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基于泰尔指数和GIS地图技术分析了2001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表明:全国省域层面金融发展差异显著小于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发展差异呈缩小趋势,而金融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经济发展差异主要由四大板块间差异形成,而金融发展差异主要由东部10个省份间差异形成;金融发展格局显著不同于经济发展格局,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地带性差异,区域金融发展没有表现出地带性差异,西部省份金融比率提升显著,中部6个省份经济增长提速明显,但金融发展显著滞后。这意味着在区域层面上,经济发展只是影响金融发展的因素之一,其他因素如国家宏观调控、金融空间组织、金融机构的信用区域分配等都会影响区域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2.
3.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三次地理要素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刘清春  王铮 《地理研究》2009,28(2):430-440
关于地理要素对经济差异的影响,国际上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为了探讨地理要素对中国经济差异的影响程度,在Krugman的关于城市聚集的两大自然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影响经济差异的三大地理要素,分别为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交通和区位要素以及人力资本和研发水平要素,并通过建模,从全国和三大地带的尺度上细致地分析了各地理要素对经济分异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了验证和充实,这为揭示地理环境作用提供了主要依据,扩展了国际上Sachs等人关于地理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在各地理要素中,影响经济差异最大的为交通便利性指数,影响程度为0.374,因此交通基础建设投资应继续加大。  相似文献   

4.
世界金融地理层级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雪莹  陈才  刘继生  梅林 《地理科学》2011,31(12):1447-1453
金融全球化使各国金融系统联系日益密切深入,但世界金融体系在不同地域巨大差异性仍然存在。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指出世界金融地域系统呈现出层级性的特征,通过理论分析并运用计量方法证实了世界金融系统层级性这一规律的客观存在。在计量基础上把世界金融体系划分为4个层级,结合实际深入探讨了每一层级的特征,并从金融学和地理学理论角度探索了世界金融地理层级性产生的内在机理,指出世界金融体系内部联系及整体演进均与世界金融地理层级性特征息息相关。正确掌握与运用这一客观规律,不仅有助于推动本国金融系统的健康发展,而且能使之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积极而持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地理距离对中国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昌耀  李涛  李国平 《地理学报》2021,76(8):1835-1847
地理距离是企业银行贷款过程中的客观约束,而地理距离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是金融地理学的基本命题.在分析地理距离对企业银行贷款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中国银行业分支机构与民营上市公司贷款数据,刻画城市银企贷款的地理距离特征,探究地理距离对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研究发现:①银企地理距离对企业贷款规模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地理距离越近,贷...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区银行业金融系统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武巍  刘卫东  刘毅 《地理学报》2007,62(12):1235-1243
随着中国国金融服务业不断深入改革以及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逐渐开放,金融服务业的空间格局更为复杂。以银行业为例,区域内服务地域范围不同的银行金融机构的组合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组合就构成了地区金融系统(地区银行系统)。地区金融系统内的银行金 融机构可以划分为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的外来型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 、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 等的本地型银行金融机构。研究表明:地区金融系统存在着萌芽期、发展期以及成熟期三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具有明显的特点。地区金融系统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地方政策以及地区金融素养等因素影响。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中国30 个省市 (自治区) 的数据,分析了中国各地区金融系统的区域差异。在各地区金融系统中,外来型银行金融机构表现为: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处于相对主导的地位;外资银行集中于重要结点;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集中趋势明显;对于本地型银行金融机构则具有城市商业银行分布不均;农村信用社填充国有银行撤出地区空白,但实际发挥的作用有限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面对国内外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的形势,以及培养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地理各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中国地理教育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创新;中国地理教育必须对基础地理教育和高等地理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为此提出实施地理学跨越式发展的三条对策,即在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的框架下,构建中国地理教育的新体系;在国家标准和适应国际规范的前提下,规范高等地理教育的学科划分和课程体系;在国家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前提下,规范高等地理教育中的地理科学术语。  相似文献   

8.
区域地理知识,既有基础性的特征,又有综合性的特点。区域地理的复习,应本着从区域出发,最后再回到区域的原则进行。从区域出发是指在高中地理复习之前先安排复习区域地理,即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为主的内容;回到区域主要是因为区域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任何一个区域都是由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区域地理的复习,不要只机械地重复初中地理知识,而应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建立知识框架与体系,并把相应的区域地理知识巩固在地图上。  相似文献   

