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海太平洋鲱受精前后卵膜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透射电镜,细胞化学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在亚微水平上对黄海太平洋鲱鱼(ClupeapalasiCvv,&Vol.)卵黄膜和受精膜的结构以及皮层小泡在卵黄膜转化为受精膜过程中的作用,受精卵新质膜的形成及其细胞化学变化等进行了研究。观察到,太平洋鲱鱼卵黄膜由5层组成,皮层小泡参与了受精膜的形成,在卵黄膜转化为受精膜的过程中,5层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形态和糖蛋白及PAS阳性物质的变化。另外发现太平洋鲱有3种皮层小泡存在。在皮层反应中,第一种皮层小泡在受精后3min内迅速破裂,未受精卵尚含有PTA染色的小颗粒从小泡中泌出,其界膜形成了质膜的一部份。受精后,此质膜与皮层小泡形成的质膜相同排列构成卵子新的质膜。另外,还发现第一小泡顶部,与卵子质膜相接触的卵子表面有富含糖蛋白的泡状结构。卵子质膜表面糖蛋白及PAS阳性物质,随时间推延而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栉江瑶卵母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方永强  齐襄 《海洋学报》1987,9(5):612-616
本文报道栉江瑶卵母细胞从大生长期到成熟期卵母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从大生长期开始出现核外膜形成的环形瓣状体,粗面内质网也更加发达,可见单膜和双膜的卵黄颗粒,线粒体发达,内贮有卵黄物质.高尔基液泡在酿造卵黄颗粒,表明在卵母细胞中卵黄颗粒的来源不同,到成熟期,细胞质中环形瓣状体和高尔基体消失,只见少数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江瑶人工繁殖时可据此了解其卵子的成熟度.文中还讨论了环孔瓣状体的起源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3.
将金属盐法与光镜、电镜技术相结合,研究中华绒螯蟹精子形成过程中酸性磷酸酶分布的变化.研究表明,在精子形成的早期,酸性磷酸酶由细胞质中的内质网小泡上产生,随后出现在细胞核内、顶体囊膜上及顶体管内,并且反应产物逐渐由分布均匀的细密颗粒聚集成分布均匀的较大的颗粒;当精子成熟后酸性磷酸酶均匀分布在顶体管中,反应产物颗粒比较大,穿孔器部分发现有少量酸性磷酸酶分布。  相似文献   

4.
采用电镜技术观察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发育及卵黄发生与卵膜形成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发育经历了卵黄合成初期、卵黄旺盛合成期及生长成熟期三个阶段。卵母细胞卵黄发生途径主要由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演变成卵黄粒,以及吞饮作用形成卵黄粒。卵母细胞质膜外被有卵黄膜,由卵母细胞自体形成,且随生长而加厚;卵黄膜具通透性,外源营养物质能透过卵黄膜进入卵内。生长成熟的卵母细胞卵黄膜厚7—9μm,从内向外由纤维层、致密层、粒状突层及外膜构成,保护卵母细胞维持特定的形状。  相似文献   

5.
将金属盐法与光镜、电镜技术相结合,研究中华绒螯蟹精子形成过程中酸性磷酸酶分布的变化。研究表明,在精子形成的早期,酸性磷酸酶由细胞质中的内质网小泡上产生,随后出现在细胞核内、顶体囊膜上及顶体管内,并且反应产物逐渐由分布均匀的细密颗粒聚集成分布均匀的较大的颗粒;当精子成熟后酸性磷酸酶均匀分布在顶体管中,反应产物颗粒比较大,穿孔器部分发现有少量酸性磷酸酶分布。  相似文献   

6.
澳洲管体星虫(Siphonosoma australe)是海南当地极具特色的星虫资源, 经济价值高。近年来该资源急剧衰竭, 开展星虫资源恢复与保护十分重要。文章对海南澳洲管体星虫卵细胞的显微与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1) 卵细胞发育经历4个阶段: 生长前期, 体腔液中大量光滑的凹饼状红细胞出现表面凹凸不平的褶皱(直径小于30μm), 暗示这些红细胞是卵原细胞; 生长后期, 30~40μm的卵细胞表面褶皱消失, 变成光滑的圆厚饼状, 并出现厚度1μm的卵黄膜, 卵黄颗粒开始积累; 成熟前期, 卵细胞球状, 直径60~120μm, 卵黄膜增厚至5~11μm, 卵黄颗粒增多, 细胞核增大, 部分染色质形成高电子密度的团块散布于核内; 成熟后期, 直径120μm, 卵黄膜厚11~12μm, 卵黄颗粒充满整个卵细胞, 膜孔外露于膜表层。2) 成熟期澳洲管体星虫卵黄膜仅分为两层: 有一定厚度的均质内层和多层重叠膜结构组成的外层, 同时外层上覆盖有粒状突。膜孔结构简单, 主要是膜凹陷折叠形成。3) 卵黄颗粒分为Ⅰ型和Ⅱ型, 其发生途径主要由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演变而成, 亦可由卵母细胞吞饮而成。最为常见的是高尔基体包裹形成的Ⅱ型卵黄颗粒。4) 海南文昌海域澳洲管体星虫的繁殖季节为4—8月, 其中5—7月是繁殖高峰期。3月初卵母细胞开始出现, 4—8月成熟卵细胞在体腔中保持一定密度, 9月份卵细胞密度降至极低, 10月份后消失。澳洲管体星虫作为一种新的具有热带特色的水产种质资源, 其卵细胞发育及生殖周期研究将极大推动其繁育及保护的相关技术探索。  相似文献   

