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0 毫秒
1.
科尔沁沙丘-草甸过渡带人工杨树林蒸腾耗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雪  刘廷玺  吕扬  段利民  韩春雪 《中国沙漠》2016,36(6):1571-1579
采用热扩散茎流计和自动气象站对科尔沁沙丘-草甸过渡带人工杨树林的树干液流和环境因子进行长期连续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茎流速率差异明显,晴天各因子昼夜波动特征明显,雨天波动幅度小,阴天介于二者之间;不同天气类型影响茎流速率的主要气象因子不同,晴天茎流速率与净辐射相关性最高(偏相关系数为0.72),阴天与气温相关性最高(偏相关系数为0.69);整个生长季典型晴天日平均茎流速率近似服从二次曲线,夏季大于春季和秋季,不同月份茎流速率日内变化差异显著,表现在峰值大小、液流启动时间和峰值出现时间不同;林地供水充足,持续干旱和雨后茎流速率没有显著差异,杨树蒸腾所需水分主要来自地下水,地下水位在09:00-17:00下降明显,且茎流速率越大下降幅度越大;不同胸径杨树茎流速率对各气象因子的时滞时间相同,而不同月份茎流速率对各气象因子的时滞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2.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城市在法定节假日出现了交通需求的大幅增长,导致不同程度的交通问题。本文利用厦门市的浮动车数据(FCD),分别选取2014年10月1日与10月14日作为节假日与工作日的样本进行研究,首先通过OD点核密度估计判断节假日与工作日出行在时空上的差异,确定研究的时空范围;其次,通过对FCD数据进行核密度估计分析旅游景点周边的车流量变化,并与路段的等级、车道数等道路设施属性进行对比,推测路网的容量;最后进一步通过计算路网中路段行程车速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节假日期间的旅游交通与工作日的通勤交通在时空分布上存在差异,同时基于FCD数据研究旅游景点周边的路网容量是有效的,厦大—南普陀景点周边路网在节假日期间无法满足车流量的需求。本文对旅游景点周边路网容量的评估结果可为旅游旺季旅游路网的合理规划与管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都汶公路沿线诱发泥石流的降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江堰)汶(川)公路是通往川西北的重要交通要道,地震造成该路段泥石流危害极为严重。选择都汶公路南段为研究区,收集了2008—2011年间的22次泥石流事件及其对应的降雨过程,分析了雨型、降雨强度、前期降雨等因子对泥石流的影响,并利用I-D模型得出研究区泥石流的降雨阈值,分析时间和流域面积对阈值的影响。各种档次降雨雨型都可能诱发泥石流,降雨强度是泥石流的控制因子,降雨历时越长,需要的激发雨强越小;前期降雨对泥石流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在超过14.8 mm/h时,较小的雨强才有可能诱发泥石流,且有效前期降雨越大,需要的激发雨强越小。地震造成泥石流的诱发临界降雨大幅减小,地震之后诱发泥石流的降雨条件逐年回升,2009年之后泥石流的降雨阈值较2008年大幅上升;流域面积不同,泥石流的频率也有所差异。该研究可为该区泥石流的监测预警与预测预报作贡献。  相似文献   

4.
广东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广东86 个气象站1961-2008 年20 cm口径蒸发皿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广东小型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尽管在这48 年间广东年平均气温以0.21 oC/10a 的趋势递增,但是蒸发皿蒸发量总体上却以-54.67 mm/(10a) 的速度递减。蒸发皿蒸发量上升的地区只集中在粤中部分地区,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区则在粤西南、粤东沿海和珠江三角洲。通过对彭曼公式中能量平衡项和空气动力项的分析表明,粤中蒸发皿蒸发量的上升主要是因为供蒸发的动力上升幅度略大于能量下降幅度,而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是供蒸发的能量和动力共同下降(或能量下降幅度远大于动力上升幅度) 所致。对各气象因子的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广东蒸发量的主要因子为日照时数和风速。  相似文献   

5.
