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构造作用、热演化及流体压力孕育与油气运聚等成藏动力作用,探讨了温吉桑—丘东地区的成藏演化,并将其划分为两个油气成藏体系。第一成藏体系从早中侏罗世到老第三纪,尤以侏罗纪末至早白垩世为成藏活跃期;第二成藏体系从新第三纪到第四纪,其中上新世末至今为成藏活跃期。油气聚集以第一成藏体系为主。根据流体动力势场分析了该区油气成藏体系与聚集的关系,提出了油气成藏模式,指出温西、温吉桑油田主要形成于以油为主的第一成藏体系,米登油田为一个油、气并重的油气藏,丘东气田主要形成于第二成藏体系  相似文献   

2.
吐哈盆地台北富油凹陷胜北构造带的原油为水西沟煤系源岩及七克台组湖相源岩所生,天然气为煤型气。油源对比结果表明:七克台组以上含油气层的原油主要为湖相油,天然气主要为煤型气;七克台组以下含油气层的原油主要为煤型油,主要成藏期为晚第三纪末。胜北构造带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控制了本区不同类型油气的分布规律。晚第三纪七克台组湖相原油通过断裂运移时,优先聚集在物性较好的白垩系储层中;晚第三纪末-第四纪,在煤型气向上运移过程中,可以进入稠油堵塞、储集层物性较差的侏罗系喀拉扎组砂岩,形成凝析气藏。由于喀拉扎组中上部厚层泥岩封堵性好,天然气只有一部分继续向上运移到白垩系连木沁组油藏,形成了现今胜北构造带纵向上上油下气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油气成藏动力学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根据东营凹陷西南部地区的地质背景和地层压力特征,探讨了该区的油气成藏特征、成藏动力学机制及成藏模式。成藏动力学机制可分为:自源封闭型和它源开放型。按照封存箱理论,油气藏的形成有箱内成藏、箱外顶部成藏和箱外边部成藏 3种模式;又分为近距离运移、垂向运移和侧向运移 3种聚集模式。成藏动力学背景对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5.
三塘湖盆地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早石炭世晚期,盆地褶皱基底形成; 晚石炭世早期,总体处于碰撞期后伸展构造环境; 晚石炭世晚期,洋壳消亡,断陷收缩与整体抬升,形成剥蚀不整合。早二叠世,进入陆内前陆盆地演化阶段; 中二叠世,盆地进入推覆体前缘前陆盆地发育期; 晚二叠世,构造褶皱回返,前陆盆地消失; 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中期,进入统一坳陷期; 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坳隆格局基本定型。平面上构造分带清晰:东北逆冲推覆隆起带、中央坳陷带和西南逆冲推覆带; 发育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大类构造样式。盆地主体条湖—马朗凹陷发育上石炭统、中二叠统、侏罗系水西沟群3套有效烃源岩,且多表现为两期生烃、两期成藏; 形成相对独立3套成藏组合; 呈现“晚期近源自生自储成藏”特点; 多围绕各自含油气系统形成各具代表性3种成藏模式: 1)北东向凹中隆起及古隆起油气聚集成藏; 2)北西向冲断带油气聚集成藏; 3)不整合油气聚集成藏。三塘湖盆地油气资源量达7×108~9×108 t(油气当量),盆地总体勘探程度较低,主要勘探方向有:围绕马朗—条湖继承性凹陷浅层侏罗系地层—岩性油气藏领域、北缘凸起带石炭系火山岩风化壳与内幕油气藏领域、南缘构造推覆带断层遮挡二叠系白云岩与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领域。  相似文献   