7.
泥蚶初级卵母细胞发育及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初级卵母细胞发育期间各细胞器的特征及卵黄粒的形成过程.结果显示:泥蚶初级卵母细胞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卵黄合成前期、卵黄合成期及卵黄合成后期三个时期.在卵黄发生过程中,线粒体、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微吞饮泡等都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且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是形成卵黄粒的主要胞器.卵黄发生的原料以外源性合成为主,外源性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消化腺.  相似文献   

8.
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光裸星虫卵子发生的细胞学特点,利用电镜技术观察了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卵子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存在游离的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卵母细胞的发育分为卵黄形成前期、卵黄形成初期、卵黄旺盛合成期和成熟期4个阶段。(2)卵原细胞的细胞器少,核质比大。卵黄形成前期,卵母细胞的细胞器有所增加,大量核仁外排物进入胞质中;出现卵黄膜和胶质膜,卵黄膜遍布微孔。卵黄形成初期卵母细胞核有较多突起,细胞器大量增加,出现分散分布的卵黄粒。卵黄旺盛合成期卵母细胞迅速增大,卵黄大量积累。成熟期卵母细胞核膜突起回缩,胶质膜易于脱落。(3)卵黄分为2种。Ⅰ型卵黄电子密度高,不发生融合,为内源性卵黄;II型卵黄中等电子密度,可融合为无定形卵黄块,为外源性卵黄。(4)成熟卵母细胞卵黄膜为三层,外层为颗粒层,表面具有粒状突;中层初始为均质结构,不断增厚并纤维化;内层致密,厚度不均。胶质膜电子密度极低。(5)卵子外有滤泡细胞,其核质比很大,细胞器少,在卵母细胞成熟期发生凋亡。文章还探讨了胶质膜、卵黄膜、滤泡细胞的功能,以及细胞器在卵黄形成中的作用。研究结果积累了光裸星虫卵子发生细胞学资料,为光裸星虫生殖调控与人工繁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透射电镜下比较研究了海水浸泡前、后太平洋牡蛎卵子 (Crassostrea,gigas Thunberg)的超微结构。太平洋牡蛎卵子为均黄卵 ,由卵黄膜、质膜、卵质与卵核 4部分组成。卵质内除含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之外 ,还含有多种来源的卵黄颗粒 ,但缺乏皮层颗粒。海水浸泡前 ,内质网含量少 ,线粒体丰富 ,集中分布在核膜附近 ,卵核 (生发泡 )未破裂 ;海水浸泡后 ,胞质含有十分丰富的粗面内质网 ,线粒体分散分布 ,生发泡破裂 ,卵子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 ,核仁存在 ,核仁组织中心与粗面内质网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0.
锯缘青蟹皮层反应与受精膜形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锯缘青蟹成熟卵子排出时具有两层卵黄膜,卵子排出后形成壳膜,与卵子附着有关。成熟卵子具有两种皮层颗粒,精子入卵后,皮层反应开始,两种皮层颗粒相继胞吐。首先由致密颗粒胞吐,形成一层很薄的膜性结构,接着环形颗粒大量胞吐,其内含物融合,并与外面薄层融合为受精膜。卵子质膜由于皮层颗粒胞吐作用形成镶嵌膜。  相似文献   

