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孜沫 《地理研究》2020,39(1):129-139
霍乱是清代1820年左右传入中国的新型烈性传染病,迄今仍是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威胁之一。本文运用ArcGIS时空分析、MaxEnt生态位模拟、BoundarySeer边界探测等方法对清代的霍乱流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清代霍乱的流行频度为77%,对整个清代疫灾的流行贡献了约21.32%的广度。② 霍乱在中国的适生范围广,东部沿海为最佳适生区;中国不同区域霍乱流行的危险等级差异显著,并呈现自东向西递减、南方高于北方的总体特征;距海距离、海拔高程、日照时数、最高气温是影响霍乱流行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为29.3%、22.4%、16.1%和7.7%。③ 霍乱流行的边界性特征明显,第一边界是以凤阳为圆心,以凤阳-夹江直线距离为半径(约1300 km)与国界线或海岸线围合的圆弧圈,界内包含97.65%的霍乱流行事件;第二边界参照霍乱高适生度分布线,该线迤东包括中国东、中部省份;第三边界是由霍乱主要网络构成的围合区,总体上掩及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东部沿海一线。  相似文献   

2.
清代科尔沁农耕北界的变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根据清代对蒙政策及其对蒙施土地垦殖的影响,结合当时科尔沁建置的时空特征,恢复了清代科尔沁土地垦殖典型时期的农耕北界,发现:清代科尔沁农耕北界具有两次显著的北跃,其中,农垦的第一次扩展是在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请旨招垦”时期,导致农耕北界从清代初期的“柳条边墙”北上至今长春-四平-昌图以及敖汉、翁牛特旗南部,哲里木盟东南部、卓索图盟大部以及昭乌达盟南部变成农牧并以逐为主的交错区,农耕的第二次发展是在清末时期,农垦推到洮儿河下游及西辽河两岸地区,此时的农耕北界北起黑龙江大庆县,经白城西、通辽北、开鲁县到林西县,今吉林省西部、辽宁省北部以及西辽河沿岸地带发展成为以农为主的农牧交错区,事实证明:清朝对蒙政策及其变化是导致科尔沁农耕北界跃变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是科尔沁农牧交错区形成的重要人文条件。  相似文献   

3.
中国热带红树林的发展及其地理背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镇国  张伟强 《地理学报》2002,57(2):174-184
参照约30个红树林孢粉分析实例,探讨中国南方晚第三纪以来红树林的发展。红树林开始出现于晚始新世;晚第三纪其分布比今偏北;第四纪冰期使红树林向南退缩至雷州半岛北部。末次间冰期42 000~25 000 a BP红树林扩展,以海桑属为代表的典型红树林的北界从现今的 19°30′扩展到23°40′N。末次冰期红树林衰落。早全新世9 600~7 900 a BP红树林复兴,中全新世达到繁盛,向北分布到闽江口(26°N),与现今的北界一致,但是中全新世以来海桑属在19°30′N以北不再出现,奠定了现今红树林地带性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根据岷江上游开发过程、自然环境与水土流失的演化过程,将岷江上游近5000年划分为3个水土流失期:(1)清代以前无明显水土流失期;(2)清代水土流失明显增长期;(3)民国初期至今,水土流失猛增期。  相似文献   

5.
上饶市处江西省东北部,北界安徽省、东邻浙江省,南与福建省接壤,两侧同省内的九江、景德镇、南昌、鹰潭、抚州等市毗连,辖 1区 1市 10县,边界地形复杂,边界线长。五年来,全市勘界工作,由于省、市领导的重视、支持,边界各级政府的友好合作,经过全市勘界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到 2000年 12月 31日已圆满完成省下达的全部勘界任务,计皖、浙、闽 3条省界 781公里, 39条县界 2481公里和 33个三县交会点,上述边界线的埋桩测绘、资料汇总和上报审批工作均已全面完成。 为维护边界地区的长治久安、巩固勘界成果,夯实依法治界基础,市勘…  相似文献   

