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岗巴晚白垩世有孔虫动物群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藏南部岗巴地区上白垩统的有孔虫动物群十分丰富,经鉴定共有52属130种。根据岩性,该地区上白垩统可以划分出三个最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冷青热组、岗巴村口组及宗山组。依据其中有孔虫的形态结构、生态环境、系统演化及地史分布等特征,可以划分出五个主要的有孔虫动物群,Rotalipora动物群,Whiteinella-Helvetoglobotruncana动物群,Dicarinella-Marginotruncana动物群,Globotruncana-Globotuncanita动物群及Orbitoides-Omphalocyclus动物群。这五个有孔虫动物在晚白垩世相继绝灭,其绝灭与古水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受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Qiyangia动物群在福建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在研究福建中生代含煤地层时,相继发现了双壳类化石,其中有一类个体中等一大,壳表饰有显著的双沟状或同心状脊。以往曾定为Margaritifera,有时误定为Cuopsis。经研究,这一类双壳类应属Qiyangia动物群。分布广泛,层位稳定。 Qiyangia动物群仅发现于福建的中部和南部的五个地点,北部尚未发现。它们的产出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中部早石炭世杜内期的腕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的化石是采自吉林省中部杜内期北通气沟组,共17个属24个种,包括3个新种。这个动物群的特点与我国南方杜内期动物群的特点不同,而与美国密西西比系金德胡克组、苏联库茨纳兹盆地和莫斯科盆地杜内期的动物群非常相像。类似的动物群在新疆、甘肃和内蒙等省和自治区均已发现。吉中地区杜内期腕足动物群,属于北美—西伯利亚古生物地理区系。  相似文献   

4.
滇西晚寒武世晚期三叶虫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滇西晚寒武世晚期的三叶虫动物群,在此描述了9科、16属、19种,其中包括4个新属、10个新种。Saukiidae和Kaolishaniidae两科占主要地位。滇西这一动物群属于华北型动物群,与我国东北、华北、滇越交界、泰国、澳大利亚昆士兰西部等地动物群关系密切。目前我们可将该动物群分为二个组合:下组合是Kaolishania-Kaolishaniella组合,相当于长山阶的Kaolishania带和北美的Franconian阶Conaspis带;上组合是“Calvinella”-Lonchopygella-Quadraticephalus组合,相当于凤山阶上部、澳大利亚的Payntonian阶和北美的Trempealeauan阶。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南部侏罗纪地层问题讨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青海省南部侏罗纪海相双壳类异常丰富.根据近年来新测制的地层剖面和化石资料,本文分析了该区双壳类动物群的时代意义,从而确立了本区侏罗系应包括中,上侏罗统;海相侏罗纪沉积大致自巴柔阶到基末里阶.东特提斯区北缘的弧形地带,诸如青海南部、藏东、藏北、滇西,缅甸掸邦和泰国呵叻等地在中,晚侏罗世基本上属于同一个生态环境较特殊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双壳类动物群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色彩,特别是淡水双壳类动物群cuneopsis—Psilunio—Lamprotula组合,半咸水动物群Corbula—Neomindon组合以及淡水(微咸水)动物群Peregrinococha组合完全是该区特有的土著分子,从时代对比意义上来说,它们之间可对比度更高.云南和平乡组双壳类动物群和本区相比较后表明,和平乡组沉积时代大致相当于巴柔期(含早巴通期).缅甸南瑶系中的双壳类动物群时代不应晚于巴通期.藏东和青海南部产出的奇异蛤动物群时代则应不早于基末里期.  相似文献   