11.
长毛对虾卵子发生的研究Ⅱ.卵黄发生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洪水根 《海洋与湖沼》1992,23(3):280-284
自1985—1988年,每年4,5月间取厦门海区捕捞的长毛对虾雌虾卵巢为材料,应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并结合细胞化学方法,研究长毛对虾的卵黄发生。结果表明,卵黄粒在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核外围的卵质中最早出现;卵黄粒的形成有多种途径,最先参与卵黄粒形成的细胞器是线粒体;随后高尔基液泡、内质网膜囊、溶酶体及核糖体等细胞组分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还讨论了滤泡细胞与卵黄蛋白来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绿色杜氏藻被膜泡囊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0年5月-1991年5月,运用透射电镜观察绿色杜氏藻,对该氏藻被膜泡囊的形态结构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形成过程进行研究。观察表明,绿色杜氏藻细胞的高尔基体和细胞膜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被膜泡囊;这些被膜泡囊由泡囊及其表面的网状结构构成,其直径在45-120nm之间;在细胞膜附近的被膜泡囊直径较大;在高尔基体和细胞膜上还观察到被膜泡囊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王瑁  杨圣云 《台湾海峡》1998,17(3):299-304,T002
闽南-台湾滩渔场金色小沙丁鱼的卵母细胞发育可分为6个是相。第2时相中期卵母细胞胞质分为内外两层、卵母细胞中卵黄物质的发生和积累情况为:卵黄泡先出现于卵膜内缘区域,层数逐渐增多;卵黄颗粒出现于卵黄泡之间,逐渐向核区扩展;最后出现的是油滴,它位于核周区域,产卵后未排出的第3、4、5时相卵母细胞的退化主要是造颗粒细胞的吞噬作用进行的。根据成熟系数和组织学结果判断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金色小沙丁鱼属多闪产卵  相似文献   

14.
僧帽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卵母细胞发育的超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僧帽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初级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和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二倍体和三倍体卵母细胞发育差异明显。在卵黄形成期,二倍体卵母细胞呈椭圆形,细胞核呈伪足状突起,核仁呈颗粒状聚合体,细胞器多发达,合成卵黄粒我,细胞膜外有生绒毛,卵母细胞生物合成旺盛、代谢活动强;而三倍体卵母细胞大都呈不规则形状,该仁小、致密,细胞器少且不发达,卵黄粒少,细胞膜外无微绒毛,卵母细胞生物合成及代谢弱。  相似文献   

15.
东方扁虾卵巢和滤泡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卵巢包括4种形态的组分:(1)卵巢壁,(2)生殖上皮,(3)卵母细胞(早期卵巢还包括卵原细胞)一滤泡细胞层,(4)卵巢壁内突.卵巢壁及壁内突均含有血管、血窦、肌细胞等成分,卵巢壁内突延伸至每个滤泡的外层基膜处.滤泡由内至外由卵母细胞、卵周隙、滤泡细胞及基膜等4部分组成.卵母细胞膜表面向卵周隙内伸出许多微绒毛,并具有许多微吞饮凹.随着滤泡的发育,卵周隙内含物电子密度越来越大,成熟滤泡的卵周隙内含物演变为卵壳.卵壳由两部分构成:外层较薄,而内层较厚且含电子致密的颗粒物质.滤泡细胞一般为单层,具较强的合成活性,其合成产物系卵周隙内含物的一部分.东方扁虾卵巢和滤泡的结构特征表明外源性(卵母细胞外及卵巢外)的卵黄合成在卵黄发生上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罗氏沼虾初级卵母细胞在卵黄形成期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罗氏沼虾初级卵母细胞在卵黄形成期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卵黄形成期早期 ,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和细胞核迅速增大 ,核内核糖体等物质通过核孔复合体活跃地向胞质转移 ,同时滤泡细胞中的营养物质开始进入初级卵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内卵黄形成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 ,其合成过程始于卵黄形成期中期 ,并一直延续至后期。在卵黄形成期中期 ,发现滤泡细胞内的线粒体也有类似的卵黄物质合成功能。同时滤泡细胞继续有物质通过指状通道进入初级卵母细胞 ,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卵黄物质。卵黄形成期后期 ,初级卵母细胞核膜逐渐消失 ,随着卵黄粒在初级卵母细胞中大量沉积 ,滤泡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向初级卵母细胞的转移通道变细 ,转移过程也最后停止  相似文献   

17.
于1997年6月在青岛附近海域集性成熟的鹰爪虾、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其精子的形成过程及形态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鹰爪虾精子细胞产生于精巢的生精小管,在输精管内进一步发育,逐渐形成成熟的精子,许多精子在输精管内聚集成团,外包胶质膜,形成许多精子囊。精子入海水中不运动。鹰爪虾精子后部具有特殊的细胞质区,内含有大量囊泡及膜层体。棘突从体部前端横向伸出,由许多纤丝平行紧密排列组成,外包质膜。从雄虾精子囊中取出的精子与雌虾纳精囊内的精子在形态结构上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The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oogenesis in Capitella capitata are described. The developing oocytes undergo obvious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oogenesis, which include: the formation or differentiation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Golgi complex, endocytotic pits, vesicles and the surface of the cell. The evidence demonstrates that these changes are connected with the process of yolk synthesis which occures largely within the ovary by means of autosynthesis and heterosynthe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olgi complex and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within both the oocytes and the follicle cells are involved in the yolk synthesis and transformation of probable yolk precursors. In summary, the similarities of oogenesis in the sibling species of Capitella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very clos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