6.
成爱芳  赵景波  冯起 《中国沙漠》2011,31(6):1611-1616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对甘肃陇中地区清代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特征、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及气候背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陇中地区清代共发生旱害136次,平均每1.97年发生1次;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次数的50%;其次是大旱灾,占旱灾总次数的30.9%;特大旱灾和轻度旱灾发生频率较低,各占旱灾总次数的11%和8.1%。旱灾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640—1700年代之间,为旱灾低发期;第二阶段在1710—1770年代之间,为旱灾增长的较高时期;第三阶段在1780—1820年代之间,为旱灾变化较小的较高时期;第四阶段在1830—1900年代之间,为旱灾高发期。旱灾在季节上以夏旱次数最多,其次为春旱和两季连旱,旱灾严重程度在空间上呈现由西南到东北增强的特点。该区清代的气候变化与西部树轮记录所显示的气候冷暖波动有较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情景下油茶生长的适宜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军  刘光旭  肖彤 《热带地理》2020,40(5):868-880
基于气候情景数据与油茶标本,运用MaxEnt模型分析全新世中期、当代与未来阶段油茶生长的气候适宜性特征,将概率分布结果由不适宜到最适宜分为4个等级,分析了各时段空间分布变化与最适宜区北界变化、几何中心变化及位移情况。结果如下:1)MaxEnt模型的AUC值为0.848,评估结果达到“好”的标准,说明该模型可用;年降水量、最湿季降水量、最暖季平均温、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最干月降水量、最湿季平均温和最冷季平均温等是7个主要环境因子。2)中国油茶主要适宜生长于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经纬度范围为30°N以南、107°E以东地区;适宜及以上等级占研究区面积的34.9%~61%;适宜性变化,空间上西南地区波动明显,面积上稳定和降低类占比较高。3)油茶最适宜区北界位于亚热带中部,不同年代、不同地区北界各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变化较小,而秦岭、渝、贵和桂等地变动较大,整体趋势为全新世中期至1980s向南推移,未来情景下2050s和2070s缓慢向北推移;几何中心在全新世中期时位于湖南郴州,至1980s时向东南方位移至广东韶关,至2050s时向东北位移至江西吉安,并相对稳定。4)基于气候情景数据和MaxEnt物种分布模型分析中国南方地区油茶气候适宜性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清代旱灾与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 研究了该区清代旱灾等级、频次、周期和气候特征。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清代旱灾频次较高, 约0.34 次/a, 以轻、中度旱灾为主。该区旱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701-1780 年、1821-1845 年和1876-1911 年为多发阶段, 1644-1700 年、1781-1820 年和1846-1875 年为低发阶段。约90%的旱灾发生在春、夏季或春夏连旱。该区清代旱灾有7 a 左右的短周期, 23-29 a 左右的中周期和54 a左右的长周期;各等级旱灾有准5 a 短周期, 特大旱灾的第1 主周期是17 a。干冷多风的区域气候环境, 以及农业活动是该区旱灾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推测该区清代发生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年份的年降水量约为200~250 mm, 年蒸发量约为2400~2600 mm。该区清代气候可划分为6 个阶段:1644-1700 年→1701-1780 年→1781-1820 年→1821-1845 年→1846-1875 年→1876-1911 年, 对应的年降水量特征为:多→少→多→少→多→少, 而蒸发量和风沙天气特征为:少→多→少→多→少→多。确定1762-1766 年、1875-1878 年、1899-1902 年为3 个干旱气候事件, 推测这3个干旱气候事件期间年平均降水量为230 mm左右, 蒸发量为2500 mm左右, 大风沙尘天气频繁。  相似文献   

9.
气候是影响植被类型和分布的关键因素,植被类型和分布格局也能反映气候的地域差异。随着气候变暖,全球气温和降水格局都将发生变化,植被类型和分布格局也将随之改变。而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仅用气候指标研究亚热带北界及其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erg) Oersted)为研究对象,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研究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探讨了气候变化情景下青冈分布格局变化对中国亚热带北界移动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影响青冈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年降水量、最冷季降水量、气温年变化范围和最冷月最低气温;随着气候变暖,青冈分布北界将向北移动,其分布质心亦向西北移动,预示着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亚热带北界将向北移动约1个纬度。  相似文献   

10.
余灏哲  李丽娟  李九一 《地理研究》2021,40(9):2623-2637
本文聚焦国家重要战略区——京津冀地区需水压力增大、水资源超载等问题,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将风险评估引入水资源承载系统,探索建构水资源承载力风险的概念内涵、因子识别与评估模型等理论体系,综合考虑气候变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动等影响水资源承载系统的关键因子,利用多种计量经济模型、遥感反演模型与地理信息技术等分别开展水资源承载力危险性、脆弱性与暴露性实证评估研究,旨在客观反映未来京津冀水资源承载状态特征与风险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 未来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危险性指数平均值为0.531,属中危险等级,其中人口增长与城镇化危险性等级(平均值为0.682,高危险)最高,其次为气候变化危险性(0.471,中危险)与经济与产业发展危险性(0.254,弱危险)。② 未来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脆弱性程度呈升高趋势,脆弱性指数平均值为0.726,属高脆弱等级。③ 未来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暴露性指数平均值为0.483,属于中暴露等级,并呈增强趋势,其中2035年暴露性最强。④ 未来2025年、2030年、2035年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风险综合指数平均值较2016年分别增加了9.3%、11.5%、13.9%,高风险等级城市数量由2016年的3个增加到2035年的9个,高风险城市主要集中在北京及冀中南等地,由此表明未来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风险程度持续加剧,水资源承载系统受风险扰动强烈。  相似文献   

11.
一、地理环境与资源特点南平市下辖延平、邵武、武夷山、建阳、建匝、顺昌、浦城、松溪、政和、光泽等一区四市五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北部砍称“闽北”,地处闽江上游的建溪和富屯溪流域。全市土地总面积26301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1.67%;1995年人口为293.99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9.29%;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为156.96亿元,约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7.16%,是福建省土地面积最大、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经济发展较大的地级市。(一)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南平市虽地处福建内陆山区,但有天然的闽江航道和鹰厦、外福、横南铁路…  相似文献   

