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城震区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1975年海城地震发生后近十年间通过重力资料反演、大地电磁测深、测震及工程爆破、航磁资料反演、深地震测深等研究本区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的结果与进展。文中还提出了在本区继续开展地壳与上地幔细结构研究的任务与设想。 相似文献
2.
山西裂谷系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山西裂谷系近年来通过重力、工程爆破及测震、大地电磁测深、航磁资料反演、深地震测深等研究该地区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的结果与进展。文中还提出了在本区继续开展地壳与上地幔细结构研究的任务与设想。 相似文献
3.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国学者在青藏高原进行的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 累计完成长约45000km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许多科学数据,为探讨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隆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为比较全面反映中国学者多年来的工作成果,作者广泛收集资料,总结了中国学者在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程度,并按照方法分类绘制了系列工作程度图. 文中分别对地壳结构、上地幔的横向不均匀性、岩石圈的电性结构、青藏高原隆升机制、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模型等几个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做了概略的评述. 已有资料表明:青藏高原的莫霍面埋深变化较大,且在几条重要缝合带莫霍面两侧都有断错;根据目前的探测结果,高原在20±5km埋深范围内普遍存在壳内低速高导层,速度一般为5.6~5.8km/s,电阻率约为1~10Ω·m,厚度一般为5~10km,但横向分布不连续. 低速层与高导层的深度、厚度在趋势上一致,但不十分吻合.天然地震的研究结果表明,组成高原各个地块内部的地震各向异性方向大致相同,各地块的分界处各向异性方向往往有明显的变化;虽然对高原隆升机制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至少认为高原是多期隆升、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点已达成共识. 综合已有的地球物理调查成果,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建立的高原地球动力学模型,形象地表达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双向挤压变形模式. 这些工作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变形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发展,人类经济社会对资源与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在采资源正在枯竭,供需矛盾不断加大,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家对陆地盲区、深地和深海的资源勘探极为重视,同时未来勘探对象更为隐蔽、地质条件更为复杂,勘探与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地球物理方法作为勘查技术中最有效准确的预测方法之一,为满足勘探任务的需求,近年来地球物理勘探在研究新技术、新方法、仪器研发和数据处理解释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详细阐述我国的金属矿、煤矿、油气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现状,归纳了相应领域的地球物理技术新进展,对深地资源的勘探开发进行了展望,为资源与能源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印度一欧亚大陆碰撞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是中生代以来全球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围绕青藏高原深部结构与大陆动力学问题的探索,一直是全球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进步,青藏高原深部结构的研究也已逐步细化和深入,形成了一些针对特定区域如东西构造结、川滇接触带、南北地震带、青藏高原东缘和针对特定目标任务如地震发生机 相似文献
6.
7.
地壳运动的深部地球物理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地壳构造运动、深部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深源地幔物质流和浅源地幔物质流的运移状态及其组合型式,以及它们与地壳下界面形状的相对关系,是影响大地构造运动和地壳形变的主要因素。并由此说明了某些地区大地震活动比较集中和易于发生的原因,以及它们所对应的深部地球物理背景。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及其发震构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北部陆缘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特别是滨海断裂带两侧的深部地壳结构变化特征,在南海北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的结果,南海北部以滨海断裂带为界,断裂带西北部为华南亚板块的典型陆壳,地壳厚30km,上地壳下部存在一层速度为5.5~5.9km.s-1、厚度为3.0~4.0km的低速层,埋深约10~18km;断裂带东南部为南海亚板块减薄型陆壳,厚25~28km,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逐渐减薄并最后尖灭。滨海断裂带为一个上下连续倾向SE的低速破碎带,宽度6~10km。滨海断裂带与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的交接构造部位形成南海北部的重要应力集中带和应变能积聚带,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滨海断裂带的发震构造属NEE向与NW向相交切的断裂构造型式,以NEE向的滨海断裂带为主,NW向断裂带为辅。 相似文献
9.
