面地层总体表现为自下而上由粗到细的正韵律沉积特征,结合野外观察将其分为4段(A—D段);(2)A段粒度分布特征变化不大,均以细砂为主,频率曲线为不对称单峰,概率累积曲线为2段式,以跃移搬运为主,分选相对较好,水动力较强,沉积环境稳定;(3)B—C段粒度分布特征变化较大,以粉砂和细砂为主,频率曲线为不对称双峰,概率累积曲线为2段式,以跃移搬运为主,分选较差,水动力较强,沉积环境不稳定;(4)D段粒度分布特征变化不大,以粉砂为主,频率曲线为不对称单峰,概率累积曲线为2段式,以悬移搬运为主,分选相对较好,水动力较弱,沉积环境稳定。总体来说,冲沟阶地形成于河流沉积环境,顶部为河漫滩沉积环境。粒度分布特征与古里雅冰芯氧同位素变化基本一致,因此护驾岗冲沟阶地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变化归因于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8.
北羌塘盆地沃若山地区中—下侏罗统雀莫错组一段主要为一套碎屑岩沉积,主要岩性包括紫红色含砾砂岩?中—细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形成于氧化环境?通过对雀莫错组一段碎屑岩岩性特征?沉积构造?概率累积曲线?萨胡判别式?粒度参数散点图和C-M图等分析表明,雀莫错组一段砂岩分选性较差,在概率直方图上多表现为双峰或多峰,概率累积曲线主要为“两段式”,少见“三段式”,跳跃总体含量较高,滚动总体和悬浮总体较少?在Sk-σi散点图中,雀莫错组一段的砂岩均落入河砂范围内;在C-M图上表现为PQ段发育,QR段次之,为一套典型的河流相沉积?雀莫错组的沉积从河流-冲积扇相开始,之上为三角洲相和局限台地相沉积,总体上表现为逐渐变深的海侵序列?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贵州中坪地区上三叠统二桥组16件砂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结合二桥组砂岩地层所在的区域地质背景,研究砂岩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及水动力情况.对砂岩的粒度概率累计曲线、C-M图、粒度特征参数、结构参数散点图解等的分析显示,二桥组砂岩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图具有较好的正态分布特征,频率直方图多呈单峰式;正态概率累计曲线主要为多跳一悬式、一跳一悬式、一跳一悬夹过渡式,主要由悬浮组分和跳跃组分组成,缺少滚动组分.中坪地区上三叠统二桥组从下部到上部处于一个由三角洲平原及前缘相向浅湖相过渡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
许会  陈剑  崔之久  郭佩 《沉积学报》2019,37(1):51-61
对叠溪149个古堰塞湖沉积物样品作了物质组成分析、粒度参数计算和概率累积曲线的统计,结合有关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结果显示湖相沉积上游段的沉积物主要是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中游和下游段的沉积物较细,主要是黏土质粉砂和粉砂。受河流扰动的影响,湖相沉积上游段沉积物的粒径较粗,平均粒径在4~6φ之间,多为负偏度,峰态宽平,分选性差;中游和下游段的平均粒径在6~8φ之间,均为正偏度,峰态中等,沉积物的分选比上游段好。堰塞湖沉积物是由三个或四个粒度次总体组成,其中上游段沉积物含有4个次总体,中游和下游段含有3个次总体,受物源区的控制,上游段中推移总体的含量远大于中、下游段。这些特征均表明堰塞湖上游段沉积物的搬运方式和沉积环境与中、下游段明显不同。与其他环境中的沉积物相比,堰塞湖沉积物的截点偏细,跃移组分分选性最差。  相似文献   