12.
国际旅游支付方程、支付等级与旅游偏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90年代截面数据,分析国际旅游支付与人均GNP的关系,建立一个回归模型反映国际旅游支付;据此方程将国际旅游支付能力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揭示各等级旅游支付与人均GNP的对应关系;又依据实际旅游支出与模型计算值之偏差,将国际旅游偏好划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阐述一个包括支付等级和旅游偏好双指标的国际旅游综合分类方案,为分析和预测国际旅游支付市场提供新根据。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东北航道沿线港口发展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北极冰层不断融化,未来东北航道商业化通航成为可能,俄罗斯东北航道沿线港口发展潜力和开发价值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构建包括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港口运营、腹地环境、地理位置等5方面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俄罗斯东北航道沿线13个港口的发展潜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对港口发展潜力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地理位置、腹地环境、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港口运营因素。(2)可将港口发展潜力由强到弱划分为3个等级:第一等级包括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普罗维杰尼亚、季克西,第二等级为纳里扬马尔、萨别塔、佩韦克、乌厄连、阿姆杰尔马,第三等级为迪克森、哈坦加、维尔霍扬斯克、安巴奇克。(3)港口发展潜力自西向东大致呈现“W”型格局,摩尔曼斯克、季克西、普罗维杰尼亚的港口发展潜力较大,分别位于俄罗斯东北航道沿岸的西、中、东段位置,位于三者之间的港口发展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14.
苏北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豪斯道夫(Hausdorff)分维模式,利用2003和2005年苏北各等级城市非农业人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等6个指标对苏北城市体系的分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苏北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较为集中。除非农业人口外,经济区内各城市在第一产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差距方面存在着下降的趋势。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和优化苏北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部地区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中部六省各具特色的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中部地区区域发展呈现新格局,以六省省会城市为核心的“中心—外围”格局将持续强化,六大城市群的集聚效应继续增强,六省之间的产业关联将主要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展开,跨省域边界合作将更加普遍,中部地区将呈现“四带六圈”的“井”字型空间形态,形成“多核带动、轴线支撑、边界融合”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16.
孙久文 《地理学报》2012,67(10):1438-1438
省际边界区域是以省级行政边界为起点, 向行政区内部横向延展一定宽度所构成的、沿边界纵向延伸的窄带型区域。据统计, 我国共有34 个省级行政区(包括台、港、澳), 由此产生66 条省级行政区陆路边界线, 总长5.2 万km, 省级行政区边界两侧分布着849 个县级行政单位,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47.9%。省际边界区域作为我国行政区划分割比较严重的特殊区域类型, 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中,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大别山位于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处,西接桐柏山,东延为霍山(也称皖山)和张八岭,向东绵延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西段作西北一东南走向,东段呈东北一西南走向,长270公里,一般海拔500~800米,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大别山素以革命老区,雄、奇、险、幽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8.
近代新疆城镇形态与布局模式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阚耀平 《干旱区地理》2001,24(4):321-326
清代以来,新疆城镇体系开始了一个重新构建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以喀什噶尔、伊犁和迪化为中心的3大城镇群落,为奠定了今天新疆城镇体系的主要框架。其城镇的特点为规模大、密度高。清代早期的城镇功能以军事和政治功能为主,以后逐渐具备了经济、文化、交通等综合功能。城镇形态的演变模式为块状-条形状-块状的发展过程,且多具有双城形态,区分为满、汉两城,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分离,平原地带的城镇多呈出矩形;山麓城镇依地形而建,呈现出不规则的城镇形态。城镇布局模式主要为天山为界,南疆呈环状结构,偏重与以喀什为中心的西半部;北疆呈现出“工”字型结构,以天山北麓的城镇为主。  相似文献   

19.
陇西盆地最老的风成黄土沉积——兰州烟洞沟剖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俊杰  钟巍 《地理科学》1996,16(4):365-369
沉积于兰州黄河北岸山足面之上的烟洞沟风成黄土,剖面厚约120m,据磁性地层学研究,该剖面包括B/M界线、后贾拉米洛、贾拉米洛、考伯、奥尔都维、吉尔萨等事件,结合沉积速率推算,剖面底界的年代约为1.7MaB.P.。  相似文献   

20.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全球森林评估报告,2000年世界约有35亿公顷森林,人均0.6公顷,其中一半以上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其余一半位于温带和寒温带,大部分在工业化国家内。   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为27%。主要位于亚洲和非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足10%;巴西、芬兰、加蓬、印度尼西亚、日本、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瑞典等7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超过60%;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和苏里南的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亚洲的人均森林占有量非常低,而大洋洲和南美洲较多。人均森林面积超过3公顷的国家只有22个,其中18个是发展中国家,约5%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这些国家,主要是巴西和俄罗斯联邦;而世界人口的3/4居住在人均森林面积低于0.5公顷的国家,包括人口稠密的亚洲和欧洲的大多数国家。   2000年全球森林的净损失速率为每年900万公顷,表明现在的森林年损失率比1995年报道的数字降低了20%。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森林的消失最快;而在亚洲,天然林的损失大部分由新营造的人工林补偿;在欧洲和北美,森林面积正在增加。总之,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每年减少12平方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