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VECM模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国1978-2007年人均CO2排放量、人均用油当量与人均GDP的统计数据,通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应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考察了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而且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存在着长期双向因果关系,能源消耗是环境污染强单向因果关系.方差分解表明:短期内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主要受自身波动影响较大,长期中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间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另外,能源消耗波动始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而且影响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2.
王立平  管杰  张纪东 《地理科学》2010,30(6):818-825
产业结构转型和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各地区间的经济联动性,一个地区的产业规模和发展模式不仅影响本地区的环境质量,也会对其他地区尤其是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影响,这种地域间环境质量的空间相关性已不容忽视。为此,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EKC)假定,引入空间相关因素,运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基本满足EKC的假定,并且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基于地理权重的估计模型明显优于经济权重模型,即造成中国环境污染溢出的主要原因是地理因素而非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口、经济及能源消费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发现人口、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密切正相关,呈同向变化;人口、经济及能源消费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也密切相关,但并不存在单纯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而是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即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环境污染水平随人口经济增长而上升,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5500元左右时,环境污染水平达到峰值,此后即随人口经济增长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上海人口经济增长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口、经济及能源消费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发现人口、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密切正相关,呈同向变化;人口、经济及能源消费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也密切相关,但并不存在单纯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而是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即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环境污染水平随人口经济增长而上升,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 5 500元左右时,环境污染水平达到峰值,此后即随人口经济增长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应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中有关城市缓冲区分析理论,引入CIS技术方法.从宏观角度突破行政区划界线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从促进经济增长的意义上对其内部的核轴地带(即发展轴和拓展画)做了实体线状和面状30km缓冲空间分析,达到了一定距离邻域空间可视化效果.结果显示:①以广州市为拓展面的缓冲空间涉及了东莞市、佛山市和中山市的主城区以及深圳市和珠海市的部分城区.②以广深铁路为发展轴的缓冲空间涉及到了整个东莞市、深圳市行政区范围,以广珠高速公路为发展轴的缓冲空间涉及到了佛山市区.整个中山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珠海市的部分行政区,波及到了江门市和东莞市小部分行政区.本文根据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核轴地带一定距离缓冲空间内所能辐射和影响到的其他城市的地域范围.并从地缘经济学的角度说明珠江三角洲作为未来经济集聚地,只有通过实现空间上的优势组合及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到区域经济空间分布相对均衡的转变,最后提出了技术应用、缓冲距离选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上海人口经济增长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口、经济及能源消费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发现人口、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密切正相关,呈同向变化;人口、经济及能源消费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也密切相关,但并不存在单纯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而是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即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环境污染水平随人口经济增长而上升,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5500元左右时,环境污染水平达到峰值,此后即随人口经济增长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马亚华  杨凡 《热带地理》2013,33(6):711-719
基于中国35个大中型城市1997―2011年的面板数据,对空港与城市经济之间的长期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大中型城市的空港客流增长是城市长期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的航空客流和物流均是城市长期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空港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因素,会促进城市经济的长期增长;其他省会城市仅存在城市经济增长至空港客流长期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空港只对城市经济具有短期效应。空港的规模大小、是否为枢纽将决定是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还是内生增长理论去理解其对城市经济增长的意义,空港条件的差异将加剧城市经济的分异,航空网络的发展也将对城市体系产生重要影响。而城市经济增长对航空运输的长期增长效应并不普遍,表明我国城市的经济产业结构对空港的依赖性还较弱。综合考虑城市发展条件,合理规划空港并布局相关产业,或许航空城将是未来都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由二元经济社会跨入现代经济社会的过程中,众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转移,已经给中国社会和城市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通过对广州市和东莞市两市三个层次的一般抽样调查和50个镇村的重点调查和分析,以城市外来低收入移民为研究和安置的对象,提出了适合中国情况的自下而上的开发性移民自助安置模式;并分析了自助安置模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在城市地域发生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理论发展假设.  相似文献   

9.
夏永久  陈兴鹏  李娜 《中国沙漠》2005,25(6):950-956
选取了河谷型城市兰州市近17a来有关经济环境数据,在EXCEL和SPSS软件系统下对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绘制出兰州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兰州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演进阶段的过程,认为河谷型盆地效应、重化工型产业结构以及不合理产业布局使兰州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即与其他地区相比,不仅曲线类型复杂多样,而且转折点来的也相对较晚。文章最后结合上述演进阶段过程分析,提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互动效应。即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布局以及能源结构影响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排放种类,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影响区域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后劲,同时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0.
