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非线性系统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研究了潮汐应变观测的响应比特征,解决了响应比理论应用中的两个基础问题:加、卸载荷的计算和潮汐前兆观测中加卸载响应比的计算模型选择潮汐应变观测中的一些潮汐和非潮汐的以及与孕震力学过程有关的信息为响应参量,在不同的加、卸载方式下对各种响应比的震兆变化及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加卸载响应比只在非线性系统的输入与系统的失稳密切相关时,才显示出失稳的前兆特征,且主要表现为短临前兆。  相似文献   

2.
用潮汐体应变加卸载响应比研究岩石弹性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岩石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加载和卸载响应在线性段和非线性段之间的差异,将引潮力作为加卸载的力源,定义了潮汐加卸载响应比,并着重研究了潮汐体应变加卸载响应比的计算方法,推导了计算潮汐加卸载响应比的实用计算公式,最后用体应变观测资料作了实例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约70%的地震前均发现有潮汐响应比的变化,说明地震前岩石的弹性性质是有变化的。  相似文献   

3.
应用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对宁晋井水位数据进行加卸载响应比计算,结果表明,在2002年4月22日邢台M4.8级地震前存在加卸载响应比异常,该方法可作为今后邢台及邻区一项中短期地震趋势预测异常依据。  相似文献   

4.
潮汐线应变观测的地表平面应变状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提出了由潮汐线应变的组合观测资料获取地表平面应变状态和对潮汐剪切应变进行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了我国部分潮汐应变观测点的理论应变状态和观测应变状态,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深入研究地震前兆的物理力学机制和观测台网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加卸载响应比在体应变固体潮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昭栋  王秀芹  董守德 《地震》1999,19(3):217-222
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体应变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机理, 给出了体应变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计算方法,并以昌平和峰峰台的体应变观测值为例,计算了二台的体应变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结果表明,在中强地震前存在增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洞体应变观测资料对地表勒夫数的反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7.
李强  张绍治 《华南地震》1997,17(3):30-33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在非线性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坚实的物理基础。把它应用到地应力应变学科中,为该学科在地震预报中闯出一条新路,是对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应用的延拓。本文选用了徐叶、溧阳台近年来的体应变观察资料,着重研究了黄海6.1级、苍山5.2级及射阳4.6级地震。结果表明,震前响应比均有不同和蔼的异常显示,异常反应的程度与震级的大小、台站与震中的距离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水库地震主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学忠  尹祥础 《中国地震》1995,11(4):361-367
本文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用于水库地震的预测,分析研究了新丰江、丹江口、参窝以及佛子岭等水库地震主震前加卸载响应比Y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库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Y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9.
运用固体潮观测的残差矢量的分析方法,取潮汐观测中的线应变及与孕震系统失稳过程密切相关的面应变和剪切应变作为研究的信息,探讨了这些参数在澜沧-耿马、天祝-景泰、大同-阳高等地震过程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加卸载响应比与应变能加速释放的临界现象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克银  尹祥础 《地震》2004,24(3):8-14
对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8次地震, 用不同的区域半径分别进行应变能释放的幂率拟合和加卸载响应比计算, 发现最佳幂率拟合的区域半径与加卸载响应比最大值所对应的区域半径的对数与地震的震级呈线性关系, 且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因而认为两者之间可能具有相同的物理机制, 是孕震系统进入临界状态的不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大连及邻区在1981-1991年间发生了多次中强地震。本文作者应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对大连台1981-1991年地磁资料进行处理。在研究大连台P(Z)值的异常变化与该周围中强地震关系的基础上,给出映震异常的定量指标及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引入一个能够定量反映非线性系统不稳定程度的新参数──加卸载响应比Y,这一参数可以用于地震及其它地质灾害的预测.对里氏震级4—8级地震进行后验性震例检验的结果表明,80%以上的震例,在地震前Y值均显著大于1.这一方法已预测出几次发生在中国大陆的中强地震及1994年1月17日的美国洛杉矶6.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3.
万永革 《内陆地震》2008,22(2):97-103
对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了对“正地震”和“负地震”震级根据加载库仑应力的半日潮振幅进行加权的研究思路,并应用于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2002年阿拉斯加Denali地震和2003年日本Hokkaido地震的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计算。结果表明,相比较传统加卸载响应比,权重加卸载响应比更能突出震前的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4.
加卸载响应比──一种新的地震预报方法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入一个能够定量反映非线性系统不稳定程度的新参数──加卸载响应比Y,这一参数可以用于地震及其它地质灾害的预测.对里氏震级4-8级地震进行后验性震例检验的结果表明,80%以上的震例,在地震前Y值均显著大于1.这一方法已预测出几次发生在中国大陆的中强地震及1994年1月17日的美国洛杉矶6.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5.
潮汐沉积物记录着一系列的潮汐周期。本文简要介绍了几种主要的现代潮汐周期,在此基础上回顾了最近十余年来国外对周期性潮汐沉积物,特别是潮汐韵律层的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几种从古代沉积物中识别出来的潮汐周期,包括基本潮汐(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大-小潮周期以及一些长期周波动等。最后对潮汐韵律层在推测地史时期地-月系的演化历史中的意义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6.
对美国加州地区1976~1994年6级以上强震的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该地区强震前响应比在震前3~4年开始大范围出现与该地区的区域构造走向一致的高犢区,高犢区以每年数十公里的速率向震中附近地区收缩.震中附近地区的响应比异常主要呈升——降型特征,多数地震在震前1年内响应比才升高,并且上升曲线较陡.该区内正地震一般形成丛集区,主震发生在正地震丛集区内或边缘.在分析美国加州地区地震与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特征异同的基础上,讨论了如何应用响应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对美国加州地区强地震三要素(地点、时间、强度)的中期预测进行估计的步骤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法分析了乾县地震台1983-1994年的地倾斜固体潮记录,提取了该地区倾斜固体潮汐因子及其动态变化特征,为地球动力学特别是地球内部结构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固体潮方面的实测参数。  相似文献   

18.
加卸载响应比(LURR)响应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加卸载响应比(LuRR)理论以响应比值Y来刻画孕震区介质的损伤演化进程。在计算Y值时可选择能量(Benioff应变)、模量(应变)等多种物理量做响应。本通过理论和实验方法对使用不同响应量时Y值演化趋势的异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Y达到峰值之前具有相似地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