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李晋宏副主任医师从风燥论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轻型恢复期咳嗽的经验。李师认为,新冠感染轻型恢复期咳嗽与“风咳”“燥咳”类似,病位在肺,病机为邪去正虚,风燥外袭;余邪留恋,内燥渐生。治疗从风燥入手,采用疏风润燥、化痰止咳之法。用药以桑杏汤为基础方,并基于叶天士养阴透邪的治疗原则加轻清升散之品透邪外出,以达温燥润肺、化痰止咳、宣通肺气、透邪外出之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人参败毒散加减治疗脾肺气虚、寒湿郁肺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或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脾肺气虚、寒湿郁肺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或肺炎)患者28 例,采用西药联合人参败毒散加减治疗。观察患者平均连续2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的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和复阳情况。结果:平均连续2次核酸转阴时间为(10.22±8.84)d;治疗后患者胸闷气短、咳嗽咳痰、纳差、便溏、神疲乏力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4 d有1 例患者在隔离点出现复阳。结论:人参败毒散加减治疗脾肺气虚、寒湿郁肺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或肺炎)疗效颇佳,且可对反复复阳患者起到稳定转阴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介绍唐涛教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综合征(简称“新冠后综合征”)的经验。唐教授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多为寒湿伤阳所致,引发以肺、脾为主要受累脏腑的功能、气机紊乱,从而诱发大气下陷,并强调脾、肺阳气的固护和升发,以及中医药的早期正确干预对新冠后综合征防治的重要性。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介绍刘新祥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经验。刘教授在精研经典医籍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认为慢性咳嗽的病机以肺脾失调、脾肾亏虚为本,强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勿忘养肺、健脾、滋肾,此即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理。同时认为,慢性咳嗽虽涉及脾肾,但总归病位于肺,又肺为“娇脏”,不容峻攻猛伐,故其在临证治疗过程中,往往用药平和,力求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医学小儿“三不足,二有余”的理论,探析小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状态的中医病证特点,并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和中医特色外用适宜技术在小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状态治疗的应用,旨在为小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状态的中医康复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风邪恋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感染后咳嗽风邪恋肺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小柴胡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6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咳嗽程度和频率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数值、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介绍胡学军教授治疗咳嗽的临床经验。胡教授认为咳嗽主要分新咳与久咳。新咳病在肺卫,病因为风寒燥热诸邪等,尤以风邪为主,治以轻宣肺卫,再辨寒热虚实。久咳病涉肺脾(胃),病因可概之“风、痰、气、虚”,治以行气化痰为主,并重理肺健脾。理肺采用疏理(如宣肺、降气、清肺、温肺、行气、活血等)和调养(如益肺、养肺、温肺、敛肺等)之法;健脾则分健脾益气和益胃养脾。其认为久病复杂之咳嗽常为多因子致病,主张采用以“病证症”为主的多维辨证方法,综合治疗。善于采用药对、药组等,减缓不良药性、增强药物疗效,并附病案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总结袁秀丽教授采用透刺法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经验。袁教授认为,本病证属虚实夹杂,病位在筋,病机在于肝肾亏虚,气血失调;治疗以补虚为主,调畅气血,佐以祛邪。其以局部取穴和阳明经取穴为总的选穴原则,采用一针多穴的穴位透刺操作手法,治疗过程中多采用补法,利用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特点,调气活血,疏通经络,让患者配合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介绍陈宪海教授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经验。陈教授认为,该病以风邪为主导,其病变主脏在肺,与胃、肝相关;风邪犯肺、肺胃阴虚、肺失宣降为主要病机;主张以祛风邪、润肺胃、理肺气为主要治法,以宣降肺气、祛风达表之“参苏止咳汤”为基础方并加用息内风、润肺胃之品以治之,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中药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PIC)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辨治本病提供参考。方法:以“小儿/儿童感染后咳嗽”“感冒后咳嗽”“外感后咳嗽”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QVIP)、万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1996—2016年有关中医治疗PIC的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提取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规范相关数据,对所用中药之性、味、归经、分类和药对的频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48篇,获取方剂62首,使用药物112味,用药总频次635次,单味药使用排序前10位依次为甘草、杏仁、桔梗、紫菀、陈皮、百部、麦冬、款冬花、茯苓、前胡;药物按功效分为26类,其中化痰止咳药用药频次最高,其次为补气药、清热药、解表药、补阴药;药性排序依次为温、寒、平、凉、热,药味以苦、甘、辛使用较多;药物归经主要为肺、脾胃、心、肝经;涉及中药传统药对27种,排名前5位依次为甘草与桔梗、半夏与茯苓、半夏与杏仁、黄芩与半夏、麻黄与地龙。结论:根据数据分析,中药治疗小儿PIC组方以止咳化痰药为主,经辨证多辅以补益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紫贝止咳颗粒治疗感染后咳嗽余邪恋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感染后咳嗽余邪恋肺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治疗,治疗组予以紫贝止咳颗粒治疗,疗程均为7d。