11.
巴颜喀拉山群在东昆仑地区分布广泛,岩性复杂,准确划分其岩性对巴颜喀拉山群的地层划分及构造属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东昆仑造山带巴颜喀拉山群地区ASTER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后,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矿物指数等岩性信息提取方法,获得主成分分析及比值图像;根据不同地质体的影像特征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对研究区的巴颜喀拉山群进行了岩性段的划分。研究发现:分布于南部的上巴颜喀拉山群(T3by)岩性相对单一,主要为灰-深灰色粉砂质板岩和砂岩,在影像上特征不明显,所以仍将其划分为2个岩性段;而分布于研究区北部的原下巴颜喀拉山群(T1by),影像上色调纹理特征差异较大,由此将原来的2段细化分为4段,a段主要为深灰色粉砂岩和千枚岩,b段为灰绿色细砂岩,c段为黄褐色细砂岩,d段为深灰色细砂岩夹板岩。研究结果较好地体现了遥感技术在高原区域岩性划分中的优点,同时为巴颜喀拉山群地层的对比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巴颜喀拉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古特提斯的主体,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确定古特提斯的演化过程与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探讨该地区与古板块演化有关的成矿地质作用和矿产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巴颜喀拉山群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对其物源研究较为薄弱。碎屑岩中的碎屑组分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反映物源区和沉积盆地的构造环境。本文通过对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变碎屑岩岩相学特征、沉积结构特征、地球化学判别参数以及地球化学判别图解的研究,结合前人在这一地区所做的如古水流等相关工作,认为巴颜喀拉沉积盆地是在古老基底裂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存在裂陷扩张、海水加深的过程,具有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型物源的特征,接受其北部东昆仑造山带碎屑的沉积,沉积物来自亲上地壳长英质源区。  相似文献   

13.
辽西兴城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环境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粒度分析结果为依据,结合地层的序列、结构、构造及岩性等方面的特征,在辽西兴城地区的上古生界中识别出四种沉积环境,每种环境均有独特的粒度特征:①曲流河环境:所在层位为本溪组与石盒子组中下部,沉积物平均粒径多集中在3φ附近,分选度较好,频率曲线多为微正偏的正态分布,概率累积曲线存在差异,河道为典型两段式,决口扇为低悬两段式;②三角洲平原环境,所在层位为太原组与山西组,其中平原沼泽沉积物粒度较细,集中在3.2φ之间,但分支河道粒度相对较粗,与曲流河类似,三角洲平原沉积物分选好,频率曲线正偏、负偏均存在,概率累积曲线存在差异,分支河道为低悬两段式而平原沼泽则为一段式,反映垂向加积特征;③辫状河环境,对应石盒子组上部层位,沉积物平均粒度2.5φ左右,分选中等至较好,频率曲线多为微正偏态,概率累积曲线介于典型两段式与高悬两段式之间;④冲积扇环境,所在层位为蛤蟆山组,平均粒径集中在2φ左右,分选中等,频率曲线为正偏态至很正偏态,表明沉积物以粗组分为主,概率累积曲线均为高悬两段式,代表很高的水动力条件。从水动力条件及沉积环境的演化趋势来看,本地区晚石炭世至中二叠世中期处于温暖湿润的濒海盆地环境,中二叠世后期开始,随着地壳抬升,本地区不断向内陆环境变化,至晚二叠世末期,已经进入干旱炎热的内陆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14.
银石山地区巴颜喀拉前陆盆地自北而南可分为冬银山倒转褶皱带、丛崭山-张公山大型向斜、屏岭-银石山断褶带等3个变形特征迥异的构造单元。三叠纪末,巴颜喀拉板块北缘向北消减过程中具“双层汇聚”机制——硬度较大的基底板块仍沿其二叠纪末与昆仑地块间的俯冲分界面向北消减,相对较软的巴颜喀拉三叠系盖层则沿其底面薄弱面剥离,被动向昆仑地块之上仰冲,从而在单剪应力状态下在其北面形成北倒南倾的等斜褶皱(东部)或轴面南倾的斜歪褶皱(西部)。受昆仑地块南缘“东凸西凹”的古构造格局控制,巴颜喀拉板块在向北消减时东部具右旋走滑,使北东面巴颜喀拉山群褶皱枢纽呈北东东向,并导致北部及中部的构造变形具东强西弱的特点。盖层与基底问界面、巴颜喀拉山群三段与四段间界面等为两个主要滑脱剥离面。受其控制,在中部丛崭山-张公山一带形成大型向斜,而在南部屏岭-银石山地区则形成中小规模连续褶皱。  相似文献   