降雨变化对东江流域径流的影响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降雨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是地理与环境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应用流域水文模型HSPF建立了东江流域的径流模拟模型,并结合日降雨随机模拟模型,分析了降雨的长期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对东江流域的径流影响显著,径流量随降雨量均值与降雨量变差系数的增减而增减;相同的降雨量均值变化幅度条件下,径流增减的变化幅度相近;降雨量变差系数增加对径流的影响大于降雨量变差系数减小的影响,降雨强度的变化是影响径流量的重要因素,降雨量变化剧烈时,产生的径流更多;在同等的变化幅度内,降雨量均值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大于降雨量变差系数;由降雨情景变化引起的月径流的变化在6~8月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根据福州市年降雨量数据资料,采用变异系数、趋势系数和气候趋势率等方法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降雨和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福州市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和降雨量分别为393.06 MJ·mm·hm~(-2)·h~(-1)和1 394.43 mm。降雨侵蚀力和降雨总量年际波动显著,且年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年内变化较大,主要集中在5、6、8、9月。(2)总体上夏季、秋季和冬季降雨侵蚀力的倾向率为正,分别为7.57、0.39和1.40 MJ·mm·hm~(-2)·h~(-1)·10 a~(-1),春季降雨侵蚀力倾向率为负值,呈减少趋势。(3)月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2、4、7、8、10、11、12月降雨侵蚀力有增加的趋势,3、5、6、9月降雨侵蚀力有减少的趋势。(4)福州雨季的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分别为990.61 mm和285.90MJ·mm·hm~(-2)·h~(-1),并且其变异系数在全年中最小,均低于0.22;枯季的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分别为403.82 mm和107.16MJ·mm·hm~(-2)·h~(-1),变异系数在全年中最大,均高于0.40,且福州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在雨季、枯季及其年际变化均属于中等变异性(0.1≤CV≤1)。研究结果可为福州市的土壤侵蚀评估、预报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银武高速公路同心至固原段边坡面蚀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高速公路边坡面蚀,选择银武高速公路同心至固原段固原立交2.5 km范围作为研究区段,根据不同公路边坡类型和防治措施设置6个观测小区,采用插钎法测定坡面的面蚀量,同时由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记录降雨量。分别测定和计算了降雨量、降雨历时、平均降雨强度、前期降雨量4个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降雨对坡面面蚀的制约关系十分明显。影响面蚀量的主要降雨因子是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强度,面蚀量与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强度呈现极显著和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面蚀量与降雨因子中的前期降雨量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采用强迫引入法,建立了面蚀量与降雨因子主成分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8.
利用内蒙古额济纳旗1960—2010年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并连续监测了2012—2013年胡杨蒸腾速率和实时降水量,研究了小降雨事件对荒漠河岸林胡杨蒸腾耗水的影响。结果表明:50年来额济纳旗小降雨事件占总降雨事件的比例达90.63%。不同量级的小降雨事件对蒸腾速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小于1 mm的降雨发生前蒸腾速率处于下降趋势,降雨发生后蒸腾速率的下降幅度变小,2h后开始缓慢上升;1~4 mm降雨发生前蒸腾速率呈大幅下降趋势,降雨发生后1~2h蒸腾速率基本不变,降雨发生3~4h后蒸腾速率显著上升。小降雨事件对胡杨蒸腾耗水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0.2mm降水发生对其后各日蒸腾耗水量影响不大,降雨发生当日蒸腾耗水量的变化仍延续前几天蒸腾耗水量的变化趋势;0.4~0.8mm降雨量发生对其后2d内胡杨蒸腾耗水量有微弱影响,对2d后的蒸腾耗水量影响不大;1~4mm降雨发生后,第1天胡杨的蒸腾耗水量显著降低,但降雨后第2天胡杨蒸腾耗水量明显增加。降雨量和蒸腾速率的指数拟合关系表明小降雨事件对降雨后4h胡杨蒸腾速率的影响最大;对降雨后1h的蒸腾速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利用在甘肃省酒泉金塔地区开展的“绿洲沙漠能量和水分循环观测试验(JTEX)”获得的2005年5—7月的补充观测资料,分析了在不同土壤湿度和天气背景条件下的夏季绿洲农田土壤温、湿场特征。结果表明:一般来说,对于5—40 cm深度的土壤,随着深度的增加其湿度也随之增加。5 cm、10 cm的土壤湿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且在中午时最为湿润;20 cm土壤湿度的日变化幅度小于上两层,变化趋势却与5 cm的相反;40 cm土壤湿度的日变化不明显。晴天浅层的土壤湿度日变化大于阴天。晴天个例中,土壤湿度较大时,5 cm土壤在白天比10 cm的湿润;当土壤较为干燥时,全天浅层土壤湿度都小于较深层的。各层土壤温度在一个中心值周围分布, 40 cm深度以上土壤温度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土壤温度的极值出现时间滞后于地表温度,离地面的距离越大,峰值出现的时间比地表温度滞后的越长,且变化幅度越小。晴天的土壤湿度越小,浅层土壤湿度日变化幅度就越大,各层土壤温度也就越高。土壤深层基本不受天气情况的影响,但受灌溉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1980~2013年间滇西北地区中雨、大雨、暴雨和侵蚀性降雨及其对应的日数、产生的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突变时间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各量级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且表现为随降雨量级的减小而变小;大雨侵蚀力占年降雨侵蚀力的45%,起主导作用;降雨侵蚀力表现出降雨量级越大,集中程度越高的年内分布特征;不同量级降雨产生的降雨侵蚀力、降雨日数和降雨量在时间变化趋势上有增有减,未来表现为持续性;各量级降雨侵蚀力相对趋势在少部地区表现一致,大部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各量级降雨侵蚀力在1983年发生显著性突变,2002~2006年后,增长趋势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11.