6.
姜建军 《现代地质》1994,8(4):421-429
依据保山地区岩关晚期地层至大塘早期地层连续发育,化石丰富及动物群既具酉欧区系分子,又具北美区系分子等特征,提出这一地区是我国岩关阶至大塘阶界线层型理想地区,易于与西欧和北美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台北缘一个新的动物群—清河镇动物群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刘效良  王东方 《地质学报》1990,64(2):170-183,T003
在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地轴及胶辽台隆之上,发现原被划为太古代、元古代的地层与我国北方地槽区古生代早期温都尔庙群相同,为蛇绿岩套,在辽北称清河镇群。本文着重论述了在清河镇群的上部硅质岩中所发现的小壳化石。蛇绿岩套沿华北地台北缘东西延展近千公里,15个地点产小壳化石,层位稳定。文中描述了4类型,7属(其中5新属),10种(其中8新种,1新亚种),称清河镇动物群。动物化石特点是:壳体形态简单,个体小最长不超过4 mm,有明显的壳壁与壳饰,壳体等结构与我国南方梅树村动物群中某些属种的特点有可比性,但与梅树村期小壳化石不同的是门类单调,生态环境有明显差异,两个动物群可能同属早寒武世同一演化阶段,在不周地区并行发展的动物群。清河镇动物群的存在说明我国北部地槽区早古生代早期的一次重大生物事件。清河镇动物群将会对我国寒武纪动物群,生物地理区及华北地台北缘大地构造性质等一系列基础地质及找矿问题,产生新的认识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014年对豫西淅川县境奥陶纪、志留纪地层考察后取得如下认识:1)上奥陶统碎屑岩相地层(如上集王罐沟)宜统称为蛮子营组,灰岩、泥岩相(如大石桥石燕河)从下到上宜称为杨庄村组、石燕河组和刘家坡组;2)根据腕足类,石燕河组(含Rongatrypa动物群)和张湾组下部(含Cathaysiorthis动物群)分别归于晚奥陶世凯迪中晚期和志留纪兰多维列世鲁丹早中期,推测本区缺失凯迪阶顶部、赫南特阶和鲁丹阶底部地层;3)Cathaysiorthis动物群的发现说明本区发育比Pristiograptus leei带更低的地层;4)若岞■组属于早奥陶世的结论可信,则本区缺失中奥陶统,约有10 Myr未接受海相沉积;5)晚奥陶世华北型和北美中大陆型的牙形类与中、东亚腕足动物群和志留纪初期典型华南型腕足动物群的发育表明,当时北美、中东亚的许多块体位于热带海域,由于北美与我国许多块体相距甚远,腕足动物交流受限明显,但牙形类可沿着赤道环流交流。4.5亿年前后,本区在地层序列、地质发展史、沉积环境、生物相和生物组合特性上,情况较复杂,上奥陶统的似更近似于华北,而志留系的与华南关系更密切,并很可能一直持续到泥盆纪晚期。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晚更新世哺乳类动物群的划分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家坚  徐钦琦 《地层学杂志》1992,16(3):170-181,190
<正> 新第三纪以来,由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与西部山脉的隆起,我国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导致了气候和环境的变迁,明显地影响了中国哺乳动物的分布。在晚更新世,中国南北动物群分化逐渐扩大,动物群更替尤为频繁。中国晚更新世地层及动物群的研究已有一段相当长的历史,发现了众多重要的遗址和化石地点,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笔者综合有关资料,对我国北方晚更新世动物群,特别是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划分、地  相似文献   

10.
浙江西部寒武纪动物群的分带和对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前言世界寒武纪动物群的地理区系可划分为东方动物群、西方动物群和混合动物群,其中东方动物群又分为华北动物群区系、东南动物群区系和过渡区系(卢衍豪等,1974)。浙西是东南动物群区系的标准地点,它代表分布在中国南部和中国西北部寒武系的层型,并为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的寒武纪生物地层分层、化石分带和洲际间对比提供依据。东南动物群区系不论在动物群的性质,沉积物的特征和古地理与沉积环境等方面。都与华北动  相似文献   