论高度景观带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由于山地远较平原的自然地域差异显著,加之山地有下游效应,故山地环境的好坏将波及下游低地和谷地,影响到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由此揭示高度景观带的特征、形成,以及高度景观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仅对发展地理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开发利用山区的自然资源,发展山区经济,亦有着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广西崇左市可持续综合发展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健  濮励杰 《地理研究》2008,27(4):938-948
以我国西部新兴边贸城市崇左市为研究区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结合生态学表现,利用三角模型工具分析评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和长期趋势。探求崇左市1985~2005年可持续综合利用情况,对研究区经济发展现状问题的解决具有实用价值,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综合利用具有方法论意义。结果表明2005年崇左市可持续综合发展处于一般可持续性状态,且区域内7个行政子单元可持续综合发展水平介于弱可持续性到一般可持续性状态,东南部可持续综合发展状况优于西北部。崇左市可持续综合发展水平1985~1990年呈一般可持续性趋势;1991~1995年呈强可持续性趋势;1996~2000年呈一般可持续性趋势;2001~2005年呈一般可持续性趋势,但较前一阶段有下降趋势。这些状况和趋势与近20年间崇左市大力发展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南通海岸带滩涂开发类型选择与空间功能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诚 《地理科学》2017,37(1):138-147
海岸带滩涂开发类型选择与空间布局是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岸带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与滩涂开发类型对应关系透视为基础,结合南通海岸带滩涂条件、开发类型演变和区域发展背景分析,提出该地区生态旅游、农业和港口–工业–城镇多元化的滩涂综合利用模式,集成适宜性评价与分区、多部门规划冲突与协调等方法,探讨了南通海岸带滩涂地区生态与旅游、农业和港工城等功能区的空间配置路径。南通海岸带地区三类空间适宜比例分别23.5%,32.7%和43.8%,可以作为海岸带综合管理政策制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划的理论方法为指导,结合珠三角经济区的实际(地理资源结构、城镇体系结构、经济空间结构和交通运输系统结构等方面),将以广州市为最大经济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划分为3个一级区,即以广州市为中心的中西部、以深圳市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珠海市为中心的西南部.每个一级区下面又分为3个亚区。每个亚区都是相当于原来地级市范围,其所属市县即为基层经济区。  相似文献   

14.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andslide casualty event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nalysis of casualties due to landslides from 2000 to 2012 revealed that their spatial pattern was affected by terrain and other natu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resulted in a higher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 casualty events in southern China than in northern China. Hotspots of landslide-generated casualties were in the western Sichuan mountainous area and Yunnan-Guizhou Plateau region, southeast hilly area, northern part of the loess hilly area, and Tianshan and Qilian Mountains. However, lo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dicated that landslide casualty events were also influenced by economic activity factors. To quantitatively analyse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economic activity factors, the Probability Model for Landslide Casualty Events in China (LCEC) was built based o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lative relief, GDP growth rate,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fault zones, and population density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asualties caused by landslides. Notably, GDP growth rate ranked only second to relative relief as the primary factors in the probability of casualties due to landslides. The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a landslide casualty event increased 2.706 times with a GDP growth rate increase of 2.72%. In contrast, vegetation coverag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asualties caused by landslides. The LCEC model was then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landslide casualty events for each county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27 counties with high occurrence probability but zero casualty events. The 27 counti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mineral-rich counties, and real-estate overexploited counties; these are key areas that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reducing landslide risk.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健  濮励杰  陈逸  彭补拙 《地理学报》2007,62(10):1041-1050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 结合生态学表现, 基于三角模型工具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 分析评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和长期趋势。对滁 州市1975-2005 年经济可持续利用进行系统研究, 不仅对研究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解决具有实用价值, 而且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结果显示2005 年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处于一般可持续性状态, 且区域内七个行政子单元可持续发展形势介于弱可持续性到一般可持续性状态, 东南部可持续性状况优于西北部。1975-1998 年, 滁州市经济发展表现为一般可持续发展趋势, 而1998-2005 年凸现为相对很强可持续发展趋势, 这些状况和趋势与近30 年间滁州市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懈努力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45,自引:10,他引:45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短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显著表现形式。本文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利用LandsatTM图像的解译成果 ,分析了北京市 1985~ 2 0 0 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 ,在这 15年的时间里 ,北京市林地和城乡、工矿、居住用地的转移趋势明显 ,两者的转移率分别达到 4 0 78%和37 60 % ,主要以林地内部、林地向草地转移、居住用地的内部和工矿废弃地还林还草等类型为主。同时 ,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净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7.