6.
莺-琼盆地三维压力场和油气运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莺歌海和琼东南盆地具有高温高压地层特征.莺歌海盆地的异常压力分布显示,平面上异常高压自中央坳陷带向盆地两侧斜坡带逐渐减小并过渡为静水压力,纵向上中央坳陷带受底辟活动的影响,压力系数自上新统下部地层往下逐渐增大,向两侧斜坡带逐渐减小,呈现"圣诞树"的展布特征.底辟带中浅层及底辟带周缘压力过渡带、中深层压力回倾带均是油气运移的指向,是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域.琼东南盆地的崖南凹陷和乐东凹陷的超压最高,宝岛凹陷的超压较低,地层压力的纵向分布揭示由浅至深地层压力系数逐渐增大,但存在着中新统三亚组和中新统陵水组三段2个明显的泄压带,这2个带也是重要的天然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7.
构造应力场的变化会对岩石力学和物理性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岩石中油气的流动与赋存以及岩石—流体的作用过程。因此"临界转换"状态下的构造应力场对油气聚集成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构造应力场的转换总伴随有构造运动的发生,而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各种裂隙、褶皱,断层等静态的地质要素为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提供了通道储集空间;变化的地应力场本身还会引起流体势场变化,从而控制了油气的运移与聚集。因此,研究构造应力场及其转换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含油气盆地远距离成藏模式与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油气盆地油气远距离(100 km)运移成藏是一种重要的石油地质现象,改变了关于油气运聚通常需要近源的传统认识,故虽然比较少见、实例不多、研究较少,但对于拓展勘探领域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给勘探应用和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总结了这一比较少见且有些特殊油气地质现象的基本特征,重点是成藏模式与主控因素,并评述了有待深化的科学问题。结果表明,主要依据通道,可将成藏模式归纳为输导层—不整合和输导层—断层—不整合成藏两种;成藏主控因素有多个,包括古隆起或斜坡稳定发育作为背景、油气源充足作为基础、输导通道优质作为条件、保存良好作为关键;因此具体到某一含油气盆地,若存在这些有利成藏条件,即便是距离源区较远的圈闭,也不是勘探禁区,可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藏;下步工作中有待深化的研究内容包括油气源对比与油气远距离运聚的确认、断裂和不整合的作用、原生和次生成藏、运聚动力等。油气的远距离运移成藏值得加以更多的勘探和研究重视。  相似文献   

9.
冯杨伟  任艳  屈红军  王云  姜亭 《地质学报》2021,95(6):1935-1948
吉木乃—斋桑盆地是古亚洲洋构造域西段勘探程度较低的重要二叠系含油气盆地,油气聚集成藏研究尚浅.基于区域地质、地质露头、钻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生、储、盖、圈、运、保油气地质条件分析,研究生烃过程、排烃动力和成藏动力与方式,制作含油气系统事件表,探讨油气成藏过程与油气成藏模式.吉木乃—斋桑盆地发育两套主力二叠系烃...  相似文献   

10.
伊通盆地梁家地区纵向上含油气层位多,油气藏复杂,长期以来制约着该地区的勘探开发进程。通过系统研究,分析储层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梁家地区永二段油气来源及运移途径,研究构造、储层、盖层和圈闭等成藏条件,探讨了油藏的成藏机制表明,梁家地区永二段油气分别来源于深部不同层位烃源岩,烃类流体类型由油源断层所沟通和烃源岩成熟度差异性决定。油气顺着油源断层进入到水下扇沉积的砂体,由于沉积相带的不同油气分布略有差异,为层状的构造—岩性油气藏。研究结果对完善水下扇油气藏成藏理论和指导油气下一步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解伟  马广明  孙卫 《现代地质》2008,22(1):81-85
对吐哈盆地丘东凝析气藏中侏罗统储层的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和参数选取进行探讨。针对丘东凝析低渗透气藏的储层和流体特点,纵向上对研究区中侏罗统地层进行小层精细划分,平面上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厚度、孔隙度、泥质含量、流动带指数等4个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将研究区中侏罗统储层砂体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结果表明各流动单元的类型与储层物性、沉积微相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能够客观地反映气藏储层的地质特征。虽然丘东凝析低渗透气藏中流动单元的划分和油藏中流动单元的划分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参数的选取却与油藏中的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Shisanjianfang Area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aibei Sag, Tuha Basin, is an important region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is study, a large number of source rock geochemical data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l-measure source rocks in the Shisanjianfang Area, Tuha Basin, from three aspects, i.e.,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organic matter type, and organic matur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Jurassic Xishanyao Formation (J2x) in the study area has great thickness,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and high source rock maturity, and is the major source rock horizon in the study area. The seismic data ar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1D and 2D basin simulation technology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rocks in Shisanjianfang Area. 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 research on the source rock maturity history in the study area indicate the following: (1) The source rocks in the Xishanyao Formation (J2x) have a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reshold depth of 1800 m, threshold temperature of 95 °C,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reshold time of about 162 Ma. (2) The Xishanyao Formation (J2x) has a current formation temperature of 50~110 °C and Ro of 0.6~1.1 % in the peak oil generation stage. (3) The source rock maturity in the study area is shown as being higher in the west while lower in the east, and higher in the north while lower in the south, and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 mainly lies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study are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uld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margins of Xiaocaohu Sag, Tuha Basin.  相似文献   

