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世界渔获量在1997年达到了创记录的1.156亿吨,比1995年的1.1291亿吨增加270万吨。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渔获量大幅度增加。其产量也继续居世界第一位。 1996年,中国的渔获量由上一年的2440万吨增加到2730万吨,其中养殖产量占50%以上。秘鲁的渔获量由890万吨增加到960万吨,智利由760万吨减少到690万吨,日本由680万吨减少到660万吨,美国由560万吨增  相似文献   

2.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道,世界渔获量在1995年已达到创记录的1.1291亿吨,比1994年增长2.14%,其中捕捞产量为9200万吨,比1994年下降10万吨,而水产养殖产量达到了2094万吨,比1994年增长13.5%。 1995年有23个国家的渔获量超过100万吨。中国居第一位,比1994年增长18%,达到2443万吨,其中养殖产量为1280万吨,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秘鲁的渔获量居第二位,达894万吨。智利第三,达759万吨。  相似文献   

3.
1994年世界石油产量突破30亿吨——世界石油产量徘徊的原因1994年世界石油总产量达30.2058亿t,比上年增产3966万t,这是经过几年徘徊后的一次突破。据统计,位居前20名的产油国依次是:沙特阿拉伯、独联体、美国、伊朗、中国、墨西哥、英国、挪...  相似文献   

4.
我国近岸和近海海域环境质量状况依旧不容乐观,必须保持高度重视。希望各级政府、社会和公众继续关注海洋环境问题,在利用海洋产出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好海洋环境质量及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相似文献   

5.
刚刚迈进21世纪,渤海就慷慨地为日夜求索的中国海洋石油工作者奉献出它的所有,人们惊呼──渤海金盆,热得烫手。最近,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传出一条重要消息:中美合作在中国渤海中部发现一特大油田,因其所处地理坐标而命名为蓬莱19-3,已深知地质储运约6亿吨,是我国继大庆油田之后最大的整装油田。由美国菲利普斯公司先期勘探,待投产后双方利益共享。几代中国海洋石油人振奋了,众多看重中国海洋石油资源的国际大公司振奋了,直接参与这一发现的美国菲利普斯公司直是振奋了。几乎与此同时,国际石油价格突破每桶30美元的大关,创历…  相似文献   

6.
7.
《海洋测绘》2013,(1):82-82
<正>2012年10月25日,我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顺利升空。根据计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2013年初向亚太部分地区提供正式服务,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迎来北斗导航时代。现实生活中,"北斗"系统应用市场有多大?光博会上有专家保守估计,国内市场就有4000亿元。  相似文献   

8.
叶昌臣 《海洋科学》1986,10(4):68-69
国外发表的材料上有关渔获量的名词较多。大体上分成两类。一类用于渔业生产统计。另一类用于渔业资源评估。 一、渔业生产统计用名词 我国渔业生产统计仅用一个名词——渔获量。国外用的与此相同或相近的名词有catch, yield, landings, nominal catch,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9.
厄尔尼诺与浙江近海冬汛带鱼渔获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近海1961~1982年冬汛带鱼渔获量变化与Elnin的关系,结合捕捞力度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浙江近海冬汛带鱼渔获量变动规律,为合理开发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黄海北部日本枪乌贼的分布和渔获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枪乌贼Loligo jaaonica Steenstrup在我国,仅分布于黄、渤海;在日本则分布于南、北部暖水海域,分布中心为北部海域。黄、渤海区有较高渔获量,是拖网渔业及某些定置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本种与火枪乌间、  相似文献   

11.
东海区带鱼年渔获量变动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东海区28a带鱼渔获量资料,采用参数模型法计算了东海区带鱼年渔获量变动规律,得出7a为一个变动周期的结论,井预测,若不采取有力措施保护资源,16a后资源将有枯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13.
渔业的副渔获作为本世纪初以来全球渔业管理的重大问题已被科学家们承认,并对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80年代初以来,多种水产刊物上发表的大量关于渔业副渔获问题的论文和报告,副渔获及抛弃已成为全球渔业管理的一个焦点,也是国际渔业论坛的热门话题。全球目标渔获量为7 700万mt,抛弃量估算为1 790~3950万mt,平均为2 700万mt,  相似文献   