11.
中寒武世三叶虫Centropleura在我国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武纪的三叶虫动物群可分为东方动物群和西方动物群两大类型。按“生物-环境控制论”的假说,这两大动物群相互之间是相对应的和平行发展的。它们的关系如右表: 在西方动物群中的大西洋型或阿卡多-波罗的型中间,中寒武世的三叶虫动物群最大的特色是产大量的奇异虫超科(Paradoxididacea)的分子,它们广泛分布于北美东部、欧洲、北非、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等地区。依据东方、西方两大动物群相对应的和平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杨钟健  刘东生 《地质学报》1950,(Z1):43-90,97,98
四川歌乐山洞穴沉积中之哺乳动物化石,为除万县之洞穴沉积以外最丰富之‘剑齿象—熊猫动物群’之材料。其中包括三十五属,共四十一种分属於八目内,中有新属新种二及新种八。分析此化石地点所代表者均属一动物群,仅第五十一地点有较古老型之动物之存在。若与华南各地如四川万县,广西武呜,云南富民,江苏丹阳及江西乐平之洞穴沉积中之化相比较可知俱为同一时期之动物。其主要之代表竹鼠,豪猪,熊,虎,剑齿象,貘,犀,猪等统之‘剑齿象—熊猫动物群’。此动物群与北京附近周口店之洞穴沉积为同一时期者。王林(G.H.R.von Koenigswald)及寇鲁伯(E.H.Colbert)称此动物群为“中国—马来动物群”与时代更老之下更新统之“印度—马来动物群”不同。但动物之发源与迁移常来往频烦,殊不限于一个方向之移入或迁出。故某一动物群之是否原生常就其中所具代表性之动物移入成份之多寡而决定之。歌乐山之动物群,亦即‘剑齿象—熊猫动物群’为一原生华南之动物群,受华北,印度及爪哇三方面动物移入之混合组成。其中以华北移入之份子较多,但此种参加之份子不足以影响此动物群之原生性。如标准之北方动物,兔,骆驼,马及羚羊等在此并无发现。而原生南方之剑齿象,熊猫,貘等在周口店至为稀少或不存在。此南北动物群间之分隔似与秦领之存在有相常之关系。在歌乐山之化石中尚有数种属发现于华北较老之地层中者,是否彼等为起源于华北者现因所知尚少不能决定。歌乐山动物群与现在生存之哺乳动物相比较,虽其中多数均已灭绝,但亦有一部分生存于华北及华南。  相似文献   

13.
贵州南部独山弗拉斯期的望城坡组含有两种无洞贝类腕足动物组合:下部为出现于贺家寨段底部的Atryparia(Costatrypa)dushanensis动物群,大致相当于牙形石falsiovalis至transitans带;上部为出现于卢家寨段的Radiatrypa yangi动物群,大致与hassi至上rhenana牙形石带相当。独山剖面无洞贝类及其他腕足动物资料表明,贺家寨段为弗拉斯期地层。  相似文献   

14.
庙梁亚期代表着距今7-5Ma期间的地质时期可归这一亚期的动物群有陕西腐谷庙梁动物群、甘肃武都龙家沟动物群、河南新安各地点动物群、山西保德地区部分地点的动物群,以及榆社马会组所含动物群等。庙梁亚期动物群的组成已与保德早中期的有很大区别,其特征是鹿类大量出现并高度分异,三趾马马Hipparion platyodus为主,Chilotherium基本不再出现。各地央梁亚期动物群均典型森林型动物群,广泛分布在我国北部的山西、陕西、河南及甘肃等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奥陶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的奥陶系不仅分布广泛,化石丰富,而且沉积类型相当齐全。有地台型沉积,有地槽型沉积,还有二者间过渡类型沉积。就动物群而言,有北美中大陆或北美太平洋型,也有欧洲-大西洋型,还有二者间混合类型。此外,尚有一些中国特有的生物类型。所以,研究中国的奥陶系对解决全球性奥陶纪生物沉积区系和类型的划分、对比,探索动物群的  相似文献   