13.
开展断裂研究对认识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分析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三维地震资料为主,应用多种方法和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的断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钻探结果分析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古峰庄地区共发育北东东、北西和近南北向3组近直立、断距小、隐蔽性强的断裂,在空间上具有"纵向分层,带状分布"的特点;各组断裂的平面展布特征和剖面构造组合样式存在较大差异;3组微小断裂依次形成于燕山期右旋张性走滑、印支期左旋张性走滑和加里东期拉张背景;北西向断裂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在断裂伴生圈闭、断裂强活动带、裂缝发育处三者耦合的部位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4.
采用黄金管—高压釜封闭体系,对吐哈盆地艾试1井的泥岩和煤岩进行了低温热解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分别求取了干气(C1)、湿气(C2~C5)生成过程的初始动力学参数,然后将单一活化能的动力学参数进一步优化为具有高斯分布的活化能,优化后的动力学参数能较好拟合实验数据。利用优化后的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吐哈盆地丘东凹陷八道湾组天然气早期生成过程,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际地质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的低温恒温热解动力学,能有效评价早期生气过程;在丘东次陷发现的天然气,与八道湾组源岩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具有一定的油气资源潜力,但勘探方向和目标不明,亟需开展油气运移方向的研究。通过对滨北地区影响油气运移方向的地质因素的分析,确定了盖层底面构造形态、砂体、断裂及水动力4种主控因素。通过对每种主控因素与油气运移方向相互关系的系统分析,采用单因素叠加和多信息叠合的方法分别定性和定量地预测了滨北地区扶杨储层的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结果表明,滨北地区扶杨储层主要发育两个优势通道方向,分别为自三肇凹陷北端沿绥棱背斜带向东北方向和自克山-依龙背斜带南部向其东北方向。这两个优势运移通道方向所指示的区域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而通道上的圈闭则是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6.
笔者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吐哈盆地大南湖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划分为3段,构建了等时地层格架,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该地区的钻孔数据库。通过项目组自主研发的专业软件,对钻孔数据库中各层段进行了检查和数据提取,在ArcGIS平台上编制了西山窑组第2、3岩性段砂体等厚图和砂地比等值线图。通过数据叠合分析,快速恢复其沉积相,发现第2岩性段主体沉积格局为三角洲相,局部发育辫状河相;第3岩性段主体沉积格局为冲积扇相,在扇体周围发育辫状河相。该研究成果既为本区进行沉积矿产预测提供了基础图件,也为类似沉积盆地进行沉积相分析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及附近的钻井(出油井和未出油井)中揭示的裂缝,裂缝与成岩序列的穿插关系,连通砂体及断层和不整合面附近的矿物及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油气运移路径和期次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指出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主要经历了3期大规模的油气运聚,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为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高角度的裂隙及微裂缝为纵向运移主要通道。第一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于海西期,第二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14-17Ma;第3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最近的5Ma以来。第一期油气运聚主要为自塔北隆起的西南,南向北,以横向运移为主;第二,第三期运聚主要自西南,南向北,自东向西运移,但主要以垂向运移为主。  相似文献   

18.
冀中孙虎地区含油气系统埋藏史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褚庆忠 《地球学报》2000,21(3):306-312
孙虎地区是华北油田油气勘探的一块“硬骨头” ,长期勘探未获较大突破。本文运用近年来国内外石油地质界广泛流行的含油气系统理论[1~5] 对这一勘探薄弱地区的埋藏史进行了研究 ,在恢复剥蚀厚度及压实的基础上 ,做出了各埋藏史图 ,并划分了埋藏史类型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埋藏史与油气的关系。这对正确划分孙虎地区的含油气系统 ,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楚雄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及勘探目标选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楚雄盆地是在扬子板块西南大陆边缘上发育起来的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前陆盆地与晚白垩世-第三纪陆内湖盆叠置的构造-沉积残留盆地。  相似文献   

20.
楚雄盆地油气系统分析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本区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入手,通过拟三维盆地模拟、分期计算生烃强度等手段,采用油气系统“动态演化-综合分析思路与方法,将楚雄盆地分出了“北部凹陷T3(J2-3)—T3—J2—K(潜在的)油气系统”及“东部的东山-云龙凹陷∈1—D2(O1)—D1-2(推测破坏的)油气系统”。结合对已钻井结果的分析,认为楚雄盆地应以天然气勘探为主,北部凹陷白垩系-下第三系分布区,特别是下第三系膏盐岩盖层分布的地区,应该是楚雄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主要地区,勘探的主要风险是盖层及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断裂改造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