I.IntroductionIthaslongbeenrecognizedthatroadacidentsaretheresultofthecombinedefectsofbehavioral,technologicalandenvironmenta...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降雨增多,暴雨内涝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快速掌握暴雨给城市交通及人群的影响,有助于提高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和事件响应能力。利用实时动态的交通路况信息和手机定位请求数据,通过一种融合STL时序分解技术与极端学生化偏差统计检验的时间序列异常探测方法,监测和分析暴雨内涝灾害事件中,城市道路交通和人群活动的时空响应特征,并以2018年7月16日发生在北京的极端暴雨事件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降雨集中的早、晚高峰两个时段(8—9时、18—19时),市区的拥堵道路数量超出往常水平最高可达150%,异常检测分析显示拥堵道路数量和交通拥堵指数均达到异常甚至极端水平。人群活动的异常响应分析结果显示,暴雨事件引起定位请求量异常升高、异常点增多,且异常点的空间分布与1 h前的降雨量分布存在较高相关性。以上结果不仅证明了大数据及异常检测方法对于快速洞察暴雨事件对城市交通及人群影响的有效性,也为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的应急响应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刁承泰 《地理研究》1991,10(1):95-102
本文分析了城市地貌环境对城市道路系统的影响,认为地貌过程不仅影响了城市道路的建设和管理,而且是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和发展的重要控制因素。以四川省几个城市为例,分析了山地城市、丘陵城市和平原城市道路系统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手机基站数据的城市交通流量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健生  黄力  刘瑜  彭建  李卫锋  高松  康朝贵 《地理学报》2012,67(12):1657-1665
基于移动定位数据的城市内社会经济活动特征分析是人类移动性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交通流量更是这些特征的基本反映。为还原城市道路网络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分布特征,本文从产生交通流量的个体出发,对包含基站位置的手机话单数据进行系统抽样,利用蒙特卡洛方法产生个体的出行起止点,并结合当地道路交通网络求得最短路径,最后估算出一天内道路交通网络上的流量分布。通过分析发现:城市内大部分道路的流量小,使用率低,大部分交通流量集中在小部分主干道路;进一步统计分析可知,当地道路交通流量符合20/80规律,即大约20%的道路承担着80%的交通流量;而对不同类型的道路,流量分布也反映出其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此研究对于历史交通流量分布的重现、城市道路交通模式的研究以及基于此的道路网络规划情景模拟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敦煌黑山嘴沙漠绿洲过渡带为例,利用可移动梯度风测量系统,获取晴天和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沙漠绿洲过渡带近地表风速脉动特征,研究沙尘天气对近地表风速脉动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晴天或沙尘暴,相同测点各高度层脉动风速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邻高度脉动风速的相关性更加显著,脉动风速的波动范围与高度和风速呈正比。沿沙漠至绿洲方向,晴天环境下脉动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沙尘暴环境下脉动强度逐渐减小。沙尘暴和晴天环境下脉动风速的变化规律相近,但沙尘暴环境下风向相关性更加显著,风速脉动强度更大。风速与脉动强度呈正相关,沙尘对脉动强度产生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暴雨内涝频繁发生,常引发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本文利用自主开发的宏观交通模拟工具,模拟了上海市中心城区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暴雨强度情景下每条路段的小时交通量,通过计算道路饱和度,研究了不同强度暴雨内涝对中心城区高架出入口和重要道路拥挤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00年一遇暴雨内涝对上海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服务能力影响显著,可导致7个高架道路出入口关闭,部分出入口严重拥堵;②暴雨内涝对道路拥堵状况影响的差异性明显,变拥挤路段占道路总里程的13.35%,其中一级道路的拥挤程度变化最为明显,如:大连路、武宁路,周家嘴路和长寿路等主要路段服务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7.