地球物理探测在研究和发现撞击构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地球陨石坑的重、磁、电、震等常见地球物理特征.陨石坑最明显的地球物理特征是圆形或环形的负重力异常,其主要原因是岩石破裂和角砾化导致岩石密度降低;具有较低的磁异常,细节特征复杂,其主要原因是撞击熔融降低了陨石坑内部岩石的磁化率,陨石撞击后的改造则造成了复杂的细节特征;简单陨石坑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复杂陨石坑具有从中央隆起向周缘升高的电导率,其受控于岩石的破碎程度和上覆沉积层的含水量,破碎程度、含水量越高电导率越高;具有低的地震波速,主要原因是破碎的角砾岩和断裂具有相对原岩更低的波速.此外,地震反射波探测发现陨石坑撞击构造有明显凹形特征.国际上已开展了大量陨石坑的地球物理探测研究,而我国现有被发现且证实的陨石坑不仅数量稀少,其相关的地球物理探测研究更是不多见.通过对国内外陨石坑的常见地球物理特征开展综述和总结,不仅可为我国发现更多潜在的陨石坑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同时也为公众认识和了解撞击构造提供可靠的科普素材,进而有效拓展地球陨石坑的科研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地下地质灾害地球物理探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介绍了地下地质灾害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指出目前常用方法的基本思路及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观测方法、观测系统、正反演模拟和室内试验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大胆的构想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评价贵德盆地深部地热资源远景,使用V8仪器进行了地面大地电磁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工作,首次对贵德盆地深部电性特征和深部地热资源进行评价.查明贵德盆地基底埋深3600 m~4900 m.推断盆地第三系上新统贵德组(上部地层)是浅部热储层,其厚度为370 m;其埋深为530 m.老第三纪渐新统(上部地层)是中部热储层,其厚度为640 m~800 m,其埋深为1810 m~2330 m.侏罗纪、白垩纪地层是深部热储层,其厚度为970 m~1600 m;其埋深为3680 m~4990 m.提出浅部热储层属于盆地型层状热储;中深部热储层属于断裂型带状热储.推断出二条大断裂破碎带.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探明新疆哈密某历史小煤窑采空区分布,采用微动和瞬变电磁组合的勘探方法开展采空区探测研究,应用综合物性资料划分地层,利用微动勘探确定采空区位置,瞬变电磁勘探判别采空区赋水性,两种方法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有效减少单一物探方法成果的多解性,为小煤窑采空区探测中物探手段的选取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13.
随着找矿勘探工作程度的不断深入,许多露天的和近地表的金属矿产资源已基本上被查明,在地表浅部(第一深度空间:0~500 m深度)找到大型或超大型金属矿床的难度将必越来越大,而金属矿产资源的短缺已在日益加剧.为了缓解当今的资源危机,必须进行深部找矿勘探(第二深度空间:500~2000 m深度).这是因为在地壳深部具有良好的成矿环境和找矿潜力,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与成效已使得深部找矿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分析和讨论国内外典型金属矿产资源找矿过程的实践表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具有大探测深度、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为深部金属矿勘查提供有效信息,是第二深度空间找矿勘探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国内外的实践表明,深部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勘探取得了尚在不断取得重要成效. 相似文献
14.
15.
我国青藏高原在地学研究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外国学者与我国合作在这一地区进一步开展了综合科学研究。本书是根据近几年来大量的野外实地观测资料和室内数据处理、计算、分析与研究的结果写成的一本专集,主要反映我国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近年来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全书共由二十一篇论文组成,其中十一篇是中、法合作期间我国地球物理工作者撰写的。这些论文全面地论述了利用人工源地震、天然地震面波和体波、重力测量、地热、大地电磁测深、地磁差分等方法,研究该地区地壳与上地幔的结构、莫霍界面起伏的区域性变化,低Q值分布,雅鲁藏布江地带的高热流 相似文献
16.
白垩纪地球物理场异常与地球深部动力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白垩纪超静磁带(CNS)期间发生的重要地质事件,如大洋缺氧事件,大量火山活动以及温度升高等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地球磁场古强度研究结果,探讨了白垩纪地球物理场异常与地球深部动力学的可能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18.
青藏高原北缘碰撞变形的深部过程——深地震探测成果之启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3种深地震探测方法的调查结果, 揭示了青藏高原北缘碰撞变形的深部过程.发现沿青藏高原北缘, 正在发生大陆岩石圈的会聚碰撞作用. 大陆岩石圈板块正向碰撞变形的深部过程不同于斜向碰撞变形的深部过程. 研究还发现, 青藏高原南、北两缘碰撞变形的深部过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缓解土地资源紧张、解决"城市病"的重要途径,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城市下方地质体"透明化".受施工场地、安全等因素的制约,传统地质填图调查方法难以获取城市地下精细结构信息,地球物理方法具有无损探测的特点,已成为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精细地质结构探测的主要技术手段.然而地球物理方法种类较多,不同方法应用前提、范围和效果差别较大,为给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探测选择适合的地球物理方法,本文结合实际案例,系统分析了微重力、高密度电法、浅层反射地震、面波勘探、探地雷达等不同地球物理方法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中的应用效果和适用前提.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不同方法探测深度、分辨率及其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探测的适用阶段,并对未来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技术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1)
利用阶跃电流源激发可以有效地将一次场和二次场在时间上进行分离,通过时域电磁场近源测深可获得较强的信号和较大的探测深度.基于以往研究基础,作者提出了电性源短偏移瞬变电磁法(SOTEM),并指出需要研究SOTEM深部探测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关键问题.根据时变点电荷栽流微元积分理论,推导出SOTEM响应的精确表达式;通过分析SOTEM电场、磁场各分量的响应及分布特征,以及各分量与地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特点,对高、低阻层的敏感度等,研究SOTEM深部探测能力;研究SOTEM的记录点规则,以及场源复印和阴影效应等附加效应的影响规律及校正方法;通过对模拟及实测数据的分析,研究SOTEM信号受噪声的影响程度以及各种去除噪声的方法;采用曲线精细拟合技术,提高定量反演精度;总结经验并最终形成一套适用于SOTEM的野外工作规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