15.
谢裕江  刘高  李高勇 《现代地质》2012,26(4):705-711
广泛分布于甘肃兰州黄河北岸红城以东至皋兰以西一带的桔红色疏松砂岩体几乎全由石英颗粒组成,对其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对于了解中国西北地区干旱环境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该层砂岩的成因问题一直备受中外地质学家的关注。为此,针对该层疏松砂岩,通过野外沉积构造描述、室内颗粒分析试验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分别从沉积构造、粒度及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等方面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兰州黄河北岸水阜乡至曹家湾一带疏松砂岩水平层理沉积特征明显,砂岩粒度累积曲线具有典型水成特性,石英颗粒表面可见比较发育的贝壳状断口及因溶蚀作用而导致的鳞片状剥落等水下沉积特征;朱家井至红城一带疏松砂岩中风成板状斜层理沉积特征明显,其粒度累积曲线具有典型风成特性,石英颗粒表面可见比较发育的麻面、蝶形坑等风成特征。该层砂岩并非单纯的风成或水成,其成因具区域性。  相似文献   

16.
青海大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青海大场金矿床位于北巴颜喀拉造山带的中段,为区域印支造山过程晚期Au-Sb成矿作用的产物.该矿床为具有层控性和受断裂构造、隐伏岩浆活动控制的金矿床.矿体主要呈脉状、似脉状和透镜状赋存于三叠系巴颜喀拉群砂岩板岩互层组内,并严格受断裂破碎带的控制.大场金矿床先后经历了金、锑2期矿化,矿化平均成矿深度分别为5.9km和6.9 km,锑矿化深度略浅于金矿化.成矿流体总体属中温、较低盐度、低密度的CO2-H2O-N2-H2S-CH4±CO±有机碳氢化合物体系.该矿床与造山型金矿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其金矿化属造山型金矿的中成矿化,其锑矿化为造山型金矿的浅成矿化.  相似文献   

17.
唐名鹰 《地质通报》2020,(5):642-646
对新疆西昆仑黑石北湖地区巴颜喀拉山群碎屑岩系安山质沉凝灰岩夹层的锆石进行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在去掉出现明显U亏损的4个点后,剩下的10个测点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52.9±9.1 Ma,代表安山质沉凝灰岩岩浆物质的形成时间,时代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但沉凝灰岩的形成时间一般晚于喷发时间,因此该火山岩夹层的形成时代为早三叠世。通过对该套地层时代的讨论,为本区进一步研究巴颜喀拉山群的物质组成及形成时代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刘善印 《沉积学报》1998,16(2):50-54
本文通过详细的沉积学研究,讨论了滇西南景谷-镇沅地区第三纪重力流的沉积特征,包括碎屑流、颗粒流和浊流三种沉积类型。它们的发育直接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其后陆内变形的控制,是区域构造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   

19.
Breaks in the slope of log-probability plots of cumulative grain-size distributions of bed material are compared with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bedload and suspended sediment over a range of discharges at two stations on the Platte River in south-central Nebraska. The break between suspension and intermittent suspension as determined from the bed-material curve coincides with the upper limit of the grain-size overlap between bedload particles and suspended-sediment particles, whereas the break between intermittent suspension and traction corresponds to the grain size at the lower limit of overlap of bedload particles and suspended-sediment particles. Although grain-size distributions of bedload change little with discharge, the size of the coarsest grains in suspension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ischarge. Thus, the length of overlap of bedload and suspended-sediment distributions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ischarge. The limits of grain-size overlap of bedload and suspended-sediment distribution curves associated with near-flood discharges most closely approximate the breaks in the bed material grain-size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