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浙西北前陆褶皱冲断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浙西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P_2c)和大隆组(P_2d)以及下三叠统政棠组(T_1z)是一套深水相浊积岩建造;区域构造环境初步分析表明浙西北地区具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楔特征.下三叠统政棠组(T_1z)与二叠系协调变形,构造变形样式总体上以向北西逆冲的冲褶席(duplex)~1)和逆冲叠瓦扇为特征,由东南往西北构造变形样式依次出现复式冲褶席(multi-duplex)、背形堆垛(Antiformal stack)和叠瓦扇组合,其中褶皱样式依次出现大型紧闭平卧-斜卧褶皱、中尺度尖棱褶皱和具圆筒状转折端的开阔褶皱.断层变化则由断层面产状几乎水平的多重复杂冲褶席系到缓倾的顶板冲断层-底板冲断层组合样式到叠瓦扇冲断层,显示出构造变形强度自南东向北西递减的特点.上三叠统乌灶组(T_3w)为前陆磨拉石盆地建造,变形样式以宽缓褶皱和逆断层组合为主.构造样式的空间展布规律变形强度向北西衰减的构造极性沉积-大地构造分析,均表明在(T_1-T_3)期间及随后的后构造变形作用中,浙西北持续地经历了自南东向北西的强烈挤压变形.  相似文献   

2.
库车前陆褶皱带盐相关构造样式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6  
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褶皱带中段中新生代地层中发育一套下第三系盐岩层, 对该区构造变形起着重要控制作用.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对盐相关构造研究表明, 库车前陆褶皱带发育盐上、盐间和盐下三套不同的构造样式. 盐上构造样式主要包括逆冲断层及断层相关褶皱、盐推覆构造、三角带构造和盐成凹陷. 盐间构造样式主要包括盐枕构造、盐间断褶构造和盐焊接构造等. 盐下构造样式主要包括叠瓦冲断带、双重构造、背冲断块或断褶构造. 研究表明, 库车前陆褶皱带盐上、盐间和盐下构造样式形态迥异, 但它们是在统一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 在成因上有着密切联系, 其动力学机制与重力作用、挤压作用和盐岩层塑性流动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逆冲-褶皱造山过程中生长地层的识别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广良  张培震  闵伟  陈杰 《地震地质》2006,28(2):299-311
生长地层记录了大量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历史信息,主要形成于逆冲-褶皱造山带前陆盆地边缘,在前陆盆地生长构造(如生长逆断裂-褶皱带)翼部或顶部与褶皱构造变形同期沉积的地层,是构造运动与沉积作用同时进行的产物,在构造横剖面上,整个生长地层序列在褶皱翼部具有楔形几何状态。根据其形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断层转折褶皱作用和断层传播褶皱及滑脱褶皱作用等。生长地层的最终形态受各种地质作用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是构造变形、沉积速率和侵蚀作用,三者之间在生长地层形成过程中通常具有“复合”作用。通过生长地层的详细研究,可以建立同构造生长地层模式,而广泛应用于确定前陆逆冲-褶皱带与相应地层的时代、变形速率,分析与逆冲推覆断层相关的褶皱几何形态,以及建立动力学模式等。生长地层的野外识别一般可从褶皱翼部和枢纽变化、翼部同沉积楔体、地层产状和厚度变化以及区域资料收集对比等几方面来综合分析,同时采用多模式、多手段的室内分析将是研究生长地层最为有效的方法,也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对生长地层的识别标志和模式的进一步认识,初步分析了六盘山山前宁夏固原寺口子剖面,认为寺口子盆地为逆冲-褶皱造山带前陆磨拉石盆地,其内可能存在有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但需  相似文献   

4.
阳关断裂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阿尔金断裂系向北扩展的前缘位置,对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向大陆内部扩展的机制。文章通过卫星影像解译、探槽开挖、差分GPS及无人机测量等对阳关断裂开展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阳关断裂东段发育多条正反向断层陡坎,断层陡坎高度在0.4~8 m之间,平均约2.2 m,探槽揭示断裂倾角约60°,形成高角度逆断层,局部发育正断层;西段断裂向北西前缘扩展,形成一组弧形分布的断层陡坎,陡坎高度多在0.9~2.4 m,平均约1.9 m。同时自南向北,逆冲断层陡坎形态由多级陡坎转为单一陡坎。对探槽剖面分析,显示断裂断错晚更新世冲洪积砾石层,发育的断层倾角较缓,以低角度逆冲为主要特征,约26°,有的甚至沿地层向前推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阳关断裂可能为本区阿尔金向北扩展的北边界,与三危山断裂共同协调吸收了阿尔金断裂东段的部分应变量。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米仓山-汉南穹窿一带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以制约该区白垩纪以来的剥蚀-演化历史.露头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显示从汉南穹窿南部的核部地区向南至四川盆地北部裂变径迹的年龄逐渐变新,这与米仓山地区逆冲断裂以背驮式扩展的构造样式从汉南穹窿向南经米仓山褶皱-逆冲带发育到四川盆地北缘的构造模式相吻合.热模拟的结果显示米仓山-汉南穹窿经历了两期快速的剥蚀,其分别发生在白垩纪(约90 Ma之前)和15 Ma以来.研究区白垩纪的快速剥蚀反映了秦岭-大别造山带白垩纪的区域性剥蚀事件,这可能是对临区诸多构造事件(如西伯利亚-蒙古-中朝板块的碰撞,拉萨-羌塘-思茅-印支块体的碰撞,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及其相关的岩浆活动)远场效应的响应;约15 Ma以来的快速剥蚀是对青藏高原隆升向东北方向传递的响应.  相似文献   

