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才强局”战略是中国气象局党组提出的“三大战略”之一。实现我国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跨越的目标,关键靠一支支活跃在各级气象部门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人才队伍。人才能力主要体现在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从各级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的现状来看,加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重点是加强管理人才的执政能力建设、科技服务人才队伍的创业能力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建设。为此,当前应着重做好三件事。  相似文献   

2.
社会教育作为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列的三大教育体系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研究了中国社会教育的历程和目前状况。重点研究了气象领域的科技教育和社会教育,以气象领域唯一国家级社会教育机构—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为案例,总结了我国气象社会教育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战略举措和重大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要通过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影响气象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障碍,全面提升气象业务的科技内涵和服务能力,实现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跨越的伟大历史使命,要加深对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到中国气象事业中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贵州气象》2006,30(5):F0002-F0002
2006年9月29日上午,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文建为团长的中国气象局业务轨道建设方案报告团前往中国气象局成都区域气象中心作业务轨道建设方案宣讲报告,报告会在贵州省气象局举行。来自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五省区市气象部门和中国气象局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信息工程学  相似文献   

5.
中部地区气象人才匮乏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分析人才现状和未来需求,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的针对性,为各类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8月28日,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出席大会并为发展研究中心揭牌。  相似文献   

7.
《浙江气象》2010,(4):2-2
2010年9月2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署共同推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合作协议,双方将加强五大项目建设,携手加快推进浙江省气象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SCI数据库分析发现,仅从学术论文发表这一项指标来看,自1983年以来,中国气象局系统的科研活动呈现出逐年活跃的发展态势,其科研产出在“十五”期间逐渐起步, “十一五”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中国气象局面向世界气象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学术影响力近年来呈现出较强的上升趋势,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已进...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气象局宇如聪副局长为团长,部分省气象局领导、中国气象局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同志组成的中国气象局代表团,于2009年10月18~24日访问了日本气象厅及有关单位。出访期间,代表团按照出访预案,围绕数值预报模式及改进思路、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及发布方式、城市交通气象服务、海洋气象服务、气候信息服务与气候系统模式、大气本底观测网络、信息网络及未来发展等内容与日方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10月24日,代表团回国后进行了工作总结。此次出访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气象》2011,28(4):49-F0002
10月31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在哈尔滨签署省部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龙江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宪魁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中纪委驻中国气象局纪检组长、局党组成员刘实出席签字仪式,黑龙江省政府秘书长李海涛主持签字仪式,中国气象局相关单位及省内各...  相似文献   

11.
人才是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是指在气象部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备优良的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有较高业务水平、科研水平,在推进气象事业发展中有较高贡献,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科技型人才。加强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对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对未来5年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队伍发展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前提。在分析总结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评价现状基础上,构建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高层次人才评价的优化路径,为气象部门合理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植被覆盖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华北区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地区,气象因子对该地区植被覆盖有重要的影响,但缺少有效的数理模型定量刻画气象要素对植被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华北区2000~2018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植被覆盖数据和主要气象要素数据,开展了多气象要素影响植被覆盖度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华北夏季植被覆盖度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表明:(1)华北存在向暖干转变的趋势,且夏季植被覆盖度与降水、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气温、日照时数和地温呈负相关。(2)影响华北地区植被覆盖度最重要的气象要素是相对湿度,体现了温度和降水的共同作用。(3)基于多元回归法和最小二乘法可以定量描述气象要素变化对植被覆盖度的可能影响。其中,五变量影响模型对植被覆盖度模拟的相关系数略偏高,因此,基于五变量气象要素可以更好的模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气象要素如何影响植被生态系统,进而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加快推进青岛旅游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青岛安全旅游、基本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等需要,本文在深入青岛旅游业各主要环节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青岛旅游气象服务的现状、需求特点和面临的形势,探讨了“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结果表明:青岛独具特色的山地、滨海、城区旅游不仅对气象服务需求量大、特色鲜明、依赖程度高,而且精细化、针对性、数字化服务要求高。“十四五”期间,需重点从完善旅游气象专业观测网、开展旅游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完善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开展气象荐游和个性化旅游气象服务、加强旅游气象数字化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系统着力。  相似文献   