16.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是中国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中国—加拿大恐龙考察计划(Sino-Canadian Dinosaur Project)项目为代表的科研队伍,相继在杭锦旗和鄂托克旗发现了龟类、离龙类、鳄形类、恐龙、鸟类和原始哺乳类等化石,但我们对该恐龙动物群面貌的认识仍存在很多不足。深入开展对这一地区恐龙动物群及其地层的系统调查,不仅有利于厘清该动  相似文献   

17.
陕西汉中地区南部扬子地台区震旦纪—寒武纪地层发育,是研究我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的理想地点。本文记述了该区中部(城固县大盘、南郑县白玉等地)原上震旦统灯影组顶部灰岩中新发现的最早期骨骼动物群及所在地层的分布特征。动物群化石计有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球壳类、单板类、开腔骨类、管壳类、原牙形类、棒形骨类、锥石类、刺棒类、齿棒类和小盾类,主要为Anabarites—Protohertzina至Paragloborilus—Siphogonuchites组合带中的分子。同时描述了两类奇特的化石新属种Dentlavula trischa Li(gen、et sp、nov)和Clypecella hexinsis Li(gen、et sp、nov)。新化石产地的发现与研究不仅为区内划分地层,确定时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填补了区内中部地区早寒武世早期在生物地层学上的空白。新属种的发现既丰富了当时生物界的内容,又为研究最早期骨骼动物群的产生及演化规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发育中生代河湖相沉积的陆相盆地,其中赋存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群,包括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的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天山南部吐哈盆地的哈密翼龙动物群和辽西热河生物群富含翼龙化石。乌尔禾和哈密翼龙动物群都发现于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中,两者的繁盛时间大致相当,这两个动物群的翼龙个体数量巨大,但是物种多样性很低。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化石多保存在半深湖环境沉积的细砂岩和粉砂岩中,化石保存较为完整,主要为正常死亡;哈密翼龙动物群的化石富集保存在滨浅湖环境事件沉积的风暴岩中,大都经过了大型风暴的短距离搬运和快速埋藏,骨架分散,但几乎所有单个骨骼完整。东北地区的热河生物群翼龙种类众多,共生包括鱼类、两栖类、恐龙等其他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大多保存在半深湖-深湖环境形成的页岩中,骨架多为完整保存,是火山爆发事件导致其集群死亡,并被火山灰快速埋藏,与新疆的动物群面貌明显不同。根据天山南北的翼龙动物群初步对比,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主要优势类群准噶尔翼龙类,在天山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及相邻的蒙古西部地区都有分布,与天山南部的哈密翼龙动物群中已知唯一翼龙类群哈密翼龙完全不同,两者亲缘关系很远。因此认为在中生代,天山的隆升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对翼龙的南北迁徙交流形成了有效的地理阻隔。依据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对比,认为辽西及相邻周边地区由于华北克拉通破坏,导致大量火山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生物种类的快速更替,从而形成了热河生物群独有的极高的生物多样性,而缺少火山活动、环境相对单一的西北陆相盆地,虽然翼龙类具有数以千万计的庞大居群,但是物种多样性很低。华北克拉通破坏导致的辽西地区频繁而强烈的火山活动,是形成中国西北和东北早白垩世生物多样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甘肃北山海相二叠系及古生物群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早二叠世及晚二叠世早期,我国天山南、北山、内蒙、东北大部分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部为一连通的古海槽—“中国—蒙古海”(或称“中蒙海”)。该海槽曾与古北极海和特提斯海相互贯通。海域内广泛地沉积了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和火山岩地层,并富产独特的古北极海—特提斯海型混生动物群(中蒙海动物群)。北山区居于中蒙海的中部,其范围是河西走廊以北,中蒙边界以南,甘新省界以  相似文献   

20.
马廷英 《地质论评》1941,6(Z2):316-316
我国周口店化石动物群之发掘与研究为世界地质学与古生物学界最著名事业之一,而该动物群所表示气候环境之复杂亦为亚洲新生代地史研究上一难解决问题。该动物群的成分,一方面有现在栖息于温暖地方的象与鹿等,而他方面则又有分布于北方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