9.
中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发展历程评述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悠久,是传统地理学初期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该文旨在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优良传统,从而探讨其继承和发展问题.我国的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经历了起源、描述与分析、区域研究体系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区域经济地理学建立与应用4个阶段,前2个阶段逐步深入形成了中华文化范畴内的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特色,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研究基础,后2个阶段继承传统与引进学习并重,在解决区域经济地理问题上发挥了重大作用.评述区域经济地理研究所经历的独特过程,分析其在当今我国经济地理研究中发挥的作用,探讨继承与发展等对现实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试论中西地理思想的差异及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有独持的地理学的理论与成就,西方科学家称之为“东方文化生态”。其中,”天人合一”的地理观;天、地、生、人各系统之间的整体、有机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特点。深入发掘中国古代的地理学思想,对当今建立开放、复杂的地理巨系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过去20年中国耕地生产力区域差异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依据县域农业统计数据,以单位耕地面积的粮食产量作为衡量耕地基本生产力的指标,对比分析了1985~1987和 2002~2004两个时段的耕地生产力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 过去2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耕地生产力普遍提高,在农牧交错带及其以西地区耕地生产力增加幅度尤为显著,这些地区耕地生产力的提高对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具有重要意义;② 受中国降水空间分异影响,耕地生产力的东西差异依然显著,农牧交错带耕地生产力最低;农牧交错带以东,自西北向东南耕地生产力逐渐增高,耕地生产力区内差异在2002~2004年已表现得不明显;农牧交错带以西,耕地生产力相对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东侧和农牧交错带;东部地区,由于北方耕地生产力增幅明显,以温度为主导的南北差异已经缩小。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中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中国省域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速度、社会经济影响、空间差异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处于初级老龄化阶段且不断加深,区域差异缩小,东部地区低速增长,中西部地区老龄化与养老负担快速增加。老年人口密度属较低密度区,从东向西呈梯度降低。 中国省域人口老龄化程度及空间布局是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经济水平等因素相互调节与空间分异的综合结果。 各机制系数空间异质性的综合作用促使老龄化大致由南北向分异转变为东西向分异的空间格局。省际人口迁移从根本上制约如今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4.
海外中国城市地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法 《世界地理研究》2007,16(4):28-35,114
本文综述海外学者对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主要进展。中国城市的急速变化为城市地理研究学者提供许多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机会。大部分海外关于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集中探讨中央和地方政府、国际资本和经济改革在城市化、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空间重构中的作用。至今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研究的大多数理论研究是在中国以外的实际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有必要加强在中国的实际背景下城市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各种过程与空间关系动态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潜力。这包括地方化、城市主义、区域主义、城市竞争与合作过程、城市管治过程、地方、区域与全球过程的动态关系、空间与尺度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金融排斥的省际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俊  周春山  许学强 《地理研究》2014,33(12):2299-2311
从金融服务的渗透度、使用度、效用度、承受度四个维度构建金融排斥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鉴人类发展指数的编制方法,分别测算了2004年和2012年中国金融排斥指数;运用分层聚类法将中国省际金融排斥度划分为四个大类和六个亚类,并结合ArcGIS对金融排斥的省际差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国金融排斥省际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可将中国金融排斥程度划分为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四大类型;② 总体特征上,中国金融排斥程度高、地区差异大,形成东部地区明显低于中西部的空间格局;③ 通过两个时间断面比较发现,中国金融排斥程度平均水平略有增加,但总体稳定;④ 金融排斥四维度的省际空间差异大,且对金融排斥总体水平影响程度不一;⑤ 中国金融排斥度省际差异受城市化水平、地区收入水平、人口密度、政府经济行为、教育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⑥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政府管制、发展微观金融是降低金融排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500强的行业结构及其区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钟业喜  陈琳  黄洁 《地理科学》2017,37(2):190-199
中国500强是中国优秀企业的集中体现,决定了中国未来产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方向。基于2009~2014年“中国500强”数据,从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角度分别对中国500强的行业结构和区域分布概况进行统计分析,继而探讨中国各省市的行业结构及其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2009~2014年,制造业的上榜企业数量与营业收入占比均保持下降趋势,但制造业在13类行业中仍占主导,是当前中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支柱行业;金融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是主导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500强的地理集中度不断提升,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广东3省市以及香港地区是中国500强企业及其营业收入的主要集聚区域;中国各省市行业结构的空间格局特征表现为:行业结构多元化、简单化与单一化并存,呈阶梯状分布;制造业占主导,但各省市制造业所占份额差距大;服务业趋于向东部省市集中;产业结构效益的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正区域地理是指研究整个地球或行政分区的自然地理(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等)和人文地理(民族、人种、人口、城市、交通、经济发展等)的地理学科分支。《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地理的考试范围中明确指出:"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但浙江省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是综  相似文献   

18.
葛文城 《地理教学》2011,(10):62-63
区域地理教学,往往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要以某些区域为例时,很多学生对在初中学过的区域常常表现为茫然无知。造成区域地理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区域地理教学刻板、枯燥。刻板,表现于教学内容和顺序不外乎位置、地形与河湖、气候、农业生产、工业布局、城市与交通。  相似文献   

19.
曾卉妍 《地理教学》2014,(21):25-26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必要载体。"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文综试题都注重对区域的考查,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地理是研究整个地球或行政分区的自然地理(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等)和人文地理(民族、人种、人口、城市、交通、经济发展等)的地理学科分支。如果按部就班进行传统式教学,从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高校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高师《中国地理》课程为例,通过对其课程思政原则、设计思路、保障措施等进行分析,建议高师地理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以生为本、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并重、凸显专业特色、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方法等原则,围绕理论与实践两条线,从正确国情观、人生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四观出发,把课程思政落实到专业素养类、技术应用类、实践技能类课程教学中,自上而下地建立高师地理课程思政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