6.
帕米尔构造结是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碰撞的两个突出支点之一,是中国大陆受板块动力作用最强烈、强震频发的地区之一,也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地区之一。晚新生代帕米尔构造结北部向北楔入推移了约300km,形成了一陆内深俯冲带和地震带,但对这一变形过程及方式至今未能很好的限定。沿76°E附近横跨帕米尔—天山的最新GPS测量  相似文献   

7.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的类型与性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全带的考察认为:本次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带长达350-400km,由地震裂缝,鼓梁(包)、塌陷、陡坡等基本形态组成,属构造性破裂,并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新生性。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构造带区域稳定性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余团  何昌荣 《地震研究》2000,23(4):378-383
根据龙门山构造带的地震地质特征、地震活动规律及新构造活动特征,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区域稳定性受控于龙门山断裂带。而断裂带又以韧性切变形为主,蠕滑运动为特征,决定该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生强烈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9.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1年11月14日青海省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强烈地震的现场调查资料,确定了沿青藏公路一线的地震烈度分布,对此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进行了分析、描述。  相似文献   

10.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主要异常及预报过程反思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马文静 《高原地震》2002,14(1):2-10
在综合分析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震(前)兆异常及时空演化特征的基本上,总结并分析了本次巨震的预报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提供了8.1级地震回顾性的时间和空间2种定量严格的预测办法,同时也提出了使用这2种办法的条件。由于只讨论短期和临震的举措,故暂不涉及有关地质构造方面的问题,中也借用以往同行们有关预测强度的办法对8.1级地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石绍先  曹刻 《高原地震》2002,14(1):32-40
分析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巨震对欧亚地震带、中国大陆及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指出巨震后10-20年欧亚带可能处于巨震活跃时段,其间可能发生多次巨震;同期中国大陆相应处于地震活跃期,大陆西部有发生多次7.0级以上大震的可能;受欧亚带大震活动过程及巨震调整影响,未来1-3年云南省可能进入新的活跃期,6-7级强震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西昆仑阿什火山机构及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阿什库勒盆地位于NE向阿尔金断裂与NW向康西瓦断裂的"弧形"交会处,构造活动十分活跃,盆地内发育10余座火山,其中阿什火山为该火山群中最新活动的火山。文中从火山地质、熔岩和斑晶成分、显微结构特征及地质温压计4个方面对阿什火山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阿什火山由火山锥和熔岩流组成,锥体由早期的渣锥和晚期的溅落锥组成,熔岩流分布面积约33km2,可划分为4个流动单元。熔岩属于钾玄岩系列,岩性为粗安岩,显微镜下呈斑状结构。斑晶以长石(主要为中长石)和辉石(包括普通辉石、古铜辉石和紫苏辉石)为主;基质为玻璃质、隐晶质、微晶质,部分含有大量的长石和辉石。斑晶与岩浆的平衡温度为1 104~1 194℃,压力为570~980MPa,对应的岩浆房深度为18.92~32.29km。  相似文献   

14.
新疆南部构造区带与地震活动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曲延军  王琼  聂晓红 《内陆地震》2010,24(4):298-306
以地震活动为主线并依据新疆地质构造运动、地壳缩短速率、断裂活动、局部应力场及历史强地震活动特征等的研究,将新疆南部地区初步划分为南天山东段、柯坪块体、喀什—乌恰交汇区及西昆仑地震带4个地震构造区带。利用新疆1900年以来的地震记录,在不同强度地震记录完整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上述各构造区带年应变能释放均值、折合震级、不同震级下限的地震年发生率、b值和应变加速释放模型参数m值等参数,对各构造区带中地震活动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进而提取了各构造区带地震活动状态的特征指标,为地震趋势分析和判定提供了定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8.1级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性图像显示出多种异常形态,地震背景空区、地震条带、小震活动平静等地震活动性异常配套出现。余震集中区远离主震震中,并在地表形成350km的破裂形变带。8.1级地震后东昆仑断裂带中段出现中等地震平静,应力场呈闭锁状态,有较强地震的孕育迹象。  相似文献   

16.
大规模宏观异常的双重性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宏观异常的大规模出现是地壳强烈活动的重要标志 ,常与其后的强震活动相关。中国多次强震短临预测的成功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大规模的宏观异常。然而 ,宏观异常也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可作为重要的地震短临前兆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构造活动引起的 ,不具有前兆的性质。因此 ,在地震预报的科学探索中 ,应大力加强宏观异常的观察、观测、分析与研究 ,识别地震前兆与构造活动异常的区别 ,使宏观异常在地震预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