15.
气象直属单位青年绩优人员在人际沟通、团队合作、人际协调和抗压能力四个维度上分数较其他受测人员显著较高,在创新能力维度上显著低于总体受测人员。分析结果可以为确定候选人与岗位匹配度、健全年度考核方式、人才发展及培养等提供指导。美国哈佛大学David Mc Clelland教授于1973年首次提出"competency(胜任力)"概念,试图据此找出组织中绩效优异者和绩效平平者之间差异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分析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和气象为农服务业务开展现状,阐述了气象服务在农业保险业务发展中的作用和优势,为我区各级气象部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业务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1951年以来华北地区北京、天津、石家庄和太原4个城市建筑节能设计气象参数的变化特征,以期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自1951年以来的近60年,4个城市采暖及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都明显升高,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呈升高趋势,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及逐时温度总体上升高,但升高幅度较冬季采暖和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升高幅度均偏小;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呈弱的升高趋势,而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在北京、天津及太原降低,石家庄基本不变。气候变化对建筑节能设计气象参数存在明显的影响,对冬季采暖和空调的影响明显大于夏季空调,这对建筑节能设计是有利的。由于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升高不明显,对通风节能影响不大,而北京、天津相对湿度的降低有利于通风节能。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中国大气能见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尤为明显,为揭示复杂气象因素对能见度长期变化的影响,利用1980~2012年中国521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建立了气象要素与能见度之间的多元非线性回归关系。结果表明:相对湿度、风速和气温这3种气象要素对能见度的平均解释方差为22%;其中有68个站点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平均解释方差达到55%。这些站点中,相对湿度影响显著的站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风速影响显著的站点分布在除新疆以外的中国大部,而气温影响显著的站点主要位于中国中部的带状区域。3种气象要素对能见度的影响存在着时间尺度上的不同,相对湿度和气温对能见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线性趋势方面,而风速对能见度长期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年代际变化方面。中国东部地区能见度长期下降趋势主要受70%以上相对湿度减少趋势和4 m/s以下风速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何俊琦  余锦华  高歌  王静 《气象科学》2015,35(4):454-461
利用西南地区60站1961—2011年的日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求得半年尺度的气象干旱指数值,包括帕尔默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干旱指数、Z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数。采用超前相关、相似和技巧评分两种计算方法检测与西南地区农业灾情最适宜的气象干旱指数。基于最适宜的干旱指数,给出西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可能发生的风险分布。结果表明:Z指数定义的冬半年气象干旱对西南地区农业旱情的指示性较其他3种气象干旱指标更优。冬半年Z指数小于等于-0.84时引发的西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成灾率大于8%的风险平均达0.53,农业干旱绝收率大于5%的风险平均达0.37,风险最大地区位于贵州西北部。结论有助于深入认识气象干旱指数与农业干旱灾情的联系,对于西南地区农业干旱的检测预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不同陆面模式对我国地表温度模拟的适用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CLDAS大气驱动数据驱动CLM3.5陆面模式和3种不同参数化方案下的Noah-MP陆面模式模拟得到的地表温度,利用中国气象局2009-2013年2000多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地表温度进行质量评估。结果表明:从时间分布看,模拟地表温度与观测的偏差及均方根误差均呈季节性波动;从空间分布看,模拟地表温度与观测的偏差及均方根误差在中国东部地区相对于中国西部地区更小。选择Noah-MP陆面模式3种不同参数化方案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Noah-MP模式的非动态植被方案不变时,考虑植被覆盖度的二流近似辐射传输方案的Noah-MP陆面模式模拟的地表温度优于考虑太阳高度角和植被三维结构的二流近似辐射传输方案Noah-MP陆面模式模拟的地表温度;选择动态植被方案的Noah-MP陆面模式模拟的地表温度优于选择非动态植被方案的Noah-MP陆面模式;总体而言,考虑动态植被方案的Noah-MP陆面模式模拟的地表温度优于其他两种参数化方案的Noah-MP陆面模式以及CLM3.5陆面模式模拟的地表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