14.
ENSO现象与台湾海峡西部海区中下层鱼类渔获量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台湾海峡西部海区中下层多年(1956-1973年)渔获量变化与EN现象关系并结合捕捞强度进行一些初步分析,总结出渔获量变化规律,为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5.
基于栖息地指数的西北太平洋柔鱼渔获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北太平洋柔鱼是世界大洋性经济柔鱼类之一,估算其渔获量是科学管理柔鱼资源的重要基础。根据2003-2008年8~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生产统计数据,结合环境遥感数据,包括海表温度(SST),海表温梯度(GSST)及海表高度(SSH),利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定性描述资源密度分布与其栖息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假设捕捞努力量时空分布相同的情况下,建立了各作业渔区渔获量与HSI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位渔区(经纬度0.5°×0.5°内周平均渔获量与HSI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并建立了最适关系的指数模型,以及单位渔区内周最大可能渔获量与HSI之间的线性关系式。当HSI较低(0~0.1)或较高(0.9~1)时,其预测的渔获量相对误差较大,并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基于栖息地指数模型来预测柔鱼可能的渔获量是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是影响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会对渔获量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长时间序列的渔业统计资料和气候变化数据,研究了1962—2012年间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黄渤海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渔获量的影响,并应用Fox模型拟合捕捞压力对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的影响,同时根据多个气候因子及气候指数的年间变动数据,分析每个显著相关的气候变量对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在1962—1971年呈波动下降趋势,在1972—1990年保持平稳状态,在1991—2012年急剧增加。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与渤海冬季季风、北太平洋指数(North pacific index,NPI)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黄海夏季季风、黄海海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加入气候变量进行优化的Fox模型考虑了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该模型拟合的渔获量与统计的渔获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表明:捕捞压力的增大是导致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变动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也会对小黄鱼渔获量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北太平洋柔鱼渔获量与海洋环境关系的遥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09年北太平洋我国鱿钓船的生产统计资料,结合遥感技术获取的海表面水温(SST)、叶绿素a、海流等数据进行分析,对北太平洋柔鱼产量大幅下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SST比往年偏低,使得柔鱼资源补充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北太平洋柔鱼产量大幅下滑;叶绿素a浓度分布波动较大,这一反常现象很可能导致了在传统作业海域渔汛后期,特别是9、10月份无法形成像往年那样正常的大规模渔场;由于海流的波动较大,导致饵料生物分布不稳定,没有大规模的集中分布,以致柔鱼在其索饵、性成熟的洄游过程中受到影响;如水温因子、黑潮的变动和恶劣的天气等不利海况也可能是造成2009年北太平洋柔鱼产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鲁泉  苏雪  方舟  陈新军 《海洋学报》2021,43(8):118-127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1950−2018年东印度洋渔业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的营养级,探讨了69年间东印度洋渔获量平均营养级(MTL)以及营养级平衡指数的长期变化趋势,以此来判定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研究认为,1950−2018年东印度洋渔获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其中云鲥(Tenualosa ilisha)、鲱鱼(Clupea pallasi)、印度鲭(Rastrelliger kanagurta)为重要渔获种类,其累计年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均在10%以上。MTL变动大致可分3个阶段:1950−1974年渔获MTL总体处在高位,其值范围为3.39~3.71,平均值为3.60±0.07,期间年渔获量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平均年增长率为6.4%;1975−1999年渔获MTL呈现波动,其值范围为3.21~3.51,平均值为3.35±0.08,期间年渔获量呈现稳定的小幅度增长趋势,平均年增长率为4.8%;2000−2018年渔获MTL年间波动较小,其值为3.31~3.43,平均值为3.38±0.03,期间年渔获量呈现缓慢稳定的增长趋势,平均年增长率为1.6%。3个阶段的平均营养级平衡指数分别为0.59±0.22、0.94±0.14、1.25±0.04,其值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且年间变化幅度越来越小,说明其群落结构越来越趋稳定。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增加,而MTL下降程度较小,营养级平衡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渔获量的增加能够弥补MTL的下降;且仅统计营养级大于3.25的种类时,1950−1974年、1975−1999年、2000−2018年3个阶段的MTL平均值分别为4.16±0.04、4.18±0.04、4.19±0.03,呈现小幅稳定增长的趋势,表明高营养级种群渔业资源未受到破坏。研究认为,东印度洋海洋生态系统稳定,高营养级种群渔业资源处于未充分开发状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1982—1983年渤海综合调查资料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渤海初级生产力的地理分布与季节变化,环境因子与初级生产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渤海有机生产能力和渔业生产前景作出了评价,研究表明,渤海水域具有一定的生产潜力,其初级生产力为112g C/m2·a,每年的初级生产量为1000万吨有机碳,鱼虾贝类产量约为100万吨,水产品可捕获量在50万吨以上,调查研究结果可作为渤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近来,1986年中上层渔获量达7.4333万t,1987年更创历史记录高达12.07万t,并且1983年金色小洗涤 丁鱼产量也达到1.9587万t,仅次于历史最高水平的1971年的产量,但到1988年的产量仅为2778t,占中上层渔获量3.21%,从而从历史上第一位下降到第4位,如此渔获量变动,其原因何在呢?笔者试就从海洋环境变异,捕捞力度等诸因素合理解释中上层渔获量变动,为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中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