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症状缓解时间、诱导痰上清液中P物质(SP)、白介素(IL-8)浓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对照组为8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咳嗽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SP、IL-8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贝止咳颗粒可有效改善感染后咳嗽余邪恋肺证患者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热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施治。观察2组患者的治愈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中医证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100%(43/43),对照组为90.7%(39/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1或P<0.05)。2组胸闷气短、咳嗽咳痰、纳差、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热期疗效确切,故可在早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中医药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归脾合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阿普唑仑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服归脾合剂,连续治疗15 d。评价2组患者临床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9.99%(3/30),对照组为13.32%(4/3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归脾合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心脾两虚型不寐的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通过整理《理虚元鉴》中的劳嗽相关记载,总结劳嗽的病因为先天不足、后天内伤、外感风邪、医药误治,病机以肺脾肾虚为本、风寒痰火为标,治则为清补兼施、中和为治,以清金百部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减治疗。结合咳嗽变异性哮喘病因及临床特征,从未病先防、分期辨证、处方用药、调摄养护4个方面探讨劳嗽理论在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防治咳嗽变异性哮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清肺利咽合剂治疗肺燥阴伤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病毒感染”)后急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 例新冠病毒感染后急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 例。对照组口服复方福尔可定溶液,治疗组口服清肺利咽合剂,2组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简易咳嗽程度评分表(CET)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02%(40/43),对照组为74.42%(32/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ET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2.33%(1/43),低于对照组的16.28%(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肺利咽合剂治疗肺燥阴伤型新冠病毒感染后急性咳嗽的疗效优于西药治疗,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药证规律,为COVID-19的中医论治提供参考。方法:以湖北黄冈大别山医院184 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中医证候、处方用药,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对药物、症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265个处方,涉及中药129味。药物主要功效依次为化湿、健脾、化痰、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等;主要归肺、脾、胃经等;常见的药物-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表明,黄芪-党参等为常用药对,鸡内金+黄芪→党参等为常用三味药物组合,薏苡仁+鸡内金+黄芪→党参等为常用四味药物组合;常见的药物-症状组合规律为:益气-苔腻、健脾-苔腻、化湿-苔腻等。结论:COVID-19患者多肺脾同病,主要病机为疫毒闭肺、湿困中焦、痰湿内蕴,宜从肺脾论治,以化湿、健脾、宣肺平喘、清热等为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7.
介绍胡学军主任医师治疗肺癌的临床经验。其认为,肺癌病因病机错综复杂,多与机体正气亏虚,邪毒痰瘀乘虚内侵相关,具体可概括为“虚、毒、痰、瘀”。治疗上根据肺癌的特点,分早、中、晚三期进行多维辨证用药,早、中期分别采用自拟方之肺瘤消散饮、肺瘤康复方治疗,晚期予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肺汤、麦味地黄汤等加减,并注重顾护中州,调达气机,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介绍袁长津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袁教授认为该病与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内伤、感受外邪等有关,乃诸多因素导致心阳受损,痰浊、瘀血阻滞心脉,心失所养而致病。并将前人的经验与自己的临床体会相结合,对该病分型论治:心胆气虚、痰浊扰心证,常用柴芩温胆汤加减治之;气阴不足、心脉失养证,常用生脉饮合炙甘草汤加减治之;痰瘀互结、痹阻心脉证,常用黄连温胆汤合丹参饮化裁治之。袁教授论治思路独到,谨守病机,灵活用药,为心律失常的辨证及治疗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介绍柏正平教授基于痰瘀理论治疗顽固性咳嗽经验。本病初起多因外感六淫致肺失宣肃,或因肺虚、他脏之病累及于肺,病久则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阻塞肺络,正虚与痰瘀邪实相互为病而呈顽固性发作。柏教授诊治顽固性咳嗽提倡将辨病、辨症与辨证相结合,从表里脏腑辨病辨症,从痰瘀论治,补虚扶正、理气宣肺,着重化痰祛瘀,多能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20.
介绍吴官保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验。吴教授认为“瘀、虚、痹”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肾虚血瘀、腰络痰瘀”为其病机核心,确立“补肾、化瘀”为其治疗大法,临证因人用药、因证用药,采用中药内服和理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良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