Analysis of casualties due to landslides from 2000 to 2012 revealed that their spatial pattern was affected by terrain and other natu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resulted in a higher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 casualty events in southern China than in northern China. Hotspots of landslide-generated casualties were in the western Sichuan mountainous area and Yunnan-Guizhou Plateau region, southeast hilly area, northern part of the loess hilly area, and Tianshan and Qilian Mountains. However, lo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dicated that landslide casualty events were also influenced by economic activity factors. To quantitatively analyse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economic activity factors, the Probability Model for Landslide Casualty Events in China(LCEC) was built based o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lative relief, GDP growth rate,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fault zones, and population density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asualties caused by landslides. Notably, GDP growth rate ranked only second to relative relief as the primary factors in the probability of casualties due to landslides. The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a landslide casualty event increased 2.706 times with a GDP growth rate increase of 2.72%. In contrast, vegetation coverag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asualties caused by landslides. The LCEC model was then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landslide casualty events for each county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27 counties with high occurrence probability but zero casualty events. The 27 counti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mineral-rich counties, and real-estate overexploited counties; these are key areas that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reducing landslide risk.  相似文献   

18.
南迦巴瓦峰与托木尔峰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慧  彭补拙 《山地学报》2002,20(4):432-437
南迦巴瓦峰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内侧,托木尔峰地处天山山脉的西端,二者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高大的山体为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形成和发展提从了十分有利的自然环境,发育了相当完整的山地垂直系列。比较二者的垂直带谱,可以发现无论在垂直带谱的形成条件,基带,性质和结构类型,还是景观特征,垂直分异影响因素及南北坡差异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南峰垂直带谱为以森林-草原-荒漠土壤系列为特征的季风性湿润,法湿润带谱系统,垂直分异的主导因素为温度;托峰垂直带谱为以荒漠--草原-荒漠土壤系列为特征的大陆性干旱带谱系统,垂直分异的主导因素为湿度。不同的垂直自然带特征决定了不同的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1951-2010 年中国主要气候区划界线的移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采用同一区划方法、指标体系划分的1951-1980 年及1981-2010 年中国气候区划结果,对比分析了过去60 年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界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1980 年至1981-2010 年,我国寒温带界线西缩、北移;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其中最大北移幅度超过1个纬度;北亚热带北界东段平均北移1 个纬度以上,并越过淮河一线;中亚热带北界中段从江汉平原南沿移至了江汉平原北部,最大移动幅度达2 个纬度;南亚热带北界西段北移0.5~2 个纬度;青藏高原亚寒带范围缩小,高原温带范围增加。东北湿润、半湿润区虽转干与趋湿并存,但其中温带地区的湿润-半湿润东界东移,大兴安岭中部与南部的半湿润-半干旱界线北扩;其他地区的干湿分界线虽未出现明显移动,但北方半干旱及华北半湿润区总体转干,河西走廊、新疆及青藏高原的干旱、半干旱区总体转湿;而南方湿润区则趋干与转湿并存。  相似文献   

20.
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传统统计分析与GeoDa、GIS软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2000-2009年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及空间作用类型。研究表明: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县域经济的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县域经济集聚性呈波动衰退趋势,甘肃段内部差异是区域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经济发展较高水平县域集中分布在天山北坡地区以及河西地区西段,呈现出区段内集聚的特性;而较低水平县域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地区、河西地区东段以及青海东部地区,较高增长性县域呈现出向天山南北坡地区集聚的趋势。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效应较弱,总体呈现西高东低态势,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经济带以及天山南坡产业带发展势头良好,而以兰州和西宁为中心的甘肃中部地区和青海东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