武汉都市圈路网空间通达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以武汉都市圈为例.通过距离算法、拓扑算法和空间句法模型,构建系列通达性数理模型.定量分析武汉都市圈路网发育的空间结构性规律:武汉都市圈路网整体发育水平和通达性格局保持高度相关性和一致性.空间差异显著;通达性遵循距离衰减律,空间收敛整体效应明显.呈现三大等级圈层和"中心-外围"结构:高等级路网发育不均衡.引起时空距离通达性圈发生"摄动"变形,呈西北-东南向倾斜的"Y"字形结构:拓扑连接等通达性圈更是出现"破碎化",交通轴线网络呈"轴一辐"式和"鱼骨刺"状空间伸展序:同时,路网发育的等级差异性也导致整个网络伺服效率和应对"拥堵"能力的低下,并形成沿长江东西向、沿京广南北向两条带状集成核.成为整个路网的第一等级交通轴线,控制整个都市圈网络连接性,强化交通轴线交汇处-武汉市的中心性优势:路网通达性这种等级空间格局与圈域城镇体系、交通设施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尤其是与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高等级路网发育水平,表现出复杂的共轭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8.
青海高原近40 a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利用青海省1961-2002年26个代表站逐日雨量资料和高原东部地区10个站的降水自记资料,分析了近40 a来降水量、雨日、雨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高原近40 a来年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但夏半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冬半年降水量呈明显的增多趋势;夏半年降水量和雨日虽在减少,但降水强度在增大;夏半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降水日数的减少造成的,而冬半年降水量的增加是由于雨日增多和每个降水日平均雨量的增大所造成;随着气候变暖,夏、秋季降水明显偏少,出现暖干化的气候趋势。  相似文献   

19.
近35 年青藏高原雨量和雨日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格桑  唐小萍  路红亚 《地理学报》2008,63(9):924-930
利用青藏高原1971-2005 年49 个气象台站逐日雨量和雨日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年、 季雨量和雨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近35 年西藏大部分地区年雨量、雨日呈现显著增加趋 势, 而青海省大部分地区雨量、雨日却呈减少趋势。夏半年, 高原上雨日减少, 雨量增加, 说明降水越来越集中, 降水强度在增加。冬半年, 高原上雨日、雨量均在增加。高原夏半年小雨(0.1~4.9 mm) 雨日减少, 雨量增加; 小雨(5.0~9.9 mm) 和中雨的雨日和雨量均呈增加趋 势, 大雨以上的雨日和雨量均减少。冬半年, 青藏高原小雪、中雪、大雪不同量级日数和雪 日的平均雪量均呈增加趋势; 暴雪日和雪量变化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针对以往住宅价格影响因素分析中忽略城市路网形态参数的问题,该文基于空间网络分析,将不同搜索半径下道路接近度与穿行度纳入住宅价格特征变量,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究成都市路网形态对住宅价格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1)相比享乐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了不同变量的空间影响尺度,更适用于探究成都市路网形态对住宅价格的影响;2)路网的局部接近度、局部穿行度核心位于二环内,全局接近度核心主要分布在四环内,全局穿行度核心主要分布在交通干道上;3)不同搜索半径下对住宅价格具有显著驱动效应的接近度均为全局尺度变量,该效应在空间上相对平稳,而穿行度作为局部变量,其在空间上的影响尺度随搜索半径的变化而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其中,路网接近度对住宅价格产生正向影响,其系数空间格局呈跨尺度相似特征,而穿行度产生负向影响,其系数空间格局呈跨尺度变异特征;4)各搜索半径下路网形态变量的差异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消费者对其他影响因素的偏好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